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绍阶编著的《盐商》以五个家族(曹家、胡家、万家、吴家和刘家)的兴衰为主要线索,其中浓泼重墨的是曹姓外来者第二十七代孙曹昌源和本地人“滚地龙”胡古月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围绕着曹氏盐业的所有权展开。捍卫和争夺的斗争模式在历史故事中并不鲜见,但由于盐的渗入,这场斗争显得成味十足,乃至于成得发苦。虽然也有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但血泪斑斑的争夺战更^显了人性的“月之暗面”在利益面前的“重口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盐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绍阶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绍阶编著的《盐商》以五个家族(曹家、胡家、万家、吴家和刘家)的兴衰为主要线索,其中浓泼重墨的是曹姓外来者第二十七代孙曹昌源和本地人“滚地龙”胡古月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围绕着曹氏盐业的所有权展开。捍卫和争夺的斗争模式在历史故事中并不鲜见,但由于盐的渗入,这场斗争显得成味十足,乃至于成得发苦。虽然也有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但血泪斑斑的争夺战更^显了人性的“月之暗面”在利益面前的“重口味”。 内容推荐 吴绍阶编著的《盐商》的故事上起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下至清末民主革命爆发前夜,纵横五百多年,以曹家、胡家、万家、吴家和刘家五个家族的兴衰为主要线索。其中浓墨重彩讲述了作为外来者的曹家第二十七代孙曹昌源与本地人“滚地龙”泼皮胡古月之间,围绕着曹氏盐业的所有权展开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资本家于产业积累时期对利益疯狂追逐的丑态毕现,甚至爱情、亲情、友情都因此染上了颜色,变得血泪斑斑,演绎出一曲“盐之殇”。 《盐商》是一本历史小说。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编后语 试读章节 元代末年,徐寿辉部将明玉珍率湖广随州、麻城十余万红巾军.经巫峡攻入巴蜀,改元称帝,建立大夏国。 随军中有一小卒。姓陈名礼,闲来无事,到处游逛。走了数里,不见人烟。顺手抓起一把土,连连称道:“肥土,肥土,种庄稼的好土!” 陈礼便托人将这一消息告诉了麻城孝感吴家山的好友吴朝富、曹安修。他们二人少田缺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吴朝富听了甚是高兴,便与其弟朝贵商量,打算到大夏去种田。 朝贵听了犹豫起来。说:“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家里虽然穷了点,可还是家里好。再说,那里抗金抗蒙,战乱不断,荒无人烟,小命难保。要去你去,我就留在家里照顾二老。” 朝富说:“父母做梦都在想富贵,把你我的名字一个取作朝富,一个取作朝贵。看看我们现在的样子,一个也不富,一个也不贵。要是待在这个缺田少地的地方,我们就永远富贵不了。我去了,也好为家里腾出点田土来。” 曹安修倒是爽快,说走就要走。他们家世代单传,父母双亡,到哪里都是个活。他本来就想参加明玉珍的红巾军。就在他找到红巾军驻地的前两天.明玉珍已率领红巾军开拔了。这下好了,好友带来了口信。他迫不及待地找到吴朝富,吴朝富和他一拍即合,又邀约了四五个好友便上路了。 朝贵搀扶着父母到村头为哥哥送行。朝贵说:“哥哥,要是你在那里生活不下去,就赶紧回来。要是你能在那里立足,繁衍生息,就续以家谱,让后人不忘了根。” 朝富说:“我这一走,家里就全靠你了。我最放心不下的是老父母,你要找个好媳妇,一起替我为二老养老送终。” 父母拄着拐杖,含着眼泪,目送着朝富、安修一行人消失在路的尽头。 南宋时,巴蜀军民奋力抗金,使得金兵未能入土。此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长期的战乱,使巴蜀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沃野千里,荡然无民,山间频闻虎狼声。明玉珍红巾军占领重庆,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从湖广跟进了不少缺田少地的农民,使巴蜀大地又吐露出生气。 吴朝富、曹安修一行人带足盘缠、干粮夹杂在西行的人群中。 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了数目,来到话陵峡口。见天色已晚,便在附近一个大岩洞里住下。 曹安修说:“再往前走,就是古人修的绝壁栈道了。” 吴朝富听了很是纳闷,心里想你不过跟老子一样,二十啷当岁,你娃子咋知道前面就是栈道呢,便问道:“你又没来过,是不是在日白?” “哪个要骗你,就不是娘养的!”曹安修见吴朝富不信他的话,脸涨得通红,竟然诅起咒来。 曹安修知道前面有栈道一点不假。他是小时候听父亲讲故事晓得的。他父亲读了些书。看过晋人陈寿写的《三国志》,书上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绝壁上修有栈道,那是巴蜀出兵东路的通道。 就在吴朝富、曹安修二人争论不休的当儿,突然,对面山林里出现了十几对绿莹莹的亮光,昂头望去,就像天空里陡然多出了一片星星,阴森森的。伴随着呼呼的树叶声.绿莹莹的亮光呈扇形向洞口逼近。 “不好,狼群来了。”有人惊叫了起来。 大家顿时竖起了寒毛,小一点的已经哭出声来。有人已寻来木棍、树枝准备自卫。 一位年长的人提醒到,赶快点火,狼怕火,用火把它们撵走。 吴朝富迅即从衣兜里掏出了打火石,一手握一块石头,对着草纸摩擦了起来,不一会儿,纸点燃了。接着,又将燃着的纸将松油棒点燃。一些人就近捡来了一些干树枝,又用燃着的松油棒将堆着的干树枝点燃。顿时,洞前燃起了一堆篝火。霎那间,先前绿莹莹的亮光,掉头消失了。 借着篝火的亮光,曹安修发现了一堆堆白色的粪便,他顺手掰开一看,里面有不少骨渣。据此推测,这附近可能有狼群的窝。P1-5 序言 近读吴绍阶先生新作《盐商》,竟然被小说中的故事引入了一段古旧的历史,明末至晚清,悠悠五百余年间,发生在丘陵深处的盐商故事,似隔夜之肴,让人回味无穷。 两次品读,让人记忆并感动不已的,是一种浸透在岁月中的味道:“盐味!” 元末明初,曹安修等一帮乡人,相约结伴而行,跋山涉水,历尽万险干难,不远千里,从人口众多的荆楚大地,远徙人烟稀少的巴山蜀水,择地拓业,最终落点“富荣盐场”。曹氏与巴蜀吴朝富一家,因“盐”结缘,几世不解。五百余年悠悠历史中,围绕选盐矿、开盐井、提盐卤到煮盐、卖盐,发家建业,几多艰辛,几多风雨。乡愁、情仇、商仇,愁仇叠加;苦味、甜味、咸味,味味杂糅。 在小说叙写的故事中,灵醒勤劳的荆楚曹氏族人,在艰难迁徒之后,选定了有盐的地方安居拓业: 斗转星移,时光飞泄。弹指一挥,五百多年过去,一晃便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曹安修二十七世孙曹昌源已年届二十八岁,早已结婚生子。其妻蓝氏,正是同曹安修一起到粽子坳来的蓝中医的二十七世孙女,曹昌源与蓝氏共生一儿三女。长子文春,长女文夏,次女文秋,三女文冬。 曹昌源聪明绝顶,智力过人,尤其是经商理财更是所长。到他手上,曹家已集聚良田四百余亩,盐井二十余口。他集历世先祖精华为一体,使曾家基业不断光大。 曹氏的兴旺,招来了奸商“滚地龙”胡古月及其同行的嫉妒。胡古月勾结地痞流氓,采取偷窃制卤秘法、毒死拉车提卤的耕牛等不法手段,以参股包销到独吞整个盐矿产业,残酷凄惨的盐商之战,在一个叫“富荣盐场”的地方,轰轰烈烈上演。作者笔下,除了曹安修、曹汝怀、曹昌源、曹旭蜀这四代人物的奋斗、命运和最终归宿外,还刻画了胡古月、万事通、吴敬德、张长工、蔡二、赵八等人物。那个时代的地痞流氓、奸商恶棍、船帮帮主、手艺匠人、教书先生等,在这个浓缩了的社会舞台上,扮演了生动的角色。在“富荣盐场”这个舞台上那场跨世纪的商业大战的结局,就是大贾曹氏的“昌源堂”,改换成了胡氏的“古月堂”。江山依旧是,风流却不同。曾经富甲一方的曹昌源本人,也只有改行,做了吴敬德私塾的教书先生…… 行文至此,还不得不回笔点说一下作者的别具匠心:设计了一条“潜伏”于贯穿整篇小说的明暗交织、最终归结到“耕读传家、知识救国”(注:笔者浅悟)这一点上的主线。吴敬德私塾牌匾上的对联可以佐证:上联“绵世泽奠如积德”,下联“振家声还是读书”,额联“办学积德”。吴敬德打理私塾,乡县之达官富绅子弟纷纷学聚于斯,教业红红火火,声望驰名遐迩,朋友交结四方,不仅曹昌源老来归隐于此,就连刘氏兄弟、万事通之流,也将自己的下一代送至培养。一代年轻人曹旭蜀、吴仲谋、万小翠、文春、文夏之辈,可谓时尚精英也,均汇聚吴门私塾,曹旭蜀等还走出大山,远渡重洋,修学寻道,最终回归,得孙中山革命党的真理,并与吴先生掌上明珠,也是青梅竹马的同窗仲谋小姐结了秦晋之好…… 纵观小说的立意,人物命运的安排和故事的结局,似有“重文”的情结。盐商曹氏家业的败落与归宿,吴氏书院的兴旺与人才辈出。曹吴相生,合二归一:兴学才是出路。 绍阶先生写《盐商》,手法独具:荆楚巴蜀古风民俗(如喝甩碗酒等)的描写,乡夫野老俚语的引用,让读者如入其境、返古归朴。特别是对小说中的那段历史的典型场景“富荣盐场放水”的描写,阅读时几乎产生错觉,仿佛眼前徐徐展开的是一幅明清时代“荆楚巴蜀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天,远比除夕夜热闹得多。 夕阳西下,龙风山呈现出一线倒影,恰似苍龙横卧釜溪河河面,正好与筑成的拦水坝相重,牢牢地锁住河水和上千条歪脑壳船。 沿河两岸张灯结彩,一派热闹景象。河上,歪脑壳船挂满了彩灯。有的用瓷具制成,其龙头有昂首破浪之雄姿,傲视环宇之神韵,玲珑剔透之玉骨;有的用丝绸制成,其身段如婀娜细柳之柔情,含情羞涩之春意,飘逸涌动之魅力;有的用纸质制成,其尾部似翅翱翔之气势。威武磅礴显精神,摆尾定向之神功。 岸上,南华宫、禹王宫、霁云宫、天后宫、西秦会馆、灌园、粟园、涵园、好园、蜀园、昊家书院、刘埔草堂等沿河宫因院堂,各大祠庙皆点红灯,簇燃火树。沿河数亭,各式各样,有的灯数,有的灯高数重,有的嵌灯如星,有的灯走盘旋,无不构思-巧妙,制作精巧,仿佛灯在景中,景在灯中,美仑美奂。 龙王庙前,由十多人组成的布衣龙灯,其舞龙灯的武阵和唱念猜字的文阵,刚柔相济,变化多端,夺人眼球;有兄弟共舞的板凳龙灯,龙头龙尾遥相呼应,显出龙的机敏,众人好;更有那草龙灯,轻风摆柳,婀娜多姿,引人驻足;还有那牛儿灯。把牛啃草、喝水、嬉戏的憨态表演得惟妙惟肖。 龙王庙内,川剧、木偶、莲花闹、说书、花灯各自开场:笙歌管弦,不绝于耳;民间杂耍,应有尽有,好不热闹。 龙王庙主台上,顶戴起花珊瑚,身着九蟒五爪蟒袍和(狮子)锦鸡补服的二品官员,正和行船帮帮主交头接耳。富荣盐场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各行帮帮主及筑坝捐款大户,依次排坐两旁,万事通也在其中。 他们正翘首以待开堤放水的一刻。 余尝得读绍阶先生的新创之作,继《绿林杜缨娘》之后,《盐商》是又一部让我感动的巨制。小说历史跨度数百年,场景摆布于数省间,要叙写那段盐商的历史,绝非易事!譬如对故事情节的取舍、主要人物性格的细部刻画、事件的铺陈等方面,尚有“意犹未尽”“精彩待出”的期待。 赏阅之间,欣喜叠呈,羡慕不已。 掩卷而思。盐商者,实乃“盐殇”也。 一段带“盐味”的历史,还须从《盐商》中细品。余味无穷! 2012年7月25日 于北京 后记 《盐商》,这部盐文化的民间叙事,是在历史的罅隙处打捞起来的一卷带着咸味的商战档案。撬开这坛浸透在浓重盐味中的“被腌制的历史”,扑面而来的,是几个家族饱蘸着生命分量的咸,它在乏味与重味之间让味蕾开出花朵,丰盛的细节飨宴更为历史叙事这份难调的大羹补上了一份特制的美味。 然而,《盐商》这部虚构的、横贯数百年的家族叙事并非从地地道道的巴蜀人开始写起。它讲述了一群为垦荒而来的外来者在釜溪河盐场上的发家史和衰落史。 盐的硪味一方面支撑了生命,成为任何生命体都必不可少的味道,另一方面也浸染到历史的深处,给历史涂上了挥之不去的底色:正是这种人类生命必需的结晶体,一次又一次地将历史推向了带着苦涩的成味之中,因此,充满血与火的历史的味道,也总是盐的味道。而这,也正是《盐商》的味道。 《盐商》以五个家族(曹家、胡家、万家、吴家和刘家)的兴衰为主要线索,其中浓泼重墨的是曹姓外来者第二十七代孙曹昌源和本地人“滚地龙”胡古月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围绕着曹氏盐业的所有权展开。捍卫和争夺的斗争模式在历史故事中并不鲜见,但由于盐的渗入,这场斗争显得成味十足,乃至于成得发苦。虽然也有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但血泪斑斑的争夺战更^显了人性的“月之暗面”在利益面前的“重口味”。 值得一提的是,《盐商》对于人性的揭露是在产业资本家原始竞争的背景下展开的。曹昌源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将家族产业改为股份制,公开募股,吸纳了资金、技术、管理、中间人等多种成分的股份。这是全部叙事的真正起点。这个家族式的股份公司所吸纳的不仅是股份,还有黏着于股份之上的各类人的气息和性情。在此,盐,似乎已经摆脱了它的日常用途,它不再与饮食有关,而是演变成了纯粹的商业资本,这样,盐的故事也就蜕变成一种带着交换逻辑的资本叙事。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叙事模式:盐的本性在此模式中被合理地拖入到了资本逻辑的运行轨道之中,它的身份也不再仅仅是商业资本,还充当了一种拷问人性的媒介。于是,伴随着各种股份在资本流通中的不断增值,人性的各个方面也开始发酵、膨胀、放大。 “滚地龙”胡古月就是在这种叙事逻辑支配之下的代表人物。 胡古月本来是当地的小混混,以挑盐为生。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跻身成为曹氏盐业的小股东。在曹昌源立业之初,他确实为曹氏盐业立下了大功,但他很快不满足于自己所得,开始策划垄断贸易,并偷取刘家的制卤秘方,最终操控了曹氏盐业的生产,将曹昌源赶出曹家祖宅,彻底蚕食掉曹家的全部基业。胡古月这个始于挑盐、贩盐,终于制盐、售盐的当地小混混,已展露出原始资本家的十足派头。 然而,他不乏智慧。以盐为业的他,似乎还深谙“盐之道”。 “盐之道”即在于:随物赋形,散而不失。盐消融于水而不少,水却被浸透了盐的咸味,因此,看似水吸纳了盐,实则是盐抽干了水。盐溶于水不过是扩散自己的本性,以侵吞所有的水。 胡古月潜入曹家始为下终为上,一步一步蚕食掉其全部产业,正是参透了盐的本性。这种“盐之道”被置于资本叙事的逻辑框架之中,显得尤为真实而深刻。 正是这个深谙“盐之道”的小混混的出现,使本来清淡的江湖,显得盐味十足,也将资本的嗜血的咸味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过,作者对人性的拷问仅止于盐的资本逻辑,在尚未被咸味浸透之处,人与人之间也不乏温情和善意。为此,本书还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五百年前,盐泉尚未被发掘的时候,曹家随着外来人群来到此地并安家落户,正是得益于胡家的指引和帮助。那一份没有盐味的淡淡的温暖,在曹家^及所有外来者的心中祖祖辈辈流淌了整整五百年。 作者显然并未对人性丧失信心。而且,即便是在盐味浓重的五百年后,人性的光亮也依然依稀可辨。在深受盐味熏染的胡古月的对立面,作者还塑造了—个形象完美的商人,这就是当地儒商吴敬德。饶有兴味的是,吴敬德似乎发现了盐的另一种艺术:这是一种平衡的艺术。盐,虽为人体所必需,但只是在一个确定的量的需求范围之内,过与不及都会破坏整体平衡,造成一致的后果。吴敬德在书中的两次重要举措都体现了这种平衡:第一次是他购买曹家股份,平衡了曹氏盐业的运转和个人的盈利所得;第二次是在曹家衰落之后接纳曹昌源为书院教师,平衡了曹家的命运和书院的人才储备。这种平衡的艺术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他深得乡邻敬重,最后纳留洋归来的曹昌源之子曹旭蜀为乘龙快婿,一起改组书院,振兴家业,可谓圆满。 不过,作者对吴敬德人物性格的处理是审慎的:吴敬德只是远离“盐味”的投资入股者,他从未被卷入到曹家盐业的所有权争夺战之中,而且他所从事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育事业,更冲淡了资本逻辑的盐味。被教育冲淡盐味的还有曹昌源。这个曹家事业的掌舵人其实对家族产业并无太大兴趣,他作为读书人的理想和志向使他不屑于与“滚地龙”之流近身肉搏,虽最终丢了家业,却也切近了理想,且有后人可望,未必不是一种幸运。可见,作者经过巧妙处理,有意将某些人物安放在了资本叙事之外,这种运思是缜密而精巧的。 这也是《盐商》的另一种味道。 好洒为什么那么醇厚,那是因为有时间的封存,品酒的时候你会品出时间的味道;好作品为什么好看,那是因为在心里封存过,品读的时候,你会品出心灵的味道。《盐商》就是封存在心灵深处的一段被时间腌制过的历史,它的味道不仅来自于历史本身,也来自于一颗用心感悟历史的心灵。 《盐商》艺术美,回味在深处。 是为记。 陈晓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