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外国人眼中,墨西哥是一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奇异之地。那里有旖旎的海岸线、明快的拉丁节奏、传奇英雄潘乔·维拉、浪漫而富于革命气息的民间歌谣以及蓄着八字胡的汉子、宽边大草帽、玉米薄饼、玉米粉蒸肉……那里是印第安先民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如今,那些古代文明的废墟静静地被疯长的热带雨林所环抱,或是被笼罩在烟雾腾腾的高大火山的阴影之下。我们可以去往那里寻求冒险、逃避现实,之后再安全地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至少,我们在旅游宣传片中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墨西哥。殊不知这些宣传向我们灌输的是一个利用选择性的夸张意象建构起来的、扭曲了现实的神话。这本《浪漫墨西哥》由彼特·斯坦迪什、斯蒂芬·M.贝尔著,石小竹、高静译宗旨就是探讨、质疑这些关于墨西哥的意象,透过它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墨西哥。
墨西哥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度,在这里有古老的玛雅文明遗迹,也有西班牙风格的精美建筑,更有现代美轮美奂的摩天大楼;在这里你会惊叹于玛雅文明的奇迹。也会欣赏到西班牙风格的艺术表演,还能享受到墨西哥的传统美食。今天的墨西哥在拉美世界中占有极为独特的地位。它拥有丰富而复杂的混合型文化,如同一座桥梁,连通着北美与南美、古代与现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它处处展现着勃勃生机。
这本《浪漫墨西哥》由彼特·斯坦迪什、斯蒂芬·M.贝尔著,石小竹、高静译。《浪漫墨西哥》以新的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了墨西哥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让我们透过作者的笔触,透视墨西哥之格调。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墨西哥的历史、自然和社会状况做一概述,其中的核心话题是:历史传承与变化、传统与现代、中央集权与地方主义、统一性与多元化,等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和政治意愿是国家一体化的促进力量。尽管从外界角度看来,墨西哥可能是一个团结一致的整体,然而在实际上,这个国家内部依然存在着各种张力,受到诸如等级制度、阶级分化等问题的困扰。
从一定角度而言,墨西哥自有其区别于其他拉美西班牙语国家的独特之处。其他的拉美西班牙语国家,没有任何一个能像墨西哥那样,虽然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历史,却依然如此积极地追溯着自己深厚的文化根源。也没有任何一个能像它那样,把欧洲文化与非欧文化的影响不分彼此地熔为一炉,并将印第安元素奉为官方文化当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显然,这些特点也让墨西哥有别于它的主要对手——美国,事实上这两个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鲜明对比。试想一下,我们在追溯现代美国文化的主要根源时,如果把立足点放在第一个欧洲移民踏上这片土地之前,当然会显得不可思议;对于大多数拉美国家来讲,情况也大抵如此。在这些国家的文化里,来自非欧成分的贡献通常只能位居次席。其中和墨西哥反差最大的,要数阿根廷和乌拉圭两国。它们也像美国一样,主要是欧洲移民的天下。秘鲁也是殖民时代的一个政治中心:像在墨西哥一样,西班牙殖民者也在这里设立了总督辖区,把自身文化嫁接到了强大的土著文明之上,然而,现代的秘鲁不同于墨西哥,它的社会分层更多地秉承了殖民地时代的遗风。相比之下,墨西哥则是多种文化的“混血儿”和“中间人”,它架起了一座桥梁,连通北美与南美、古代与现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两大因素造就了墨西哥的与众不同。其一,影响墨西哥早期历史的两种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文化,都有着极其强大的实力。墨西哥是西班牙殖民势力引以为自豪的美洲根据地(1521年至18lO年期间,它甚至被堂而皇之地称作“新西班牙”),也是西班牙殖民前最显赫发达的三大“美索阿美利加文明”中两大文明的发祥地。欧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的相遇,并非偶然现象。西班牙人对辉煌灿烂的印第安文明早有耳闻,于是在1519年,一支远征队在荷南·科尔蒂斯(Hernan Cortes)的率领下由古巴出发了,他们此行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征服这片大陆,攫取那里的权力和财富,让当地的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然而,一个颇具历史讽刺性的结果是,虽然西班牙殖民者最初意欲清除印第安人的异教崇拜,让“真理之光”照亮这片土地,但是在接下来的墨西哥历史发展中,占据了主流地位的西班牙文化却开始承担起捍卫和保存当初想要摧毁的美索阿美利加文明的责任。在这块被殖民统治的“新西班牙”领土上、在西班牙王国的权势最为强盛之地,那些最渴望独立建国的人,却恰恰是上层社会的精英们——从表面上看,这实在是一件怪事。发展到19世纪,在墨西哥独立战争时期,反西班牙情绪和亲印第安言论已经变得顺理成章,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凝聚人心的口号。
第二个因素与近现代社会有关:墨西哥疆域与美国接壤,后者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也促成了墨西哥与众不同的特点。美墨两国边界,有时被称为“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最长的连续国境线”。关于这种关系所带来的影响,19与20世纪之交的墨西哥总统波菲里奥·迪亚斯有一句名言:可怜的墨西哥,离上帝那么远,离美国这么近。正是由于和美国如此接近,再加上其自身掺杂了印第安文化和欧洲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促使墨西哥人萌发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为自身独特的文化发育而倍感自豪,从而塑造了这个国家的独立性和热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不过,同样是这些因素,也给墨西哥的文化认同带来了问题:关于这种文化身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长久以来一直成为人们激烈争论的话题。打个比方说,这就如同人的自我审视,既可以看做是一种心理能力,也可以视为内心不安全感的表征。
墨西哥的这些独特之处,常令其他一些曾经同样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拉美国家为之感到骄傲,并且从中获得启示。他们钦佩墨西哥人能够较成功地应对艰难的历史环境,将各种异质文化元素相对和谐地熔于一炉。在他们眼中,墨西哥是英勇捍卫拉美文化、对抗盎格鲁一美利坚文化强力侵袭的急先锋。墨西哥长期以来(至少是从1910年革命成功以来)所享有的政治稳定局面,使它成为其他拉丁语国家人士躲避动乱的安全避难所。比如1940年代,一大批在西班牙内战中支持共和国的人士流亡到墨西哥,其中有许多精英分子,从而使这里的知识界和学术界得到极大的充实。同样,从1970年代起,许多流亡者从皮诺切特(Pinochet)统治下的智利以及实行军人独裁的阿根廷逃亡到墨西哥。还有一些人,他们在本国并未受到具体迫害,却在墨西哥找到了家的感觉——著名的哥伦比亚小说家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drquez)就是一个代表。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在当今的移民潮和全球化背景之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边界正在日渐模糊,但是在曾经是西班牙殖民地的拉丁美洲国家当中,却有一种与之背道而驰的倾向。一些拉美国家开始疏远墨西哥,认为它与美国走得太近。许多国家希望强调自己的民族或文化特点,而不愿意与墨西哥混为一群,他们因此也加入到对墨西哥抱有成见的群体当中。殊不知这种针对墨西哥的刻板的负面认识和偏见,在美国却是最严重的。从以上种种情况可以看出,要想正确地认识墨西哥,比较法应当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一方面比较墨西哥与其他拉美国家之间的异同,另一方面将其与美国进行比较。P001-003
在许多外国人眼中,墨西哥是一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奇异之地。那里有旖旎的海岸线、明快的拉丁节奏、传奇英雄潘乔·维拉、浪漫而富于革命气息的民间歌谣以及蓄着八字胡的汉子、宽边大草帽、玉米薄饼、玉米粉蒸肉……那里是印第安先民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如今,那些古代文明的废墟静静地被疯长的热带雨林所环抱,或是被笼罩在烟雾腾腾的高大火山的阴影之下。我们可以去往那里寻求冒险、逃避现实,之后再安全地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至少,我们在旅游宣传片中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墨西哥。殊不知这些宣传向我们灌输的是一个利用选择性的夸张意象建构起来的、扭曲了现实的神话。本书的宗旨就是探讨、质疑这些关于墨西哥的意象,透过它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墨西哥。
墨西哥之名来源于印第安部族名称,即通常所称的阿兹特克印第安人。他们曾经是以现今墨西哥城为中心的整个中央高原的统治者。16世纪初,西班牙人征服这片土地后,把这个地方及其周围的辽阔地区正式命名为“新西班牙”。然而,在此后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墨西哥”这个名称仍在实际生活中一直沿用着。独立以后,墨西哥就成了这个国家的正式名字。目前墨西哥拥有大约9000万人口,是一个辽阔、复杂,充满活力和个性的国家。它与其北方邻国美国之间日渐频繁的交流,已经使墨西哥的影响弥漫于美国人日常生活中。
人们或许以为,墨西哥与美国毗邻的地理位置,以及它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可能给它带来若干好处。譬如,比其他拉美国家获得更多的重视和物质援助,但实际上,这种地位也给墨西哥人造成过莫大痛苦。例如。在1846。1847年两国的战争中,墨西哥被迫向美国割让了将近一半的国土,包括现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科罗拉多、犹他、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等州。
自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出台以来,许多人都已认同了墨西哥与加拿大、美国同属北美洲的事实。这个协定或许能使墨西哥在国际上更受尊敬。让人更深切地认识到它在拉美国家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墨西哥与美国之间的文化关联。当然,美国人现在已经能够很自然地承认,拉丁化浪潮正在迅速席卷他们的国家,表现在拉美移民的持续涌入,拉美食品、音乐、电影明星等在美国统统大受欢迎。据估计,到2025年,美国将成为全球讲西班牙语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如此,潜在的矛盾终有爆发的时候。虽然我们都希望这个世界在未来能够更多地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但是,今天潜藏于许多美国人头脑中的大国沙文主义观念,并不亚于1492年时西班牙人的帝国情结。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地彼此联系、相互依存。从表面看来日益趋于同质化,因而,我们更有必要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而达成这种理解的前提,就是走出那种事不关己的纯粹旁观者心态——这种想法虽然令人心里踏实,却显然是幼稚的。我们需要先简单地检视一下自己头脑中关于“文化,,和“墨西哥”的概念,然后再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墨西哥的文化。我们要在寻常刻板印象和政治语汇中所描绘的那种“统一”的墨西哥文化之外,努力还原墨西哥文化的真相——一个活力四溢的、多元的动态过程。
文化本身就是个极端复杂的概念,而墨西哥的文化更是一个五光十色、充满争议的领域。文化是一种凝聚力量,也是一种造成分散的力量。人们在民族文化中寻求自身认同,找到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文化涵盖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涵盖着“我们是什么人”的哲学问题。从一方面讲,文化是我们每天生活在其中、并且通常是无意识地受其濡染的一种环境氛围,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和象征性举动有意识地建构着自身的文化。在对墨西哥文化的研究中,传统的人类学研究主要关注第一个层面上的文化,也就是说,人们的日常物质活动,特别是非欧民族或“土著”族群的日常生活;而当今的文化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地把焦点放在理解文化的第二个层面上,即观察它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建构物,通过各种表达方式(不仅是高雅艺术,也包括流行艺术)加以体现之后的形态。这并不是要否定人类学意义上文化的物质性,当然也不意味着脱离这种现实的物质性。这两种看待文化的方式虽然从表面看来迥然不同,在根本上却是密切相关的:一切文化都是人为塑造的,并不是一种先于人类生活的、非言语所能表达的预设现实。
从原则上讲,一切群体和个人都平等地拥有自己的文化。所有国家都通过其阶级差别、性别角色差异、语言和人种特点等在内外两方面建立了自身区别于其他国家的身份特性。然而,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化存在于真空当中。人们在研究一种文化的时候,通常也不会采取孤立、抽象的方法,而是要以特定历史环境作为参照物,并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印第安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印第安人”这个词是欧洲人发明的(尽管印第安人很快就接受了这个称谓,并且利用它来争取自身在文化和现实意义上的生存权)。今天墨西哥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也与此颇有类似之处,双方都以对方为参照物来定义自身。 悬想当年。当西班牙征服者荷南·科尔蒂斯率领他的一队人马克服千难万险,翻越了中央山谷边缘的两座火山,第一次眺望到壮观的阿兹特克都城特诺奇蒂特兰的时候,整个世界——精确地说是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眼中的世界,就在这一刻永远地改变了。从文化角度讲,他们彼此发现了对方,而在那时,他们也只能凭着自身局限的世界观来揣测对方存在的意义。印第安人把科尔蒂斯当作神话传说中白肤长髯的羽蛇神。在西班牙人眼中,印第安人(抛去“印第安”这个称呼的不确切性)有可能是传说中神秘失踪的亚特兰蒂斯人,或者希腊神话里讲的亚马逊人,而西班牙人则把自己视做中世纪骑士传统中身穿闪亮盔甲的十字军战士。
墨西哥人非常执著于界定自身的民族特性,而且,出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内部的多元化构成和强大的外部压力,它往往过于强调本民族的差异性特征。因此,我们一定要看清墨西哥独具特色的文化到底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问一问:是哪些因素塑造了墨西哥如此丰富的文化?又是哪些因素让墨西哥人对自身文化的话题如此敏感,以致与文化相关的一切都充满政治意味?
墨西哥连接着印第安与西班牙、连接着古代和现代。这个国家跨越一个个重要的历史关口,一路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它融合了各种禀赋差异极大的传统,打造出全新的民族形象。墨西哥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发展水平,但仍然有待发展;它置身于旧世界和新世界之间;它是欧洲人和美洲土著人的混血后代生活的乐土。这个国家保有诸多传统的遗存,但与此同时,它又在努力寻求通向现代化之路。
墨西哥不仅是殖民时代里西班牙在拉美大陆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在此之前,还是西班牙殖民前最显赫发达的三大“美索阿美利加文明”中两大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的发祥地。阿兹特克人建立的帝国,曾经征服了众多其他土著部落。近现代以来,出于增强凝聚性、抵御外来挑战的需要,墨西哥人形成了极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今天,墨西哥依然面对着强大的内部和外部压力。我们完全可以说,墨西哥比美国多元化,同时也比美国更团结。和美国一样,墨西哥的主流文化和社会制度也是“西方”的;它取得独立的时间和美国前后相差不久,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一个现代国家。然而,这些只构成了墨西哥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方面。
墨西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汇结合了西班牙文化和印第安文化。这种结合表现在墨西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到今日依然明晰可辨。事实上,对墨西哥人来讲,有很多涉及民族集体认同的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中一些问题属于道德范畴,例如,印第安人崇拜异教、以活人为牲,他们是否应被看做野蛮人?欧洲人是带他们归向上帝的拯救者吗?或者,是不是应当把狂妄傲慢、给土著人带来毁灭的欧洲人(西班牙人)看成真正的野蛮人?1992~,在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之际,人们就“新大陆”这个提法究竟正确与否,以及西班牙人是“发现”了美洲还是与美洲文化迎头“遭遇”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时,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播出了理查德·罗德里格斯(Richard Rodriguez)的一篇文章,提出一种极具说服力的见解。罗德里格斯是个来自美国西南部的梅斯蒂索人(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由于这种特殊身份,他一方面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异类,属于少数族群的一员;另一方面,又被纯血统的印第安人(如普埃布洛人、纳瓦霍人)看做西班牙人、欧洲白人、是征服者和压迫者的后代。那么,他又怎么看待这场沸沸扬扬的争论呢?对于哥伦布抵达美洲这件事,究竟是值得庆祝还是应当给予谴责?他告诉我们,1492年的那件大事,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它标志着他自己所属的那个新的混血种族的开端。
在今天的墨西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不在于道德立场或观念体系的不同,而在于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等物质方面的差异。许多普通墨西哥人都被日常生活的严峻现实压得透不过气,根本没有余力顾及精神方面的追求,更顾不上思索什么民族身份。换句话讲,尽管关于墨西哥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讨论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是真正与此有关的人却大多默默无言。他们是相关文化讨论的焦点,而且,他们可能深深地知道,那些有权、有能力界定民族文化的人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强有力的间接影响。在这里,“生活在其中”的文化与“有意识建构”的文化形成相互融会的状态:文化理论和概念一旦成形,它们本身就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对它们试图解释的事物产生影响。官方或权威性的文化宣言,给个人心理打下的烙印最深。它们会给个人抱负的实现设定框框,从而严重局限个人的创造力。
我们刚刚从人们对文化的日常理解以及上述文化理解对于墨西哥的意义这两个角度提出了一些问题。关于墨西哥的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其中大部分写得非常好,而且富于趣味性。其中有介绍这个国家概况的书、有旅游指南、游记和个人印象写真,还有无数大部头的历史和人类学著作。有一些墨西哥城镇和村落(比如位于中央高原的迪坡斯特兰和恰帕斯州的恰穆拉)已经被民族志学者和人类学家们反复造访、考察研究,几乎被看做活的博物馆、文化实验室或学者们笔下的“麦加”圣地,以致脱离了本国的体系,变成了国际人类学研究圈子和旅游圈子的一部分。可以说,人类学研究犹如一面镜子,显明了墨西哥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优点。因此,描写墨西哥的书大部分出自欧洲和北美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在这方面,墨西哥本国也不甘示弱,而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这些关于墨西哥的著述,往往大胆地采用综合手法,试图提炼出所谓墨西哥民族文化的本质,而如此界定出来的“本质”,却往往并不符合现实及任何特定群体或个人的经验。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著作仅针对特定的一小块地域进行深入考察,撰写出细致入微的民族志,这样一来,便有了“管中窥豹”之嫌,无法反映墨西哥文化总体上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鉴于一般的著述总是难以兼顾个别和全局,因此,笔者发现,对于认识墨西哥文化最有助益的一些作品反而是那些归纳、分析和诠释的内容最少,单纯展现形形色色的墨西哥人生活情状的文字。比如,帕特里克·奥斯特(Patrick 0ster)的《墨西哥人:一个民族的个人肖像》和茱迪斯·阿德勒·海尔曼的《墨西哥生活》。
很多方面的人士都表示担忧,在新一波国际性商业流行文化大潮和全球化趋势的冲击之下,墨西哥的传统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观濒临灭绝。鉴于墨西哥与美国的距离是这么近,直接被这个超级大国投下的阴影所笼罩,因此,上述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我们看到,即使在一些最偏远的农村,前西班牙时代所残留的习俗也正在迅速地消失;传统上大家庭的功能被削弱,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迁往大城市,家庭构成形式也发生了改变;墨西哥的超市和百货商场的货架都被汹涌而来的美国产品所占领。然而另一方面,就算上述的想法有着实实在在的根据,此类担心也很容易被用错地方或者夸大其辞。从许多意义上讲,墨西哥的文化特性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自主性。毕竟,文化的发展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始终是一个动态和多维度的现象。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在相当程度上意识到了这种变化的存在及其进展速度。我们这个时代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趋势至少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唤起我们的警觉,让我们看到建构所谓“文化纯粹性”的神话是何等危险。
在本书中,我们将从多方面来考察文化的课题:它所蕴含的凝聚和离散人心的力量;当它被用做一种工具时,如何增进或挑战社会的团结、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当它作为一套具体实践的典礼、仪式时,如何承载相应的价值观;当它作为一种人为的作品,如何象征性地表达对于墨西哥的特定认知。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对墨西哥文化的阐述势必无法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产物和过程来加以介绍,在很多地方亦只能概括从简。如果说墨西哥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真切的现实,那么这个民族的团结性也同样不容置疑:这种团结性的基础,就是墨西哥人民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行为方式和精神上的相通性。
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介绍墨西哥的风俗,后半部分介绍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物。也就是说,前半部分讲的是“生活在其中”的文化:墨西哥人的日常仪俗、生活实践、节日传统等,这些通常都具有某种宗教渊源,能够反映墨西哥人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将整个社会结合为一体。相对而言,后面的几章则是从比较狭义的“文化”概念出发,介绍几种有意思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文学、表演,以及电视、电影等相对较新的媒体。即便是如此笼统的概述,我们仍然尽力尝试摆脱传统写作套路,通过对某些关键点的强调和其他微妙的处理方法,希望把更具新意的、有活力的见解呈现给读者。本书在写作中,以现当代的风俗和文化作为重点,但也兼顾了它们的历史根源。过去固然重要,但是本书有意让笔触的天平稍微倾向于现代,也是为了抵制一般对墨西哥的宣传中“厚古薄今”的普遍趋势——如果只盯住墨西哥的传统文化遗产,而看不到它今天的发展,无疑会低估这个国家的朝气和活力。
笔者还希望本书将帮助读者了解墨西哥文化产品的复杂性,并有助于消除刻板印象。奥克塔维奥·帕斯在他的经典著作《孤独的迷宫》当中,深入挖掘了墨西哥的灵魂和民族特性,他指出:衡量一个民族的标尺不应是抽象的哲学思辨或推测,而应当是这个民族所产生的创造性作品。通过全方位纵览这个国家文化领域的典型作品,足以令我们对于墨西哥文化的多重性和多样性生出一分尊重和赞赏,同时也能对这些作品作为有意识的文化建构物发挥作用的方式做出我们自己的评价。
第一章“背景概述:历史、国土与社会”,简明介绍了墨西哥的地理、人口、社会经济和种族状况,以及主要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第二章概述了宗教、特别是天主教在墨西哥的历史和普遍影响。第三章介绍世俗节庆和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附带讲讲墨西哥人的社会关系和男女性别角色。按照丛书的总体意图以及文化研究领域最近的趋势,我们在接下来的几章中并没有把目光局限于高雅艺术和高端文化,而是将流行文化也纳入考察范围,从民间艺术到大众媒体,一一加以介绍。之所以把大众媒体放在最前面(第四章),也是为了抵制那种一提到墨西哥文化就想到原始民间艺术和古代文明废墟的倾向——在墨西哥官方开展的大规模旅游宣传中,这种倾向同样非常明显。电影这种现代艺术构成了第五章的焦点,在这方面,墨西哥有着傲人的成绩,它的电影风靡拉丁美洲和美国西班牙语市场,颇似好莱坞在全球市场上的大哥大架式。后面的几章将介绍墨西哥的表演艺术(第六章)、文学(第七章)、视觉艺术和建筑(第八章)。后半部分的章节不像前半部分那么富于概括性,我们会选择各艺术领域内的一些重要作品给予详细介绍。总体而言,本书将给读者带来一种共时感,但我们也力求在书中提供一个总的历史参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