文化守望篇
守先待后——世纪之交的文化遐想
21世纪——根源性的追溯与人文学的振兴
趋新与守成
半是挽歌半是谤文——评《河殇》的文化观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读钱穆的《国史大纲》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导读
从孔学的“人论”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孟子思想讨论集》序
国学与国魂
国学与现代民众的生活
儒家人文精神的特色与价值
法治与德治交互为用
传统美德的重光——从一个方面谈抗洪救灾精神
仁爱精神的体现——汶川大地震的思考兼谈古代的荒政
点评文碧方君论梁启超新民说
重新发现中国
百年儒学感言
略谈中西文化比较
简评九大中国哲学家
教育反思篇
理念·特色·经典导读
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
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浅谈大学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漫谈国文与国学教育——兼及博雅教育、心性修养与君子人格
“四书”进中学课堂的必要性
大学人文精神的沦丧
反对中学文理分科 增加儒家经典教学——对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意见与建议
有感于小学生打一点国学基础
师生为本校风要正——在学校大会上的发言
是精魂,不是形貌——关于中国学术的主体性
慎言“创新” 提倡“比慢”
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略说批评与反批评的风格
近二十年中国哲学研究的三大转变
人生拾贝篇
永久的悔与无尽的念
读书无关书房
《庄子》解读
请读一点《四书》与《老》《庄》
特立独行 一代直声——梁漱溟的人格和著作漫谈
熊十力的思想世界——《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自序
游神淡泊 冲和闲静——读钱穆《湖上闲思录》
《志学》卷首语
寄语90后新同学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漫议“生死”“出入”
“死而上学”的沉思——段德智教授《死亡哲学》读后
读傅伟勋教授生死体验的新著——《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现代化需要佛法佛法需要现代化——“佛教的现代挑战”国际会议有感
精神解脱与社会参与——佛教的当代意义之蠡测
王船山思想的内在紧张及其思想模式的当代意义
新故相资而新其故
没齿难忘篇
家世与亲人
怀念梁漱溟先生
冯友兰先生走了
缅怀陈修斋先生
怀念傅伟勋先生——兼论傅先生的学术贡献及傅先生与武汉大学
清明在躬 志气如神——怀念张岱年先生
“崇物”的哲学家——怀念冈田武彦先生
悼念石泉先生
缅怀王元化先生
怀念太老师任继愈先生
萧老师指引我走上学问之路
恩师萧莛父先生走了
坐我光风霁月中——追怀萧莛父先生二三事
萧莛父先生文选序
李德永先生的为人与治学
唐明邦先生文集序
学兼四部 贯通古今——李锦全先生的学术特点与贡献
恭贺李绍崑教授八十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