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明朝大历史》,是著名学者吴晗先生的《明史简述》、《读史劄记》、《历史的镜子》三部专著的精要集成。
历史一面镜子,不同的读者会照出不同的影像,吴晗先生身为参与政治的历史学家,他一定从专业的角度发现了什么。读完了这本书,或许也能进一步解读吴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朝大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吴晗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明朝大历史》,是著名学者吴晗先生的《明史简述》、《读史劄记》、《历史的镜子》三部专著的精要集成。 历史一面镜子,不同的读者会照出不同的影像,吴晗先生身为参与政治的历史学家,他一定从专业的角度发现了什么。读完了这本书,或许也能进一步解读吴晗。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三部分: 《明史简述》是吴晗在中央高级党校所作学术讲演的记录稿,扼要而系统地讲述了明太祖建国、明成祖迁都北京、北虏南倭、东林党争、建州女真的崛起、郑和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等明代历史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问题。 《明朝政治军事与社会》收录了吴晗明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文章,讲述了明朝的建国与明教的关系,明代兵制的变化与明代的覆灭,明代的恐怖政治和朱元璋的统治策略等发人深省的重大问题。 《明代人物》记叙了明代历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可以通过这些人物了解明代的政治特点和社会风习。 全书融明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于一体,深刻揭示了明代历史的基本面貌和社会发展脉络,是学习和了解明史的必读之书。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明朝历史的基本情况 明太祖的建国 明成祖迁都北京 北“虏”南倭问题 东林党之争 建州女真问题 第二部分 明代历史的几个问题 郑和(三宝太监)下西洋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中编 明代的政治军事与社会 明代的军兵 明教与大明帝国 明初的恐怖政治 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 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胡惟庸党案考 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 记大明通行宝钞 明初的学校 《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 下编 明代人物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 海瑞的故事 关于魏忠贤 况钟和周忱 爱国学者顾炎武 “社会贤达”钱牧斋 试读章节 一、土地关系问题 要讲土地关系问题,不能不概括地讲讲当时的基本情况。在14世纪中叶,大致是从1348年到1368年的二十年中间,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规模之大,几乎遍及全国,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北到中南,到处都有农民战争发生。不单是有汉族农民参加,各地的少数民族也参加了,如东北的女真族(就是后来的建州族)、西南的回族都参加了斗争的行列。时问之久前后达二十年。战争激烈的情况,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在二十年的战争中,反对元朝的军事力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支是红军。因为参加起义的人都在头上包一块红布作为标志,在当时政府的文书上称为“红军”,也有个别的叫作“红巾军”。这是反对元朝的主要力量。现在有些历史学家不大愿用“红军”这个名称,大都称为“红巾军”。大概有这样一个顾虑:怕把历史上的红军同我们党建立的红军等同起来。在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件事:大约二十年前,国民党政府的一个什么馆,要我写明史。书写好之后交给他们看,他们什么意见也提不出来,最后说:你这上面写的“红军”改不改?要改就出版,不改就不出版。我说:不出版拉倒! (这本书现在没有出版)他们怕红军,不但怕今天的红军,也怕历史上元朝的红军,因此他们要我改掉。我不改,因为根据历史记载,这支起义军本来就是红军,不是白军。这不说明什么政治内容,而只是说他们头上包了一块红布而已。红军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东边活动,一部分在西边活动。具体说i东边是指今天的安徽、河南、河北一带,西边是指江汉流域(长江、汉水流域)。江汉地区的红军很多,包括“北锁红军”和“南锁红军”。反对元朝的另一支军事力量是非红军系统:在浙江有方国珍:在元末的反元斗争中,他起兵最早;在江苏有张士诚;在福建有陈友定。这几支军队都不属于红军系统。当时为什么能爆发这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我想在讲元朝历史的时候已提到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下面讲讲红军提出了些什么问题。 红军当中的一些领导者,他们在反元斗争展开之后发布了一个宣言(当时叫檄文),里面有这么两句话:“贫极江南,富夸塞北。”(文件的全文已看不到了,只留下这么两句)这说明什么昵?说明红军反对元朝的统治,要推翻元朝的统治。这是一个有各族人民参加的阶级斗争。当时元朝的政治中心,一个在大都(北京),一个在上都。元朝政府经常派出很多官吏和军队到南方去搜刮物资,把这些物资运到北方去供少数人享受。元朝的皇帝在刚上台时,为了取得军事首领、部族酋长的支持,对他们大加赏赐,按照不同的地位给他们金、银、绸缎一类的物资。遇到政治上有困难时,为了获得支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采取这种办法。每次赏赐的数目都很大,往往要用掉一年或者半年的收入,国家财政收支的一半甚至全部都给了他们。这些物资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全国人民身上搜刮来的。几十年光景,造成了“贫极江南,富夸塞北”的局面。这样的统治使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他们就起来斗争,改变这个局面,所以提出了这样鲜明的口号。 红军初期的主要领导人韩山童,是传布白莲教起家的(他家里世世代代都是传布白莲教的)。由于通过宣传白莲教,通过宗教迷信活动可以组织一部分力量,于是他就提出“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的口号。明王是明教的神,也叫“明尊”或“明使”。明王出世的意思是光明必然到来,光明一到,黑暗就给消灭了,最后人类必然走上光明极乐的世界。弥勒佛是佛教里的著名人物。传说在释迦牟尼灭度(死)后,世界就变坏了,种种坏事全部出现,人的生活苦到不能再苦。幸得释迦牟尼在灭度前留下一句话,说再过若干年,会有弥勒佛出世。这佛爷一出世,世界立刻又变得好起来:自然界变好了;人心也变慈善了,抢着做好事,太太平平过日子。种的五谷,用不着拔草翻土,自己会长大,而且下一次种有七次的收成。这种宗教宣传,对当时受尽苦难的农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希望有人来解救他们。所以,在广大农民中间,白莲教就用“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这样的口号作为号召来组织斗争力量。 这种宗教宣传对农民能够发生作用,可是对知识分子就不能够发生作用了,特别是一些念《四书五经》的儒生不相信这一套。因此,对他们必须有另外一种口号。红军的领袖们就利用一些知识分子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对宋朝怀念的心情,提出了“复宋”的口号。他们假托自己是赵家的子孙。韩山童是河北人,起兵之后被元朝政府杀害,他的儿子韩林儿跑掉了。以后刘福通就利用元朝政府治理黄河的机会组织反元斗争。当时黄河泛滥成灾,元朝政府用很大力量调了很多民夫、军队来做黄河改道的工作。民夫和军队都集中在一起,刘福通就乘机组织民工发动反元斗争。军事行动开始之后,他们就假托韩林儿是宋徽宗的第九代子孙,刘福通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他们以恢复宋朝的口号来团结一部分知识分子。所以红军有两套口号:一方面宣传“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来团结和组织农民;另一方面以恢复宋朝政权相号召,团结社会上有威信的知识分子。而中心则是阶级斗争,推翻剥削阶级。 刘福通起兵之后,声势很大,得到了各个地方的响应。在江苏萧县有芝麻李起兵响应;安徽凤阳有郭子兴起兵响应,一下子就发展到几十万军队。他们从山里把韩林儿找出来,让他做了皇帝,建立了统治机构。同时分路出兵攻打元朝:一支由华北打到内蒙,以后东占辽阳,转入高丽;另一支打到西北;还有一支打到四川。 以上讲的是东部红军的情况。 西部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叫彭莹玉,他是一个和尚,原来在江西袁州组织过一次武装起义,失败以后,就跑到淮水、汉水流域,秘密传教,组织力量。后来他找到徐寿辉,组织武装力量,进行反元斗争。徐寿辉被他的部下陈友谅杀掉以后,西部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就是陈友谅。此外,徐寿辉的另一个部将明玉珍跑到四川,在那里也建立了政权。 从二十年的长期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种基本情况: 第一,不管是东边韩林儿这一支,或者是西边陈友谅这一支,他们遇到的最坚强的敌人不是元朝的军队。这时元朝军队已经失去了建国初期那种勇敢、剽悍的特征,无论是军官也罢,士兵也罢,都腐化了,不能打仗了,在与红军作战时,往往是一触即溃。既然元朝军队不能打仗,为什么战争还能延续二十年呢?原因就在于坚决抵抗红军的是一些地主阶级的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元朝政府把它称为“义军”。这些力量很强大,最强的有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父子所领导的这一支;此外,李思齐、张思道、张良臣等也都很有实力。至于小的地主武装就举不胜举了。这些地主武装为什么这样坚决地反对农民起义呢?因为红军坚决反对阶级压迫。应该说当时的农民革命领袖并没有消灭地主阶级的思想,若要把现代人的意识强加于古人,那是错误的。那个时代的人不可能有消灭地主阶级的思想,但是,他们恨地主阶级,因为他们世代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现在他们自己有了武装力量,就要对这些地主阶级进行报复。在这样情况下,各地的地主阶级都组织力量来抵抗红军。其中最强的是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这两支力量。所以,红军在几路出兵的千里转战中,所遇到的主要敌人不是元朝的正规军,而是这些地主阶级的武装。在红军遭到这些地主武装的顽强阻击而受到损失之后,元朝政府就承认这些地主武装,封给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张良臣及其部队以官位和名号。 一方面是红军,他们要改变“贫极江南,富夸塞北”的局面;另一方面,顽强抵抗红军的主要是地主阶级的武装力量,其中主要的数量最多的是汉人地主的武装力量。这就是从1348年到1368年二十年战争中的第一个基本情况。 第二,在二十年的斗争中,尽管起义的面很广,战争区域很大,军事力量发展得很快,但是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不管是刘福通这个系统,或者是徐寿辉这个系统,都是各自为政,互不配合。尽管在战争的过程中,东边的胜利可以支持西边,西边的胜利可以支持东边,可是战略上没有统一的部署,缺乏统一的领导。不只是东边这一支和西边这一支二者之间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在刘福通领导下的军事力量也是这样。军队从几路分兵出发,不能采取通盘的步骤,而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尽管他们也有根据地(刘福通建都开封,陈友谅建都武汉),但是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前方和后方的联系很差,这支军队和那支军队之间的情况互不了解。尽管他们的军事力量都很强大,一打起仗来往往是几百里、几千里的远征,所到的地方都能把敌人打败,所消灭的敌人也很多,可是并不能把所占领的地方安定下来,没能建立起各个地方的政权。因此红军走了之后,原来的蒙古和汉人地主的联合政权又恢复了。最后,这几支军队都由于得不到后方的接济,得不到友军的配合而逐个被消灭了。他们虽然失败了,但在历史记载上很少发现有投降元朝的,绝大多数都是战斗到最后。相反,不属于红军系统的那些反元力量,像浙江东部的方国珍(佃户出身),以苏州为中心的张士诚(贩私盐的江湖好汉出身),他们也是反抗元朝的,也都有自己的政权,建号称王,可是在顶不住元朝的军事压迫的时候,就投降元朝,接受元朝的指挥。过一个时期看到元朝军事力量不行了,又起来反对元朝。方国珍也罢,张士诚也罢,都这样经常反复。他们虽然反对元朝,但并没有像红军那样提出政治的、宗教的阶级斗争口号。在二十年战争中,最后取得胜利的不是这些人,而是在韩林儿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朱元璋。 P7-12 序言 多年来,从传媒到出版都是“清朝那些事儿”的天下,从戏说到正说,清宫题材的作品像一条编不完的大辫子,炒到大家眼球疲劳。近年《明朝那些事儿》异军突起,一夜红透出版界,“明史热”风靡神州;影视圈也跟风直追,今年又一度热播电视剧《张居正》…… 一边是古代历史题材作品热销热播,一边是近现代到当代“敏感”历史题材作品难产。如果说这算一种文化现象,那也只是能量的置换,如同空调造成的内冷外热一样——墙内的热量转移到了墙外。读者从阅读欣赏中,品味着中国历朝历代兴亡中一些反复出现的场景:从动乱到统一,从休养生息到过度掠夺(间或有政治改革);待到社会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再爆发农民起义,直至建立新王朝……接下来是下一轮的历史循环。 读完了演义体的《明朝那些事儿》,或许会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看看学者是怎么说的。这本《明朝大历史》,是著名学者吴晗先生的《明史简述》、《读史劄记》、《历史的镜子》三部专著的精要集成。这几本书我在上个世纪60年代读过,当时还只是个爱好历史的中学生。 吴先生虽是史学大家,但其文字平易近人,可读性强。当过小学老师的他,很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曾组织一批中学历史教师,参与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等通俗读物的撰稿工作。这与他自己的成才经历不无关系,后来这批作者中,真的有人成了专家。纵观近年历史类通俗作品,可知某些业余作者也能达到专家水平;而专事“颂圣史学”的所谓专家,却缺乏起码的史德,更谈不上史识。 本书分为“明史简述”、“明代的政治军事与社会”、“明代人物”三编,有着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视角。其中某些篇章令人感叹,例如:《明教与大明帝国》解析了农民起义如何利用民间信仰夺取政权;《明初的恐怖政治》透视出雄主朱元璋猜忌与残忍的性格;《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侦查到近代特务政治的老祖宗……书中《海瑞的故事》一文,是《海瑞罢官》的早期蓝本之一。历史真是一面镜子,不同的读者会照出不同的影像,不难想象权力读者从中照见了什么,作者遭遇灭顶之灾,也就不足为怪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历时两千多年的帝制,但没有建立真正的共和,历史周期律仍在运转,中国仍是一个没有皇帝的帝国,从北洋军阀到国民党新军阀,只不过将皇室统治换成了拥有军队的政治集团统治。百姓过去只要供养一家一姓的皇家政权,而“集体君主”体量更为巨大,权力无处不在,贪婪程度比皇室有过之而无不及。专制和贪腐导致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倾覆,这样的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吴晗先生身为参与政治的历史学家,他一定从专业的角度发现了什么,但没有直接说出来。读完了这本书,或许也能进一步解读吴晗。 2010年8月29日于风雨读书楼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分为“明史简述”、“明代政治军事与社会”、“明代人物”三编,有着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视角。其中某些篇章令人感叹,例如:《明教与大明帝国》解析了农民起义如何利用民间信仰夺取政权,《明初的恐怖政治》透视出雄主朱元璋猜忌与残忍的性格,《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侦查到近代特务政治的老祖宗……书中《海瑞的故事》一文,是《海瑞罢官》的早期蓝本之一。历史真是一面镜子,不同的读者会照出不同的影像。 ——章立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