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也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弘一法师所著的《不计较(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是一本“佛学菜根谭”,以佛教精义为根底,阐释世俗社会的纷繁世事,勘破纷扰表象,旨在引导人们自省生活的真意,快乐的源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计较(每天学点佛学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弘一法师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也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吗? 弘一法师所著的《不计较(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是一本“佛学菜根谭”,以佛教精义为根底,阐释世俗社会的纷繁世事,勘破纷扰表象,旨在引导人们自省生活的真意,快乐的源泉。 内容推荐 《不计较(每天学点佛学智慧)》简介:是非不急争人我,闲言何须论短长;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减去许多凭空的烦恼。一味地拿着,会增添太多的拖累,而一味地放下,也会给生活增添不便。不计较,就是一种提得起放得下的人生态度。 过于计较功名富贵,幸福就沦陷在功名富贵里;过于在乎悲欢离合,心情就因悲欢离合而起伏不定;过于沉醉于金钱名位,时间就被金钱名位吞噬;过于在乎人情是非,人生就在人情是非里打滚……过于计较,人生就不得安宁。 弘一法师所著的《不计较(每天学点佛学智慧)》用饱含禅意的语言劝慰人们学会放下,因为幸福不是得到得多,而是计较得少。 目录 第一章 面对得失莫计较:失之我命,得之我幸 劳生无了日,妄念起微尘 得失无意,平常心最难得 享受生命的过程 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自在随缘,适时改变 恬静的心态才会开出莲花 不舍一株菊花,哪得一村菊香 与其悲伤所失,不如再寻所得 勿执念,舍去无益之事 人生在世,有舍才有得 学会舍弃,只选择适合自己的 人生不必苛求自我 乐活达观,不为得失所累 第二章 面对名利少贪念:少一点欲念,多一点超脱 享受寂寞,修炼德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若贪心,你的嘴脸就露贫穷相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一切如浮云,何必太执著 多一点布施,多一点超脱 别把身外物看得太重 淡泊修身,不被虚名所累 减少贪婪之念,就是远离灾祸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怨 心意澄明,不为他物埋没 看淡名利,心境自然变得自在 富足未必等同于幸福 抵住诱惑,莫忘了初衷 别让欲望蒙蔽双眼 第三章 面对人言壁上观:容誉毁风中过,看人言如烟散 不计较毁誉,做到问心无愧 谣言止于智者,闲言止于忍者 面对毁誉,持包容之心 不露锋芒,巧辩无言 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而堕其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千万别在红尘中失了自我 人生需在百味中历练 了无一物,何气之有 人言如烟散,何必太计较 坦荡做人,小心疑心生暗鬼 第四章 宽以待人方为智: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心存善念,善待匆匆过客 半醒半醉,清明自得 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量大则福大,心宽福自来 以礼待人,以德服人 世上没有不可原谅的人 退一步,脚下的路就更宽 最有力的教化就是宽容 世上的事,放下才会有所得 佛法在恭敬中求得 不必凡事都争个明白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众生皆平等 花香半开,酒饮微醺 第五章 牢骚太胜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别在比较中失了本心 包容不完美,才能获得完美 不完满才是人生,做人不必太苛求 崎岖的道路才能磨炼心志 不要一味地否定他人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多一分坚持,少一分抱怨 少挑剔别人,多反省自己 怨人不如自怨,求人不如求己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多结善缘,献出一份宽容 换个角度俯视生活 勿牢骚满腹,珍惜眼前的福分 宽容之心,自在之道 第六章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拿起是负累,放下是超然 前情皆成往事,都成过眼云烟 放下执念,回头是岸 有一种平和叫放下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回忆美好的,忘却痛苦的 世上总有“佛光”照不进的角落 别让嫉妒迷失了心智 做一个“爱吃亏”的人 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心中无事一床宽,糊涂之态最难得 云在青天水在瓶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第七章 惜福祉,要知足:人生短暂,珍惜今朝 感恩福祉,珍惜缘分 快乐之道藏于心中 放弃“得不到的”,告别“已失去的” 在人生的须臾之间找到光亮 再忙,也别忽略了路边的风景 对已得到的福分要珍惜 享受人生,珍惜活着的光阴 懂得知足,才能懂得快乐 珍惜短暂的今生 不要在纷乱中迷失了自我 活在当下,珍惜此时此刻 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乐观处事,享受美好人生 第八章 做人忍耐勿张扬,早熟的稻穗也低头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大智若愚,得理也让三分 别张扬,放下浅薄的优越感 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 放低姿态,才能得到尊贵 地底成海,人低成王 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才华在于沉默 以屈求伸,圆融处世 多一分平和,少一分躁动 第九章 夫妻之道:百年方得共枕眠,何苦苛责伴一生 留下一点空间去安置彼此 夫妻切忌相敬如“冰” 难得糊涂,留点回旋的空间 握紧手中的姻缘线 爱由心生,惜取眼前人 相濡以沫才是真爱 会吵架的夫妻才会如胶似漆 真情见诸平淡之中 信任是夫妻和睦的根本 惜福,守住美丽的幸福 试读章节 劳生无了日,妄念起微尘 唐朝神秀禅师曾有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人心也如同镜子一样,只有常常清除心灵上的蒙尘,才能具备智慧的灵光,显露出自身的纯真与本性的善良。心灵的蒙尘是使人囤于狭隘无法彻悟的根本,只有常常清理这些心灵的杂垢,才会使人的心灵得到纯净,体会到世间的安详与美。 有一位高僧与他的弟子在寺院中散步,突然一阵风吹来,吹落了院中树上的叶子,叶子落在地上甚是萧瑟。 高僧随即弯下腰,一片一片地捡拾那些叶子,并把它们一一放置在口袋中。 高僧很认真,每个角落都不放过,他的弟子看在眼里终于忍不住,上前去劝说高僧:“师父!您干吗要亲自去捡它们啊,您没必要这么辛苦,您放心,明日一早,弟子与众师兄弟们自会将它们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高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淡然地说:“你这话就不对了,明日打扫落叶,难道今日看见它存在就不要捡拾了吗?况且无论何时打扫,都不一定能扫得十分干净,但如果我现在多捡起一片,那地面上就会多干净一分,能使地面多一分干净,这样做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弟子觉得高僧有点顽固,就又说道:“师父,可是地上的落叶那么多,况且它无时无刻不在落,您看现在,您刚捡起一片,后面却又落下这么多,这要到何时,您老才能捡得干净呢?” 高僧继续一边捡落叶一边说道:“我看到的.落叶可不光是落在了地面之上,它也落在了我们心上,此时我是在捡我内心中的落叶,捡一片地面干净一分,心也纯净一分,地面的落叶捡不完,可心上的落叶总会有捡完的时候。” 那个弟子听后,终于明白了高僧所为之事的禅理,于是也俯下身来捡拾落在心中的落叶,至此之后,他的修为也更精进了。 《菜根谭》中云:“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还有一则关于佛陀的弟子“周利槃陀伽”的故事。 当年佛陀还在世时,这个名叫周利槃陀伽的弟子很愚笨,虽然好学可是忘性极大,怎么教都记不住。有时候很简单的一首佛偈教给他,他也是学会了前一句就忘记了后一句,记得了后一句却又忘记了前一句。这让他自己也苦闷不已。 终于有一天佛陀问他:“你来修行这么久,学会了什么?”周利榘陀伽听了佛陀的问话后,低下头惭愧地回答:“师父,弟子实在是个愚钝的人,来修行这么久,却连简单的佛偈也记不住,只会扫地而已,我实在是辜负了您的一番教诲啊。” 佛陀微微一笑,然后拍拍他的肩说:“你不必太在意,其实世间众生都是有佛性的,只要用心,你就一定会有修为。既然其他的偈语你记不住,那我现在再教你一偈,从今日起,你在扫地的时候,就用心去念‘拂尘扫垢’好了。” 听了佛陀的话,周利槃陀伽连连点头称是。从此以后,每当扫地的时候,周利槃陀伽就很用心地念佛陀教他的“拂尘扫垢”的偈语,天长日久,从不停歇。 终于有一日,他突然想到:“这外面的尘垢可以用扫把来打扫,那内心的尘垢要怎样去打扫干净呢?” 因为这刹那所想,愚钝的周利槃陀伽也终于开悟了。 《菜根谭》中: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得道高僧捡拾院中的落叶,依禅理所言是捡去了人心中的痴念与妄想。且不去管世间究竟有多少落叶,但是人心中落叶真的是捡一片则会清净一分。周利槃陀伽顿悟了内心也需要打扫的禅理,因此,他的心灵也终于呈现明镜台一般,从而修为精进。所谓禅者,清理内心的污垢,正是求得当下安心,只有这样,才会用明镜一般的心去关照大干世界的万事万物。 关于常清内心的蒙尘,儒家也有着同样的主张,儒家称“凡事要求诸己,吾日三省悟身”,这与禅者所言的“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不谋而合。所以,众生都应勤勉地除去落在自己心上的那片落叶,还自己一颗清净的心。 不要以为自己的内心不去打扫就会明净如常,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梦魇时刻潜藏在我们的周围诱惑着我们,它们会像微小的尘埃一样不知不觉地就侵入了我们的内心。也许最初,它微小得令我们全然不知它们的存在,也许它是细小的一丝贪婪,或者仅仅是一点自私、偶尔的一点懒散、不经意间的一点嫉妒、全然不觉的怨恨……而我们没有去关照自己的内心,不去反省自己,天长日久,它们自然会在心上积起厚厚的一层,这厚厚的一层物欲尘垢会将我们的灵智蒙蔽,会将我们的纯良遮盖,会使我们的纯真不见,从此以后我们也就真的失去自我了。 因此,不要忽视落叶之轻与尘埃之微,即使它们再轻微,积聚起来也总会埋没我们心灵的纯净。在人世间行事,没有人可真正地躲避这些无孔不入的微尘,但只要不忘记拂去,那么我们的心灵就还是会如同孩提时那般的纯真、透明! P2-4 序言 自古以来,人之所以有烦恼,大多与“比较”和“计较”两个词语脱不了干系:襁褓期间,婴儿就知道运用触觉来比较谁被疼爱得多,然后借助哭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到了学龄年纪,孩子又开始计较谁的分数高,谁更加受同学的欢迎;步入社会之后,人们则开始耿耿于怀于谁的待遇好,谁更有作为……更有甚者,子女们直到父母去世了,还要比较谁的财产分得多、父母的遗嘱是否公正等。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计较,所以分别于焉而起,纷争也应运而生,人间百态道出了人世的冷暖和人生的悲凉,像王室的兄弟反目乃至骨肉相残,如七国之争、八王之乱等,莫不是由计较引起的。 在广袤无垠的自然世界里,树木因为承受风吹雨打,因而浓荫密布、众鸟栖息;海水因为不辞百川,所以宽广深邃、水族群集。人也应当效仿自然之道,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人情纷争,涵容万物,罗致十方。 有禅语“不思善,不思恶”,事实上正是让我们不要在表相上分别、比较;《心经》所说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我们不在外境上执著、计较。唯有用这样的心态去生活,人生才能随缘自在、快乐逍遥。 古德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很多当代人之所以扼腕叹息于现实境遇,不外乎凡事讲究情理,做人过于锱铢必较。其实在生活中,应做到不被别人一句难听的话语、一个难看的脸色所打扰,更不能为此而嗔火中烧、闷闷不乐,道心既缺,遑论成就事业。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体谅,需要委曲求全。不要坚持那些不必要的道理,因为真正的道理应该是讲求实务、顾全大局。唯有抱持“不计较”的态度为人处世,才能在生活中允执厥中,得其所在。 在生活中,不要计较贫富。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才能在逆境中游刃有余,继而冲出逆境,实现人生的抱负。 事实上,不计较有无对人们来说尚属容易,最困难的是面对得失毁誉,仍能一本初衷、如如不动。 在民国初年,仁山长老追随太虚大师革新佛教,以“大闹金山寺”事件闻名遐迩。有一次,仁山长老到马来西亚弘法,一位法师并不知道他当时的盛名,因而出言不逊,对他说:“您认不认识金山寺一个叫仁山的地狱种子,他造下无边罪业,恐怕将来只有在第十九层地狱才找得到他!”仁山长老听后依然十分淡然,还供养这名法师两枚银圆,说:“您刚才开示得很对!”此后潇洒而去。 对他而言,革新佛教乃势在必行,但对于别人的言行,则不必斤斤计较。 当时,大醒法师也是太虚大师的高足之一,他办了一份名为《现代僧伽》的杂志,因为其对旧僧制度的大肆批评而饱受非议。这一天,大醒法师到苏州灵岩山寺拜谒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早就对其心怀不满,因而一见面就愤愤地责备他:“你是在造口业啊!” 大醒法师听后不但不愠不火,还为了纪念印光大师的开示,在回去之后即刻将杂志内的文章结集成书,定名为《口业集》。而他这样做,无非也证明了自己是在为佛教的前途而勇于建言,而不是在私人的荣利上争夺什么。 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 能够万事如意、一生无忧,大概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至高境界。然而,一帆风顺、一路平安只是一种良好的祝愿,世间万象矛盾丛生,现实生活奇异复杂,充满了纠葛和不如意,并且这种不如意似乎于每个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人们能放宽胸怀,接纳世间百态,淡定面对人生,做到不计较、不苛责,则境遇将大为不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