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游说的方略、技巧?周正舒和吕银凤编著的《言辩之法(图文版珍藏版)》收集整理了古今中外的政治、军事、经济、商贸、外交,以及平常社交方面几十个游说事例奉献给读者,一方面是想让读者通过这些典型、生动事例,领略名人、哲人等游说高士的风姿,品味政治、军事、经济、商贸、外交、社交等广垠的游说领域及其活动中的巧妙与机智;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意旨,是力图破译事例蕴涵的语言智慧、艺术、技巧,弄清他们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的原因,概括出一个个具体的游说方略、艺术,供读者学习游说艺术时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言辩之法(图文版珍藏版)/韬略智慧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周正舒//吕银凤 |
出版社 | 蓝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游说的方略、技巧?周正舒和吕银凤编著的《言辩之法(图文版珍藏版)》收集整理了古今中外的政治、军事、经济、商贸、外交,以及平常社交方面几十个游说事例奉献给读者,一方面是想让读者通过这些典型、生动事例,领略名人、哲人等游说高士的风姿,品味政治、军事、经济、商贸、外交、社交等广垠的游说领域及其活动中的巧妙与机智;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意旨,是力图破译事例蕴涵的语言智慧、艺术、技巧,弄清他们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的原因,概括出一个个具体的游说方略、艺术,供读者学习游说艺术时参考。 内容推荐 游说,作为一种通过言辩应答说服人的活动,领域宽广,内容丰富,作用巨大,但它又不是一件所有具有语言能力的人都容易办到的事情。游说不仅需要口才,而且还需要机智。相信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试图说服一个有主见、能独立思考的人物,绝不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有时候,任凭你口干舌燥,自己列举出一堆堂皇的理由,对方却无动于衷,真令人为之气结。本书《言辩之法(图文版珍藏版)》收集整理了古今中外的政治、军事、经济、商贸、外交,以及平常社交方面几十个游说事例,让读者通过这些典型、生动事例,领略名人、哲人等游说高士的风姿,品味游说的巧妙与机智,并力图破译事例蕴涵的语言智慧、艺术、技巧,弄清他们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的原因,从中学习游说的方略、艺术。 《言辩之法(图文版珍藏版)》由周正舒和吕银凤编著。 目录 一、攻心 激言励志/1 激将起兴/4 真诚赞美/6 对症下药/8 不厌其烦/10 刺而动之/12 巧用环境/14 巧加体验/15 情感共鸣/17 情感诱导/20 启发自悟/21 借助重复/24 谦恭节制/26 针刺皮球/28 二、示利 开诚布公/30 明修栈道/32 远利诱惑/34 设身处地/36 和衷共济/38 抛砖引玉/40 因利制权/41 告之利害/43 层层剥笋/45 名片效应/47 偷梁换柱/49 三、释理 迂回劝导/50 逻辑善诱/53 情敦义促/55 事实抗争/57 利用矛盾/59 诚恳求实/62 意他言己/64 归谬正误/67 借喻明理/69 先承后转/71 委婉曲折/73 稽古喻今/75 忠言顺耳/77 慷慨陈词/79 危言耸听/81 步步为营/83 与众相得/85 旁敲侧击/87 以矛陷盾/89 四、因机 后发制人/91 发掘认同/93 以退为进/95 接箭反击/96 反客为主/98 让主为客/100 顺水推舟/101 委婉隐喻/104 牵牛鼻子/106 巧转话题/108 善开言路/110 递登门槛/112 急缓相济/114 出奇制伏/115 因势利导/118 巧用机缘/120 以听动人/122 借石攻玉/124 软硬兼施/126 刚柔并用/128 五、造势 夺声逼人/130 制造误解/132 抢先主动/134 投石问路/136 假痴不癫/138 背水列阵/140 含蓄讽喻/141 故意拖延/143 制造空挡/145 借用谜题/147 假设情景/149 步步紧逼/151 创造变通/154 吹毛求疵/155 请君入瓮/157 六、巧言 直刺伤疤/159 博引广征/161 善问知彼/163 指东说西/165 正话反说/167 单刀直入/169 含蓄点拨/171 以褒代贬/172 针锋相对/174 曲直相生/175 褒抑相错/177 循循善诱/178 当仁不让/180 试读章节 情感共鸣 除了某些性格怪异的人,通常“情”远较“理”能够打动人的心弦。在游说中,时常说一些对方爱听的话必定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如何寻找对方爱听的话?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乐于同与自己有相似点的人交往、谈话。因为相似因素既能有效地减少双方的恐惧和不安,解除戒备,又能发生可以接受的共同信息,能有相互相似的理解,产生相同、相近的情绪体验,进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相似因素很多,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隐蔽的。在交谈中,只要留心对方的举止言谈,就不难发现一些相似因素,来作为交谈的共同话题的突破口。 例如: 经历相似。相似的社会经历,会使人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切身感受,容易互相理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一方讲述的生活经历,能引起另一方对往事的回忆;一方吐露的心声,会成为双方共同的感慨。这样,就有了许多共同的语言,越谈越相近。刚粉碎“四人帮”那几年,老干部们相见,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都到过“干校”住过“牛棚”,就称为“五七战友”,都有说不完诉不尽的愤慨之情。青年人相见,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都“下过乡”、“插过队”,就是“知青战友”,都能滔滔不绝地讲一通乡间生活的奇闻逸事。唐代诗人自居易身为江州司马,与地位低下的琵琶女邂逅相逢,也能很快地倾心交谈,并为之挥泪,洗湿青衫,就是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经历、遭遇上的相似,使他们暂时排除了地位上的差别,有了共同语言。 又例如: 兴趣相似。共同的兴趣与爱好是最能促进交谈双方相互接近的,它在人们的心理上往往诱发出一种特定的吸弓l力。比如,与养鱼种花者谈摆弄花草、金鱼之乐,与爱好音乐体育者谈论音乐欣赏、体育比赛,与集邮者谈集邮之道,等等,往往都能引起对方的兴趣,激发对方一吐方休的话题。这时,兴趣与爱好就成了他们进一步交谈的桥梁。 有一次,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到湖北十堰市演出,市属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往采访,不料,姜昆一一婉言谢绝,这使记者们十分失望。这时,有一个爱好相声的女记者却再次叩响了姜昆的房门,说:“姜昆同志,我是一个相声迷,我对您的演出有些意见……”姜昆一听是为自己的节目提意见来的,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她。这位女记者正是利用了她和对方对相声的爱好及共有的兴趣做文章,巧妙地打开了姜昆的“话匣子”,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此外,还有地域相似、职业相似、年龄相似、处境相似等直接相似因素,以及对方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邻居等有联系的间接相似因素,都可以成为沟通情感、找到共同话题的“桥梁”。一位记者曾讲述过自己采访的一段经历:他去某地农村采访,住在一个老大娘家,进门打过招呼,便说:“听口音大娘是山东人,好像是鲁中南的吧?”大娘说:“是呀,老家是山东阳谷。”他接着说:“我当兵时,我们连队山东人可多啦,连长、排长、班长都是山东人,山东是老解放区,几乎家家都有参军的。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不少人,山东老乡对革命的贡献大。”这番话,引起了大娘对往事的回忆,她对记者讲起了过去的事情,记者从她那里听到了不少有用的材料,意外收获颇大。这就是通过间接相似点——首长、战友和大娘都是山东人,从而与大娘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也果真使大娘产生了感情共鸣的缘故。 通过表白内心的方式,也可引起情感共鸣。有时候,我们发现无法与深具戒备心的人沟通感情,其中原因之一,在于对方抱着“我俩根本处于不同的世界”的想法所致。可以设想,两个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思想背景或者生活习惯等完全不同的人,初次见面,当然会有格格不入之感。为了突破此种障碍,必须让对方相信,彼此隶属于同一世界,确实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嗜好或需要。例如,要想规劝吸烟或酗酒者除掉此一恶癖,最具说服力的,往往是曾经遭受过吸烟之害或尝过酒精中毒之类的“过来人”。因为互相之间的共同经历,足以迅速化解彼此的警戒心,使其愿意敞开胸怀,虚心接受善意的劝导。 相对地,在游说过程中,游说者主动将自己的生活状况,适度地表露出来,倒能够促使双方形成共同的心理意识。有一个材料介绍,台湾某次地方官员选举期间,数十位候选人竞争得极为激烈。其中一位候选人的助选参谋,发现多数中下层阶级的选民,对该候选人深具戒心,并竞相传告: “××常自诩为高级知识分子,一副道貌岸然之状,令人难以亲近。他一定不屑替我们这些升斗小民谋福利。” 助选参谋立刻请候选人改变战略,强调自己是四个千金的慈父,绝对礼贤下士,关心民众疾苦……不久,选民们改用崭新的眼光来观察这个候选人,发现他的确是位和蔼可亲的模范父亲,并且俨然是标准丈夫,纷纷转而支持他,使他以最高票数当选。 通常情况下,想说服某些自负或略感自卑者以前,可先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家庭状况、经历、嗜好等,坦然地告诉对方,让对方加深对自己的了解,缩短相互间的距离;甚至可以将自己某些无伤大雅的缺点,不加修饰地暴露出来,暂时让对方高居上风,并使其解除抗拒之心,然后急剧地转入正题,对方在仓促之间,毫无招架之力,唯有俯首称是了。 P17-19 序言 游说言辩的独到之功,是能使人不战而屈。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诸如孔子、孟子、苏秦、苏代、烛之武之类,凭“三寸之舌”而能“一言兴邦,一言衰邦”的杰出的游说家。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会期望凭“三寸之舌”,图谋“一言九鼎”、“一言兴邦”的壮举。但是,如何有效地说服别人改变态度,以至让自己的意志去操控影响别人,却是人们共同的心声。 美国芝加哥大学、成人教育协会,以及青年会的各地学校,曾就“离开小学、中学或大学十几年、几十年的成年人到底想学习什么?”联合做了一个耗资25000美元,费时两年的民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成人最关心的除了健康问题之外,其次关心的就是有关增进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被调查者中,无论是政界的风云人物,还是商界的高级职员,无论是银行家,还是推销员,无论是建筑师,还是会计师,都希望学习言辩的智慧、说服人的方法。因为在事业奔波经年之后,他们彻底醒悟了。他们发现多数在事业上最成功的人,除了知识之外,还拥有善于言辞,能说服他人,把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推销”出去的才华。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如果一个人无论是在政界或是在商界要干出一点名堂,或者说要出人头地,个性和言辞的能力,比起死知识和第一流大学的文凭来,更为重要。 的确,在现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游说作为言辩的智慧,作为人们改变相互关系而交换意见,取得一致,而相互磋商的一种行为,作为直接影响各种人际关系对参与各方产生持久利益的过程,与人须臾不能分离。无论是在大雅之堂,还是土道乡间,到处都少不了游说。不是吗?每当我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机或收音机,耳濡目染,令人着迷的,往往都是那些醒目、悦耳的“磋商”、“洽谈”、“协商”、“交涉”、“会谈”,以及“双边关系”、“签署条约”、“达成协议”等字眼,这无一不与游说有关,或者直截了当的就是一种游说的结果。岂止于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论是商品买卖、求职谋薪、协调关系,还是解决各种纠纷,游说活动也无不渗透其间。 游说,作为一种通过言辩应答说服人的活动,领域宽广,内容丰富,作用巨大,但它又不是一件所有具有语言能力的人都容易办到的事情。游说不仅需要口才,而且还需要机智。相信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试图说服一个有主见、能独立思考的人物,绝不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有时候,任凭你口干舌燥,自己列举出一堆堂皇的理由,对方却无动于衷,真令人为之气结。究其原因,除了接受游说的对象,或是有权势的人物,或是有渊博学识、有出众才华的学士文人,你没有真知灼见不能打动其人外,主要的还在于接受游说的对象心存主见、成见以至偏见,极力维护自身利益,保持高度戒备而显得固执己见。因此,作为游说者,若不掌握特殊的语文技巧、言辩艺术,若不会运用游说的方略,不能于言语表达中寄寓种种智慧的火花,则游说、交际的任务实在难以完成! 本书收集整理了古今中外的政治、军事、经济、商贸、外交,以及平常社交方面几十个游说事例奉献给读者,一方面是想让读者通过这些典型、生动事例,领略名人、哲人等游说高士的风姿,品味政治、军事、经济、商贸、外交、社交等广垠的游说领域及其活动中的巧妙与机智;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意旨,是力图破译事例蕴涵的语言智慧、艺术、技巧,弄清他们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的原因,概括出一个个具体的游说方略、艺术,供读者学习游说艺术时参考。 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游说的方略、技巧呢?有这样一个传说似乎可给人以启示:吕洞宾有一天要下山寻觅具有慧心的人,以便传授道术。途中遇见一个樵夫,吕洞宾对路边的小砖块用手一指,砖块立即变成黄灿灿的金子,问樵夫要不要,樵夫摇头。吕洞宾又将一块岩石指成金光耀眼的金子,问樵夫要不要,樵夫还是摇头。吕洞宾想,此人视黄金如粪土,可见有些根基,也许可以继承我的衣钵。便问:“为什么连金子也不要?”谁知樵夫却说:“我不要这些金块,只要你那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吕洞宾暗暗骂道:“好一个贪得无厌之徒!”一气之下,云帚一挥,化作清风而去。其实吕祖差矣,这个青年樵夫需要的不是成果,而是获得成果的方法,不正是具有慧心吗?但愿本书列举的游说事例与介绍的游说方略,能帮助读者获得这“点石成金”之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