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话题(2013)/1217俱乐部年度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杨早//萨支山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儿童伤害年”

在我记忆中,2013,这是中国的儿童最受伤害的一年。

更准确地说,这是中国儿童被伤害曝光于媒体视野并引发公众关注与争议最多的一年。

长春婴儿被盗车贼掐死埋于雪中、南京两姐妹被锁在家里饿死、海南小学生被校长带去开房、山西六岁儿被伯母挖去双眼、北京两岁婴儿因为停车争执被摔死、林州一名婴儿被警察郭增喜摔成重伤、昆明一名婴儿在车内被出车库的奥迪车夹死……如果扩大一点,我们还可以算上佳木斯参与谋杀“天使女孩”的孕妇谭蓓蓓,她当时怀着的小生命已经降生。别忘了,涉嫌强奸的李某某与他的同案犯,也大都是未成年人,他们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着自己。

好吧,这些都是太血腥暴力的个案,或许它们只是在媒体的追击中被放大了。来谈谈普遍的、隐形的儿童相关新闻?教育部宣布了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并声称将与中高考改革形成“一揽子工程”;往前看,钟祥一中未能作弊的高考学生家长围堵考点,要求参与作弊的“公平”;再往前,湖北省教育厅采购了320册盗版的《新华字典》;再往前,香港特区政府限定内地游客每人在24小时内不得携带超过两罐奶粉离境,在此前后,上海一名15岁外省女孩就“异地高考”约辩沪籍人士,北京海淀区的学区房标出了十万元每平方米的天价,被称为“宇宙中心”……这些新闻充分提示了中国的儿童生长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之中。

可是,你能说现在的中国儿童,比起他们的先辈来,就生活得更悲惨、更无助、更可怜吗?去看看各小学校门前长长的车龙,去看看月嫂市场过万的月薪,再看看周边孩子的物质条件与被呵护程度,说有史以来这是儿童(至少在都市)最被宝爱的时代,亦不为过。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感觉总是在受伤?除了信息的传播度扩大、媒体的竞争剧烈之外,我们看待儿童的视角改变了多少?“儿童”在当下中国社会里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人类学学者安·阿纳格诺斯特在1997发表的论文《中国儿童与国家超越性》中,指出一个现象:在中国语境下,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总是集中在“落后的农民”与“儿童”这两种身份之上,而将两者相联系的是有关“人民素质”这样的话题。究其原因,是儿童与农民同样具有的“不确定性”使他们总是成为讨论民族教育与民族未来的基点。儿童是希望,但儿童也带来恐惧,尤其是当他们不按预定的轨道发展时,对国家权威与家庭结构将带来威胁性的冲击。

我很欣赏阿纳格诺斯特提出的“恐惧”这个概念。当我们谈论儿童时,我们最担忧的是什么?儿童以及青少年,他们的生活,以什么形式,达何种程度,暴露在成人社会的视野之中?

P003-005

后记

后记

萨支山

每年的《话题》都会有变化,或栏目编排,或思路写法,虽说作为年度书系,体例的稳定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没有变化,写的和看的又都会觉得乏味,缺少新鲜感。在体例上,今年《话题》增加了一个“特约”的栏目。最初的想法是,一些我们觉得对当下很重要的问题,作者有着亲身的体验或深入的思考,但文章又不太合“专题”的体例,就特开一个特约的栏目,以补专题的不足。这就有了贺照田和黄永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可以对照着读,前者谈的是当中国开始深入世界之后,如何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或者说是中国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时候,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共赢”或“和而不同”这些传统资源在处理现代国际关系时会遇到什么样的困境?贺照田提出要真正把他者作为“他者”来看待,要进入到对方的历史文化脉络中,努力做到在对方的脉络中感觉、理解、把握对方。如果从这样的视角来看黄永的《我们为什么爱香港》,也许可以为文章的困惑提供一个阐释。黄永2012年就为《话题》写有关香港的文字,2013年特地又去香港待了两个星期,可见这个话题对黄永的吸引力。香港和内地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其中的冲突、伤痛必不可免。但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在他们的脉络中去理解他们,有些伤害应能避免。黄永是记者出身,这篇文章发挥了他的长处,感性而富有细节,如果读者能够在无数有意味的细节中把握到许多我们以前不曾知道的香港,那我觉得黄永的目的就达到了。

另一个变化是施爱东的文章《一个县城的春节故事》。爱东是个爱讲故事也会讲故事的人,这个春节故事,他已为我们讲过多次,我们觉得好,就鼓励他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尽管和《话题》原有的风格不搭,但挺有意思的。中国的城镇化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已有许多的理论探讨政策研究和实地调查,爱东这篇文章,似乎哪儿都不靠,说是田野调查吧,也没有多少统计数字;说是问题研究吧,也没有多少理论分析,但读起来却有一种“贴”的感觉。我想,这似乎和他的文学出身有关,比如说其中莫子的故事,那个喜欢在春节招呼同学聚会的大款同学,他的发迹、赌博、地下钱庄以及最后的垮掉,每一个都勾连着城镇化的某一方面。它们都集中在莫子身上,事实上,我们是通过感知莫子这个人来感知这个县城的变化的,这就让这种变化变得异常生动可感。当然,这种可感还来自于爱东对故乡的情感记忆,曾经熟悉的人和物,甚至语言,都变了模样,我想这才是触动他写这个故事的内在动因。

我相信,杨早2013年选择儿童话题,也和为人父后的切身感受有关。做了父亲,儿童问题就变得更体己、更重要了,以至于开篇就说出“2013,这是中国儿童最受伤害的一年”这样的话来。“放大这些事件的,是我们的内心”,尤其是一个父亲的内心。杨早由儿童伤害而谈到如何对待儿童,再谈到儿童教育,是一点关注四面出击,其核心则是如何将儿童作为一个独特和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于是,父母社会如何对待儿童的问题,其背后就隐约指向政府、国家如何对待个人的问题了。另一个与我们切身感受有关的话题是李芳的《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个话题说的是张晖,其实说的更是我们自己。如何将学问变成我们可以安身立命的东西,而有一种“士”的使命感,事实上也是俱乐部同人做《话题》的一个内心驱动;更让我感动的是张霖的回应,她说:“我与其日日执著于张晖的死因,不如去讨论他曾怎样生活来得更有价值。”我想这也是对张晖最好的怀念方式。

如果让我选一个《话题2013》中最有争议性的话题,我会选择颜浩的《从林徽因到“柴徽因”》,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学界曾经热闹过一阵的女性主义,已然不再是热门的话题,然而,现实生活中呈现的问题却一点儿也不比之前少,反而更加严重。性别消费借助市场逻辑的合法性似乎更加名正言顺,这意味着女性主义的道路上布满荆棘,“道阻且长”。就像刘佳在回应中说的:“知性貌端的女性需要怎样的成长,能不能有独立的知识性格,我且不跟董路死磕。这种质疑反而让我们发现,一场多重的凝视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身为女性,想要绝缘于‘老男人’的目光还有可能,而想要拒绝透过性别身份被观看,几乎不可能。”而在这样的“多重凝视”中,无论是“砍柴”还是“挺柴”,未必就不是镜中幻影。

这世上,能够看破镜中幻影的人并不多,陶庆梅是其中一个。她的《(蒋公的面子)的戏外戏》正为我们剥去这出戏的面子,暴露出其宣传与迎合的一面。事实上,如果放大了来看,这“公知”、“五毛”、“打酱油”的角色宣传,与其说是应对当下的思想状况,不如说当下的思想状况,也在进行着自我角色化。

2013年就要过去了。翻阅今年的《话题》,写下上面的几点短评作为后记,好像任务已经完成,但却没有完成的轻松,反而是沉甸甸的。年复一年,有些怀疑这样的工作是否有意义。我也知道这样的情绪要不得。

目录

2013:观弈

【专题】

 爱并伤害着

——关于中国儿童的暗战

“儿童伤害年”——儿童只是财产吗——儿童的发现——宽严

皆误——社会、国家都不给力——教育变成一场战争——每

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案

 【讨论】中国孩子到底有多“受伤”

 一个县城的春节故事

同班同学的两个同学会——狂热的地下钱庄——衰落的山村、

暴富的农民——城里话·乡下话·信丰普通话——要让孩子

到城里读书

 【讨论】变化大者莫过县城

 “雾霾渐散,晴空初现”

——舆论场之弈

“两个舆论场”——万炮齐轰薛蛮子——“在商言商”

 【讨论】言政还是言商?

 士不可以不弘毅

我们为什么哭泣——“士”如何养成——“士”的传统能否

传承——知识分子高人一等吗

 【讨论】我们正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附录】颜回之忧

 从林徽因到“柴徽因”

——“知识女神”的前世今生

啥样女性算“知女”——“女神”从来都不少——标准“太

太”,理想“客厅”——贴上“白莲花”的标签——自愿被

消费的“知女”

 【讨论】林徽因会高兴吗?

 《蒋公的面子》的戏外戏

《蒋公的面子》是部什么样的作品——在体制与体制撞击

中——宣传与内容的裂隙

 【讨论】“面子”要好看,“里子”得做足

 青春袭人,黑暗无边

——2013中国话题电影

致什么青春——两种“美国梦”——《小时代》并不“小”

 【讨论】青春何来暮气

 百年昆曲史,“非遗”变形记

昆曲“非遗”12年——百年来昆曲之消长——从官方至民间

又至官方

 【讨论】我们今天如何看待昆曲

 “来学”与“往教”的转换

——孔子学院从教攻略

去国外当“外教”——孔子学院在做什么——如何开办一家

孔子学院——巨大投入值不值——离中国文化有多远

 【对话】“增强软实力,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特约】

当中国开始深入世界……

治理“民谣”,也要治理“官谣”

我们为什么爱香港

我看2013年大陆图书出版

【微话题】

一、疫情丑话为何不说在前头

二、汽车驾驶如何做到不闯黄灯

三、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四、谁有资格评价业务水平

五、大学如何选校长

六、怎样减小“社会危害性”

七、怎样面对发出噪音的权利

八、学生减负为何不配套

九、“陆台游客斗”谁是谁非

后记

内容推荐

《话题(2013)/1217俱乐部年度书系》由杨早和萨支山编,内容包括:

将儿童视为父母个人或家族的私产,与将儿童视为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两者背后的逻辑是相通的,即从整体上否认儿童的独立性,赋予他们更多的附加意义。一名儿童没能就读家长心仪的小学,与一位成年儿女没有完成适龄婚配,以及一些青年拒绝表露他们的爱国情怀,会被视为等量的失败,对于不同主体来说,他们未能完成期待,也就对权威与主流构成了威胁。

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交际语言:一种以普通话语汇为主体、以城里话与乡下话口音相结合的“信丰普通话”。这种新方言不仅三方都能听懂,而且非常容易掌握。如此一来,不仅新增人口毋须学习“城里话”,连许多“城里人”都逐渐放弃了“城里话”,用起了“信丰普通话”。中小学校已经很难找到能说一口纯正“城里话”的小孩了。

有人用“塔西佗陷阱”来总结这种舆论氛围,意即政府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因为它失去了公信力,所以,无论是说真话,还是假话,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假话、坏事。

《话题(2013)/1217俱乐部年度书系》适合文化、文化爱好者阅读。

编辑推荐

《话题(2013)/1217俱乐部年度书系》由杨早和萨支山编,主要内容:对过去一年中发生的那些公众事件,以及围绕它们的喧嚣,我们不判断是非,亦不提供所谓的真相。但会把这些事件嵌入历史的谱系,并在其中思考、批判,和预测。

我们为2013总结的年度关键词是“观弈”。大家都知道“烂柯”的传说:晋时王质伐木入山,见数童子“棋而歌”。其中一位给了他一颗枣核,王质含着就不觉得饥饿。不一会儿,一个童子对他说:为啥还不走?王质回头一看,自己斧子的木柄都烂了。

王质就是咱们这些芸芸众生,(拜现代传媒之福,仙人不再是《崂山道士》里月宫中朦胧的身影。走进深山,看见真身,现场感无比强烈,共同呼吸满天的雾霾。只是,)他们下的棋,他们唱的歌,你都看见了听见了,你看懂了听懂了吗?(你知道下一子走在哪里?你知道下一句歌词是啥?)你就是那个傻傻的观弈者,嘴里含着他们给你的枣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