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德修身求学问是--漫谈做人做事做学问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赵焕光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生一辈子,其活动不时在“做人”与“做事”两个领域间穿梭,随着时间的径向流逝,每个人都织就了自己的“人生锦缎”。如果你能读一读赵焕光教授写的《明德修身求学问是——漫谈做人做事做学问》,那么,它或许能为你“锦上添花”,或许能使你的前程更加锦绣灿烂。

内容推荐

作者在本书上篇的引子中提到:做人是做学问的基础,只有人做好了,才有可能把造福于人类的学问做好。作者引用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学做一个人就是要做一个完整的人”。该书以引导学子学做真人和完整的人,作为上篇的宗旨,赵教授在上篇第3章提到了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20世纪末提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的命题;赵教授在下篇中提供了大量的名人名言,提供了大量名人的读书与学习方法,列举了许多典故,足见其博览群书、日积月累的功底。他在书中所给出的不仅是信息,更是智慧。

目录

总序

鸣谢

上篇 明德修身——人生感悟随想

 上篇序

 上篇引子 大罗山脚的心语——学会做人

 第1章 经营人生

1.1 解读人生

1.2 认识自己

1.3 立足自信

1.4 追求理想

1.5 养好习惯

1.6 勤奋实干

1.7 热忱投入

1.8 培育责任

1.9 把握机遇

1.10 展现自我

第2章 呵护人生

2.1 学会珍惜

2.2 学会感恩

2.3 学会尊重

2.4 学会宽容

2.5 学会合作

2.6 学会谦虚

2.7 学会交友

2.8 学会选择

2.9 学会自主

2.10 学会自制

 第3章 超越人生

3.1 守护道德

3.2 诚信立身

3.3 爱心养身

3.4 善良修身

3.5 信仰正身

3.6 乐观健身

3.7 理解快乐

3.8 诠释幸福

3.9 淡泊名利

3.10 超越自我

下篇 求学问是——感知读书创新

 下篇序

 下篇引子 瓯江之畔的遐想——学会学习

 第4章 漫谈读书

4.1 读书意义

4.2 读书目的

4.3 读书入门

4.4 读书方式

4.5 读书选择

 第5章 相识学习

5.1 学习概述

5.2 学习集萃

5.3 学习途径

5.4 学会思考

5.5 增长能力

 第6章 感知创造

6.1 创造遐想

6.2 发展思维

6.3 追寻灵感

6.4 培育智慧

6.5 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童年时代的爱迪生学习成绩“很差”,被老师说成“笨蛋”,被医生说成是“脑子坏了”。爱迪生因此离开了学校。但他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忙下,不仅没有放弃成才的理想,而且更加充满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索自然奥秘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实践中了解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及时调整心态和目标,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走向成功。

爱迪生喜欢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为什么2+2=47”“为什么这个字要这样写?”他不喜欢死记硬背,照搬照套,常常别出心裁地提出问题,正是这样,爱迪生成了一生完成2000多项发明的传奇人物。

爱迪生的母亲做过教师,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她让孩子回到家中,首先告诉爱迪生他不笨,并用平常人成长为科学伟人的故事鼓励爱迪生树立求学的信心和志气。然后再为他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自主学习,大胆想象,自然地步入自然科学的奇妙世界里去,增强他的求知欲望。这一宽松民主的环境,有利于爱迪生的个性发展,使他勤于思考、爱好实验、善于动手、敢于创新的特长得以显现。

1.2.2追问自己

“认识自己”,还得学会不断地追问自己。也许我们属于成功人士的行列,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是有一天,一阵莫名的空虚突然侵袭了我们,突然感觉自己无所依傍,从前所追求的一切突然都失去了意义。自己就忍不住问自己:“我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一直平平淡淡,毫不引人注目,平庸麻木的生活早已消磨掉了我们的锐气和志向。然而,当自己看到那些成功人士时,仍然会心存茫然。自己又会忍不住问自己:“我到底怎么了?”正是对“自己”的不断追问,才使得我们拨云见日,看到真正的自己,使生活充满意义。

追问自己,通常是从追问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开始,孔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句话用白话文表达大意是:“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能跟着去做,自己的缺失却不能立刻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忧虑,这是孔子表达对他自己的不满。关切忧虑是保持奋发向上的动力。如果我们常追问:“我对自己满意吗?”一般而言,通常人都会对自己不太满意,那么,紧跟着便会追问不满意的理由是什么?从而努力寻找自己的奋斗方向、积聚奋斗的动力,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1.2.3寻找自己

“认识自己”,还要学会不断地寻找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我寻求自己。”为什么寻求自己?这是因为“人,时常会失去自己,因此要不断地寻找自己”。我们不妨看一件发生在德国的轶闻趣事。在一次名流云集的沙龙中,大家深深地为一位高贵、博学的绅士的风采所迷倒。这位绅士高谈阔论、语惊四座,时而评述古希腊精深的哲学思想,时而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加以妙评。一位贵妇人忍不住问道:“请恕我冒昧,先生,您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可是你能告诉我,你是谁吗?”“是的,我是谁?”那位绅士停了一下说,“如果有谁能告诉我这一点就好了。”当然,他并不是失忆病患者,而是对现代哲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关于叔本华,还有一个传说也非常有意思。叔本华大白天挑着灯笼在大街上到处找东西,人家问他找什么,他说:“找人。”是啊,人是要经常寻找自己的。

一个人如果要真正找到自己,就不能刻意地去跟别人作无谓的没有任何价值的比较,否则就会自寻烦恼。台湾教育家郑石岩在其著作《教育的智慧》中曾经说过:“人类最愚蠢的行为是一味模仿别人,最荒唐的教育是鼓励学生去跟别人比较。模仿使人失去实现自己的惬意,否定自己的天赋;比较使自己的人生沦为竞争的工具。”我们也可以从以下这则童话故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有一只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动物的小地鼠,不断追问自己是谁。它首先跟松鼠学爬树,因为它很羡慕松鼠可以爬在高高的树枝上,看远处的风景。但不管它怎么努力,总是没有办法像松鼠那样爬得又快又高,好几次摔跤还差点跌断腿。

后来它又跟小狗学赛跑,还没跑多远,就累得要命。甚至最后它又跟夜莺学唱歌,但是它一开口,所有动物都会跑光。它很难过,觉得自己是森林王国里最没有用的动物,只好挖个洞躲起来。P14-15

序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我国高等学校掀起一个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活动热潮,并明确了“三提高”的目标,即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这些活动,由于切中时弊,契合时代潮流,符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方针,故得到师生们的积极响应,成为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在这一进程中,涌现出一批有识之士,成为这个热潮的积极呼号者和推动者,我高兴地看到,家乡温州大学数学学院的赵焕光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

赵焕光教授在学生时代,就喜欢博览群书,认真思考,注意探求治学的规律和做人的真谛。从教后,深入思考大学文化育人的本质,深刻认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在继续读书思考,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即“把人文教育与数学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努力寻求比较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们既重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熏陶,又拓展求学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人生观”。他在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大一新生开设文化素质讲座的基础上,撰写了《与大一新生漫谈人生哲学》的小册子。继而,学生的积极反响给予他巨大的鼓舞与动力,在学校领导、同事以及家人的肯定与帮助下,经过“日夜兼程”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这部书稿。

曾给予赵教授大力支持的温州大学党委书记陈艾华对我说,温大赵焕光教授写了一本很不错的关于素质教育的书,能否为它写一个序?我知道为他人的著作写序实非易事,但考虑到陈书记是我交往40余年的老朋友,口碑甚好,而且一个学校的一把手这么关心文化素质教育,我很难拒绝她的委托;加上自1995年以来,我一直从事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现在一位数学教授为素质教育著书,正契合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题——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理应予以支持,而且我不想放过这个学习机会,于是便欣然受命了。

当我打开赵教授寄来的文稿时,就被其深深地吸引了。首先是《明德修身,求学问是——漫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书名与上下篇的引子《大罗山脚的心语——学会做人》与《瓯江之畔的遐想——学会学习》道出了文化素质教育的真谛,即为人与为学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书中的许多观点使我产生强烈的共鸣,许多生动的典故也常常使我受到启迪。当我翻完最后一页时,不禁为之击掌:好书,好书,一本素质教育的好书!

作者在本书上篇的引子中提到:做人是做学问的基础,只有人做好了,才有可能把造福于人类的学问做好。作者引用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学做一个人就是要做一个完整的人”。该书以引导学子学做真人和完整的人,作为上篇的宗旨。这里突出了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走出“科学与人文分离,为人与为学脱节”的“半面人”状态的努力,而且特别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子努力做到自知、自信、自爱、自尊、自强、自制、自主、自觉,做好诚信修身,厚德载物,关爱奉献,超越自我。从而在追求知识和实践美德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赵教授在上篇第3章提到了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20世纪末提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的命题,实际上,在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的环境中,每个人都面临文化选择的任务,只是自觉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学在本质上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机构,文化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在本质上都是文化育人。所以,提高文化自觉,进行科学的文化选择,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以先进文化确立自身的文化之根,进而影响全民族文化复兴,都具有关键性作用。以人类优秀文化感染和引导读者,提高读者文化选择的自觉性,正是此书的重要内涵与特色。

作者在本书下篇引子中提到“学会学习”是贯穿人生最为重要的一条生命红线。学会学习是一生的功课,对于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来说,学会学习尤其重要。赵教授在下篇中提供了大量的名人名言,提供了大量名人的读书与学习方法,列举了许多典故,足见其博览群书、日积月累的功底。他在书中所给出的不仅是信息,更是智慧。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学子不远千里四处访师求学,为的是学到真才实学,可让他感到苦恼的是,他学到的知识越多,却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

一次学子遇一高僧,便向他求教。高僧听了学子的诉说后静静地想了一下,然后慢慢地问道:“你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识还是求智慧?”

学子大悟……

继而,作者作了如下论述: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发展思维、培育智慧。当今我国教育的现状是过于依赖权威、记忆与考试,把掌握知识列为学习的目的,从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以模仿、练习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以知识的掌握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标准的考试方式。针对上述弊端,他强烈呼唤智慧教育,建议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要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心灵空间,使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心。而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培育智慧就是本书的另一重要内涵与特色。

作者在上篇的结尾处提出“教育的真谛是灵魂的唤醒”。赵焕光教授人如其名,他努力以自己的灵魂之光去唤醒他人的灵魂。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触及灵魂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撞击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灵魂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人升华到自觉的境界。尽管如赵教授所说,如何唤醒和帮助是难以回答的大问题。可贵的是,赵教授和许多致力于素质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正以自身的努力去回答这个大问题。此书正是一个宝贵的探索和实践。

我想,赵教授的书和他这种可贵的探索精神,不仅对广大学生会有所助益,而且对教育工作者也会有所启迪。

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

北大-清华-高教出版社“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

胡显京

2008年春节于清华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