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通往智慧之路--对话1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卡伦·霍恩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卡伦·霍恩的这本《通往智慧之路——对话1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立足于经济学,通过对保罗·萨缪尔森、肯尼斯·阿罗、詹姆斯·布坎南、罗伯特·索洛、加里·贝克、道格拉斯·诺斯、莱因哈德·泽尔腾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访谈,从多个方面对经济理论的进步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卡伦·霍恩提出的问题富有洞察力,其评论严密准确、富有教益,可以想象,任何一位读者都将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

内容推荐

经济理论的进步是如何发生的呢?突破性的思想源自何处?是什么使得这些杰出的学者能够做出各自的重大贡献呢?某一特定历史状况的“足迹”有多深?经济学中的政治潮流或发展水平有多强?个人经历对其个体智慧之路有多大影响?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分析解答,就呈现在这部富有洞察力的、深刻的、高度振奋人心的《通往智慧之路——对话1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

卡伦·霍恩的这本《通往智慧之路——对话1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与十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访谈集,他们分别是保罗·萨缪尔森、肯尼斯·阿罗、詹姆斯·布坎南、罗伯特·索洛、加里·贝克、道格拉斯·诺斯、莱因哈德·泽尔腾、乔治·阿克尔洛夫、弗农·史密斯和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目录

致谢

第一篇 条条道路通智慧:问题

目的和理论

选择和方法

第二篇 访谈录

保罗·萨缪尔森

肯尼斯·阿罗

詹姆斯·布坎南

罗伯特·索洛

加里·贝克

道格拉斯·诺斯

莱因哈德·泽尔腾

乔治·阿克尔洛夫

弗农·史密斯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问卷

第三篇 条条道路通智慧:答案

发现和洞见

结论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问题

在所有访谈中,我都遵循了相同的模式。我首先解释了自己的计划和研究兴趣,然后,我请所有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给我讲述有关他们生活的故事。他们全都提前收到一份详细的计划草案,他们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因此,我的方法包括提出的问题,使我能够同时搞清楚经济学背景、经济学的发展水平以及被采访的思想家的个人经历。通常,我首先提出的问题是,最初吸引他们到经济学的东西是什么,在他们青年时期、在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及他们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什么引起他们对这些问题兴趣的事情。接下来重要的步骤是学业情况(读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和博士等),第一次就职于研究领域,以及合适的话,战时在做什么——全都聚焦于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个人,例如老师、同事、队友和朋友等,以及聚焦于当时的经济和政治情况。接下来,我们将逐步深入,从一个突破性的想法到下一个突破性的想法,从一篇重要的论文到下一篇重要的论文。这看起来是一个合理的方法,恰好是因为我设法探究的是造就卓越的灵感。在这一点上,我当然针对他们每个人提出了预先准备的问题,但所有问题都遵照相同的模式。当然,我有时禁不住诱惑,稍微偏离主线,更详细地讨论了与诺贝尔得主各自的专业领域相关的有趣话题。

至于谈话的层面,我已设法使之相当没有技术性。由于我既是经济学家又是记者这一双重背景,我希望自己能够避免与这类访谈有关的两个众所周知的问题:谈话很容易向读者引入太多的闲聊,或者太抽象的东西。作为一名在学术上受过训练的经济学家,我的目的是触及关键理论领域,并往下追踪下去,提出概念性的问题,只要问题有益即可;而作为记者,我牢记着要去增加人们的见识,尽量避开经济学家之间太技术性的谈话,因为这种话题对于“外部人”来说是很难跟得上的。

我已尽力让我的问题的基调证明我对这些受访者所具有的无条件尊重。虽然我给予他们以动力,并设法涵盖一定的范围,但我从来没有试图推着他们走。在这一点上,我偏离了最典型的记者风格,不幸的是,这不只是一句陈词滥调。情况的确如此,记者经常提出各种人为挑衅性的问题,因为这会带来更有力和有趣的回答。就个人而言,我不欣赏这种明目张胆和吵吵闹闹的现代风格。当我读到这种方式时我不喜欢,当我被假定要运用这种方式时就更不喜欢了。然而,在目前的情形下,这不只是个人喜好的问题,它完全也是效力的问题。这些访谈中我想达到的是让受访的诺贝尔奖得主敞开来讲述他们的故事,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检讨和评论,让他们把他们的记忆分享给我,这要求信任和放松。任何自以为是的、进取性的基调都完全不适当,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我于是采取了更超然、更恭敬的态度,这让我受益匪浅:与十位拥有非凡智慧和智力超群的杰出学者的访谈,始终是在一种无拘无束的、主要是幽默的氛围中进行,令人心情舒畅。他们慷慨地分享了他们的知识和自省,这种行为是无法用价值衡量的。尤其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中,谈话就如预期的那样,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情感上让人倍感充实:你与某个堪为你父亲的人相谈甚欢,越聊越深入,以至于找到一些缘分。像这样让人尽享乐趣的谈话是很少遇到的。

我还尝试了一个不寻常的工具,是我从新闻业继承而来但做了改变以适应于理论经济学,这就是,一张沿袭规范的普鲁斯特问卷的思路制作的问卷。《法兰克福汇报》,一家德国顶尖的严肃类日报(也是我以前工作过的单位),过去常常把这种问卷放进一份一周发行一次的增刊中;不幸的是,20世纪90年代,增刊由于财务原因被迫停止发行了。问卷包括一份相对较长的问题清单,所有问题绝不用超过一句话就能予以回答。理想情况下,寥寥数语即可。这种简短性对于解答者来说是一个相当的挑战。必须作出决断,而且要快。毕竟,应对这个挑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要么深思熟虑,这可能要花很长时间;要么依靠直觉给出发自内心的答案。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点。对读者来说,要得到对某个人的印象,这些问卷大概是能够想象的最快方式了。问卷的话题从“您特别喜欢历史上的哪些人物”到“最担心什么”和“更喜欢哪种死法”,无所不谈——当然包括答案本身,还有风格、一句话的长度、幽默感(或没有幽默感)。因此,我采用了这类普鲁斯特问卷的模板,然后加以改造——毋宁说进行了缩减——以适应经济学领域。我的改头换面的问卷现在涵盖了从“就您所知,最糟糕的经济政策失误是什么”或“最重要的理论突破是什么”,到更棘手的问题,例如“如果必须在自由和正义之间抉择,您会选择哪个”,以及“何者是您职业生涯中最让您痛苦的失败,您愿意列举一下吗”,再到微不足道的琐事,如“您最爱吃哪种食物”。对于后一问题,保罗·萨缪尔森的回答干脆利落:“烤鸭。”

不过,我并没有极力去说服每一位受访者做这件事。虽然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洛、肯尼斯·阿罗、弗农·史密斯和埃德蒙德·菲尔普斯似乎尽享做此事的乐趣,詹姆斯·布坎南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则愤然予以拒绝,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道格拉斯·诺斯、乔治·阿克尔洛夫和加里·贝克未作任何进一步的评论,便放弃了他们的承诺,尽管我有礼貌地恳求了好多次。即使起先我对此不高兴,直到某个时候,我终于意识到,这些跟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他们独立的人格,另一个是他们不喜欢任何一望便知、缺乏复杂性的东西。甚至,拒绝本身也让人们稍微了解一些他们潜在的个性和精神状态——这一点是颇有价值的。因此我没有坚持己见。剩下的问卷起到了一种对某些基本问题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们不仅让人长见识,而且读起来非常有趣。好了,就此打住,不再多说了,享受乐趣去吧。P36-38

序言

通读本书,本人深有感触,现列举如下,仅作抛砖引玉。

本书立足于经济学,通过对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访谈,从多个方面对经济理论的进步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我想从更广的层面作一番讨论。

其实,任何学科,乃至人类的知识,都是人类从好奇心出发,对自然、人、人性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由粗到精、由浅入深地认识的过程。从科学发展看,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由宗教而科学。科学最初是统一的哲学,后分化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前者是对大自然的认识,后者是对人、人性乃至社会的认识。人类的认识越来越深人,所得知识也就越来越细致,科学也就越来越细分为各门学科,以致交叉学科。然而,每门学科中颇有成就、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往往会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所以他们堪称是哲学家。伟大的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虽然获得的是经济学奖,但其最杰出的贡献却在哲学方面。

就经济学领域而言,亚当·斯密开经济学之先河,其后人才辈出,成就斐然,既有精深者,也有通才,而保罗·萨缪尔森成了承前启后的人物,集先人成就之大成,奠后人发展之基础(例如经济学的数学化),他也就有了经济学“最后的通才”之誉,非智慧高于后来者,乃哈耶克所谓的“知识分工”所致。知识的细分,反映在学者身上,就有了哈耶克的“困惑者”和“学科大师”和罗伯特·索洛的“难题解决者”和“系统建立者”之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借助自然科学(如数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的工具、方法,集合其他学科对人、人性乃至社会由浅入深的认识的结果,从被动观察、认识经济规律,发展到主动实验、探讨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这些都离不开对人性的认识。詹姆斯·布坎南就从人性出发,借助经济学手段,为经济和政治决策理论奠定了契约和宪法基础。其实,国家和社会都是人组成的。国家的形成,从历史来看,乃是群体中的全体为保护既有利益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让渡出部分权利,由精英(他们就是统治阶级)行使——这构成了权力,以与大自然作斗争,或与其他群体进行竞争,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而统治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有自身的利益,需要进行制衡,乃有现代国家的三权制,乃至第四权(媒体),媒体不过是国民行使自由言论及监督政府的权利的某种主要形式。

回到本书,这些杰出的学者,因作出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除了个人智慧、努力、运气等之外,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实际上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结果。纵观古今中外,不论哪门学科,概莫能外。本书作者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作了总结。相信读者读了之后,定然有所收获。

本书学术性较强,涉及范围广,翻译过程较为艰辛,因此,本书得以翻译完成,离不开诸多人士的大力帮助。譬如,在专业方面,以下诸位不厌其烦地给予了答疑解惑:姜玉芝、靳学军、崔柏、周连红、曲冬菊、李胡建等;在文字核对等方面,需要感谢以下人士:冯玉成、祝广平、罗海党、阴明辉、古荣涛、潘晓宇、韩月星等;在查找资料及文字输入等方面,需要感谢如下人士:董松、秦玉环、周连红、刘波、崔洪艳、张孝强、赵炳雄等。在选词造句方面需要感谢的是罗志军、丁智慧、刘正权、邱森林、徐宏云、潘祖文,为了使英文的原意表达得更加精准还有许多人士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本文不可能全部提及,谨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当然,本书得以付梓,离不开华夏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陈小白

2011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卡伦·霍恩提出的问题富有洞察力,其评论严密准确、富有教益,对于自己在书中提出的关于创造力的核心问题,她的总结令人信服、切中要害。总而言之,本书拿起来就难以释手。可以想象,任何一位读者都将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

——英国伦敦大学和白金汉大学马克·布洛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