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喜见县里派来同志,表现出满腔热情:“好,好,派人来协助我们工作更好,我们这里土改涉及很多女人的事,有女同志来就方便得多了。”
吴美英今年23岁,是吴景山政委的女儿,由于吴景山认为田岗土改情况复杂,通过县办,把女儿调来了。田大喜招手让门口站岗的民兵进来,说:“通知妇女主任陈平娇安排好县里两位女同志的住宿,房子要干净,还要注意安全保卫。”过了一会,陈平娇就过来了,一开口就说:“我们的书记真有福气,派来两个小观音。”说着,拉吴美英和徐小玉的手说:“我刚才也接到电话,说是要派两个女同志到我们的田岗村来协助工作,说了很多话,总之安全第一。美英同志,上级对我们田岗村是很关心的,上面有什么要求吗?”
吴美英说:“我们作为新安县调研组,每个村都很复杂,斗争非常激烈,我们西乡土改工作队十几位同志,晚上被从香港入境的美蒋特务杀了。特务逃走的时候,被边防军开枪打死了几个,还有十几个武装的美蒋特务乘坐飞艇逃到香港去了。因此,上级要求,尽管解放军武器并不充足,也要在沿海的几个村组织一个民兵连,并且按人数发些枪支弹药。”
田大喜沉吟半晌:“上级比我们考虑得周到啊,吴美英同志,我们在一个月内把一个民兵连组建武装起来。”陈平娇大声说:“田书记要当民兵连长。”
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好。”
田大喜说:“关键的是人,一个民兵连起码90人,要找一批贫下中农的子弟参加,否则,保证不了这支队伍的纯洁性、战斗性。”
吴美英说:“听说田支书也在游击队里呆过,有战斗经验,一定能办好这支民兵连。平娇同志,这里的妇女工作做得怎么样?”陈平娇未婚,但身材却肥胖一点,有人给她起了个绰号“新地主婆”。她嗓门很大声地说:“我们村的妇女都很保守,还有几个扎脚婆,到她们那里去动员她们放脚,不要扎脚,还遭她们一阵骂呢。”
大家正在谈话,只见农会副会长田木桶飞步入祠堂大声嚷道:“不好了,那地主把四姨太捆在家里吊起双手,在家里拳打脚踢,快要打死了,赶快去救人吧。”
田大喜和四姨太就在半路说了几句话,这件事就像电报一样飞了出去,四姨太还没到家,那地主早气得直哆嗦,四姨太一进家门,那地主不顾受伤的屁股,用手指抖抖颤颤地骂道:“你这贱骚货,光天化日与田大喜这个死对头打情骂俏?”
四姨太没有理会他,任凭他打骂,那地主身体底子挺好,大声说:“你知道吗,田大喜的父亲是被我们重伤致死的,现在田大喜公报私仇,仗着他当了农会会长,毒打我一顿,也差不多把我打死。”只见四姨太哼了一声:“看来是冤冤相报吧。”那地主气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这个吃里爬外的东西,我花了一百多两的金子,将你从长春买回来,供你衣食饱暖,你这样没良心。”
四姨太回答道:“你把我买回来是说当佣人的,你逼我当了你的四姨太,我是不愿意的,现在解放了,我要离婚!”那地主吼一声:“啊,原来你与田大喜勾搭上了,打!给我狠狠地打!”那地主的两个兄弟马上把四姨太双手捆着吊起来,用皮鞭抽打四姨太,四姨太哇哇地嚎哭起来。
那地主今年五十多岁,光着头,生得凶神恶煞的样子。他的大儿子田小春跪在地上说:“爸爸,你放过春娥吧……”
那地主不知所措,指着儿子:“你、你干什么?”
四姨太叫了一声:“小春,你不要求他……”
这时候,田木桶、陈平娇冲进来,只听陈平娇大叫一声:“不许打人!”说时迟那时快,田木桶和吴美英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四姨太从吊棚里放下来。P5-6
新安往事(前言)
新安县,原来属东莞县,到清朝才改为新安县,新安县原地盘包括香港,自从鸦片战争后才从新安县分割出去。新安县后改为宝安县,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也是宝安县建制。1979年改为深圳市。现在深圳老街东门一带是宝安县的旧城。
1950年,宝安县的国民党残余力量不少,也留下不少恶霸土匪。土改的时候,这帮匪帮与“台湾”、香港及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陈国培、潘仍村、栎老这些人都是真名实姓,这帮人曾杀害西乡土改队的革命同志,男男女女共30多人,这都是真实历史。
县委、县政府、公安局的党政领导的名字在本书中是化名。主人公原型与田岗村的原型在沙井镇也都可以找到脉络。在本书里,地名全部是真实的,情节上在历史事实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虚构,为了使本书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可读性,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必要的再提炼。读者读完这本历史文学小说,会更加深对深圳的认识。
宝安县东、南、西皆环水,是个风水宝地,人杰地灵。从1700年前东晋起,由于战乱,著名的孝y-黄舒流落沙井,死后葬在云林边;朱元璋灭元以后,新安县的何真领兵归顺明朝。在南禾末年,宋帝率领陆秀夫等文武百官逃到九龙,因此在现在香港仍有九龙城宋皇台,后来大量文武百官的亲属流落宝安县,以姓氏为村。像凤凰村的族人,皆为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人。万丰村的族人,是北宋潘美的后人。堂岗村的陈贵籍,官至户部主事(财政部长),主修广州陈家祠。
新安县在明代出了一位著名理学家潘楫,他著有《吕律图说》一书,被县奉为理乡贤。现在编辑的《深圳人物说》也有记载。宝安县在近现代史中,出了数百英杰。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宝安县三洲田发动起义。抗日名将曾生也出生在宝安县。还有东北野战军干部陈郁就是南头人,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省长。这些国家功勋,为宝安的解放,土改,防止美帝国主义以香港为基地与朝鲜战争配合南北对进,保全国家主权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作者本为农民、支部书记,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学作者,把此书写出只是宝安县众多事件一鳞半爪而已,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潘强恩
2009.7.1
上寮岗紧靠107公路,在一个比较宽阔的低缓山坡上,那里紧靠新桥村、黄埔村、洪田村,离万丰村、璺岗村也不远。在山坡顶上,搭了一个公审的大台。陈培那天被五花大绑推上了公审台,潘乃村被吓得屁滚尿流,用猪箩把他抬到公审台前面。坐在公审主席台上的有:县委书记吴景山,公安局长李刚,还有吴少雄、吴美英、田大喜。大会进行了一个小时,由宝安人民法庭庭长宣判:“判陈培、潘乃村死刑!立即执行!”
“砰!砰!”两声枪响……
新安县,原来属东莞县,到清朝才改为新安县,新安县原地盘包括香港,自从鸦片战争后才从新安县分割出去。新安县后改为宝安县,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也是宝安县建制。1979年改为深圳市。现在深圳老街东门一带是宝安县的旧城。
1950年,宝安县的国民党残余力量不少,也留下不少恶霸土匪。土改的时候,这帮匪帮与“台湾”、香港及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陈国培、潘仍村、栎老这些人都是真名实姓,这帮人曾杀害西乡土改队的革命同志,男男女女共30多人,这都是真实历史。
县委、县政府、公安局的党政领导的名字在本书中是化名。主人公原型与田岗村的原型在沙井镇也都可以找到脉络。在本书里,地名全部是真实的,情节上在历史事实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虚构,为了使本书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可读性,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必要的再提炼。读者读完这本历史文学小说,会更加深对深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