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妈我爸我的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言行一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家是妈妈的唠叨,家是爸爸脸上的微笑。家是整个世界在下雪、走进其中却是春天的地方。谢谢你,让我有了一个家。

言行一编写的这本《我妈我爸我的家》是国内首部孤残儿童养育纪实。品读此书,你的眼前会不时浮现出生活在阳光村的孤残儿童们那一张张布满稚气、写满艰辛、充满幸福的天真笑脸,闪动着六对爱心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不辞辛苦、不计回报地挥洒人间大爱的忙碌身影。

内容推荐

  当你静下心慢慢阅读《我妈我爸我的家》这部书的时候,能看到在阳光村孩子们一张张布满稚气和充满幸福的笑脸的后面,闪动着六对爱心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不辞辛苦、不计回报地挥洒人间之爱的忙碌身影。在阳光村,孤残儿童重新找到了妈妈和爸爸,有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有了完整的家。阳光村是个充满爱心与阳光的大家庭。

没有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是孤残儿童最重要的缺失。2006年建立的这座阳光村,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运用模拟家庭对孤残儿童进行养育的实践基地,它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们逐步摆脱由于残疾被遗弃和缺失亲生父母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培养他们具有普通家庭孩子的良好心态,强化他们的社会属性,为他们最终回归和融入社会搭桥铺路。

《我妈我爸我的家》由言行一编写。

目录

超越血缘

窗子

一号家庭纪事

昨天苦孤儿,今日乖宝宝

马述荷带头喊妈妈

再也不是兔儿爷

送爸爸一幅喜羊羊

马小亮,胆不小

人间真情

孩子,妈妈了解你

二号家庭纪事

阳光村的大姐大

抢走了我的一本书

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不上学,没饭吃

顽皮大王收敛了

铁树开花

想家

三号家庭纪事

铁树开了花

用耳朵聆听课文

追赶太阳的男子汉

擅长收获奖牌的孩子

长大后让你另眼看

不忘妈爸

四号家庭纪事

阳光村孩子的代言人

为什么要比别人差

与世无争的马朋菊

异想天开的马南京

马山山不是好哭佬

温暖怀抱

妈妈的微笑

五号家庭纪事

妈妈的怀抱就是家

雾中一朵杜鹃花

原来我是大姐姐啊

挑个大苹果给客人

我最喜欢阳光村

冰融雪化

旅途

六号家庭纪事

坚冰啊,你何时才能融化?

妈妈的心为你哭泣

万家灯火也有咱一盏

最小的人儿全家护

谁能读出我的忧郁

长大后你就懂得了我

回归社会

守候

走出阳光村

嫁入寻常百姓家

哥哥的西瓜甜掉牙

称职小主妇

弄丢了同学的MP3

推拿中心开张了

女推拿师马果秀

找份工作不容易

彼岸之子

诺言

中国,我的妈妈

我记忆中永远的家

充满活力与朝气

受欺负回家还不敢讲

活像一个假小子

蘸着清水梳头发

全家都当拉拉队

赞成妈妈买辣椒

活泼过头的马双星

一提数学就流泪

马戈里,这孩子

优点缺点都突出

最后说说马采雅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代后记)

试读章节

一号家庭纪事

今年55岁的一号家庭爱心妈妈陈建春,与丈夫姚友良同是1974年到安徽落户的上海知青。陈建春2006年6月退休,8月应聘到阳光村当爱心妈妈时,刚过50岁。姚友良是马钢粉末冶金公司职工,儿子读大学,家里没有负担,夫妻俩又在农村锻炼过几年,能吃苦,会做事,相对来说条件不错。

由于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夫妻俩仍旧如五年前那样喜欢爱心父母这份工作。从他们卧室墙壁挂着的全家福照片中,可以感受到这个非血缘家庭的温馨。陈建春说:“爱心父母不只是做做饭、洗洗衣服,让孩子们吃饱穿暖,更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教他们如何做人。”以前,他们自己只有一个儿子,特别懂事,放学回来书包一放就做作业,夫妇俩感觉带一个孩子没什么烦忧,也不特别辛苦。现在要照顾五个性格各异的孩子,每天还真是有点忙碌不迭呢。

提起这些孩子,陈建春满脸灿烂笑容。为了带好他们,她和丈夫没有少费心思。如今,孩子们穿着干净整洁,体质健康,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举止行为看上去很不错。

去年春节前,我到一号家庭参观,陈建春正在为孩子们准备午饭,走廊天花板上满满地挂着熏鱼和香肠,让人看着想流口水。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家庭的亲情与温暖,以往几个春节,夫妻俩总要带着孩子们到外婆家、姑妈家和叔叔家玩,有东西吃,还有压岁钱,孩子们个个欢天喜地,今年春节还打算去各家转转。

在夫妻俩的精心照料下,一号家庭的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五年来,家长与孩子们建立的亲情,早就超越了血缘。

昨天苦孤儿,今日乖宝宝

马菲菲是个既可怜又可爱的小女孩。她出生一个多月,家人便将她偷偷遗弃了。2006年夏天,当马菲菲作为第一批成员进入阳光村爱心家庭时,已经3周岁零4个月了。如果是正常的幼儿,应该是什么都会说了,可她是个脑瘫患儿,什么也不会说。以前在福利院护理部时,马菲菲已进行过康复治疗和训练,病情趋于稳定,但很难再有大的变化。到爱心家庭时,她大小便都不会自理,于是爱心妈妈搬来一张小床,将小菲菲放在自己的床边睡,每晚定时叫她起来小便,经过一些日子,终于纠正了小菲菲大小便不能自理,特别是夜里尿床的毛病。

现在我面前的马菲菲,似乎看不出来有什么异样。我到阳光村那天,第一个记住的就是她。当时,一群孩子涌进我的写作室,其中好几个是五六岁的小娃娃。这几个小娃娃跟在大孩子们后面一个劲地喊:“言老师,言老师!”这当中有个小脸胖嘟嘟的孩子特别好玩,我弯腰把她抱起来,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马菲菲!”

“噢,马菲菲,你是几号家庭的啊?”阳光村中很少叫爸爸妈妈的名字,而是说家庭的号码。

“一号。”马菲菲仰起脸看着我,天真地笑了。

马菲菲的智力到底怎么样?有一天,我在六号家庭吃过午饭,下楼遇见了马菲菲。可能这孩子对我已经不陌生了,满面笑容地望着我。我俯下身问她:“你吃过饭了吗?”

马菲菲回答说吃过了。

我故意逗她说: “你不请我到你家吃饭吗?我还没有吃呢。”

马菲菲朝我嘻嘻一笑,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嘻嘻,你骗人,你也吃过了!”

我说:“在哪家吃的?”

“在六号吃的。”马菲菲伸手向楼上一指,“是别人说的,言老师在六号吃饭。”  嘿,这孩子倒很精明,骗不过。

写到这里,我从电脑前站起来,想到大院北楼一号家庭问问马菲菲的情况。孩子们都上学去了,陈建春正准备炒菜,姚友良帮着拌蒜泥黄瓜。

陈建春告诉我:“马菲菲是第一批进阳光村的孩子,来的时候3岁多,什么也不知道,连电风扇、电冰箱都不认识,大小便时不会叫人,经常拉撒在床上和身上,唉,当时真是难啊!哪知道爱心家庭也有这样困难的孩子,可怜。我们说,把这孩子当小哑巴养着吧。”

“但脑瘫不是瘫痪,经过训练是可以将身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的。我不能让她一辈子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陈建春说,“我给马菲菲制订了一个康复训练计划,想尿尿就拉拉我衣角,想大便就搂搂我腰,三个月下来,马菲菲学会了自己大小便。这样一来,我有信心了,就琢磨着怎么让她的不灵活的那半边身子变得运用自如。”

陈建春告诉我,为了让马菲菲康复,她让马菲菲把双手放在自己手里,拉着马菲菲的手蹦蹦跳,着重锻炼左腿。为了锻炼左手,陈建春抱着马菲菲做弯腰运动,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来。整整一个夏天,每天早晚陈建春都牵着马菲菲在大院里来回蹦跳。不久,马菲菲左半身功能渐渐恢复,可以自己拿碗,替妈妈取鞋子,也可以玩游戏了。人们常常听马菲菲唱一支儿歌:

“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啊。妈妈快坐下,请你喝杯茶。让我亲亲你吧,我的好妈妈。”

陈建春告诉我,后来情况发生了一点变化。马菲菲在一号家庭生活了一年多,阳光村在调整孩子时,把她送回了福利院本部。那段时间,菲菲经常吵着那里的阿姨要打电话给妈妈,陈建春偶尔去院本部办事,顺便看看马菲菲,马菲菲便一下搂住她的腿,硬是不让她离开。后来,又让马菲菲回来了。

现在马菲菲读小学二年级,在班上,老师非常喜欢她。

P3-7

序言

为孤残儿童构筑一个温馨的家

张晓麟

第一次走进马鞍山市方圆支承慈善阳光村,是2010年农历大年三十的上午,我去那里慰问,和爱心家长们作了短暂的交流。他们五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爱心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就是在那里,我偶然与《咱村的赵树理》《王洛宾》的作者言行一相识,当时心中油然而生一个想法:在马鞍山工作和生活了四十一年的言行一,既然能写出中国文学“山药蛋”派鼻祖赵树理和中国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传记,何不请他为阳光村这些可敬的爱心家长和可爱的孩子们写一部书呢?对我的建议,言行一当场应允,并邀我作序,我自然也一口答应。春节后我们再次相遇,重提旧约,不改初衷,历经四个月,《我妈我爸我的家》书稿已成。经过品读,眼前不时地浮现出生活在阳光村的孤残儿童们那一张张布满稚气、写满艰辛、充满幸福的天真笑脸,闪动着六对爱心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不辞辛苦、不计回报地挥洒人间大爱的忙碌身影。

读罢书稿,掩卷沉思,一种无比的牵挂、深深的感动、莫大的欣慰与诚挚的期待顿涌心头。

最让我牵挂的,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可以说,他们是社会中最孱弱和最不幸的特殊群体。这些学龄儿童,有的是自幼失去父母、缺少亲情呵护的可怜孤儿,有的是肢体功能缺失、有视听障碍的残疾儿,还有的是反应愚钝、性格孤僻的智障儿。生活中每个普通的动作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不普通,学习中每个简单的数字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不简单,生命中每件平常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不平常。然而,经过与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他们中有的成为优秀学生,有的成为体育新星,有的已回归社会,还有的已定居海外。但无论怎样,在他们面前的,仍然是一条艰辛而荆棘满途的崎岖之路。我衷心祝愿他们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快乐而幸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爱心父母。阳光村的六对爱心父母都是按照很高的标准、严格的程序遴选出来的。他们人到中年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文化、身体好、无负担、富有爱心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五年来,他们昼夜辛劳地照顾孩子们的生活。为改掉一些孩子夜里尿床的毛病,家长们坚持半夜叫醒并照顾孩子如厕;为保证孩子们的营养,家长们变着花样让他们吃饱、吃好;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这些孩子大多有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家长们不厌烦、不言弃,持之以恒地予以矫正;针对他们学习兴趣不高、领悟能力弱、记忆力差等特点,家长们或手把手地教、或耐心开导、或用榜样激励,因人而异地辅导孩子们的学习。辛勤的劳作终于赢得了孩子们的信赖。三号家庭的马宏步曾经流泪挽留被他惹得生气的妈妈,发誓就是家里三天没有钱吃饭,也不离开阳光村;五号家庭的马苏欧到大连参赛,看到爱心妈妈特意赶到月台上送她,幸福的眼泪夺眶而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感人至深。

最让我欣慰的,是马鞍山有了阳光村这样一个特殊的村落。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是孤残儿童最大的缺失。2006年建立的马鞍山阳光村,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运用模拟家庭方式对孤残儿童进行养育的成功实践。它的最终目标是强化孤残儿童的社会属性,使他们逐步摆脱心理阴影,具有普通家庭孩子的良好心态,为最终融入社会做好心理铺垫。在这里,孤残儿童重新找到了妈妈和爸爸,而且有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在这里,孤残儿童的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加强,他们逐步抚平了被遗弃的创伤,忘掉了生理和心理缺陷曾经给他们带来的自卑,从而愈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这里,家长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邻里关系和睦,阳光村如同一个充满爱心与阳光的大家庭。

最让我期待的,是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孤残儿童的成长。阳光村能成功地运作,孤残儿童能在这里快乐地成长,这得益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长期关怀,得益于各类慈善机构的鼎力支持,得益于诸多企业回报社会的拳拳爱心,得益于社会各界充满爱心的人们点点滴滴的关爱。五年来,他们或慰问、或捐助、或结对、或宣传,有的送钱,有的送物,有的送文艺,有的送健康。群体之爱使这个小小的村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汇聚成人间大爱的海洋,铸造出阳光灿烂的地方。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构建和谐幸福马鞍山,关注弱势群体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此,我真诚地期待,各级党委和政府、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这些孤残儿童、关注阳光村。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想,这也应该是言行一撰写《我妈我爸我的家》这部纪实文学作品的初衷吧!

2011年6月10日

(代序作者为马鞍山市市长)

后记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关于孤儿教育,在我和福利院院长许美的访谈对话中,已经讨论了很多。现在,有必要提及我曾读过的前苏联有关孤儿和流浪儿教育艺术的两部书。

第一部书是《表》(1928年),是我童年时读的。《表》写了一个失去双亲、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彼奇卡,他为饥饿所迫,当了小偷,在拘留所趁机偷取了一个醉汉的金表。小说以金表为线索,描述彼奇卡从偷窃表到自觉归还表的生动曲折过程,深刻细腻地刻画了彼奇卡的心理。这部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流浪儿身上存在的某些缺陷和坏习惯,在一个全新的良好环境中,是完全可以改正的。让我印象深刻至今不忘的,还不是《表》本身,而是《表》的作者——苏联儿童文学作家班台莱耶夫的不凡经历。班台莱耶夫生于1908年,出身军人家庭,在苏联内战时期父母双亡,成了孤儿。由于没有家庭温暖和受教育的机会,自此流落街头,和小偷、流氓、骗子、流浪儿打交道,沾染上许多坏毛病,后来也沦为小偷。十月革命后的1921年,他被苏维埃政府送进流浪儿学校。在学校中,他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思想有了根本转变。从流浪儿学校出来后,班台莱耶夫获得了新生,做过鞋匠、厨师助手、电影放映员助手,靠辛勤的劳动自食其力,但他从未放弃自幼就有的对文学艺术的向往。1927年,他根据流浪儿学校的生活,写了第一部作品((流浪儿共和国》,后来不断写作,最终成为苏联和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表》中的流浪儿原型,实际就是班台莱耶夫本人,从流浪儿到著名作家,其人生历程发人深思。

我所写的阳光村儿童,虽然由于集体养育时期环境比较封闭,加上早期教育缺失,形成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这与班台莱耶夫笔下违法行为丛生的流浪儿们有本质的不同。但孩子们的本质都是天真纯洁的,教育的法则是相通的——不管什么样的孩子,也不管这些孩子有什么毛病和坏习惯,甚至是轻微违法行为,只要给予他们良好、温暖的环境,给他们持久、耐心的教育和足够的爱,他们都可以改正毛病和坏习惯,变成好孩子。《表》所表达的主题,使我在讲述阳光村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时,分寸上有了较好的把握。

我要说的第二部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和作家马卡连柯写的长篇著作《教育诗》(1933—1935年)。《教育诗》叙述了在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苏联一所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一群不遵守纪律的乌合之众,逐渐转变为团结战斗的集体,成为苏维埃一代新人的故事(有的孤儿后来成为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曾担任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院长的马卡连柯,根据自己和流浪儿童接触的切身体会,分析研究各类流浪儿童不同的心理情绪和生命烙印,用回忆录、随笔、特写、日记、政论、中篇小说等多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写成了这部独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成为苏联教育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在团市委工作时,因为与雨山派出所的民警联手帮教失足少年,需要理论支持,便把当时重新出版发行的《教育诗》当成了重要教育依据用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借鉴《教育诗》的创作手法,在写《我妈我爸我的家》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素描、随笔、特写和评论等形式,并加入了诗的元素,算是尝试吧。

阳光村的爱心家长们在和孤儿相处的五年时间中,以非凡的爱心、耐心和细心,用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成功矫正了孤儿们诸多不良生活习惯,这在《我妈我爸我的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如对幼年孩子知识灌输的方式,对孩子“老实”和“调皮”的评价,笔者也不是完全赞同。在个别情节中,孩子们的言行并没有错,也被家长当做缺点进行矫正,我都写了点评,以免以讹传讹误导读者。不同教育观念之间的争论和冲突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问题,譬如完全以考试分数判定孩子的学习成绩优劣和表现的好坏,就是传统的失误。对这类问题,笔者随时进行反思和探讨。笔者不是教育专家,很多观点都是一孔之见,难免偏颇,欢迎读者讨论和批评。此外,涉及父母与子女之间因代沟造成的观念差异,我也给予了客观的分析和评论。为了让这些分析和评论令人信服,我糅进了一些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验。

创作《我妈我爸我的家》的过程中,阳光村的孩子和他们的爱心父母给了我很多的感动。而这些感动,用普通的文字表达总感觉苍白,于是写了一组诗,分置于每章章首,送给阳光村的人们。这组诗代表了我的心愿——阳光村的人们,请把我的诗,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占《我妈我爸我的家》将近三分之一篇幅的阳光村儿童成长记录,是我从大约1600页档案史料中检索筛选出来的。记录者为各家庭爱心父母,他们为每个孩子每月记录一次,一共持续了四年半时间。在保持这些文字原汁原味的前提下,我对其中一小部分记录进行了语言修饰。没有这些记录,就没有《我妈我爸我的家》这部书。从2011年起,儿童成长记录不再逐月记载,改为半年小结和全年总结。好在去年秋天我到福利院后,和阳光村的孩子们有了频繁的接触,日渐熟悉他们的言行举止,又可以随时从村长和家长处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弥补了每月成长记录中断的缺憾。书中所选照片,大约二分之一为家长(包括已出国孤儿的国外家长)在生活中抓拍,还有二分之一是我半年多来随机所摄。这些来自生活的图片,与书中的文字配合,以期取得相得益彰的阅读效果。7月下旬,阳光村一些喜欢美术的孤儿利用暑假时间,兴致勃勃地作画数幅给我当插图,使《我妈我爸我的家》平添了几分生活气息,真是难得。

在《我妈我爸我的家》创作过程中,笔者得到了许美、焦志宏、王顺和刘永存同志的全力支持,并获万定云、柴忠华、缪春香、侯俊、赵敏、史华、刘连等朋友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向热情支持这部书出版的马鞍山方圆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崇高的敬意。

言行一

2011年8月20日于阳光村

书评(媒体评论)

爱心父母不只是做做饭、洗洗衣服、让孩子们吃饱穿暖,而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教他们如何独立生活和怎样做人。

——陈建春

孤残儿童最需要家庭的爱和母亲的爱。当时我女儿在安徽广播影视学院读书,我的空闲时间多,正好可以为孤残儿童做些事情,让没有爹娘的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金燕

今年我59岁,是做奶奶的年龄了,可眼下大大小小5个孩子,仍然围在身边不停地喊我“妈妈”,这让我有不老的感觉,在每天劳碌的同时,享受着天伦之乐。

——李素芳

找接替四号家庭原任爱心妈妈许宏跃的工作还不到半年。现在,家中5个孩子的饮食起居和教育,是我和丈夫每天唯一的牵挂。

——史晓群

马苏欧拿着一个小礼物兴奋地说:“妈妈,我给您买了一个小礼物,感谢您这一年多来对我的关怀!”我哭了,说:“我的好女儿,谢谢你。”今年过年好开心,我得到了马苏欧对我的爱。

——张敬英

对马小冬这样重度残疾的孩子,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时间一长,熟悉了,有了感情,就和自己家正常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了,我必须努力关心和爱护他。

——何慈珍

相处4年半,我们彼此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每当孩子们叫我“妈妈”时,感觉自己又年轻了好多岁。当爱心妈妈,是我这辈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许宏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0: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