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一样的生活/知性女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扫舍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不一样的生活》是扫舍的第三本随笔集,延续了《在普罗旺斯的阳光下》一贯的润泽、透彻和慧黠特质。

这本《不一样的生活》谈艺术、说城市、品生活、看女人、聊闲话……扫舍写自己一点一滴的经历、感触、感悟,切入口小,有细微而灵敏的触须,因而细腻自然。她回忆童年、少年时代的成都,那些潮湿、阴冷、闭塞,以及小孩子眼中总会发现的新鲜、奇异、美丽,让我这个生于斯也长于斯的成都人特别亲切;而她寥寥几笔,点染上世纪70年代特有的稀薄空气、枯索环境,则定会让共同走过那个年代的同龄人无比会心;还有,带点清教徒气息的老式家庭环境,80年代前期大学校园凌虚蹈空、理想飞飚的金色背景,社会剧变带来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重新拼装、剪贴……一些她自己不经意间的闪回,勾勒的却是一代人从梦幻到瓷实的步履。

内容推荐

“知性女人”系列为知名女作家扫舍、蔡小容、王鹤的近作精选集,以图文形式集结了作者近年的散文随笔精品,内容涉及当代艺术、都市行走、两性关系、婚恋、阅读观影、名媛轶事……作者用知性触摸周遭世界,品味和感悟女性视觉中的生命和生活,和读者分享不同的知性看点,展现出风格各异的知性姿态。

本书为其之《不一样的生活》。

目录

熟得水到渠成

藏艺·春天的798

 隔着20年时光的重逢

 晒太阳的那一天

 传世家藏

 女画家和一只猫

 夭,她亲眼看到过梵高

 不一样的生活

 春天的798

 只为和你相遇

 文人和餐厅

 遥忆北京的潘家园

 海上旧情怀

寻碟·十一年的时光

 黑暗中的亲历者

 爱在日出日落之前

 从《老友记》说起

 沉默和诗意

 卢旺达饭店

 忍不住要说张曼玉

 心里有一只熊在低吼

 十一年的时光

 《断背山》,一座回忆中的山

 透过面纱

 也说《长恨歌》

双城记·大城市,小生活

 成都成都

 春熙路,川剧院和童年

 亦远亦近的成都

 城市和记忆

 上海的面子是女人

 石库门呓语

 上海博物馆

 满街都是百万富翁

 大城市,小生活

问爱·不对等的爱情

 想好了,你真的要在主流之外吗

 虚幻的念想

 关于爱情的表达

 将婚姻坚持到底

 选丈夫不是上市场

 爱最好的,嫁最合适的

 圈养是有代价的

 爱的缺失和婚姻的关系

 恋爱要早,结婚要晚

 两种男人

 乱鬓和乱心

 生命和乳房,哪一个更重要

 不对等的爱情

 宁愿做少妻的女子

 嫁给“期货男人”

天使·爱,不等于认识

 撒娇这件事

 什么时候该做母亲

 孩子的社交生活

 零用钱

 如果神忽略了我们一次

 孩子,我不是你一世的天空

 首先要拥有

 那些养父养母们

 爱,不等于认识

 性的尴尬

 又甜又苦的夏天

流年·我会让你笑一辈子

 逝

 银饰

 话说奢侈品

 贩卖梦想

 鸡鸭不同圈的社交

 强力搜索

 在花园干活

 恋上旧物

 那个时代的偶像

 秋千

 俗世的家当

 乡村旅店

 食物和心情

 可大可小的饭事

 智慧的力量

 我会让你笑一辈子

 “老”的意思

试读章节

那个阴湿的周末,在人头涌动的徐家汇美罗城门口,突然想打一个电话。电话那边的那个人住在成都。电话前的那一刻,我正在想一件与画廊有关的事,一个念头插进了思绪,我这样一个人,是怎么喜欢上画的?那个人就这样出现在脑海中,我想我要告诉他我开始做画廊了。这个现在叫东方的人,是我认识的第一个画画的人,是第一个对我提及提香和鲁本斯的人,那时候他18岁,我16岁。

于是我给他打电话,听到他吃惊的声音:“你怎么会在这时来电话?我们正在说你。”我们?他说对,我们,我在北京,车上,我的旁边是章家瑞和高小华。

听到高小华的声音时我意识到离上次见他已经22年过去了。他对于我的影像,一直停留在那个时候,浓黑的打着卷的头发,总是带着墨镜,粗拉拉的牛仔裤塞进高筒靴里,又野又硬。我始终记得他,是因为那时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在以后的许多年里不断地被别的人重复着,他说:“我从来没见过你这样年龄的女孩有这么忧郁的眼神。”

声音是无法转递时光的信息的,我拿着电话站在嘈杂的徐家汇和高小华说话时,看不到过去的二十多年的光阴的痕迹,这些痕迹藏匿起来给人一种假象,这个人仍然是过去的那个人。电话结束时徐家汇的灯已经亮了,雨落下来了,躲在路边看自行车的老人撑起来的伞下,大雨哗哗的声音将车水马龙的喧哗推得很远,各种灯影在雨水流淌的路上移动,夜色瞬间就淹没了城市。眼前的一切如此具有戏剧性,好像被撂在了时空隧道的中间,前后都不沾边的。站在那里,握在手里的手机还有余温,电话那边的几个人,都是二十年前的故人了,怎么觉得这时间,只不过是一瞬呢?

就这么巧,高小华就来上海了。有一个西南画家的大型巡回展在上海举行,他来参加开幕式。下午4点,名为“西南力量”的画展在古北的原弓美术馆开幕。一边看画,一边等着和高小华的见面。心里其实是没底的,想我们怕是彼此都无法相认了。在看一幅画的时候旁边有两人在说话,扭头看了一眼,不认识的人。看画,又觉得有些不对,再扭头,一个男人正看着我,然后笑了一下,伸出手来,说:你还有些过去的影子。

关于过去,遗留在我们身上的大概就只有些影子了吧。我眼前的这个人,寸头里掺着白发,一条黑色的羊绒围巾,皮衣,休闲裤,戴着金色细边的眼镜,沉稳而儒雅的一个人。我没看到想象中中年男人有的松弛的肚脯。然后是短暂的语塞,22年一点点地挤进来阻塞了对话的通道,不知该从哪里说起。

一个男孩从身边走过,高大帅气,有礼貌地叫他高叔叔。他对我说:“看见了吗,这是罗中立的儿子,我和他父亲是同班同学,他小时候还带他玩过。”我环顾四周,许多都是80后,甚至90后的青年,他们印证着一个事实,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光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

我们这样的年龄,其实是意识不到自己在老去的。内心的年轮还没有清晰地被划上,许多时候其实会忘记自己的岁数,觉得仍然年轻着,即使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也觉察不到这种时光流逝也在自己身上。身边常见的朋友,变化的痕迹也是潜移默化的,被日常消融着,便觉不出突兀来。而久别重逢,竞如放大镜一样让人看到了岁月的真相。

接下来的七八个小时,和小华的对话依然是一种回顾,这回顾让我惊喜,受益匪浅。这回顾从餐桌旁延续到他住的房间里,22年的时光将年轻画家高小华变成了教授高小华。这回顾的范围如此广泛和深入,几乎是一次关于艺术发展的学术讲座。为什么80年代震动全国的绘画作品几乎都来自四川画派?

高小华曾对陈丹青说过,我们都是少年成名,以后会不得好死。陈丹青说,不对,是不得好活。高小华的成名,是在1978年23岁的时候,他的表现“文革”武斗题材的作品《为什么》开了“伤痕美术”的先河,和罗中立、何多苓等一批四川画家将四川画派推上了顶峰。

我问小华,那时候,为什么是边远的四川画派红极一时?为什么不是文化中心的上海,北京,或者经济中心的广州?那些地方有更高水平的教学,更敏感的政治嗅觉才对。

高小华说,那时候的题材,是伤痕和乡土。在大都市的艺术家,家世都比较好,当时的中央美院,许多人都来自显赫的家庭。而川渝之地,基本上是城乡混居的地方,城市生活中到处可见真正的农民,乡土其实是艺术家每天要面对的场景,这种感情是别的大城市无法感受的。何况四川从来就有一窝蜂的习惯,在别的城市,个别艺术家也在表现同样的题材,但不可能形成气候,只有在四川,当一个主题被关注后,所有的人都会奔向这个主题,而最终成为一个画派风格。至于武斗,重庆的武斗是全国最惨烈的地方,作为军工厂生产基地,大量的武器外泄制造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少年高小华在母亲工作的军医院里目睹了这一切,这种极端的记忆最后成了伤痕美术的源头,只可惜这种反思刚刚开始,还没有完全深入下去就被叫停了。因为身处西南边缘,川渝艺术家有一种攀越向上的志向,就算是野心吧,使他们比大都市的艺术家更加努力。

文人画和画匠

和高小华聊天时,始终有一个感觉,要把焦距从过去拉回现在。他外在的变化并不大,改变的是气质。气质这东西难以言喻,增添在高小华身上的是海外生活留下的印迹,这让他的艺术观有了来自东方和西方的两个角度。

在嘉德拍卖行创造出油画天价的高小华的作品《赶火车》,表现的是火车站的众生相,里面有完整的八十多个人物;为红岩革命纪念馆绘制的油画《唤起民众》,里面有人物四百余人;三峡博物馆的巨幅半景画《重庆大轰炸》中,人物竟多达近千名。小华说,当把小稿上的图放在高达4米多的墙面时,常常会发现墙面是那么空,不得不费尽心思地去构思新的人物来填空,动作,情节,情绪,这完全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每天七八个小时在架子上爬上爬下,工匠一样。

我看着他几十年没变的紧实的身材,笑他得益于这种“上架”运动。他说到了西方,明白了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源头上有本质的区别。西方的绘画,最初起源于对宗教的表现,将《圣经》以绘画的形式传达出来,决定了传统西方绘画的两个特点:崇高性,工匠性。西方的传统画家最初不过是工匠,从一开始就接受了绘画是一种劳动,米开朗琪罗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穹顶画《创世纪》,就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才能,也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同时还满足了人民的需要,那是不朽的。西方画家是一种专门的技术职业,和文学是两个范畴。而中国的传统绘画从来就是文人画,是文人来作画,是文人的意趣,是赏玩。中国画强调写意,讲究笔法的潇洒和意境的高远,一支毛笔一张纸,运墨而作。而且过去的文人大都有官位,是所谓的人上人,对于体力劳动往往是不屑的,劳力者治于人嘛。

高小华在西方重新找到了作为一个匠人的心态,他坚持画大画,坚持“手工劳作”之路。满身油彩,常常是又脏又累。他认为油画包含了太多影像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比如视觉冲击力,笔触的动感等等。他在重庆6年作的几个大作品,都是时间和体能的高强度支出,而且还不得面对和艺术创作无关的若干官司。以高小华的身价,这种付出的报酬还不如他卖一张小画。

但他仍然不改变。他说绘画是有不同的含义的,最好的绘画是那种宏大的史诗性的作品,然后是出色的人物画,接下来是风景画,最后是静物小品。而他自己,始终是倾心于一种恢宏的叙述的。

听着高小华平静地叙说着他这些年的经历,透过他现在儒雅的外表,慢慢地露出了那个过去的核,有使命感的,坚硬的,清高的,那种理想主义的力量并没有在过去的日子里被消磨,只是更加理智地被他落实成一个个具体的计划。那一瞬间,好像是时光回返,这样纯粹的对话,更像是属于80年代的。突然,心就热了一下,都20年了啊,这些人,居然还这么坚持。

P10-15

序言

·1·

扫舍的博客“会客厅”,有众多喜欢她且入迷的读者。每次在不同的地方听见有人夸她,我都要赶紧出来显摆:是我的同学哦。

扫舍是我们年级最小的一个,大学毕业才19岁,毕业时分配到北京的某部机关工作。中间有许多年没有见面,但是经常从同学处听到她的消息:她去新闻电影制片厂拍纪录片了,她发表小说了,她离开新影去到化妆品公司了,她结婚去了法国,她回国把家安在上海了……等到在博客上读到她,又在成都见到时,当年那个娇嫩的女孩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

是东西南北的游走,还是做了妻子、母亲,或者阅历的丰富,使得扫舍日益通透和大气呢?我还记得她当年醒目的美貌、青春年少的娇俏,但是更喜欢她的现在,机敏、温厚、丰饶,当然,还有不言而喻的成熟女人韵致。

《不一样的生活》是扫舍的第三本随笔集,延续了《在普罗旺斯的阳光下》一贯的润泽、透彻和慧黠特质。书里的好多内容,陆续在她的博客上读过;其中写上海和巴黎的一部分篇目,则是我约请她为我编的版面而写的。说来都是很熟悉的文字了,但再次读来,依然饶有兴味。

人们都爱用树木的年轮来比喻一个人成长的履迹,这么说有些老旧。然而,我实在想不出别的更贴切的说法,来形容一个人从青涩到丰美的转折。读扫舍的文字,就像触摸一截木头的断面,看得到或疏或密的年轮,年轮里掩藏的幸福与忧郁,还闻得到木质的清淡、天然之香。成长多么不易,往日那些缓慢而疾速的时光,痛楚或陶醉的瞬间,自省或警觉的片刻,都不是用过即扔的面巾纸,它们共同锻造、雕塑的,就是一个人的现在啊。有一首老歌怎么唱的——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程,才能被称为男子汉?同样,一个女子要走过多少开阔或蜿蜒之路,才能成为女人呢?

人们在不同的地方经历,有人陡峭一些,有人平缓一点;有人丰富一些,有人简约一点。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流光易逝,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成长,一代少女都会成为熟女,并渐渐老去。有所区别的是,其中许多人可以熟得丰沛、笃定一些,老得智慧、从容一些。我以为,扫舍的现状和可以预知的将来,就当得起我描述的这种理想状态。

·2·

这本《不一样的生活》谈艺术、说城市、品生活、看女人、聊闲话……扫舍写自己一点一滴的经历、感触、感悟,切入口小,有细微而灵敏的触须,因而细腻自然。她回忆童年、少年时代的成都,那些潮湿、阴冷、闭塞,以及小孩子眼中总会发现的新鲜、奇异、美丽,让我这个生于斯也长于斯的成都人特别亲切;而她寥寥几笔,点染上世纪70年代特有的稀薄空气、枯索环境,则定会让共同走过那个年代的同龄人无比会心;还有,带点清教徒气息的老式家庭环境,80年代前期大学校园凌虚蹈空、理想飞飚的金色背景,社会剧变带来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重新拼装、剪贴……一些她自己不经意间的闪回,勾勒的却是一代人从梦幻到瓷实的步履。

当然,扫舍落笔更多的,还是当下的城市生活。她读画、听歌、观影、种花、旅游,也带孩子、进厨房、理家务,样样都做得津津有味。有些人看到了人生本质上的虚无,不免心灰意懒、浮皮潦草起来,要不就干脆豁出去了、“暴饮暴食”;还有些人则愈发地静心静气,一花一木、一杯一盏都看得兴味盎然,看得到美与好。扫舍属于后者,她有生气勃勃的趣味,美景、美食、美人,但凡自然或艺术之美,都能真正地触动她,几只野猫都能牵扯她。我最羡慕的,是她不仅能有板有眼地享受各地美食,自己还有烘烤煎煮的大能耐,端得出一桌子暖心暖胃的中西佳肴。

扫舍也谈感情,每当看到年轻一些的女子在情感泥泞里迷茫、挣扎,她都心有戚戚,虽然知道当事人在乱局里往往懵懂又执拗,还是忍不住要担忧、着急、劝慰,要像邻家姐姐那么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她是过来人,观察与颖悟都多,有宽广的视野,既纤细敏感,又清晰明快,感性与理性糅合得恰到好处。她那些有关爱l青与婚姻、男人与女人的话题,看得真是透彻。

扫舍自己最入迷最骄傲的事,当然还是做母亲。当了母亲的女人,都最能在她这部分文字里找到极大共鸣。做母亲固然辛苦琐碎不飘逸,要丢弃年轻时的诸多自由自在和随心所欲,但这实在是最值得女人倾情投入的角色。“母亲这个角色,是我至今最热爱并将一直热爱下去的角色。对我来说,人生最戏剧性最高峰的阶段已经过去,以后的日子,是越来越平静,我对未来早就没有好奇心了。而孩子们,他们是这不变中的变数,他们的成长和存在,每一天每一年都有惊喜和发现,我的孩子们,就是我生活中的未来。我于是再一次拥有了期待、幻想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被他们需要着并且拥有未来的感受,让我充实、满足,热爱生活和生命。”扫舍这段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估计很多女人读到这里也都想喊着一声“同志啊”,跟她热烈握手。

也是扫舍说的:不能生育的男女,虽然被神在某一点上忽略了一次,却同样是被神祝福一生的生命,他们有权利得到更多的爱和祝福——那么,无论被神在何时、何地、以怎样的方式眷顾,都不要漫不经心地错过或辜负,这便是成年人的懂得和惜福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