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应经典(实力作家小说10年选)
分类
作者 何锐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经典是衡量文学价值和水准的重要尺度,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坚持经典的价值取向,是提升纯文学品质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学存在的理由。经典给作家创作提供了必要的借鉴和参照,但凡优秀的作家都会以天才的方式对经典做出自己的回应。

本卷收入21位出生五六十年代实力派作家的作品,每位作家一个精彩短篇,一篇关于经典的随笔,因小说了解作家的创作水平,由随笔感知作家对经典的领悟。

内容推荐

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本书收录了莫言、韩少功、麦家、苏童、李锐、迟子建、阎连科、叶兆言等21位出生五六十年代实力派作家的作品,每位作家一个精彩短篇,一篇关于经典的随笔。

目录

努力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

序《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

倒立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末日

天数使然,可遇而不可求——读《骑兵军》随感

酒窖

尊敬经典——从阅读的演变谈起

庭院

因何无缘经典——和友人谈论《大师与玛格丽特》

桔槔——农具系列之五

是一种安慰

雪窗帘

留在心底的风景

爷爷、奶奶的爱情

超越与独一

汉泉耶稣

经典不像阳光,如记忆

一朵云

何为经典

十一岁的墓地

不得不再说的经典

城乡简史

文学路路通

款款而行

危险的念头

亲骨肉

《红与黑》为什么是经典

平安夜

闲说经典

我为什么没有小蜜

真正的经典都曾九死一生

麦子

经典:让时间判断

大漠人家

成为经典的理由

四棵松

聊聊经典

木枕头

经典与生活

天河洗浴

重读安德森的《小城畸人》

谁是我的子民

文学经典的形成

努力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

试读章节

末日

韩少功

昆佬回村以后吞吞吐吐,把地震一事轻描淡写,倒让乡亲们更慌了。事情很明显,肯定是凶多吉少,肯定是上面怕下面乱,不让他回来说实情,只说地震是可能,是或许,是万一,是那个那个……这话谁信呢?政府曾经说往后吃饭不要钱,不也是捏住鼻子哄眼睛?何况山那边瞎眼四婆婆早就放下话来,这次是龙王发怒地龟翻身,老天爷不收走十万人命不会歇手。

“你们硬不相信我,那我也没办法。”昆佬是生产队长。

“什么叫没办法?你的意思,这次只能硬挺着等死?”

“我没这样说,是你们这样说的。你们这个说会震,那个也说会震,反正把我说的只当放屁。那好,你们硬是想震那就震吧。”

看看,总算逼出了一句实话。

乡亲们倒抽一口冷气,发现大限果然逼近目前。十几天前一些口音和着装都比较陌生的人来到村里,又是观测井里的水位和水质,又是拿着收音机到处寻找怪音,还在地头支起了三脚架,用奇怪的金属盒子把前山后山瞄了个遍,每个人都忙碌匆匆。那会有什么好事?他们还四处寻访,听说这一家的鸡婆上了树,那一家的老牛不回棚,还有一家坟地上突然冒出乌丝蛇几十条,立刻脸色发白额头冒汗,做笔录的手都哆嗦不已——到最后,干部们终于去开紧急会议,开了一个又一个。他们肯定不是闲着没事去烤炭火吧?

有的说五天之内一定震,有的说今天晚饭后就要开始。不管怎么说,反正大家都明白了“震”是怎么回事。不就是天崩地裂吗?不就是一个个村子突然夷为平地,大树突然塌陷成地面一个树梢尖,苞谷地棉花地都突然翻滚和跳跃?……有一个河北来的药贩子,描述过多年前那里的地震情景,说得某位大嫂当场身软如泥口吐白沫。

各生产队的民兵已组织起来,日夜值班,守住电话,严密监视地情和水情,一旦发现地震迹象就要鸣锣报警。另一条指示也开始落实:假如远方有亲戚朋友的,可以把老人小孩送去寄养,以免他们到时候不便疏散,成为抗震救灾的拖累。这更证实了灾难的紧迫性,也使瞎眼四婆婆更受到关注。照她的说法,命就是命,能跑得脱么?就是跑到九洲外国,该寅时死的不会卯时死,该竖着死的不会横着死。你就是把自己塞到坛子里埋在床脚下,阎王爷也会看见你躲在哪里。

很多人都相信四婆婆,相信她嘴边上一跳一跳的大黑痣,于是送走亲人的并不多。就算真要送走,一想到生离可能是死别,想到将来的少年丧母或老来丧子,当事人又撕肝裂胆哭作一团,喊出我的肝呵我的肺呵一类词语,喊得旁人的心里也空了,轻了,碎了。要不是昆佬瞪着一对牛眼珠前来发威,有的人家还差点提前举丧:扎的扎冥屋,剪的剪纸钱,手忙脚乱赶打棺材,搞得乌烟瘴气,实在很不像话。喂喂,不是还没震吗?不是还光天化日天下太平吗?革命群众抗大灾的勇气到哪里去了?与天奋斗与地奋斗就是这个白菜样?

“抢先进是吧?搞竞赛是吧?”昆佬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平时要你们担牛粪抬石头,怎么一个个都往后缩?”

有个老人说:“汉昆,是你说的,说要准备准备呵。”

“我要你准备棺材了吗?我是要你们多打担把米,到时候万一桥垮了,就没法去四方坪打米了。”

“我那个王八崽子不孝,你是晓得的。要是我伸脚了,他肯定舍不得打樟木棺材。这事只能靠我自己。”

“屁话。要是小震,根本用不着棺材。要是大震,再好的棺材也没用。咣当一声,大家都呵嗬嘿,哪个来给你盖板子?哪个来抬你上山?”  这话也在理。

另一个老汉说:“队长,我不是怕死,只是怕半死不活。你们硬要震就一次把我搞死火,莫害得我缺胳膊少腿好不?”

昆佬更火了,“你血口喷人!吃人饭放牛屁呵?什么我要震?我什么时候要震?”

“那……是公社曹书记要震?”

“关公社什么事?”

“原来是县政府要震呵?”

“县上的人骨头发痒了?”

“那……这地震总得有个来由吧?”

昆佬不是四婆婆也不是地震局,说不清复杂的来由,只好拣一条顺耳的说:“是美帝国主义要震!美国,你懂不懂?就是在朝鲜和越南丢炸弹的坏家伙。他们觉得炸弹不过瘾了,晓得我们也有原子弹了,就发明地震。明白了吧?”

大家哦了一声,表示恍然大悟。

昆佬觉得他们在美国面前太不经事,差点一脚踹了棺材,但眼下面对着老辈,又考虑到大家说不定见一面就少一面,说一句就少一句,还是留一线人情为好,就气呼呼地走了。

事情得接着往下说。

因为没有听到队长吹出工哨,全队劳动力这一天不明不白地放假。牛也跟着放假,发出此起彼伏的哞哞叫声,不知是觉得幸福还是感到诧异。孙家后生在灶边多瞌睡了半个时辰,直睡到被牛叫醒,揉揉眼睛,抹一把涎水,伸了个大懒腰,在村前村后转一圈,发现没有人叫他去担粪,也没有人责怪他出工走得慢,更没有人嘲笑他挑担时的水蛇腰和蛤蟆步。这一想,地震还是不错,同过端午节和中秋节差不多。

他迎面看见老万的一张苦脸,更觉得地震深得民心。老万会养蜂,会采药,会打猎,加上几个儿子门高树大,是村里有名的殷实户,前不久刚建起一栋丈八高的砖房,远近第一大厦,当时贺喜的鞭炮炸翻了天,接客的酒席摆了好几桌,但老万没给泽彪下帖子——不就是狗眼看人低吗?他孙泽彪是近邻,七尺男儿戳在这里,孙中山的孙,毛泽东的泽,林彪的彪,说到哪里都是这三个大字,居然没接到帖子,奇耻大辱也。没想到老天终于开眼,有钱的老万一样跟着挨震,狗眼看人低的老万已被阎王爷盯上了,而且房子越高大肯定垮塌得越惨重,哗啦啦咣当当咚隆隆得儿哩个呛。想到这里,他在危楼前心潮起伏,多说了几句话。

他给地震局派来的勘察队扶过几天标杆,算得上半个地震内行。“肯定要震!怎么能不震呢?”他瞪大眼睛,“廖技术员说了,这次不是七级就是八级,到时候你还站得稳?还跑得动?娘哎,爬都没处爬呵。老天爷筛几轮再簸几轮,说不定搬来一座山擂你几下。你这个房子不就是个老鼠坨?”——他是指诱砸老鼠的那种石块,“肯定的,一坨一个肉饼子。”

老万已急得团团转:“早知今日,盖什么死尸屋呵?可惜我那百多根好杉木,可惜我那一窑好烟砖……”

“打地基,你肩膀都挑肿了。”泽彪帮助对方回忆。

“岂止是挑肿了肩,我草鞋都磨穿几十双呵……”老万揪出一把鼻涕,蹲下去,哀哀地哭起来。

泽彪叹了口气,对危楼左右看看,“算了算了,你加柱子也没用,加斜撑也没用,还不如去剁两斤肉,要死也做个饱死鬼。”

很多人都来劝老万止哭,劝着劝着自己也黯然神伤,大概是想到自家房屋。只有泽彪心花怒放,反正他的两间茅屋用不着伤心,也没有婆娘孩子值得操心,因此不管走到哪里都大声说地震,无非还是什么筛几轮再簸几轮,还有老鼠坨一类。说得兴起,又信口胡编一些消息:哪一家的竹扫帚开了花,居然有茉莉香味哩。还有某一家挖出的萝卜完全是人脸,居然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就像前两年死的那个张家老二。想想看吧,这不都是天下大变的异兆么?这些异兆不早不晚偏偏这时候出现,不正说明好日子已经到头了吗?哎哎,老桃叔,老桃婶,你们多保重呵。金山哥,卫老伯,我们可能得来世相见了。明年的今日,唉唉唉,天晓得是谁的坟前有香火呵?……不知什么时候,他很悲痛地从金山哥那里揪来一顶棉帽,在自己头上戴得顺理成章。他又在果园里悲痛地掀下几个柑子,嚼得自己理直气壮。因为更进一步悲痛,他还差点信心十足拉扯人家的热乎裤带——当时他见秀姑娘洗菜,剥了个柑子硬要喂给她,顺手在对方腰上掐了两把,差点把对方挤到水塘里去了。

“臭痞子!”秀姑娘满脸涨红,跳出丈多远整顿衣装,头发也散了一半。

“你叫什么?”泽彪压低声音,“这里又没人看见。”

“你怎么没皮没脸?”

“要地震了,大家都要永垂不朽了,你如何还放不开?”他眨眨眼,“好姐姐,你我这辈子真是亏大了,一点娱乐都没有。”

“去死吧你!”对方把一团干牛屎砸在他脸上,哭哭啼啼地跑了。

“喂——”泽彪急得大叫,“你听我说,听我说说。你再不听就没机会啦。我有一个日本的铜盒子早就想要送给你……”

大概是秀姑娘去告了状,昆佬怒气冲冲挡在村口,泽彪还隔老远就感到自己全身汗毛倒竖,一根根被烤灼得弯曲和枯萎。“彪拐子你脱了裤子看看,看你胯里是人卵子还是狗卵子,是狗卵子还是鸡卵子!”队长发现他转身逃跑,“你回来!回来!你这畜牲连自己的姑都敢骚,害得人家要吊颈要吃窜塘的,没王法呵?”

彪拐子装作没听见,朝着路边人家大喊:“一组的劳动力赶快去挑塘泥,大灾之年要大干——”

“震一百次,你也休想趁火打劫!”

“第二组的劳动力赶快去加固渡槽,人在阵地在,怕死不革命,关键时刻看行动——”

“你装蒜也没用,老子要开你的斗争会,罚你的谷!”

彪拐子没法继续代理干部部署生产,只得回头一咬牙,做出一个下流手势:“你罚,只管去罚。你咬老子的卵呵?你老人家命大,八字硬,大水淹不死,房子压不死,泥巴埋不死,到时候全队的谷都是你的,还用得着你罚么?我家里的坛子、柜子、房子都是你的了,你满意吧?只是到时候你老人家一定要万寿无疆呵!”

队长算是听明白了。眼下莫说是罚谷,就是坐班房挨枪子也不足以威慑对方。他彪拐子居然敢还嘴,居然敢高声大气还以脸色,不都仗着地震的势?不就是身后有美帝国主义在撑腰?队长气急败坏,脚一跺,捡起泥块就砸,砸得泽拐子闪入油菜地。“你回来,看我老子不揪下你的阉鸡脑壳喂狗——”

P19-23

序言

《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

何锐

不经意间,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就同我们擦肩而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呈全方位跃动的文学态势,曾让我们对新世纪的文学曙光满怀期待。汉语文学总体水平的提升,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未来格局中意义和价值的凸显,曾经是我们坚执的信念。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传媒业的最新发展、互联网的大面积覆盖,市场经济潮汛的来势迅猛,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勃然兴起,文坛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作家与写手越来越拉开了彼此的距离,文学从边缘化走向了泛化。虽然新世纪十年的文学仍保持了九十年代文学的水准,延续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纯文学的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终极价值迷失,媚俗成为时尚,创新精神的匮乏使文学再度陷入困境,纯文学的执着追求者和坚守者不能不心怀忧虑。新世纪文学该如何突围,才能辟出一条新路,是一些作家正在严肃思考和认真面对的课题。

基于文学格局的调整和纯文学自身正在发生的变化,在去年着手《山花》栏目设计时,我有意识地同一些作家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并就文学自身的反省达成了共识:新世纪文学遭遇瓶颈,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经典意识、先锋意识和都市意识的匮乏,这就启示我们要从新的维度去思考和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而同时,还要毫不迟疑地把关注的目光转向承上启下的一代作家——70后,因而我在《山花》上毅然开设了“回应经典”、“先锋之旅”、“都市书写”、“聚焦70后”这四个栏目,并迅速得到了作家们的积极回应,今年,我因退休不再担任《山花》主编,遂接受友人建议,与出版社同仁一起策划编书事宜。没想到这套新世纪文学突围书系的缘起,竟受到上述栏目创意的启迪。只是为准确起见,我特意将原有的栏目名稍作了变动,故而这套丛书各卷命名依次为:“回应经典”、“守望先锋”、“感觉城市”、“把脉70后”。四个书名,四组动宾结构,“回应”、“守望”、“感觉”、“把脉”都指向特定对象,具有一种动态感和方向感,从而组合成了文学突围的四个关键词。

关于“回应经典”

经典是文学殿堂的瑰宝,又是衡量文学价值的尺度,它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始终处于文学版图的核心位置。不言而喻,经典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事实上只有极少数极具禀赋的作家才有资格入乎其内,但任何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以经典作为参照或借鉴,使自己的创作与之具有某种相关性或千丝万缕的联系。坚持经典的价值取向是提升文学品质的必要条件,也是纯文学存在的理由。当然,经典需要时间检验,也许这个时代真正的经典还来不及产生,也可能文学经典已具雏形,但尚未被公众所体认,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一个优秀作家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对经典作出回应,自不待言,作家们是会有自知之明的,他们深知经典可遇而不可求。经典总是凤毛麟角的,但对经典的回应却可以千姿百态。不容置疑,回应经典是一种姿态,其中不乏对经典的诉求。而对经典的天才回应有时就可能造就另一部经典。回应经典本身要求作家必须具备经典意识,经典是作家审美意识、生命理想和他所置身其中的生存世界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对心灵境况的领悟、对人的处境的探索、对生存世界的批判都是具有深度的,而这三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心灵和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和复杂的,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经典正是向我们昭示小说的可能性和限度,一方面专注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另一方面又潜心于小说技巧、文体风格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这就注定了经典的非同寻常,一如卡尔维诺所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这便是经典的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是我们何以要回应经典的缘由。本卷收入当初由我组稿并责编的21位出生五六十年代实力派作家的作品,每位作家一个精彩短篇,一篇关于经典的随笔,因小说了解作家的创作水平,由随笔感知作家对经典的领悟。

关于“守望先锋”

先锋文学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大多数人避而不谈,但私下却常为人们所企盼和关注。我仍坚持认为,先锋性不过是文学性所延伸的属性,文学性和先锋性是密不可分的,回避先锋性谈文学性,意味着创造精神的匮乏,而离开文学性的先锋性只能是伪先锋性,是对时尚的追逐和媚俗。先锋是媚俗的天敌,它也羞于与时尚为伍,它命定是一种孤独的存在,先锋文学常常表现为对文学性的某种偏执和强调。我们所理解的文学性抑或先锋性,不仅是一种写作姿态,更是严肃的精神立场,既包括文体层面的变革,更涵盖精神向度上的探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生存的诗意呈现,这种语言艺术与图像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它具有审美内视性特征。内视性想象始终与内在体验和情感倾向如影随形,它创造的内视化世界是一种想象的世界和虚构的现实,理所当然的是一种精神性存在,正是这种虚构性和内在精神特质成为文学的基本属性,它植根于作家的审美感悟力、想象力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性,不断拓展文学特有的审美疆域。基于文学自身的审美要求,无论独具禀赋的神性写作、智性写作或灵性写作都需要寻求新的表达,采用独特的表述方式,并且离不开对生命本身的追问和思考,对精神指向的多重性和不确定性的专注,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执着于这种内在不确定性的表达,正是对这种不确定性所衍生的存在的可能性维度的把握,才是文学或小说的真正奥秘所在。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理解先锋性,有利于破除先锋性的神秘感,使人们意识到,作家对生命体验的超常性表达,对生存哲学的非常规思考,对小说叙事和艺术形式的探索,对文学自主性和文本观念的强调,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创作主体对文学现存秩序的一种反叛倾向和变革冲动,以及在叙述姿态和策略上的必要调整,意在实现文本形式和思想内涵的双重超越。因而,我以为应视先锋写作为常态写作。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新世纪以来先锋写作一直没有终止,不仅仍有文坛宿将在孤寂中坚守,文坛新锐也并未对前卫或先锋弃之如敝屣,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散落于网络和民间的先锋,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另类写作者。本卷主要收入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十余位作家新世纪以来,在《山花》上发表的具有先锋特质的中短篇小说。尽管难免瑕瑜互见,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毕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先锋小说的实绩。

关于“感觉城市”

较之乡村叙事,都市书写是我国当代文学中相对薄弱的一环,作家都市意识和城市书写经验的双重匮乏,无疑给写作增加了难度,但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却给城市文学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向都市书写的广度和深度掘进,是拓展小说视野,促进文学观念变革的需要,它既可以促进小说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又有助于深化文学现代性的主题。城市已成为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人文景观,随着城市边界的延伸和扩展、城市文化符码的翻新、城市内部社会结构的演变、市民社会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农民工的大量涌入、社会两极分化的明显加剧,给城市书写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性。城市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城市的生命图景和生存脉动,是人类进步和现代文明的表征,而同时,城市物欲的巨大诱惑,又是导致人异化的根源。城市文明和城市原罪的连体共生性是由资本运行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要着力揭示城市现代性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呈现当下城市的巨大包容性,同时不能无视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依存和关联,这是当今中国文学城市书写中的重点和难点。本卷收入了二十余位作家城市题材的小说,其中有的作品所表现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生活,但切近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真实,因而也有让其入选的理由,这二十来篇小说涉猎白领、小资、市民、知识分子、农民工,以及北漂各色人等的多元生存和城市生活的多种景观,集中展示城市的魅力和诱惑,体认城市精神和伦理,表现城市生活的心灵和情感历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城市表象背后人性扭曲和物欲膨胀的真相,发现一个异己而陌生的世界。尽管入选作品在都市景观的呈示,城市书写氛围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作品较多触及城市边缘和表层,诉诸感觉却意味不足,偏于写实而想象乏力,对人性深度的揭示显得捉襟见肘。但我们对中国文学城市书写的新的转机仍充满期待,毕竟我国城市文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重要的是作家首先要勇于接纳城市,全方位的去感知城市,进而培养并扩展对城市的感觉,用心灵去触摸城市,敏锐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城市中社会、心理、价值的种种嬗变。

关于“把脉70后”

70后作家可谓生不逢时,刚好处于时代夹缝之中,前有五六十年代作家功成名就、尘埃落定,在文坛引领风骚,后有80后作家受市场青睐,行情看涨,声势逼人。为改变其处境和命运,在一些文学期刊的推动下,70后先后经历过两次崛起,但仍未争得应有的地位和影响,以致后来人们谈论70后竟成了一个尴尬的话题。而实际上,70后是当今文坛最活跃、且颇有实绩的创作群体,文学期刊中作品的大面积覆盖,并保持一定的水准,足以表明他们是纯文学阵地的中坚和主力,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大都有自知之明,不浮躁、也不自卑,导致70后大器晚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们创作仍缺乏新的突破,鲜有代表性作品,特别是有影响的长篇力作。二是批评的关注度不够,目前比较活跃的学院批评家关注的重心多为功成名就者,与之相对应的70后批评家势单力薄,布不成阵,与70后作家队伍不相匹配。因而我们更多看到,对70后的创作采取了一种简单化的处置办法,或用主流话语或传统批评模式,轻易加以贬斥;或以“后现代”尺度进行价值判断,导致了批评的错位或失位。三是市场与媒体的双重疏离,市场受商业驱动,热衷于青春写作和时尚写作,不惜对80后热炒,而对坚守纯文学阵地的70后显得冷漠。媒体更多看重名家,关注主流,70后自然成为空挡。媒体和市场的合谋,导致了对70后不应有的遮蔽。有必要指出,70后是中国文学真正承上启下的一代,在纯文学的谱系中,他们与五六十年代作家一脉相承,彼此的创作有着血缘上的亲近或关联。而其文学禀赋、颖悟力等方面的凸显优势,虽以其代际差异拉开了与80后的距离,但由于他们的成长经历、文学道路和纯文学的创作实绩,其影响势必波及到一代文学新人。70后的真正崛起,对于未来中国文学的意义不可低估。当务之急,是对70后文学创作态势加以整体性的把握,并对其有价值的创作个案进行透视和剖析,围绕他们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性认真把脉,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同时发现他们独具的禀赋和潜质,开掘新的可能性和前景。本卷收入十多位活跃于当今文坛的批评家的二十多万评论文字,对70后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梳理,既有对这代作家创作总体性的综合评论和诠释,也有对创作个案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所收论文多半曾刊在《山花》“聚焦70后”栏目中,有几篇则是我早先的约稿,但由于我的离任,该栏目自然终止,这些约稿只好发在另外的刊物上。在此一并收入,算是作个纪念。另外,征得作者同意,我还特意选入批评家洪治纲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新时期作家的代际差别与审美选择》一文,意在通过与五六十年代作家的比较研究中,给70后的创作提供一个参照系,以利进一步思考和探寻文学突围的路径和方向。

这套文学丛书是由贵烟冠名的,贵烟是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简称,贵烟本身又是一个知名品牌。十年前为回报贵州烟草业对纯文学的支持,并彰显黄果树品牌的影响力(黄果树集团是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的前身),我曾主编过一套以黄果树冠名的书系。十卷本的书系中收录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山花》杂志上的优秀作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烟工业公司品牌重心转向“贵烟”,而“贵烟”原本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品牌,对其重新打造和提升,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贵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身份或档次,“贵烟”的华丽转身,别具一种象征意味。以之来冠名这套文学突围书系,是恰切不过的。这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贵州中烟工业公司一如既往的支持。在此,我谨向贵州中烟工业公司全体员工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向具有文学眼光的企业家致以崇高的敬意!此外,我还要感谢作家朋友们和江苏文艺出版社同仁,正是他们的睿智和对纯文学的信念,才使这套丛书得以顺利出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23: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