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精编二十四史》从24部史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华篇章编译为白话,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的知名专家之力,十年磨一剑,倾力打造,是年轻一代走向智慧成熟的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全书打破了传统正史读物的条条框框,版式设计新颖别致,书中插配了近千幅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
本书是第5卷《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5卷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彩图版)》。本书由龚书铎主编。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二十四史”,中国历史长河中数千年凝结威的丰碑,其卷帙之浩繁、史料之鸿富、记载之翔实、内容之渊博,早已饮誉中外,堪称世界文化史中的巅峰之作。“二十四史”,在那浩繁的卷帙中,尔虞我诈中彰显权谋,折冲樽俎中彰显风流,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修身齐家以建功立业。有江山的更迭,有王朝的兴替,有圣人的千秋教诲,有贤人的百代流芳,有英雄的风云际会,有美人的迟暮哀婉,有文人的妙笔生花,有墨客的丹青溢彩,有千年不泯的仁道,有万古常新的义气,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有矢志不渝的忠贞……这就是“二十四史”,这就是鲜活而真实的曾经在历史舞台上上演的活话剧!
当《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用平白晓畅的形式将这历史的面卷再度展开,我们不能不为之感慨,为之动容,为之心潮起伏……
本书是第5卷《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5卷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彩图版)》。
《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5卷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彩图版)》中插配了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本书由龚书铎主编。
北魏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小字佛狸,是北魏第二代皇帝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的孙儿。道武帝拓跋珪晚年患病精神失常,其子拓跋绍乘机作乱刺杀了父王,自立为帝,却得不到朝野上下的支持。时在外任的太子拓跋嗣秘密潜回京城,在宫中卫士的协助下杀死了拓跋绍,继承了北魏皇位,是为北魏明元帝。明元帝拓跋嗣在位十五年,延续了拓跋珪武力扩张的路线,并发动了第一次与南朝刘宋政权的战争,从对手手中夺得了洛阳等战略要地。但班师后因积劳成疾,三十二岁英年早逝,将皇位传给了他年仅十六岁的儿子拓跋焘。
拓跋焘生于北魏道武帝天赐五年(408),生来体貌特异。道武帝拓跋珪见到这个孙儿后既惊又喜,说:“以后能完成我兴国大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拓跋焘为人聪明大度,心胸开阔,对父母十分孝顺。父亲明元帝患病时,他一直衣不解带在旁尽心服侍。他生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密太后,等到长大后,每说起此事就悲痛,哀伤之情感动旁人,连明元帝听说后都感动不已。拓跋焘生活节俭朴素,饮食和服饰只求够用便可,不追求珍奇奢华,吃饭也只一道菜,连他的爱妃也都衣着朴实无华。然而孝顺简朴、性格内敛的拓跋焘,内心中却威武豪迈,刚毅自律,胸中有金戈铁马、百万雄兵,有更胜先人的雄韬大略。
北魏泰常八年(423),刚刚结束对南朝刘宋攻势凯旋的明元帝驾崩,拓跋焘以太子身份继承皇位,史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延续了先前两代国君开疆拓土的方略,率领军队继续南征北战。他有着高超的指挥才能,战术布置无有不胜,尤其善用骑兵,鲜卑铁骑在他的指挥下成为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利器。作战中,他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处战阵,身边不断有人死伤,他也毫无惧色,因此将士们人人誓死效命,军队所向无敌。他还善于从行伍中提拔人才,只以才能取人,不论出身,因而军中人人自励,战斗力惊人。
在治国理政方面,拓跋焘重用汉族大臣崔浩,后者被后世称作“南北朝第一谋略家”;他还善于听取古弼、高允等忠臣们直言不讳的进谏,以纠正自己的过失。经过拓跋焘励精图治,北魏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统一北方】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登基之初,中国北方经过多年的战乱纷争,还剩下五个割据政权,除了北魏以外,分别是匈奴人建立的夏(又称胡夏)和北凉、鲜卑族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以及汉人建立的北燕。其中,以北魏实力最强。
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426),拓跋焘开启了他统一北方的征战之旅。他听说夏国的国君赫连勃勃病死,子嗣争位不休,于是决定亲率大军讨灭夏国。大军十月出发,遇到天气暴寒,行路艰难,拓跋焘命两万轻骑先行,奇袭夏国都城统万城。正在一片歌舞升平中的夏国统治者被突如其来的魏国大军吓得不知所措,仓皇出战,被北魏军队杀得大败。北魏军队趁势劫掠城下,枭首数万,得牛马十余万头。同时,另一路魏军由大将奚斤率领,顺利攻下三辅要冲蒲坂(今山西永济市)和长安。虽然最终没能拿下统万城,但北魏尽收关中沃野,大胜而还。
翌年,太武帝拓跋焘命人广造攻城战具,再次兴师十万伐夏。此次,拓跋焘誓拔统万城,他命轻骑三万舍弃辎重倍道兼行,先行攻城。统万城乃是夏国倾尽民力修筑的金石之城,高十仞,城墙墙基厚达三十步,墙面刀斧不进,坚固无比。从行群臣都劝阻拓跋焘说:“统万城坚固异常,非一朝一夕可以攻下,如今我们轻军前往,攻不能克,退不能守,不如等步兵和攻城战具到齐了一齐攻城。”拓跋焘回答说:“用兵之术,攻城是最下策。迫不得已,才选择攻城这种办法。我们如果等到步兵和战具到齐,对手必然因恐惧而坚守城池,那样我们就必须打攻城战了。不如以轻骑直抵城下,对方见我步兵未到,思想上就会松懈;我故意示弱来引诱他们,他们就可能会出城迎战,那样的话就能擒住对方了。我这三万人攻城是显不足,但用来决战则绰绰有余。”于是,拓跋焘亲率三万骑兵接近统万城。他将大部队埋伏在城外的深谷,派少部分人到城下,向敌军示弱。统万城守军果然中计,三万步骑兵出城与北魏军决战。夏军来势汹汹,属下劝拓跋焘暂避敌锋,拓跋焘却说:“我们远来与敌决战,就怕他们不出来。今日既然出来了,哪有躲避的道理?”于是,他继续将敌人引向包围圈。就在此时,天空突降暴风骤雨,战场上飞沙走石,形势对北魏一方极为不利。身边的侍从苦劝拓跋焘撤走避险,拓跋焘却毫无退意,引出伏兵,率众与敌人展开了血战。战斗进行得极为惨烈,拓跋焘亲陷阵中,搏杀中跌下战马,差点被夏兵擒住,多亏同族将军拓跋齐以身遮蔽,殊死力战,才将拓跋焘救了出来。拓跋焘换马再战,亲手格杀夏国的尚书斛黎文,又连杀了十余名敌人骑兵,被流矢射伤,仍然奋战不退,魏军上下深受鼓舞,终于将夏军杀败。夏国新君赫连昌出逃,太武帝拓跋焘率军攻克统万城。
攻下统万城,夏国已是气数无多。此后的几年间,太武帝拓跋焘不断出兵攻取夏国余境,俘虏了国君赫连昌。夏国余部败退无地,于是转而攻向鲜卑族乞伏氏建立的西秦政权谋求生存空间。北魏神麂四年(431),夏国新君赫连定攻陷西秦的南安城,西秦国君乞伏暮末出降,西秦王国灭亡。
同年,已是强弩之末的夏国君臣在为躲避北魏而继续西迁的途中,遭遇西域的吐谷浑汗国的突袭,赫连定被擒,夏国灭亡。
西秦和夏相继灭亡,挡在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大业面前的就剩下两个小国北燕和北凉了。北魏太武帝延和元年(432),拓跋焘率大军亲征北燕。北魏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北燕毫无还手之力。北魏掠取大量人口和大片领土而还。又过了四年(436),北魏再次伐燕,北燕国君冯弘遣使称臣,拓跋焘不许,双方交战。北燕请来高丽国的援军,但依旧无法抵挡北魏军队。北燕国君冯弘见大势已去,弃城投奔高丽国。北燕灭亡。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拓跋焘踏上了消灭最后一个王国北凉的征途。北魏军队乘横扫天下之威势,风卷残云,包围了北凉国都姑臧。凉王沮渠牧犍出降,北凉王国灭亡。至此,太武帝拓跋焘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宏伟事业,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的北方割据混战局面。P8-11
鲁迅先生曾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中国的历史,无疑是我们国家和整个华夏民族的灵魂所在。从有文字以来,中国人就对历史的记述有着浓厚的兴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滥觞于前,孕育了中国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历史记述制度,不仅“世有史官”,而且设立专门的著史机构;除了国家专门组织的著史工作之外,大量的私人著史活动也是风起云涌,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念并在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从而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文化思潮,影响深远。
在这样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几千年来,中国产生的历史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为了有所区别,于是产生了“正史”和“野史”之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就正史而言,“二十四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作为正史总集的“二十四史”是中国史学主干,由清乾隆帝钦定后,正史遂成为“二十四史”的专有名称。它从《史记》(司马迁著)至《明史》(张廷玉等著)共计24部、3243卷,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的著作年代前后相差计1800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独有的巨著。
“二十四史”全部按照纪传体的形式,采取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的方式记事,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朝末年四千多年间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融合、兴旺的历史轨迹,全面展示了历代王朝的兴亡盏衰规律,翔实而细致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疆域、民族、外交等多方面内容以及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
为了让读者能够轻松阅读这一皇皇巨著,我们编撰出版了这部《白话精编二十四史》,从24部史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华篇章编译为白话,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保持原书风貌,浓缩原著精华。为了适应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本书打破了传统正史读物的条条框框,版式设计新颖别致,书中插配了近千幅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