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强力推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帮助确立起全球经济的基本规则。本书通过当今和历史上的一些事例,向人们说明了这些规则是怎样不断发生变化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莫斯教授对于各种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帮助塑造了全球经济进行了解释。本书避免了简单提供解决方案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将一些处于这些问题核心地位的基本原理和关系呈现出来。它向人们展示了宏观经济现象是如何影响管理者每日所作决策的风险和收益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七天读懂宏观经济(哈佛经管图书简体中文版)(精)/哈佛经管典藏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美)戴维·A.莫斯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强力推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帮助确立起全球经济的基本规则。本书通过当今和历史上的一些事例,向人们说明了这些规则是怎样不断发生变化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莫斯教授对于各种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帮助塑造了全球经济进行了解释。本书避免了简单提供解决方案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将一些处于这些问题核心地位的基本原理和关系呈现出来。它向人们展示了宏观经济现象是如何影响管理者每日所作决策的风险和收益的。 内容推荐 利率为什么下调?通货膨胀为什么升温?央行在想些什么?对于一个身处企业、政府和非营利部门等领域的管理者而言,诸如此类的宏观经济问题绝不只是学术问题。从货币危机到泡沫破灭,全球经济充满了陷阱。在这种环境下,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已经成为管理者的必修课。 由哈佛商学院的戴维·A.莫斯教授所撰写的《七天读懂宏观经济》一书,是一本易于掌握的有关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读本。它对于各种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帮助影响着全球经济进行了解释。本书的核心是针对奠定了宏观经济基石的三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产出:如何去衡量一个国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GDP)?为什么这个产出水平最终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货币:货币供给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货币“价格”——利率、汇率和价格水平是如何影响整个经济环境的? 预期:对于关键的宏观经济要素所作出的预期可有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经济主体(从消费者到企业再到政府)的决策。 莫斯教授还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当今有关经济政策的大辩论: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是否对其经济构成了威胁?政府的赤字性支出能否有效地刺激经济发展?股票和债券投资能否挽救社会保障? 本书不是简单地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将处于这些问题核心地位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关系呈现出来。它向人们展示了宏观经济现象是如何影响管理者每日所作决策的风险和收益的。 本书共分七章。我们相信,您只需每天抽出一小段时间仔细阅读并领会每一章的内容,七天之后就会发现,您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去看待您周围的经济生活。 目录 致谢 导言 了解宏观经济 1 产出 国民产出的衡量 产出的跨国界交换 是什么导致产出上升或下降? 财富不比产出更重要吗? 2 货币 货币及其对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名义与实际 货币和金融 中央银行业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3 预期 预期和通货膨胀 预期和产出 预期和其他宏观变量 几个精选论题——背景与技术性细节 4 美国货币及货币政策简史 记账单位和货币价格的界定 金本位制:自我调节的机制? 联邦储备系统的创建 在浮动汇率制下找寻恰当的货币准则 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变 5 GDP核算的基本原理 三种核算方法 支出核算方法的具体细节 折旧 GDP和GNP 历史的和跨国的对比 投资、储蓄和对外负债 6 解读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个典型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理解贷方与借方 国际收支平衡核算的影响力与陷阱 7 理解汇率 经常账户余额 通货膨胀与购买力平价 利率 了解汇率的含义 结语 对各章节的统筹梳理 产出 货币 预期 宏观经济学的运用与滥用 词汇表 注释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产出的跨国界交换 有时候,一个国家可能希望将其产出与别国交换。例如,美国可能希望用自己的商用飞机(如波音747)去交换日本的汽车(如本田或丰田)。如果在交换的时候,美国飞机与日本汽车的价值恰好完全相等,那么两个国家的贸易收支账户都会处于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美国和日本两国国内,出口和进口都恰好相等。 这里有一个谜团就是,为什么任何一个国家都想实现贸易顺差,即与从国外收到的产出(表现为进口)相比,希望出售更多的产出给外国人(表现为出口)?为什么每个国家都希望给出更多而不是收到更多呢?简单地说,答案就是目前处于贸易顺差的国家希望未来从贸易伙伴那里得到额外的产出。这种跨时段的转移是通过国际借贷的过程而得到保证的。当一个国家的出口多于进口时,它不可避免地会贷出同等数额的资金到国外,这部分资金允许外国人购买其顺差部分的产出。相反,当一个国家的进口多于出口时,它必须从国外借入资金以便购买多出的进口产出。由于借款,它就必须在未来的某个时点归还这个差额——通常是附带利息的。 例如,如果美国即将从日本购入汽车而不出口任何产品,它就只能从日本借款来购买这些汽车。这种借款行为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美国人可以直接从日本银行贷款或者将股票、债券或其他有价证券卖给日本人。不管该笔借贷采取何种形式,其结果都是日本人持有股票或债券等形式的资产,从而在未来对美国的产出拥有求偿权。最终,当日本人决定出售他们所持有的美国股票或债券并用这笔收益去购买美国的飞机、电影和软件时,两国间的贸易差额将会被抵消。现在如果要求美国实现贸易顺差,就要把它的一部分产出运输到日本,从而强迫本国人消费少于本国生产的产出。同时,日本将会陷入贸易逆差,他们的消费将超过本国的产出(超出部分即来自美国)。 所有这种跨国交易都会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有所记录(见表1-1)。当前交易(例如商品或劳务的进出口)被计入经常账户。包括出售给外国人的股票和债券的收入在内的金融交易被计入金融账户(直到几年前还一直被称为资本账户)。经常账户的赤字一定会伴随着金融账户的资金流入(借款),而经常账户的盈余则一定会伴随着金融账户的资金流出(贷款)。因此,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是完全相对应的,一方的赤字必然会伴随着另一方数额相等的盈余。(有关如何解读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一些建议,请参见第6章。) 依据不同的情境,经常账户赤字既可能表明某种优势,也可能暗示着某种劣势,所以不一定要从负面来对其进行解读。在某些情况下,经常账户的赤字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已经超出了自身的财富限制,其消费正在不断提高,超出了本国可以承受的程度。但是当一个国家为了提高国内的投资水平(进而提高其未来的产出水平)而从国外借入资金时,也会引起经常账户的赤字。因此,对于有贸易赤字的国家来说,关键问题是它们能否合理利用这笔额外的产出;而对于有盈余的国家来说,能否让现在让渡给其他国家的这部分产出在未来收到好的回报才是问题的关键之处。 虽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核算对你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复杂难懂。事实上,通过与你自己的个人预算进行一个简单的类比,其基本问题应该就变成了一个交易清算的问题。你所创造出来的产出量,即个人的产出水平,就反映在你个人的收入上。如果你被雇用,那么你就会根据你的贡献而得到工资或薪水。如果你拥有资本(例如银行账户、债券或股票),你就会根据这些资本对产出的贡献而被支付利息或红利。如果你打算超额支出(即超出你的总收入限额去购物),你就必须去借钱(至少从储蓄中提取资金)来补偿这部分差额。额外的花费可能被用于补偿增加了的消费(例如历时两周的欧洲游)或者一项有可能会提高你未来赢利能力的个人投资计划(例如一项新增的教育投资或者创业尝试)。无论这笔资金用于做什么,你要借入,就会有人贷出。这就意味着,那个人生产的数量要超过他个人消费的数额(并且节省下这部分来借给你)。将来某一天你要附加利息地偿还这笔债务。当你还债的时候,你必须使得消费的数量少于你产出的数量(即消费低于收入本来允许的数额),因为你必须把收入的一部分以利息加本金的形式让渡给你的债权人。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情况基本相同。如果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例如由于进口多于出口),那么它正在消费的产出量要多于它所生产的产出量,并且它要从国外借入这个差额,这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金融账户中被登记为盈余(资金流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和个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消费和投资的长期限制是它所能够创造出来的产出量。一个国家,如同一个人一样,在短期内消费的数量可以超过其所生产的产出量(通过借款来支付差额),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样是行不通的。一国的产出(它的GDP)因此就代表着它最终的预算限制,这就是为什么国民产出这个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因之所在。(关于产出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参见“比较优势理论简介”。) 比较优势理论简介 比较优势理论是整个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由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于1817年首次提出。为了说服英国的立法者放弃贸易保护政策,李嘉图开始着手证明贸易具有增加世界总产出从而提高消费和生活水平的非凡能力。基于一个仅包括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的简单模型,他证明了如果每个国家——即便是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国家——专门从事自己相对最为擅长的行业,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所需要的所有其他产品,会获得很大的好处。 在他那个至今仍颇为著名的模型中,李嘉图假设葡萄牙在生产酒和毛呢两种产品时都比英国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具体来说,他假设葡萄牙一年中生产一定数量的酒(比如说8000加仑)只需要80人,而英国则需要120人;与此相类似,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毛呢(假设是9000码)只需要90人,而英国则需要100人。换句话说,葡萄牙每个工人每年的生产率是100加仑酒或100码毛呢,而英国每个工人每年的生产率只有66.67加仑酒和90码毛呢。既然葡萄牙在两个行业都具有绝对优势,为什么葡萄牙人还要从英国购买酒或者毛呢呢? 李嘉图给出的答案令人惊讶不已,他认为只要两国都专注于自己相对最为擅长的行业进行生产,那么它们都会从国际贸易中受益。在李嘉图的例子中,虽然葡萄牙在生产酒和毛呢两个行业都比英国更具优势,但它在酿酒方面的优势更大。因此,葡萄牙在酿酒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相反,英国在毛呢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李嘉图得出结论说,如果两国都能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葡萄牙只生产酒而英国只生产毛呢——然后两国都致力于贸易活动,那么它们将会比在完全依靠自己来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形下消费更多的酒和更多的毛呢。 更具体一点说,他假设每个国家各有1200个工人,各分配700个工人去生产酒和500个工人去生产毛呢。这就意味着葡萄牙生产了70000加仑的酒和50000码的毛呢,而英国生产了46667加仑的酒和45000码的毛呢。然而,如果每个国家都让自己的1200个工人去生产自己占比较优势的产品,葡萄牙可以生产120000加仑的酒,英国可以生产108000码的毛呢。如果现在它们进行贸易活动,假设用48000加仑的酒可以交换55000码的毛呢,葡萄牙将会最终得到72000加仑的酒和55000码的毛呢,而英国则将得到48000加仑的酒和53000码的毛呢。换句话说,由于专业分工和贸易,两个国家最终都得到了更多的两种商品(见表1-2)。事实上,如果它们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生产这些数量的两种产品,葡萄牙需要1270个工人,而英国则需要1309个工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专业分工和贸易使得两国仿佛都免费得到了额外一批工人所生产的产出。 此后,经济学家们已经证明了,李嘉图的结论可以推广适用于你所愿意包含的任意多个国家和任意多种产品。尽管我们当然可以限定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贸易互利原则失效——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通常都认为这些条件(自由贸易的可能例外条件)在实践中发生的概率很小。的确,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曾经坦言:“这是个简化了的理论。然而,尽管它被过度简化了,比较优势理论还是为我们探求真理提供了最重要的一瞥。政治经济学中很难找到比这个原则更重要的原则了。一个忽略比较优势原则的国家将会在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等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 很显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那些没有学过比较优势理论的人,也总是在日常的个人事务上依此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都试图去做我们最为擅长的事,并以此来交换所有其他物品。以一个投资银行家为例,即便在粉刷房屋方面,他比城内任何一个职业粉刷工人都做得更好,但集中精力于投资银行业务并雇用别人来粉刷他的房子,而不是亲自去做,仍然是比较明智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我们假定他的比较优势在投资银行业务上,而不是粉刷房子。从高收入的投资银行业务中抽时间去粉刷房子的代价将是极其昂贵的,最终将会减少他的收入总额,从而减少他可能消费的产出量。换句话说,为了实现产出最大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专门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然后去交换其他物品。 P12-20 序言 哈佛商学院经管图书简体中文版的出版使我十分高兴。2003年冬天,中国出版界朋友的到访,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们谈了许多,我向他们全面介绍了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也安排他们去了我们的课堂。从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商务印书馆,是一个历史悠久、使命感很强的出版机构。后来,我从我的母亲那里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她告诉我,商务印书馆很有名,她在中学、大学里念过的书,大多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联想到与中国出版界朋友们的交流,我对商务印书馆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并为后来我们达成合作协议、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而深感自豪。 哈佛商学院是一所具有高度使命感的商学院,以培养杰出商界领袖为宗旨。作为哈佛商学院的四大部门之一,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延续着哈佛商学院的使命,致力于改善管理实践。迄今,我们已出版了大量具有突破性管理理念的图书,我们的许多作者都是世界著名的职业经理人和学者,这些图书在美国乃至全球都已产生了重大影响。我相信这些优秀的管理图书,通过商务印书馆的翻译出版,也会服务于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和中国的管理实践。 20多年前,我结束了学生生涯,离开哈佛商学院的校园走向社会。哈佛商学院的出版物给了我很多知识和力量,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过许多重要影响。我希望中国的读者也喜欢这些图书,并将从中获取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管理实践。过去哈佛商学院的出版物曾给了我许多帮助,今天,作为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我有一种更强烈的使命感,即出版更多更好的读物,以服务于包括中国读者在内的职业经理人。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翻译出版这一系列图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对所有参与这项翻译出版工作的商务印书馆的工作人员,以及我们的译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没有他们的努力,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万季美 书评(媒体评论) 任何一个关注当前对宏观经济状况的辩论的人都需要对六个基本的概念、如何去衡量这此概念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串联起来等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戴维·莫斯的这本简明、通俗的著作恰恰可以为我们提供这些东西。本书并没有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但却告诉了你怎样思考应该什么这一问题。 ——麻省理工学院资深荣誉退休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索洛 一本深入浅出的宏观经济学简明读本。真的太棒了! ——哈佛商学院教授 理查德·维特尔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教学成果。本书将内容聚焦于对理解商业环境至关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写作手法清楚、明晰,这使得它成为一部可供商学院学生和经理人员参阅的理想教科书。 ——哈佛商学院教授 朱利奥·罗滕伯格 因为买了本《次货飓风的未解之谜》看不懂,所以买了这本书——为了型懂里面的许多术语。这本书虽然是外国人写的,但是语言还是比较好懂的。感觉像一本笔记:书的作者向你刀刀道来,举的例子也是容易懂的。这本书昌弄懂宏观经济学的一本佳作!所以我极力推荐!回家以后好好研究一下。拿出笔记本来,像回到大学时代一样,做个好学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就是那种能够激发你的兴趣的好书! ——当当网友 dragon45(青岛) 我是学经济专业的,上学时觉得宏观经济学很难,那本大厚书太晦涩了。看了这本书之后就发现原来的教科书太低劣了,不是我悟性差,根本就是教科书的写作思路有问题。我建议用这本书作为高校非经济学专业教科书,当然本书也可以作为企业培训之用:简明、易懂,让人茅塞顿开。吐血推荐! ——当当网友 旋开旋谢(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