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潘家园随笔(散文方阵)/新世纪文学方阵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童道明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童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他山集》、《戏剧笔记》、《惜别樱桃园》、《俄罗斯回声》、《我爱这片天空》、《阅读俄罗斯》,此外还创作有戏剧三部曲:《塞纳河少女的面模》、((我是海鸥》、《秋天的忧郁》。

《潘家园随笔(散文方阵)》为其随笔散文集。

内容推荐

《潘家园随笔(散文方阵)》(作者童道明)是“新世纪文学方阵”系列之一。

《潘家园随笔(散文方阵)》收录了《人在风景中》、《感激的答谢》、《落落大方》、《蒙太奇》、《白也无敌》、《悠长的雨巷》、《唯美的绝唱》、《伊亦人子》、《砚田无恶岁》、《分享痛苦》、《照映苦心》、《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复仇还是不复仇》、《极完整,颇似人》、《良心的重负》、《哲人其萎》、《联想与善良》等文章。

目录

有精神谓之富——代序

第一辑

凌空的鸟儿

树与人

闻鸡起舞

青春最美丽

天鹅之歌

想起李健吾

美人妙语

人在风景中

感激的答谢

落落大方

蒙太奇

白也无敌

悠长的雨巷

唯美的绝唱

伊亦人子

砚田无恶岁

分享痛苦

照映苦心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复仇还是不复仇

极完整,颇似人

良心的重负

哲人其萎

联想与善良

舒展开来

忆葛一虹先生

天光云影

三亚去来

狗的名声

孔子和我们

文学的真理

救救莫扎特

此情不已

俄语

看完《sorry》

自由的信息

俄罗斯的秉性

人书俱老

记住蒋瑞

想起莱蒙托夫

第二辑

常熟的记忆

抬头看天

骊歌声声

我的语文老师

我的拉克申老师

一份译稿的诞生

雁栖湖幻想

董行□:最后的牧羊人

诺维萨的中餐馆

1992年7月16日

昨天与今天

我来邀翰墨

殿前无灯……

美的发现

钟亭的钟水槛的水

游人之意

契诃夫与黑龙江

幸福的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

书生壮士之间

非常戏剧

猪忧亦忧,猪喜亦喜

我与《外国戏剧》

蝉脱去了壳

中国铜锣

中国的笛子

没有仅仅属于别人的不幸

“人”这个字眼多么庄美!

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演讲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秋天的时钟

祖国的炊烟

一片长空,万里碧云

琼岛虚舟

无边的森林的摇动

濮存昕印象

红线女印象

秋天的感伤

独一无二的佐临

阳光下的漂泊

演员焦晃

第三辑

散文与诗

梦醒之后

时光在流失

心中之牛

昔君布衣时

春水无声

如实观照,活在安然

知识分子

矜而不争

当其无,有车之用

戏剧的幻想

翻译的异译

雅俗共赏的《百家姓》

诗歌不朽

冈察洛夫的中国记忆

春天来了

高尔基描写李鸿章

读子扬的诗

昨日情书

简洁与幽默

讽刺和感伤

幽默的节操

闲话主持人

江湖老行脚

纪念黄宗江

纪念林连昆

纪念徐葆耕

我们这个队伍

序《青春禁忌游戏》中译

我看《北京大爷》

天津人艺的《原野》

重读曹禺

月光洒下摇篮曲

静定如山

林小姐要飞

贫嘴张大民

让子弹飞

看夏君演戏

阅读札记

致南京友人

我写《塞纳河少女的面模》

创作的快乐

幽默与抒情

后记

试读章节

张主任还给小王编辑作了交代:“小王,明天把它放在副刊头条发表,再加个编者按:让大家都来关心广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但我们首先关心的是由此而启动的张得标和小湘的情感生活。 ·

张得标与小湘相对而立,相视而笑。

小湘:“张得标,真想不到你诗写得这样好。”

张得标:“真有那么好吗?”

小湘:“你以后还写诗吗?”

张得标:“不写了,我一辈子就爱你一个人,我一辈子也就写这一首诗。”

棚户区发生的邻里纠纷,往往是因为公共厕所的坑位有限。一早起床,挡在公厕外的大伯大妈脾气再好,内急久了也会发牢骚。

别墅区发生的邻里纷争,则每每是因为公共绿地的面积较大。紧挨绿地的人家难免有“蚕食”的念想,远离绿地的业主常会有“维权”的主张。

棚户区里的纠纷,吵完就完,更不记仇;别墅区里的纷争则往往旷日持久,甚至要走法律程序。

但也有一场别墅区的绿地风波是奇迹般地戛然而止的。

一个高档小区的一幢别墅式住宅前,几位业主围着一位穿着讲究的中年女子争辩着。众邻居反对别墅女主人张女士擅自侵占一块公共绿地,并在上面私建花房。在激烈的争吵中,一位面容娇好的年轻姑娘朝张女士喊了一声:“你对土地如此贪婪,活像个女地主!”张女士听到这声叫骂,犹如五雷轰顶,气得脸色发白,便不依不饶地与这位姑娘纠缠起来:

“什么?!你竞说我是女地主!你可以骂我是暴发户、守财奴,这些我都能忍了,即便你说我是贪污犯,我也不计较,但你千不该万不该说我是女地主,因为你这样严重歪曲了我的阶级出身,侮辱了我的阶级感情。骂一个贫农出身的女人是女地主,是可忍孰不可忍!姑娘,你听着!我祖上三代贫农,那真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我曾祖父给地主打长工,我祖父是土改积极分子,‘文革’那阵子,我父亲当过县贫下中农协会主席,陈永贵大叔当年与我父亲握过手……”

张女士在“痛说家史”的过程中,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最后,有点体力透支的她喃喃地说:“我说这些干什么呢?你们不就是要我把绿地腾出来吗?我明天叫工人来把花房拆了就是了,为什么要骂我是女地主呢?”

这一幕也把围着张女士讨说法的业主们惊呆了,他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纷纷走开了。最后离去的,是那位用言语刺激了张女士的姑娘,她甚至想去对张女士说几句宽慰的话,但也找不到恰当的话语,只好作罢。

晚上,张女士把白天发生的事,一五一十说给了丈夫听。丈夫默不作声。

“你怎么不吱声?”妻子问。

“你是急性子,答应明天就拆,现在后悔了吧?”丈夫终于开了口。这回轮到妻子沉默了。

“也只能这样了……”沉默了足足三分钟后,张女士这样说。

在潘家园古玩市场买到一个旧时的漆盒,盒盖上刻着“海日生残夜”五个字。唐代诗人王湾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状写新春如期而至,旧年却不忍离去的景象。

与此意境相近的,是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色将尽,夏景已到,树上的鸟已发新声,水边的草却还是“春草”。

两位诗人的可爱,是他们不机械地“弃旧图新”,而是优雅地“喜新念旧”,在喜迎新天地的同时,对行将消逝的时空,也存有些许眷恋,这是能触动古往今来的人心的最柔软处的。难怪宋人吴可要发出“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的赞叹。

俄国作家契诃夫写有名剧《樱桃园》(1904),契诃夫夫人在这个戏里演女主角,一连演了四十年。有人问《樱桃园》的主题是什么,满头白发的女演员说:“是人们不想与过去完全告别。”

我见过不少可爱的念旧的人,有的是男的,有的是女的。念旧的人容易体悟“池塘生春草”的诗意。

三个从某省城重点中学毕业的校友,十年后在北京一家茶座相聚。他们中的一个是文学系出身,一个专修哲学,还有一个是学医的。刚一坐定,他们便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当然,也聊到了永恒的话题——爱情,而且还从关于爱情的种种定义说起。’

要概括定义,哲学系毕业的自然说得最严谨:“爱情乃是男女在价值观相近基础上的灵与肉的相互吸引。”听到两位老同学的赞许,哲学家苦笑道,这个定义是他从一本教科书上读来的,他也按照这个“定义”恋爱、结婚、生子,结果却并不完满。

文学家听出了哲学家话中的玄机,便用“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才是长青之树”这句名言来转弯子,转到了三人竞讲人世间的爱情故事上。而故事讲得最动人的却是那位医学院的毕业生。其实,他说的是自己行医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病例。

有一天,他到一个老年性痴呆病人家去作随访。他问老太太:“老太太,您老伴得病之前有什么征兆?”

“就是记性不好,健忘。”

“您能举个例子吗?”

“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

“那就举个最让您啼笑皆非的好了。”

“我说出来,您不要见笑。”

“不会的”。

老太太便这样讲了起来:

是这样的,约莫是两年前吧,老头儿突然对我说:“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一个姑娘,她是苏州人,皮肤白极了,眼睛大极了,辫子长极了,身材好极了,名字也好听——叫贝望月。不知道后来她嫁给了什么人了,不知她后来去了什么地方,不知她现在生活得怎么样……”我听了哭笑不得,大声对他说:“老头儿,你怎么忘了,我就叫贝望月,我就是你喜欢的那个苏州姑娘,就是我嫁给了你!”

这个故事先是引出了三个朋友的笑声,但很快他们就沉默了。他们向服务员要了一瓶红酒。三人一边品尝这瓶红酒,一边玩味这个故事。说得最痛快淋漓的是那位文学家:

“不是有恨之人骨一说吗?但也有爱之入骨的呀!”

我有一篇记叙去常熟给母亲扫墓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车窗右前方出现一抹青山,便知道我们的汽车快要开进‘十里青山半人城’的常熟。”

“十里青山半人城”,是常熟一个清代名气不大的诗人的诗句,经过同乡名人镝谦益的推介,便成了形容常熟形胜的名句。

我母亲家祖籍在常熟,后来移居到我的故乡杨舍(今张家港市)。我童年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对于母亲的记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一次半夜醒来,发现妈妈在伏案写字,后来知道她是在写诗,这在我一张白纸似的灵府,刻下了母亲的永恒启示。

母亲常写诗的时候,我还看不懂诗,当我看得懂诗的时候,母亲却不常写诗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个中秋节前夕,她倒写了首诗从北京寄给在安徽工作的哥哥和在莫斯科求学的我,其中“一家分三处,两地都思娘”两句,让我感动与感伤了好一阵。

一双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牵手而行,沐浴在五月的阳光里。今天是姑娘的生日。小伙子给姑娘送了一个白玉坠,说:“我要让你今天过一个快快乐乐的生日。”  他们决定去听音乐会。他们幻想着,坐在音乐厅里,一定是妙音贯耳,春风荡面。P271-274

序言

我收藏的第一枚印章,是块在潘家园得到的寿山石,无纽,有款,印文是:“有精神谓之富”,我把它当作一句值得玩味的箴言。

与“有精神”的人接触,是件愉快的事。李保田拍《宰相刘罗锅》之前,还没有发达,还身居陋室。有一天我去拜访他,见他屋里除了书和木雕之外,别无长物,就发了感慨:“保田,你是当今中国最贫穷的艺术家”。“但我的精神是富有的。”他这么回答,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精神的富有”不同于“物质的富有”。“物质的富有”可以量化。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是根据他拥有的资产计算出来的。衡量精神的富有,不能就实,只好务虚,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引用三段诗词成句,来概括他理解的“古今成大事业者”要经历的三种精神境界。我也想借助文人的名句,描述一下我想象得到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三种境界。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第一境也。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重要的不仅是“好读书”,而且还能“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认真且天真的读书入对这一精神境界会有所体会。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第二境也。这是李白《独坐敬亭山》里的诗句。英国诗人雪莱在名文《论爱》里写的一段话,勾勒的好像也是这种境界:“当我们在大千世界中寻觅到了灵魂的对应物,在天地万物中发现了可以无误地评估我们自身的知音,那么,我们与对应物就好比两架精美的竖琴上的琴弦。”当然,要达到这样的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有一个人在与自然不断交流中涤荡胸中尘俗的修行过程。

第三境界呢?我想引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句话:“当我走过那些被我从伐木的斧头下救出的农村的森林,或者当我听到由我亲手栽种的幼林发出美妙的音响的时候,我便意识到,气候似乎也多少受到我的支配,而如果一千年之后人们将会幸福,那么这幸福中也有我一份微小的贡献。”这是契诃夫名剧《万尼亚舅舅》里的一段台词。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契诃夫创作的主要意义,那就是:契诃夫不厌其烦地要让人知道,人应该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而在这段台词里,契诃夫对于人的崇高精神追求作了极富诗意的表达。在这里,人越了自我,把小我化入大我,自觉地、满怀信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存在与创造,融入历史时空与造物主的创造之中。

三年前我翻译过《万尼亚舅舅》全剧。译到这段台词的时候,我感到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面对这样的精神境界,我们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后记

应陈国华先生的邀约,自2005年起,我在《北京青年报》的副刊上写了两年专栏文章,取名《潘家园随笔》。现在我把这四十篇在网上可以检索到的文章搜集到一起,构成这本散文随笔集的“第一方阵”,还用《潘家园随笔》做书名。

这之前我已出版过两本散文随笔集——《惜别樱桃园》(1996年)和《俄罗斯回声》(2000年),但这两本集子里的文章都没有移植到新的选集来。

《潘家园随笔》有幸人列《新世纪散文方阵》,要多谢杨匡汉和张文勇两位先生。杨先生是我的芳邻和文字上的知音,这部文稿就是由他推荐给张文勇先生的,而张先生对我倾心于“千字文”写作的努力也表示欣赏。

我常写千字文,有两个原因或理由。

一是深受契诃夫的影响。这位俄国作家有句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姐妹”。

二是多年写剧评的训练。我刚开始给报纸写剧评的时候,编辑一再关照我:“字数不能超过一千二百字。”

我不使用电脑,全部文稿还需重新输入,给编辑同志带来了额外的负担,这是我要向本书责编张京丽女士他们表示特别的歉意与谢意的。

一路走来,常有贵人相助;以文会友,常能喜逢知己。把散见于报刊的文章结集出版,企望能和更多的读者同声相求,同气相应,就如同古人说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童道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9: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