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犯罪人本质特征的问题,可以说中外古今的众多学者分别从法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学、人类学、精神病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许许多多的论著,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认识犯罪人的本质。虽然各自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难免有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之嫌,甚至有的存有谬误。本书作者采用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理论,使用次级分析的方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在对以往犯罪人特质研究进行总结与借鉴的基础上,对犯罪人和非犯罪人进行了多种维度的类比,进而总结与探讨有关犯罪人本质特征的问题。
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作者参阅了一百六十种中文著作,九十四种外文译注,六十余篇中外论文。搜集、阅读、研究这些参考文献,所付出的时间、精力之多可想而知。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规则是合作的基础。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规则的法律正是为了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自由总量不受减损。也因此形成了我们长久以来对犯罪人的“敌视”。
本书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纯书本式的理论研究中脱离出来,采用直接的访谈、跟踪方式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边缘人群接触,先后对所感知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了专门性研究。对金融领域犯罪、色情产业、吸毒者、“法轮功”和传销,以及黑社会组织的研究使得作者重新审视犯罪人与我们到底存在何种差异,希望从人而非兽的角度去认识这一特殊的人群。本书正是作者以犯罪心理学研究为依托,对犯罪人特征进行深层思考和研究的结晶。
序
绪论 解读犯罪人/1
第一节 公众视角中的犯罪人特征/5
一、公众对犯罪人的一般性认识/6
二、公众认识的特点/8
三、社会排斥对刑罚目的的异化/9
第二节 探索犯罪人的本质特征/12
一、犯罪人的定义与法律特征/12
二、外显性行为只能是认识犯罪人特征的一个维度/14
三、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研究才具有意义/17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与目的/18
一、以多学科方法为指导/19
二、以综合性资料分析为方法/22
三、以分析犯罪人群体的本质特征为目的/24
四、本研究的基本线索/27
第一章 有关犯罪人特征研究的综述/29
第一节 总体性概括/29
一、以犯罪人为研究对象的有关学科/29
二、犯罪人研究的相关取向/29
第二节 有关犯罪人整体性特征的研究/30
一、刑法学的研究/30
二、犯罪学的观点/34
三、犯罪心理学的观点/36
第三节 有关犯罪人人格特征的研究/36
一、对犯罪人人格的不同认识/36
二、对犯罪人人格的变量分析/38
第四节 有关犯罪人其他特征的研究/43
一、心理因素研究/44
二、生物因素研究/46
第二章 认识人的多维度模式/49
第一节 物质的人/51
一、人的物质属性/51
二、人是自然中的物质/52
三、存在性是物质人的特征/54
第二节 生物的人/55
一、人的生物属性/55
二、生物人的机能/56
三、生物人的进化与发展/58
四、适应性是生物人的特征/60
第三节 思想的人/66
一、思想、精神、心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66
二、思想的基础/66
三、目的性是思想人的特征/68
第四节 社会的人/70
一、人是生存于社会中的生物/70
二、关系性是社会人的特征/70
三、关系性与目的性的互动/72
第五节 对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反思/75
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二元内涵/75
二、生物性不等于犯罪性/77
三、对犯罪人的认识必须强调多维视角/79
第三章 对犯罪人特征的解构/80
第一节 外显性行为是揭示犯罪人特征的起点/80
一、犯罪人的法律身份/80
二、犯罪人的行为特征/82
三、从现象分析本质是犯罪人特征研究的过程/83
四、吸收前人成果是犯罪人特征研究的途径/85
第二节 犯罪人异质观/86
一、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86
二、对犯罪人生物或生理特征的认识/88
第三节 犯罪人同质观/89
一、人性的善与恶/89
二、弗洛伊德的本能论/90
三、行为主义的后天决定论/92
四、对犯罪人同质观的思考/95
第四节 犯罪人特质观/98
一、弗洛姆:社会文化观/98
二、马斯洛:整体理念/99
三、生物学因素研究/100
四、对特质理论的思考/102
第五节 犯罪的交互作用理论/104
一、交互作用理论/104
二、背景理论/105
第四章 犯罪的本质与犯罪人特征/107
第一节 关于犯罪的本质/107
一、对犯罪的标定是一种社会反应/107
二、犯罪的本质源于其对社会的危害/109
三、犯罪的本质表现为对社会关系的侵害/112
第二节 犯罪人的特征/115
一、人的物质属性与犯罪人特征/116
二、人的生物属性与犯罪人特征/116
三、人的心理属性与犯罪人特征/120
四、人的社会属性与犯罪人特征/125
第三节 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思考/129
一、犯罪人具有人的基本属性/129
二、对犯罪人的研究应坚持人性化原则/130
三、对犯罪人特征的分析要注重多层面的比较/132
四、犯罪人的本质特征是不同于非犯罪人的社会适应性的/132
第五章 犯罪人的人性/134
第一节 对人性的解读/134
一、人性的概念/134
二、人性之善与恶/138
三、人性善恶的判断标准/141
第二节 犯罪人及其人性/147
一、犯罪不等于人性的异化/147
二、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兽性/149
第六章 犯罪人的人格/152
第一节 人格的定义与人格理论/152
一、人格的定义/152
二、人格理论的作用/155
三、人格层面的比较/157
第二节 从人格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58
一、人格责任论/158
二、犯罪学中对人格特质的分析/160
第三节 以人格说明犯罪人特征的可行性分析/161
一、犯罪人格与犯罪人人格/161
二、在人格层面上如何把握犯罪人的特征/163
第四节 社会适应性是判断人格的标准/170
一、社会化是由控制者主导的过程/170
二、社会化的标准是动态的/171
三、社会适应中的人格/173
第五节 犯罪人人格研究的相关问题/174
一、注重人格的生物学基础/175
二、人格的作用过程总是与情境互动/175
三、对犯罪人人格的认识应把握多维度视角/176
四、犯罪人的本质特征体现于人格与环境的互动过程/177
第七章 犯罪人的理性/181
第一节 犯罪人的理性/182
一、刑事法学中的理性人/182
二、对犯罪人理性的分析/183
第二节 经济学中的理性:自私/185
一、犯罪成本与收益/185
二、利益最大化只是本能追求/187
第三节 法律层面的理性:自制/188
一、理性是与自由相对的范畴/188
二、理性与否取决于主观规范的建构/190
第四节 心理学中的理性:自知/191
一、自知是意识状态/191
二、自律源于自知/193
三、理性与选择/195
第五节 犯罪人的理性与非理性/204
一、犯罪人不总是理性的/204
二、理性的实现/205
三、犯罪人的相对理性/208
讨论与结论/212
参考文献/218
后记/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