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通之神(粤商凭什么给点阳光就灿烂)》由王中天编著,回顾粤商的发展历史,离不开航海业的推动,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广东经济发展和粤商的形成。广东的海岸线全长4300公里,居全国之首。著名的广州港具有水位深、流量大、不淤浅的特点,这对于广州的对外贸易来说,无疑提供了最为便利的地理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商人迎接着改革的春风,使广东省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之所以能够驰骋在商海中历久不衰,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套独特的生意谋略,比如,“敢为天下先”、“人弃我取,抢占商机”、“ 借来主义”、 “ 求新求变”、“ 追求卓越”等。正是凭借着这些独特的商业谋略,使得他们走在国人的前面,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群人。在市场经济中叱咤风云,而其中的粤商,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考验,不仅保持着长盛不衰的趋势,而且愈加强盛。
《变通之神(粤商凭什么给点阳光就灿烂)》由王中天编著,汇集了粤商中的大量真人真事,通过研究他们的性格特征、商业传统和心理文化,向读者剖析和展示粤商获取财富的经商技巧以及他们的成功经验,从而帮助广大有志于经商的朋友掌握与粤商打交道的本领。另外,《变通之神(粤商凭什么给点阳光就灿烂)》也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们在仔细研读的同时,能够对广东商人的商道做出最好的诠释和解读。
清政府在广州旧城西城外的商馆区建起了一幢幢给外国商人存货和居住的商馆,华丽的西式建筑上面悬挂着各国的国旗。货船到港的时候,这一带外国人熙熙攘攘,穿着不同服装,操着不同语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商馆的墙上都刻着本国的徽记和一句用拉丁文书写的格言,比如,英国馆就写着“为了国王和英国政府的利益”,荷兰馆写着“我支持”……
外国商馆不但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吸引中国内地商人纷纷来到广州目睹外国商馆的风采。曾经有一位山东的商人这样形容外国商馆:商馆房屋临水,八角六角,或为方,或为圆,或为螺形。馆前悬挂着朱红色布制作的荷兰旗。门口有深碧眼睛、卷曲毛发的番奴,手持弗朗机巡逻守卫。屋内地面铺着猩红色的地毯。槛廊则有乐钟,还有千里镜可登高望远……
在鸦片战争以前,广州成为外商在中国合法贸易活动的唯一地点,这促进了广东的经济发展,也使广州成为聚散天下货物的中心,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清政府为此设立了官员和部门专门负责管理与接待外国商人。广州每年还在夏、冬两季向外国商人举行“定期市”贸易,成为我国最早的“广交会”。
有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当时的广州商业情况:“广州成为对内对外贸易的极盛之地。中华帝国与西方列国的全部贸易都汇聚于广州。中国各地物产都运来此地,各省的商贾货栈在此经营着赚钱的买卖。清末至民国时期,广州大力引进华侨和外国资本开办商业、洋行和银行,商业和外贸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清朝政府规定,凡是到广州进行贸易往来的所有外国商人,必须先到澳门报关,经过批准后,在中国引水员的带领下才可以抵达广州黄埔港,用小船将货物运到商馆,然后再寻找自己合意的行商,由行商负责销售货物。如果外国商人需要在中国采购其他的货物,也必须由行商负责采购。同时,清政府官员不直接同外商打交道。政府关于外商的一切命令、文书,均通过行商向外商转达,并由行商监督执行。1686年,粤海关官府为了方便管理商贸,在广州招募了十三家比较有实力的商行,设立了“十三行”,专门负责协助粤海关管理广州的对外贸易。
根据清政府的规定,外国商人直接交易的对象只能是十三行的行商。十三行的主要业务包括:为外商缴纳税收及所有费用;为外商出售进口货物以及代买出口商品;监督外商在华期间一切活动,充当地方与外商之间的联络人员及外商在中国的全权代理人。
此外,十三行拥有垄断对外贸易的经济特权。他们替清政府经办一切对外商联系事宜,如传达命令,送交外商公文、外商意见、察帖等,还负责管理外国商船人员,拥有一定的行政外交权。
P4-5
广东能够有今天的繁荣景象,得益于它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活跃在市场中的广东商人。
广东的海岸线全长4300公里,居全国之首。著名的广州港具有水位深、流量大、不淤浅的特点,这对于广州的对外贸易来说,无疑提供了最为便利的地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广东经济的发展和粤商的形成。
闻名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就是广东等。这一条从广州始航的“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南海、印度洋、波斯湾、非洲东海岸,途经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程长达1400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从此,广州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世界东方大港。
中国的大批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到广州出口,而外国商品也通过广州销往中国各地。面对日趋激烈的海洋贸易竞争,清朝政府不但没有主动参与,反而把国门关闭起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通商口岸,只留下广州一个对外贸易口岸。此时,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到了鸦片战争之时,广州的外贸空前繁荣。
不可否认,广东商人占尽天时和地利。而在此时孕育而生的广东十三行,垄断了对外贸易的经济特权。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彻底摧毁了十三行独揽对外贸易的特权。广州也不再是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十三行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是,广东商人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商人迎接着改革的春风,使广东省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之所以能够驰骋在商海中历久不衰,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套独特的生意谋略,比如,“敢为天下先”、“人弃我取,抢占商机”、“借来主义”、“求新求变”、“追求卓越”等。正是凭借着这些独特的商业谋略,使得他们走在国人的前面,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群人。
在2009年《福布斯》公布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单中,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刘銮雄、邢李源等粤商富豪赫然出现在榜单上。而在2010年的中国仁富榜中,上榜人数最多的仍旧是粤商。如今,粤商、浙商、苏商和闽商,这四大商帮在市场经济中叱咤风云,而其中的粤商,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考验,不仅能够保持长盛不衰,而且愈加强盛。
本书汇集了粤商的大量真人真事,通过研究他们的性格特征、商业传统和心理文化,向读者剖析和展示粤商获取财富的经商技巧以及他们的成功经验,从而帮助广大有志于经商的朋友掌握与粤商打交道的本领。另外,也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们在仔细研读的同时,能够对广东商人的商道作出最好的诠释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