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外纪》原名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直译《皇太后治下的中国》),作者系当时英国《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濮兰德(J.O.P.Bland,1863—1945年)和汉学家白克好司(Edmund Backhouse,1873—1944年),1910年在美国在费城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1914年,该书由翻译家陈冷汰译成中文,同年8月由中华书局在上海出版发行,后多次重印和再版。
由于作者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曾耳闻目睹不少重要事件,与上层人物多有接触,掌握了大量的内部材料,并阅读过部分“宫廷秘档”和私人信札,因此书中对官场生活乃至“宫闱内幕”,都有比较详尽的记述。
《慈禧外纪》作者系当时英国《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濮兰德和汉学家白克好司,1910年在美国在费城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
由于作者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曾耳闻目睹不少重要事件,与上层人物多有接触,掌握了大量的内部材料,并阅读过部分“宫廷秘档”和私人信札,因此书中对官场生活乃至“宫闱内幕”,都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述。该书一经面世,便在西方轰动一时,此后百余年间,一直成为颇受中外史学界关注的经典之作。当然,这本书问世后争议也不曾间断,人们主要围绕书中材料的真伪,各执一词,莫衷于是。
此次重新出版,我们以中华书局1915年版为底本。内容以忠实于原译本为原则,但考虑到当前读者的需要,主要做了以下修订:
1、对原书进行了重新标点,改正了个别明显的错误。
2、对原书中某些不甚准确、或读者不易理解的内容,以注释的形式予以适当解释。
3、为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对原书引用的谕旨,均依据《清实录》进行了一一核对、订正。
4、书中的公历日期,均改用阿拉伯数字形式。
5、与内容相对应,此次共选配70余幅稀见的图像资料,以便读者在阅读时相互参照。
英法联军入京之事,人人皆知,不必缕述。但咸丰帝未幸热河以前,及既幸以后,慈禧之所为,外人皆无从知之。今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吴可读之日记录之于下。此日记名《罔极篇》,间涉及英法兵事,及慈禧之所为,读之可知当日之情事,亦极有趣焉。节录《罔极篇》(勃氏原书曾引者录之,原书曾引而坊间刻本因恐犯忌而删去者,译之):
庚申七月,自慈亲得病起,五六日间,即传夷人已到海口,所有内外一切章奏,概不发抄。以致讹言四起,人心惶惑。然犹未移徙也,时皇上方病,闻警拟狩北方,懿贵妃与僧王不可,且谓洋人必不得入京。
初一日至初十日,慈亲得腹泻之症。初谕家中入,不令不孝知,不孝由署回寓,偶见几上药方,始知病状,然犹以为年年偶犯耳。即令请刘医诊视,以平日多用疏通剂见效,故听其用药。不孝本不信刘医,因自咸丰三年至今八载,宅中自慈亲以次得病,请渠一诊,服药即见功效。以故慈亲及家中人,无一不深信刘医者,而孰知祸胎即兆于此乎。
呜呼,昔人谓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不孝不知医,以致遭此大难,祸及慈亲。虽百身亦奚赎乎!此十日内稍稍有迁徙者,缘海口接仗失利,我军伤亡,且伤一总兵官。北塘兵溃,炮台为夷人所有,僧邸奉旨不令接仗,以故坐困海口。外间未能深悉兵败之故,故消息不甚紧迫耳。
十四日,不孝见慈亲病势有加无减,心中焦灼,即请感冒假十日。不孝因慈亲抱病,外边一切事情,谕令家人不得告知慈亲。不孝日在慈亲前劝慰,安心静养。自是日以后,海口消息日紧一日。迁徙出京者,遂纷纷不止矣。
十七日,李敏斋大令前赴安徽大营,来宅辟行,知慈亲病,索看刘医方,大不以为然。且言必遭其祸,即亲自立方,中用石膏。不孝禀知慈亲,慈亲勉强服此,夜间觉气短。不孝着急,于五更即将敏斋接来一诊,据敏斋言并非药误。慈亲谓还是刘医方吃得平稳,不孝只得仍请刘医,照常用疏通剂。以不孝屡争老年人岂可如此克削,以后如槟榔枳实等品,始开除不用矣。惟用顾气略略疏通方。
十九日不孝将寿木由富寿板厂取回,令其在宅鸠工兴作,二十日做成。仔细查看,花板料最难得宽厚,此则帮足三寸余,底盖足五寸,且样子极其好看,不意拼凑,反得全美。据匠人言,此刻若在京中买此恐非千余金不可。适辛三爷亦来,云可值八百金。不孝以此事已成,略觉如愿。
二十一日,叫孔漆匠来宅,先钻靠木生漆一遍,先做里用漆二斤余。是日李裁缝会请六人在宅,支案做寿衣,买绸缎等物。
二十五日夜间,将貂袄做成。不孝因见慈亲精神尚不大减,遂将蟒袄、霞帔暂且不做。是时城中哄传夷入已到通州,定于二十七日攻城,居民纷纷移徙矣。
二十七日用漆裹灰布一遍。是日我军拿到夷目巴夏哩等九人,禁刑部监。于是京中鼎沸。圣驾有出巡之说,朝内大臣具折奏留,俱留中不发。凡在京旗汉大小官员眷口及财物,无一不移出京城者。然大生意如布巷、前门一带,尚未摇动。此数日慈亲病症无增无减,不孝于二十四日又续假十日。
八月初一日,用漆裹灰布一遍。慈亲自七月底以后,刘医则以益脾助气方日日进之,然总未见腹泄稍止。
初四日,慈亲于早问呼不孝进前,执手呜咽曰:“我病必不能好,可给我预备。我于今日不想饮食矣。”不孝心如刀割。急呼李裁缝复到宅中,由源丰赊来蟒袄、霞帔料,会人做成。是日潘季玉世叔同杨剑芝孝廉到寓。据剑芝言病势过重,必须固下方能有转机。立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涩下之剂,不孝禀知慈亲。慈亲生气,执意不肯服此方。至夜五更,慈亲大泄一次,觉神气清爽,人人皆喜,即慈亲亦谓病势退矣。遂令成衣匠人等散工,不必如此着忙。至初五日,将蟒袄、霞帔做出,又因慈亲嫌所盖小呢被子太重,即令做里面并被单皆用绸子被一床。慈亲言:“虽然轻暖,然太过分。汝祖母、汝父何曾用过此来?”言讫泪下不止。此时人心惶惶,移徙出京者,日见其多。城门已闭彰义并东面一带城门矣。
初七日,我军与夷兵战于齐化门外。我军马队在前,且均系蒙古兵马,并未打过仗。一闻夷人枪炮,一齐跑回,将步队冲散,自相践踏,我兵遂溃。夷人逼近城边。先是亲王及御前诸公屡劝圣驾出巡,圣意颇以为然。但格于二三老成,并在朝交章劝止,故有并无出巡之旨。且明降谕旨,有“能杀贼立功立见赐赏”等语。故人人皆以为出巡之举已中止矣。
初八日早,闻齐化门接仗失利之报,圣驾仓皇北巡。随行王公大臣皆狼狈莫可名状,若有数十万夷兵在后追及者。然其实夷人此时尚远,园中毫无警报,不知如何如此举动。当皇上之将行也,贵妃力阻,言:“皇上在京可以镇慑一切。圣驾若行,则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践毁。昔周室东迁,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今若遽弃京城而去,辱莫甚焉。”
初九日,慈亲泄仍未止。商之,刘医将杨剑芝方试进半剂,连进两剂,稍止。后复不能止,从此不起矣。呜呼!
十二日早间,慈亲大泄不止,再进固涩之药已不能咽。急将李裁缝叫来将衣服套好,所有应用鸡鸣枕并被褥等物速为料理。至是夜亥时,竟弃不孝而长逝矣。呜呼痛哉!抢地呼天,究复何益?自恨素不谙医,为人所误,此罪万死不能赎也。不得已饮泣料理一切,先将中衣命内子等穿好,上用套好之白绉大衫、灰色绉夹袄、蓝缎棉袄、天青缎棉褂。上用蟒袄霞帔,补服钉在霞帔上,加上玉带,挂上琥珀朝珠,将金扁簪扎在头上。然后戴上凤冠,用大红表里褥子铺在床上,将慈亲安顿稳妥。头枕鸡鸣大红缎枕,安在上房正中。是日家家闭户,并无相好一人到宅者。
十三日,先将棺内拭净。用大红洋布八尺铺在底上。用薄薄一层土子灰,将洋布裹住灰,使灰不粘棺上。用天青缎长垫套在七星板上,然后将表里大红缎褥款款盛住入棺。周围上下用通草包垫好,使不能动。盖上绸裹面大被,然后将大红表里被盖上,子盖紧紧扣住。于是日申刻封棺讫。是时街上荒乱,无人来往。适门生杨柳岑水部来宅,渠已于七月丁内艰,言:“目下消息不好之至。渠已将母柩用钱暂买龙泉寺前地一块。于夜间暗暗入土,候平定再起出。”嘱不孝早为筹画,免得临时不及措手。不孝拟于上房后院破房内掘地安顿。柳岑以为在宅堂葬总不大妥,倘彼疑其内系金银则害事不小。况夷人多疑,一入城,家家必须搜到。前入广东省城,亦是如此。不可不虑。
十四日,彰义门开。不孝步行到九天庙,见正房尚空一间,令和尚先站定。回宅后思想九天庙一带安静之至,拟将灵柩送去暂安。不孝守住慈柩,将眷口送至霸州门生高摘艳处,主见亦未定。是时内外十六门,只开西便、彰义两门。前三门自初八日关闭后,至十一日始开顺治一门。内外城移徙者,几于门不能容,前未移徙各家,至此亦尽移徙外出。然小生意及手艺人虽已尽走,而大生意各行尚未移动也。二十一日,用八人将慈柩送至九天庙安顿。不孝步行出城,是夜觉得城外比城内安静多多。二十二日早间进城,到城门口几拥挤不能行矣。P12-17
《慈禧外纪》原名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直译(《皇太后治下的中国》),作者系当时英国《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濮兰德(J.O.P.Bland,1863-1945年)和汉学家白克好司(Edmund Backhotise,1873-1944年),1910年在美国在费城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1914年,该书由翻译家陈冷汰译成中文,同年8月由中华书局在上海出版发行,后多次重印和再版。
由于作者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曾耳闻目睹不少重要事件,与上层人物多有接触,掌握了大量的内部材料,并阅读过部分“宫廷秘档”和私人信札,因此书中对官场生活乃至“宫闱内幕”,都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述。该书一经面世,便在西方轰动一时,此后百余年间,一直成为颇受中外史学界关注的经典之作。当然,这本书问世后争议也不曾间断,人们主要围绕书中材料的真伪,各执一词,莫衷于是。
此次重新出版,我们以中华书局1915年版为底本。内容以忠实于原译本为原则,但考虑到当前读者的需要,主要做了以下修订:
1、对原书进行了重新标点,改正了个别明显的错误。
2、对原书中某些不甚准确、或读者不易理解的内容,以注释的形式予以适当解释。
3、为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对原书引用的谕旨,均依据《清实录》进行了一一核对、订正。
4、书中的公历日期,均改用阿拉伯数字形式。
5、与内容相对应,此次共选配70余幅稀见的图像资料,以便读者在阅读时相互参照。
对于此次修订中的不足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教。
左远波
2010年5月于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