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1951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先后承担多个*重大、重点课题,担任国家、省部级多个重点项目首席专家。获得国务院授予的“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称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推荐序
自 序
概念提示
第一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第一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国际比较
(二)中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近年来宏观环境的新变化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新变化
(三)趋势性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第四章 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人型” 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第二部分 关于全球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
引言
大事年表
后记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过去数十年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扶贫和改革领域,因与温教授这样一位顶级专家紧密合作而感到荣幸之至。我非常钦佩他“用脚做学问”的精神,即政策研究必须基于与基层民众一起工作得来的实践经验。
相信温铁军的《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将会为中国发展经验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画面。在当今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许多国家在面临类似问题试图寻找更佳途径之时,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深入了解对我们所有人都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