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偏听偏信--私房音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莫幼群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记录听者心路历程,阐发音乐精神幽微的随笔集,分为“捡拾歌魂”、“减去一天”、“春风驴耳”三个部分。既有对流行风尚和热点现象的独到分析,也有对中外歌星的曼妙评说,还包括对古典音乐的零星感悟。观点奇警,语言秀致。

内容推荐

安徽省作家莫幼群继时尚学随笔《人在时尚里容易发呆》、植物学随笔《草木皆喜》之后,又将文化散文的触角伸及音乐领域。本书就是作者在该领域的散文作品集,分“捡拾歌魂”、“减去一天”、“春风驴耳”三个部分,记录了听者心路历程,阐发了音乐精神幽微。

目录

序:临终之耳

第一辑 捡拾歌魂

 马不停蹄的致敬

 中国制造

 永远的同志

 生命的质感

 那些夏天

 蜻蜓与花儿

 艾菲尔铁塔

 停下的钟

 血色摇滚

 温柔得不够

 芳萱芸茹

 白纸包的情愫

 一辈子与一下子

 甜腻的悠远

 当你为了我把手掌拍痛

 上帝最偏爱甲虫

 杨梅成熟时

 轻快的忧伤

 非常2+1

 上帝收集相爱的人

 从流亡到流行

 五色圣诞节

 你多久没合唱了

 捡拾歌魂

 阳光下的灰雨衣

第二辑 减去一天

 十年

 那些快被忘掉的人

 Jay的智慧

 直把苍白当水晶

 童话的翻过

 减去一天

 北京“滚爷”

 有一种流行叫“流气”

 超级女声VS超级歧途

 曾轶可:一只写诗的小猫

 谁都不过是一块砖

 天下何处不“排行”

 向谁脱帽

 收音机里的小人

 鲜花曾告诉我你曾经走穴

 背景音乐与校园歌曲

 仅有showman是不够的

 再见,《国际歌》

 从奥运主题歌说起

第三辑 曾经驴耳

 曾经驴耳

 我愿是莫扎特生命那粗鄙的一半

 贝多芬的秘密花园

 玻璃心

 雨一直下

 冬之祭

 肉声的力量

 情欲的高蹈

 “空中飞人”的下落

 等灵魂赶上来

 大悲泣声

 西肥东瘦

 人间有味是轻欢

 良辰美景何日重现

 温柔的画像

 是谁为你脱的“大衣”

试读章节

永远的同志

罗大佑和崔健分别被视为台湾和内地音乐人的精神领袖。但我以为,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崔健这枚“红旗下的蛋”,好像总是浮在半空中,他差就差在不具备罗大佑那样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正是从传统文化这一线索出发,我把罗大佑的音乐创作分成三大部分,与《诗经》中的“风”、“雅”、“颂”一一对应:

“风”指的是感时伤怀的性灵之作,如《光阴的故事》《野百合也有春天》《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你的样子》《滚滚红尘》,感受大自然的节律,感叹时光的易逝,感喟爱情的不永恒和不完美。这些是罗大佑最令人难忘的作品——正如我们~提到《诗经》,最先记起的不是“关关雎鸠”、“燕燕于飞”,就是“蒹葭苍苍”、“木瓜琼瑶”。

“雅”指的是《鹿港小镇》《未来的主人翁》《亚细亚的孤儿》《现象七十二变》等讽喻之作,充满了对于世事、世情、历史变迁、人性异化的透视和反思。这些作品使罗大佑成为音乐人中的“思想者”,但客观地说,旋律性不强,传唱度较差,在音乐中过分追求思想深度,往往会犯“主题先行”、“以文为诗”的毛病。

“颂”指的是带有点主旋律色彩的应时、应景之作,包括《明天会更好》《东方之珠》,甚至包括《恋曲1990》和《恋曲2000》。这些作品传唱度极高,而且在庄重或欢庆的场合下唱起来,真的能营造出一种世界大同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大师,在必须写颂歌的时候,也能尽量写得不落俗套、不那么假大空。

一个诗经版的罗大佑,也是一个十分全面的罗大佑,只有这样的全面,才足以担起歌坛精神领袖的角色。当然,“风”的那一部分才是罗大佑对于华语歌坛最精彩的奉献,那里面没有稍嫌生硬的思考,也没有稍嫌虚假的大同,只有自然鲜活的呼吸与心跳,它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走过了各自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走过了各自的“北风其凉,雨雪其秀”。当我们觉得成长太慢时,我们坐在中学教室里唱着《童年》,当我们觉得毕业太快时,我们就着啤酒唱《光阴的故事》;当我们孤单自怜时,我们唱《野百合也有春天》,当我们辨不清情感的真义时,我们唱《爱的箴言》……有一年我在乡下教书,每两个星期回城里一趟,经常要坐着破旧的车子在乡间的土路上颠簸,那阵子我听到了罗大佑的闽南语歌曲《火车》,唱的是背井离乡的人初次坐火车的情景,它使我体会到人生就是无计可逃的奔忙和艰辛,更使我意识到即使在你身为草根时,仍然能从罗大佑的歌曲中找到共鸣——这就是罗大佑,他倾听了太多异域的声音,又在传统文化的汁液中深深浸泡后傲然地浮出水面,奉献出自己的“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最真实的,最现代的,也是最民族化的。

其实,罗大佑在旋律上是比较“偷懒”的,大多数歌曲都是昂扬的中板,朗朗上口,不过分伤感,也不过分缠绵,而是有一种隐隐约约的紧迫感,有一种弥弥漫漫的使命感,仿佛有个东西在背后追着你,不让你的灵魂有丝毫的停歇……

这种不愿停歇,恐怕就是“革命情结”吧。有人说罗大佑已经老了,可我看到的却是他在努力拉长自己的青春期,他不仅继续在唱,而且在说——比如批评乐坛现象,在做——比如撕毁美国护照。虽然有时说得并不高明,做得也并不稳妥,但我还是对这种“革命到底”的精神保持足够的尊敬。毕竟,对于他这样的成功人士来说,转而做“名士”易,继续做“志士”难。

瞧,这就是罗大佑,在任何时候都是你的同志,我们的同志,永远的同志。

2005年7月

生命的质感  我有时会干一些“买椟还珠”的事情,比如为了听两分钟的片尾曲而去看平庸拖沓的电视剧。最近央视在播电视剧《爱情20年》,平心而论,该剧不算特别出彩,说的是1980年代初的“厂矿爱情”,与前一阵子的《乡村爱情》倒是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但片尾曲却出人意料地选用了蔡琴的《缺口》,一下子使整个剧情得到了升华。

年轻求得圆满/随着岁月走散/忍不住回头看/剩下的只是片断/生命不断转弯/起起落落变成习惯/爱情像是考验/从不承诺永远/这些年像陀螺一样旋转/爱恨都变得无关/过去的风雨留给别人评断/无愧了一切都平淡/是有一点遗憾/幸福没有答案/付出不能计算/谁能够抚平背叛/不必再去感叹/要笑着把眼泪擦干/夜晚是个难关/寂寞需要勇敢/影子不会孤独/手心还有温暖/在心里的缺口/让时间去填满……

蔡琴那充满质感的歌声,像是能划开玻璃的金刚石,轻易地在每个听者的心上划出“缺口”,从中涌出无数记忆的碎片。

人们常说一件东西很有质感,或者说这件东西比那件东西更有质感。究竟什么是质感?从物理层面上说,大概是指构成该事物的材质更加细腻和致密,然后又经过了更多的磨砺和锻造;从气韵层面上说,则是指该事物周身散发着一种别样的光芒——不是咄咄逼人的耀眼的光辉,而是底气十足的沉着的光芒,让人看了既舒服又心生敬意。

蔡琴的歌声无疑特别有质感,说她是华语歌坛最有质感的女声,恐怕也不为过。

质感首先来自于蔡琴的嗓音。形容她嗓音的词汇,历来有“典雅”、“浑厚”、“中性”、“磁性”等一大串。典雅而不失之矫揉,华贵而不失之奢靡,浑厚而不失之板滞,舒缓而不失之松弛,中性而不失之枯涩,磁性而不失之媚惑,正是蔡琴高出别人的地方。所以,她的声音不仅成了检验其他肉声的试金石,更成了检验机械的试金石。买音响要试音时,音响店老板必定会拿出蔡琴的碟子,《无间道》里就有这样的场景。“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渐渐地,回升出我心坎。那缓缓飘落的小雨,不停地打在我窗,只有那沉默不语的我,不停地回想过去……”当这首《被遗忘的时光》响起时,仿佛是出自青山翠谷,很远很远,又仿佛是真的有人在轻叩你的窗棂,很近很近。无论试音现场周遭有多少杂乱吵闹的声音,蔡琴独一无二的嗓音,总是能将它们全部击退,顷刻间就与你的心弦达成了最好的共振。

质感更来自于歌曲的意蕴。蔡琴唱过各种情感类型的歌曲,有《你的眼神》的“情挑”,有《爱断情伤》的“情伤”,有《绿岛小夜曲》的“情悦”,有《出塞曲》的“情哀”,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上面提到《缺口》和《被遗忘的时光》。这两首歌像是蛮横的时间机器,不由分说地把你推进一条记忆的长河之中,溯流而上,温习那一个个拐点,细数那一个个旋涡,复制所有的“起落”,复活所有的“遗忘”。虽然带着浓厚的怀旧意味,但却没有过多的伤感,而是站在了一个将自我当作客体观照的高度上,流淌出从容和淡定,流淌出包容和豁达。这两首歌也正是蔡琴的“自叙状”,融进了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众所周知,蔡琴这一生遭遇了太多的坎坷,爱人的背叛,亲人的撒手人寰,失声和失明的威胁,但她却依靠自己的坚忍和智慧,将这些缺口悉数填满。如今的她,站在时间的长河边气定神闲,笑看云卷云舒,漫歌花开花落。没有蔡琴的嗓音,唱不“出”这两首歌;没有蔡琴的阅历,又唱不“进”这两首歌。这完美的一“出”一“进”,也就切断了所有试图翻唱者的退路。

当我们独立展开自己的人生时,一股生命的暖流推动着我们起航,这暖流会下沉,会被岩石阻挡,会被寒流冲散,但不会消失,而是会在你参透生命的意义时,重新喷涌。当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当我们变得雍容大度而舍弃了许多东西时,我们的生命分量并没有因此变轻,而是变得更加沉甸甸的——这种因“舍得”而“获得”的重量,就是生命的质感。

2007年4月

P8-13

序言

临终之耳

音乐像一列永不停歇的列车,永远向前行驶。它从不主动招呼你上去,但无论你在哪一个时刻从哪一个站点以哪一种方式上车,你立刻会被音乐的雾气包围。在浓浓的雾气中,你看不清其他乘客的表情,只知道是无限满足吧;你也不清楚究竟有多少曲子,只知道是无限丰富吧。然而你只能听到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就得下车了。而音乐列车继续向前行驶,好像从来没有你这个人上车一样……

有位乐评家说,真希望自己死去后能再活一次,好再次体验第一次听到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时的新鲜感。照这样的说法,为了音乐,我也得再活一次。而在这多出来的一次生命中,我至少安排三次重温:第一次,重温初次听到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感觉;第二次,重温初次听到维瓦尔第《四季·冬》广板的感觉;第三次有点俗了,重温初次听到王杰《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的感觉——那时我正骑着破自行车,在街上乱转,歌声从一家路边音像摊的砖头收录机里传来,听在了我的耳朵里,19岁的我正一无所有……再说下去,就显得有些贪了。

人活在世间,终究有一种贪吧。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离开人世,就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这个人不慕权位——曾拒绝出任以色列总统,不追时尚——甚至在接受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都戴着旧草帽,却对音乐流露出孩童般的贪恋。

世上有两样东西要与死神起舞时才越发显出它的珍贵,一样是爱情,一样就是音乐。

据说,人在临终时,眼前会像放电影一样重现自己的一生,这样说来,最后消亡的该是视觉了。但我却固执地认为,最后消亡的不是视觉,而是听觉,就像我们进入每一次日常的睡眠那样。日本作家总爱唠叨他们的“临终的眼”:芥川龙之介说,“自然的美,映现在我临终的眼”;川端康成则说,“一切艺术的奥秘,临终的眼都可看出”。有“临终之眼”,也会有“临终之耳”。“临终之耳”会听到什么呢?让我来想象一下:有乐音,也会有噪音。乐音与噪音、有序与无序相交替,最后归为一种奇妙的声响——就像托马斯·曼的那篇短篇小说,那个患了不治之症的男青年,听到了“隔壁几个房间一种无以名状的声音,一个轻快的、透明的、金石般的音符。但这可能是个幻觉。就像一枚金戒指掉进银瓶里”。而这之后,是无边无际的静默……

就像金戒指掉进了银瓶里,那么清脆、那么玲珑、那么轻柔,这个“轻快的、透明的、金石般的音符”。多美啊,请为我停留一下!可惜从浮士德到托马斯·曼笔下的男青年,到无论哪个谁谁谁,说这话时都已经迟了。

音乐列车继续向前,不招呼任何人,也不为任何人停留。

PS:就像那部催人泪下的电影《附注我爱你》一样,通常出现在附注里面的都是最想说的话,却因为羞涩而安静地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因为这本书,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她们给我提供了一个安逸的生活环境;要感谢我的编辑部同事,她们给我提供了宽松的工作空间;要感谢我的朋友,她们用耐心和酒精与我分享倾听和谈论音乐的快乐;要感谢潘小娴、钱红丽、刘睿、陶妍妍等编辑,文集中的许多作品是在她们主编的报刊版面首发的。

以上全用了“她们”,其实里面涵括了“他们”——不仅是因为女士优先,更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她世纪”,我们愿意被她们涵括。

还有一个她:谨以此书献给我故去的外婆赵庆兰女士。

莫幼群

2010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