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名人比比皆是。清末民初的陆徵祥就是其中的一个。
陆徵祥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有重彩的传奇人物:他既为清朝效过力,也在民国期间当过官。他曾先后做过一任国务卿、三任国务总理、八任外交总长,并三次出任驻外公使。他从小接受儒家教育,长大后却成为基督徒,终老在天主教的隐修院里。
《弱国外长陆徵祥(献给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者胡心鼎、吕才、胡颖)讲述了其生平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弱国外长陆徵祥(献给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胡心鼎//吕才//胡颖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名人比比皆是。清末民初的陆徵祥就是其中的一个。 陆徵祥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有重彩的传奇人物:他既为清朝效过力,也在民国期间当过官。他曾先后做过一任国务卿、三任国务总理、八任外交总长,并三次出任驻外公使。他从小接受儒家教育,长大后却成为基督徒,终老在天主教的隐修院里。 《弱国外长陆徵祥(献给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者胡心鼎、吕才、胡颖)讲述了其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陆徵祥(1871-1949年),字子欣,一作子兴,上海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天主教人士,也是著名的外交官。 《弱国外长陆徵祥(献给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作者胡心鼎、吕才、胡颖)讲述了其生平事迹。 《弱国外长陆徵祥(献给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分为童年及读书生涯;婚恋及外交生涯;忠孝及政治生涯;归隐及宗教生涯四章内容。 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童年及读书生涯 一、舜裔田通封陆乡 名人辈出第一人 二、西学东渐利玛窦 福音启蒙苦命儿 三、慈父含辛倾全爱 孝子读书显少狂 四、慧眼识珠选天使 父子相隔生死别 第二章 婚恋及外交生涯 一、拜尊恩师许公使 赖有真传成栋梁 二、浪漫沙俄姐弟恋 宋子齐姜合种良 三、鹏图扶上九万里 鸿桉相□伴君郎 四、辛亥革命风云起 景仰敬佩孙中山 五、勿忘马关若钟吕 剪辫吃苦悼亡师 六、沙皇礼送荷公使 海牙保和亮主张 七、重返俄国任公使 随妻转信天主教 八、联合通电逊皇位 非我莫属袁大头 第三章 忠孝及政治生涯 一、外交改革大手笔 奠基之作百年长 二、扭转乾坤失良机 自诩清流费心思 三、善后借款首签约 惟命是从欠考量 四、北御俄苏肢蒙古 瓜分鲸吞苦难言 五、西防英美解西藏 麦克马洪造事端 六、南遇东洋无廉耻 “二十一条”祸心藏 七、临危受命艰难事 违心签约悔断肠 八、劝进帝制陆稽首 洪宪元年“二陈汤” 九、事君以忠如伴虎 为虎作伥难自防 十、力主加盟协约国 准募华工十四万 十一、十三太保传佳话 世代忠烈保和平 十二、南北政府参一战 巴黎和会组团忙 十三、英美法日暗勾结 以退为进拒签约 十四、五四火烧赵家楼 万众迎见陆团长 十五、两万华工殉沙场 正义迟到九十年 十六、功成身退行善举 修墓筑庐伴爹娘 第四章 归隐及宗教生涯 一、益达别墅见明智 五块树牌寄情思 二、瑞士侍妻献诚爱 寓公无奈再出山 三、皈依天主探真谛 晨祈夕祷祖国强 四、西渐不走张骞路 东学融教有洞天 五、隐修抗日《益世报》 敬佩神父雷鸣远 六、可怜胜国遭蚕食 桑叶版图变雄鸡 七、功过是非任评说 异国他乡埋忠良 附录 一、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总理和广州护国军政府内阁更迭表 二、陆徵祥年谱 三、列强侵华简录 四、日本公使日置益提交的“二十一条”原案 五、《民四条约》 六、《中华民国赤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友好同盟条约》 七、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电函史料摘抄 参考文献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等陆徵祥到了启蒙的年龄,父亲陆云峰为了不耽误独生子的黄金时光,只好自己当起他的启蒙老师。可是,教什么?有什么可以作为启蒙教材呢?为了省钱,只好就地取材,教《圣经))o马礼逊翻译的《圣经》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圣经》不仅内容广博深奥,而且读起来晦涩拗口,至于其中的地名、人名、理念、故事等。许多中国人从来没听说过,也不知所云。而《圣经》全集又有《新约》、《旧约》之分,洋洋大观近2 000页,这么多的内容,怎么教孩子?从哪儿教起?陆云峰最后选择了《新约》中的福音部分。《新约》有《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四大章,长达百页,并且各有单行本,要懵懂的孩子学懂绝非易事,陆云峰只得把它当成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百千”来教,至于教义,只要陆徵祥能做到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就行了。这样既能让他初知基督教的教义,又能识字习字,可谓一举两得,陆云峰对自己的这番创意还颇感自豪。小陆徵祥聪明过人,过目不忘,认识一些字后,就想知道得更多,课后自己在书中查找能认出的字,再从整体意思上揣摩全句的意思,所以进步很快。父亲非常高兴,并及时予以鼓励,使陆徵祥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增。 陆云峰为儿子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也从儿子的飞快进步中得到安慰,同时还感到儿子真的长大了,应该为他举办人教仪式——洗礼了。基督教认为,洗礼是基督礼仪中的圣事之一,可赦免人的“原罪”、“本罪”及“罚罪”,受洗礼的人,有权领受其他圣事。洗礼分注水礼和浸水礼两种,给受洗人额上或头上点水,称为注水礼;让受洗人全身或半身浸入水中,称为浸水礼。中国天主教、基督教多行注水礼,外国多行浸水礼。 不到十岁的陆徵祥,由父亲陆云峰主导,接受了牧师的洗礼,加人了基督教。这时的陆徵祥,还属于不具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一切都要听命于父亲的安排,尽管他对洗礼人教尚不理解也无法理解,。也无法知道宗教是自我空虚、藐视自我、崇拜异己力量、祈求异己力量保佑自我以圆满自我的许愿和物质占有的行为,但从陆徵祥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在懵懂中接受的洗礼人教,竟影响了他的一生。 陆云峰是一个很有见地、很务实、也很通达的人。他在接受外来宗教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文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问,于是便决定不让儿子走封建科举之路,而是要在他读完私塾以后送他到上海广方言馆学习西文。陆云峰的想法是,如能在广方言馆学得一门外语,将来出国学得洋务,回到上海就能做一名邮局职员。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最理想的职业,因为当时邮差是个“铁饭碗”,是中国几千年来唯一能享受退休金的行业,儿子如能谋取这样一个职位,可让他们父子晚年无忧。 上海广方言馆是一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校,入学门槛很高,对国学的要求更是如此。这可难住了陆云峰,因为他深知,儿子在启蒙时,一方面受到了妈妈去世和家庭困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他不愿意送儿子进私塾,怕冬烘的学究师长用摇头晃脑的“之乎也者己焉哉”和拱手下跪的陈规陋习束缚孩子,于是自己当起儿子的启蒙老师,教起《圣经》中的《新约》福音。现在要考国学,拿什么去考?没有办法,只好走回头路——送陆徵祥进私塾,恶补国学。 陆徵祥开始读《新约》福音时,虽不全懂其中的内容与含义,但确实认识了不少字,:因此拿起开学篇《论语》,读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名句,不仅字字都能认识,而且意思也透彻明了,更增添了学习国学的兴趣和信心。陆徵祥学完了《论语》,又学完了《孟子》、《大学》和《中庸》。这四本书统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仅这四本书,有的人为参加科举考试,就反复研读了几年甚至十几年,通过县试、府试并取得童生资格后,才能参加乡试。而陆徵祥,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了“四书”,接着又读了《礼记》47篇中的《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等篇章。 天道酬勤。两年多的私塾生活,对陆徵祥的人生理想乃至职业生涯影响甚大,尽管后来他脱离世俗当了神父,但始终标榜自己“曾经是、现在是、并且永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夫子”(法文为confucianiste)。陆徵祥在读私塾期间不仅打下了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且掌握了科举取士的基本技能,能够依据八股文的文体,应用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套路来行文议论,使文章清晰简洁、条理分明。私塾每天午饭后都有习字课,塾师系统向他传授了点画结构特点、运笔用墨技巧等,弥补了他在启蒙期间的缺项。私塾老师手把手地教他磨砚、握笔、运笔、临帖等,使陆徵祥的字迹越来越工整秀丽。“字好一半文”,陆徵祥后来被上海广方言馆等校录取与其在私塾中的习字,也有一定的关系。 陆徵祥用两年多的时间读完私塾后,顺利通过上海广方言馆的入学考试,标志着他在清代科举制度乡试方面的成功,取得了秀才资格,亦称“进学”。 上海广方言馆成立于1863年,是继北京同文馆之后建立的第二所外国语专科学校,最初拟名为“上海外国语言文字学馆”,1867年改名为上海广方言馆。在当时,相对于京畿使用的官话,地方语言被叫作“方言”,而“广方言”,则含有推广方言的意思。由于当时清政府把外国语也当做“方言”进行推广,故上海外国语学校以上海广方言馆命名。该校为客居上海的翰林冯桂芬所创。冯桂芬早在1861年就向朝廷呈递奏章,请求在广东、上海设翻译公所,选颖悟儿童住院肄业,聘西人课以西国语言文字,并习经、史、算、学。冯桂芬的这一主张得到了李鸿章的首肯,并被后者推举为上海广方言馆的首任馆长。该馆自成立起培养出许多精通西文和西学的中国学生,如陈兰彬、容闳、詹天佑、祁兆熙、唐绍仪,以及中国第一代外交官汪凤藻、陆徵祥、吴宗濂、刘镜人、唐在复等。P19-21 序言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名人比比皆是。清末民初的陆徵祥就是其中的一个。 陆徵祥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有重彩的传奇人物:他既为清朝效过力,也在民国期间当过官。他曾先后做过一任国务卿、三任国务总理、八任外交总长,并三次出任驻外公使。他从小接受儒家教育,长大后却成为基督徒,终老在天主教的隐修院里。他是第一个冒着杀头危险剪掉辫子的大清壬朝官员,并率先支持孙中山“起共和终帝制”的主张,领衔通电要求清朝皇帝逊位,其举动应该说是无畏的,也可以称得上是进步的,甚至是革命的。但在袁世凯醉心于当皇帝的春秋大梦时,他虽曾有所劝阻,然而最终还是顺从袁氏淫威,参与、支持了封建复辟活动,并且受命担任国务卿之职。这无疑是怯懦的、反动的和倒退的。他曾担任丧权辱国的“三十一条”中方首席谈判代表和最后签字人,因而长期遭到炎黄子孙的一致唾骂,但后来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坚决维护民族尊严和合法权益,最后毅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愤然挂冠辞职,这又使他在归国时受到英雄凯旋般的热烈欢迎。他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真挚的爱情,与比利时姑娘结成异国婚姻并终生厮守,这是令人赞叹和感佩的,但他又以封建士大夫的“事君以忠、能临大节”这一信条为座右铭,对袁世凯俯仰相随,忠心不二,这又不能不令人嗤之以鼻。他后半生定居国外,遁入空门,在隐修院里为上帝祈祷,但这没有妨碍他在中国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支持和帮助中国的抗战救亡大业。正如他在弥留之际所表达的,“他的大半个心还是中国的”。凡此种种,都不能不使人对了解和研究陆徵祥的人生轨迹和心理性格产生格外强烈的兴趣。 当然,任何风云人物都是和当时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有句老话:“时势造英雄。”以陆徵祥的超凡才干和清廉品质,他本来是可以在国务总理和外交总长、驻外使节的职位上大有作为的,然而他却无奈地哀叹:“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尽管他曾大力整饬当时的外事部门,调集和培养既懂外语又懂外交的人才,并亲力亲为,与外国列强百般斡旋,但收效甚微,最终只能违心地接受外国强加的苛刻条件,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以拒签表示抗议。对过去数百年来众多的丧权辱国条约,我们当然有理由痛恨和谴责那些当权者,包括谈判者的昏庸、陡懦、软弱、无能,但最根本的原因难道不是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势单力薄吗?当自己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时,有谁能力挽狂澜、改变任人宰割的悲惨处境?因此,通过了解和研究陆徵祥,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何邓小平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有实力作后盾,我们说话才能真正理直气壮,我们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一点,我们当代中国人很有体会,而我这样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人更是感慨至深。 环视当今世界,我们的国家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存在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天下并不太平。有些人总是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心有不甘甚至伺机破坏。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居安思危,锐意进取,为国家强盛和民生幸福奋力拼搏,从而为推动世界和谐发展,为各民族平等相待,为主持正义、伸张公理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以为,这就是本书的重要意义所在,相信这也会是各位读者在阅览本书后能够得出的共同结论。 这部著作的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语言生动,图文并茂,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参考书。没有长期的积累和深人钻研,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因此,我要对本书的问世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三位作者致以由衷的敬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11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欧盟,原比利时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关呈远 2011年4月27日于北京 后记 《弱国外长陆徵祥》的编写,纯属偶然。 2006年6月,我受中国国家汉办的派遣,出任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完的中方院长。一次,我在出席中国驻欧盟使团和驻比利时王国大使馆联台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认识了台湾原“教育部次长”级参事、督学、侨民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心照的胞弟,大陆学者胡心鼎先生。他在交谈中,向我讲述了陆徵祥的一些趣闻轶事,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们一拍即合,央定择日组团,前往陆徵祥生前所在的隐修院参观。 2007年9月29日,海峡两岸同胞一行14人,也是陆徵祥去世58年来第一个大型华人访问团,乘火车前往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的布鲁日。出站后,一位比利时朋友按照事先的约定,开车送我们到了圣安德隐修院。当我们走进庄严肃穆的隐修院时,维克多神父(PVictor)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了。这位文质彬彬、满腹经纶的神父,曾是陆徵祥生前最信赖的教友。他陪着我们参观了陆徵祥度过余生的隐修院和教堂,并给我们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为了求证一些问题,又独自一人跑到布鲁日向他请教。当他知道我们准备写一本陆徵祥传记的时候,特许我对陆徵祥展室的所有展品进行拍照,又带我到修道院的图书馆翻阅了陆徵祥的著作、书稿、生前创办的外文刊物,巴黎和会纪念册等,最后还赠给我一本精装的、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陆徵祥的初版法文著作《回忆与思考》,使本书的撰写有了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早期调研和材料搜集方面,比利时图尔奈心照华文学校校长胡颖及其母亲王婉贤女士曾做过长期的努力。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文化中心中文部主任周礼强先生、布鲁塞尔中山学校校长郭凤熙女士、来自台湾的布鲁塞尔中国学院教师兼画家彭梅玲女士、台湾华文作家傅维新等,均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11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原中国驻欧盟和驻比利时大使关呈远先生,比利时驻华大使奈斯先生,比利时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中国馆名誉馆长、比利时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原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史蒙林先生,高屋建瓴,以资深外交官的视角为本书做序。电脑图像技师吕铁一先生初步整理了本书中采用的图像。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家金志喧先生不吝赐墨,题写了书名。比利时驻华使馆新闻翻译官欧阳然(Jan Bmghmans)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郭楱庆教授和徐伟民教授,在翻译方面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傅芳舟和硕士研究生冯秋月,作为第一批读者审阅全部书稿。在出版方面,世界知识出版社的柏英女士给予了十分宝贵的指导和真诚的帮助。在此,特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书最初只准备写25章,然而随着思路的逐步展开和内容的不断充实,又增加了10章。其中参考、引用和摘录了一些图书、报刊中的相关文章和资料,也借用了现代网络的丰富资源。由于涉及的种类和书目较多,除参考文献、题注、脚注之外,未能一一列举,敬请见谅。 陆徵祥是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传奇人物。对其人其事的研究,台湾和大陆学者均有涉猎,并有许多成果出现,但从历史的角度特别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和辛亥革命前后中华民族百余年屈辱史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本书尚属首次。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丰富这方面的史学研究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对从事外语、外事和外交工作的广大读者,特别是对青少年读者,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读本。 不足之处,恳望斧正! 吕才 2011年5月16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