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品牌那点事儿
——关于品牌的总论
一群牛引发的血案——牛仔与品牌的由来
1846年,美国人打败了墨西哥人,建立了新墨西哥州。但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墨西哥州的牛仔文化却彻底地征服了美国。没有任何区域能像新墨西哥州那样对美国牛仔文化的发展产生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事实上,牛仔们并不像电影中反映的那样牛——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据一位牛仔专家劳恩?泰勒说,现实中的牛仔就是骑在马背上的农场工人,负责看管牛群。他们在户外的时间一天长达12到14个小时,工作既沉重又危险,报酬又低,简直就是血汗农场呀!为了生活牛仔们还要去兼职“马仔、猪仔、狗仔”等工作。1865年到1895年牛仔的春天来了,牛肉的春天也来了。新的肉类保鲜办法的出现、市场对牛肉的需求急剧增长,同时铁路延伸到大多数村落,使得牧场经营业在美国西南部非常兴盛。吃饱了肚子的牛仔开始变得争勇好斗,精力充沛到了脚指头,常常会因为各自的牲畜混淆(原因可能是A牛仔的母牛看上了B牛仔的公牛)而大打出手,头破血流,甚至闹出人命——牛肉已经比人命
贵了。后来一个体格瘦弱,性格内向,打架必输的牛仔担心自己的牛会因为这种问题而被野蛮占有,他发明了一个空前聪明的方法:用滚烫的铁器在牲畜身上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就避免了争端的发生。随后那些牛不起来的牛仔们都纷纷开始效仿,用不同的烙印区分各自所属的牲畜。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除了某些四肢发达、贪得无厌的大块头。这个牛仔没有想到,他烙下的名字却让人们认识到了品牌的价值,他成为品牌传说。
这是关于品牌的N个经典故事中最有趣的一个版本。品牌的英文单词Brand,源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Brandr”(布兰多),“烙印、灼伤、燃烧”的意思。它曾经是,现在依然是牲畜所有者用来标示他们牲口的工具。如今,不再用滚烫的铁器印在商品上了,“烙印”已经衍生出了不同的形式。
关于品牌还有许多的故事,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先民工匠就意识到专著权的重要性。他们会在自己创作的壁画或器皿上做一些标记,以示自己对其享有创作所有权,这不仅成为他们炫耀的资本,在对异性的求偶上,也起到不错的作用。
在位于法国南部的拉斯科岩洞的墙壁上,不仅绘有野牛的图样,而且还有标识创作者的手印。1.5万年前在古代,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以及中国人都曾经通过盖章以示自己对财产、器皿的所有权和对品质的保证,相当于现在的QS质量认证。这可以说是人们区分这些物品的依据,当喜欢或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物品上的标记购买:老李家的罐子不错,小张家的布匹很好,怡红院的姑娘最漂亮……同时如果所购物品有质量问题的时候,他们也知道应该承担责任,不像现在的商家只会把消费者当皮球踢。由此,一些地方的政府认为这种标记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好东西——与其说他们是为了支持消费者,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如说标记方便了政府征税。
19世纪50年代,美国宝洁公司的货运员为了让那些不识字的码头工人能够分辨包装内的货物,习惯性地在装蜡烛的箱子上画上墨黑的“×”,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地将箱子里的货物的属性区分开来。不久,为了美观,另一位“闲得蛋疼”的工人将黑色的“×”改成了星星。之后,又有一个业余的美术爱好者将单个的星星改成月亮与一群星星的组合,并且成了固定出现的符号。后来,宝洁公司发现了这一情况很生气,并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取消月亮加星星的符号,但是取消符号的举措随即遭到经销商的拒绝,原因是经销商把没有星星月亮图案的货物认为是冒牌货。这让宝洁哭笑不得,由此认识到了标识符号的重要性,于是申请注册,把星月组合作为公司商标使用。直到现在,宝洁公司的logo仍然延续着最初的风格。
中国也不乏品牌诞生的故事,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黄帝族与炎帝族是当时最为强盛的两个族群,后来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至今我们中华儿女都是印有“炎黄子孙”这个牌子的人。这个品牌够大够强悍吧!
中国的地大物博、风情万种造就了许多传世经典。像“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等流芳百世的著作不但仍作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治世之道和为人之理,更翻译成各种语言广为其他国家所诵读。这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品牌。这就是品牌的力量,虽然古老,但“形象好”,因此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