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为我们述说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一段注定无果的苦涩恋情。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进行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它以一个青年的恋爱悲剧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和苦闷,具有普遍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少年维特的烦恼/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歌德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为我们述说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一段注定无果的苦涩恋情。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特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进行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它以一个青年的恋爱悲剧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和苦闷,具有普遍意义。 内容推荐 《少年维特的烦恼》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愁善感、追求个性自由的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趋势傲慢的贵族,这些社会鄙陋也都让他感到窒息。最后,他深感到前途无望,自杀以求解脱。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早年创作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不幸的爱情与社会遭遇既有现实原型,又糅进了作者的痛苦经历,表现了一代觉醒的德国青年对等级观念不良社会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目录 第一编 第二编 编者致读者 附录1 传奇小说三题 附录2 威尼斯船歌及其他 试读章节 第一编 关于可怜的维特的故事,凡是我能找到的,我都努力搜集起来,呈献在诸位面前了。我知道,诸位是会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诸位定将产生钦慕与爱怜,对于他的命运,诸位都不免一洒自己的同情泪。 而你,正感受着与他同样烦恼的善良人呵。就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并让这本薄薄的小书做你的朋友吧,要是你由于命运的不济或自身的过错,已不可能有更知己的人的话。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多高兴啊,我终于走了!好朋友,人心真不知是个什么东西!我离开了你,离开了自己相爱相亲、朝夕不舍的人,竟然会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命运偏偏让我结识了另外几个人,不正是为了来扰乱我这颗心么?可怜的蕾奥诺莱!但我是没有错的。她妹妹的非凡魅力令我赏心悦目,却使她可怜的心中产生了痛苦,这难道怪得着我?然而——我就真的完全没有错吗?难道我不曾助长她的感情?难道当她自自然然地流露真情时,我不曾沾沾自喜,并和大家一起拿这原本不可笑的事情来取笑她么?难道我……?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乐享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起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劳驾告诉我母亲,我将尽力料理好她那件事,并尽快回信给她。我已见过我姑妈了,发现她远非我们在家所讲的那么个刁婆子,而是一位热心快肠的夫人。我向她转达了我母亲对于扣下一部分遗产未分的不满;她则对我说明了这样做的种种理由和原因,以及要在什么条件下,她才准备全部交出来,也就是说比我们要求的还多……简单讲,我现在还不想具体谈什么,请转告我母亲,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在这件小小的事情上,好朋友,我再次发现误解与成见,往往会在世界上铸成比诡诈与恶意更多的过错。至少可以肯定,后两者要罕见一些。 再就是我在此问非常愉快。这个乐园一般的地方,它的岑寂正好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还有眼前的大好春光,它的温暖已充满我这颗时常寒栗的心。每一株树,每一排篱笆上,都是繁花盛开。人真想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遨游,去尽情地吸露吮蜜。 城市本身并不舒适,四郊的自然环境却说不出的美妙。也许这才打动了已故的M伯爵,把他的花园建在一座小丘上。类似的小丘在城外交错纵横,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丘与丘之间还构成一道道幽静宜人的峡谷。花园布局单纯,一进门便可感觉出绘制蓝图的并非某位高明的园艺家,而是一颗渴望独享幽寂的敏感的心。对于这座废园的故主人,我在那间业已破败的小亭中洒下了不少追怀的眼泪,这小亭子是他生前最爱待的地方,如今也成了我流连忘返的所在。不久我便会成为这花园的主人,没几天工夫看园人已对我产生好感,再说我搬进去也亏待不了他。 五月十日 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我的整个灵魂,使它甜蜜得就像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晨。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朋友,我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结果我的艺术便荒废了。眼下我无法作画,哪怕一笔也不成。尽管如此,我现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配称一个伟大的画家。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这数不尽也说不清的形形色色的小虫子、小蛾子——离我的心更近了,于是我感受到按自身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上帝的存在,感受到将我们托付于永恒欢乐海洋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嘘息,我的朋友!随后,每当我的视野变得朦胧,周围的世界和整个天空都像我爱人的形象似地安息在我心中时,我便常常产生一种急切的向往,啊,要是我能把它再现出来,把这如此丰富、如此温暖地活在我心中的形象,如神仙似的呵口气吹到纸上,使其成为我灵魂的镜子,正如我的灵魂是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镜子一样,这该有多好啊!——我的朋友!——然而我真去做时却会招致毁灭,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 五月十二日 不知是附近一带有愚弄人的精灵呢,还是我自己异想天开,竟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如乐园中一般美好。就在城外不远有一口井,我真像人鱼美露西娜和她的姊妹似地迷上了它。——下了一座小丘,来到一顶凉棚前,再走下二十步石阶,便可见大理石岩缝中涌出一泓清澈的泉水。那绕井而筑的矮墙,那浓荫匝地的大树,那井泉周围的清凉,这一切都有一股诱人的力量,令人怦然心悸。我没有一天不去那儿坐上个把小时。常有城里的姑娘们来打水,这是一种最平凡又最必要的工作,古时候连公主们也亲自做过的。每当我坐在那儿,古代宗法社会的情景便活现在我眼前,我仿佛看见老祖宗们全聚在井泉边,会友的会友,联姻的联姻,而在井泉四周的空中,却飞舞着无数善良的精灵。呵,谁若无此同感,谁就必定从不曾在夏日的长途跋涉后,把令人神怡气爽的清泉啜饮。 P1-5 序言 感悟《维特》 杨武能 1774年,年仅二十五岁的歌德(1749—1832)出版了他早年最重要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一跃而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享盛誉的作家。从此这位“最伟大的德国人”一直以“《维特》的作者”闻名于世,直至1832年《浮士德》第二部出版。 《维特》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它为何具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维特》名为长篇小说,实际篇幅不过一个中篇。全书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纯粹由主人公维特致友人威廉和女友绿蒂的书简构成;第三部分则是本书“编者”威廉写的后记,中间穿插着维特临死前写的四封信和几则残简。此外,书前有一段“编者”小引,说明编成此书的“由来”和“用意”。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贯穿全书的主线为主人公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笔者以为,不妨称这部书为“青年维特碰壁逃亡记”—— 第一次出逃:为摆脱旧日生活中的烦恼,维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其时正是春光明媚的五月,他立即投身在美丽大自然的怀抱中,终日读着庄严宁静的荷马古诗,与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接近,于是感到有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整个的灵魂。稍后他在舞会上认识了一位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对她一见钟情,并很快搬到她家附近居住,觉得自己好像进了“天国”,而绿蒂就是这个“天国”中的“天使”。可叹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从外地一回来,维特便从他这幻想的“天国”中摔到了地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烦恼代替了宁静,失望代替了欢欣,就连美丽的大自然也变成了折磨他的“鬼魅”了。维特只好逃出这个已经失去欢乐的“乐园”。 第二次出逃:维特到了一个公使馆当秘书,一开始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谁知上司是个褊狭迂阔的官僚,对他的工作和交往多所挑剔,使维特在他手下当差如在“苦役船”上一般难受。维特好不容易忍耐到第二年春天,却又碰见一件更难堪的事:维特应邀在某伯爵家作客,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对于这个市民阶级的青年在场大为不满,伯爵只好催请他离去。此事立即成了全城尽人皆知的“丑闻”。羞愤之下,维特“真恨不得抓起刀来,刺进自己的心窝里去”。 第三次出逃:一年之后,在落木萧萧的初秋,因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而心灰意赖的维特又逃回到了绿蒂身边。可这时绿蒂已经结婚,他的“乐园”不复存在:大自然秋风萧瑟,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村童已经死去,纯朴善良的村民一个个身遭不幸,就连两株维特与全村老小十分珍爱的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维特终于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谓幸福只存在于疯子的头脑里。 第四次出逃:维特对现实生活已经绝望,唯有逃到爱情中去寻找寄托,便更狂热地恋慕着有夫之妇绿蒂。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既招来他人物议,又引起阿尔伯特疑忌,绿蒂不得不赶走他。残冬到了,维特深感自己成了世界上多余的人,便怀着痛苦与愤懑的心情最后一次出逃,逃向了“混沌与黑暗”,逃向了死亡,因为——“别无他途”! 以上便是《维特》的主要故事,但他并非出自作者的虚构,而是歌德根据1772年自杀身死的青年耶鲁撒冷的不幸遭遇,并糅合进自己两年来的痛苦经历、思想和感情写成的。女主人公绿蒂就是他一位朋友的未婚妻夏绿蒂·布甫的化身,年轻的诗人确曾热恋过她。然而却不能因此说,《维特》只是一部个人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的悲剧。因为,正如十九世纪的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等早就指出的,它还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以及苦闷。 《维特》出现在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市民阶级的阶级意识已经觉醒,年轻的一代更是感情激荡,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打破社会上严格的等级界线,建立“自然的”、“平等的”人与人关系。他们以“个性解放”、“感情自由”等口号来反对封建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讲,《维特》反映了十八世纪这个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所感到的狼狈和痛苦。在欧洲大陆各国中,情况最糟糕的又数仍处于封建小诸侯统治下的德国。《维特》里展现的德国社会,城市里充满迂腐的贵族和庸俗的小市民,乡村中到处是不幸者。对于这个使卓有才智、心地高尚的青年无以存身的社会,歌德通过主人公维特之口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和诅咒。 《维特》一问世,当即风靡了德国乃至整个西欧。1922年,我国出版了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维特》在我国广为流传,也主要因为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与一个半世纪前的德国“狂飙突进”时期有不少类似之处。反对封建压迫、追求个性解放乃是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 同时必须强调,艺术上的成功也是使《维特》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歌德恰当地使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效果。近百封长短书简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前后加上“编者”的引言和按语,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切可信。信里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变成了收信人,听见了主人公的言谈笑语,啼泣悲叹。 郭沫若在《维特》译本序引中赞它是一篇散文诗。《维特》的确像抒情诗一样以情动人。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扣人心弦,引人人胜。作者常常让主人公直抒胸臆,如维特那封在生命的最后两天断断续续写成的绝命书,真是有声有泪,哀婉凄绝。此外他还巧妙地用自然景物烘托情感,用荷马和莪相的诗句或诗中的意境渲染气氛。 再有,小说的人物塑造也很出色。特别是青衣黄裤的翩翩少年维特,已成了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即那么一种“伟大而又渺小,可爱而又可鄙的怪人”(莱辛语)。 总的来说,强烈的时代精神加上卓越的艺术手法,赋予《维特》以爆炸式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它在世界各国千千万万的青年读者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回响。 书评(媒体评论) “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德国诗人”,德国文学“奥林巴斯山上的宙斯”。 ——恩格斯 “欧洲诗坛的君王”。 ——拜伦 歌德作为一个民族教养的基础,足以取代我们的整个文化。 ——霍夫曼斯塔尔 《维特》问世的1774年,不只在德国文学史里是一个重要年头,在世界文学史上亦然。由于《维特》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德国在哲学和文学方面虽然短暂但意义异常重大的霸主地位,以及法国在这两个领域中的领导权的暂时丧失,才第一次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卢卡契 兼为诗人、作家、思想家、国务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歌德,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式的巨擘和“通才”。其创作数量之巨大、样式之丰富、影响之广远,在世界文学史上鲜有可比肩者。 ——杨武能 《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年在莱比锡匿名出版,当即风靡德国和整个欧洲,青衣黄裤的维特装风行一时。雅可比一口气把它“反反复复读了三遍”,施托贝格夫人“很快就背熟了《维特》”,威廉·洪堡读它“彻夜不眠”。叱咤风云的拿破仑一世,读《维特》竟达七遍之多,并于1808年在埃尔福特会见歌德时与他畅谈数小时之久。 ——杨武能 1922年我国出版郭沫若译的《维特》的第一个全译本,顿时掀起一阵“维特热”。蔡元培在《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一文中,谈到外国小说翻译对我国“起于戊戌”的文学革新的推动,具体举出的第一本书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说它“影响于青年的心理颇大”。 ——杨武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