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迪编写的《布拉格传》,是一部篇幅并不是很长的传记,讲述了威廉·亨利·布拉格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了解威廉·亨利·布拉格的人都知道,在布拉格的一生当中,留给人们最大的疑问有三点,那就是为什么威廉·亨利·布拉格直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开始真正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成功?再有,既然是父子一起去领奖,就说明他们父子两个人在这一领域都有贡献,那么到底谁的贡献更大呢?还有,威廉·亨利·布拉格从小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交际言谈,而且毫无野心,但他为什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能够成为英国科学的代言人和公共事务中的风云人物呢?这些问题是本书行文当中的主线,也是本书探讨最多的地方。此外,本书还通过一个外行的视角,在追述威廉·亨利·布拉格的人生轨迹基础之上,发掘出一些与科学或者是科学家有关的问题。
威廉·亨利·布拉格(1862-1942),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英国物理学家,现代固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数学,曾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及英国利兹大学、伦敦大学教授。他与自己的儿子一起创立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英国公共事务领域的杰出社会活动家。本书《布拉格传》写的就是他的人生经历。
《布拉格传》由胡迪编写。
3.布拉格的童年
1861年,罗伯特与所在教区的牧师的女儿玛丽坠入了爱河,最终他们决定走进婚姻的殿堂。但是在结婚的路上,罗伯特粗心大意地弄丢了戒指,没有办法,只好临时管自己的弟弟借了一枚戒指。但是这枚戒指是肯定不会还给自己的弟弟了,于是,罗伯特在婚后又特意去买了一枚新戒指还给弟弟。但是就在几年之后,罗伯特在那条路上捡到了当年丢失的戒指,这仿佛是上天跟他开的一个玩笑,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后来,罗伯特与弟弟一起去参加当时的伦敦国际博览会,当时罗伯特的妻子已经怀孕,可自己却偏偏不能陪伴在爱妻的身边,于是罗伯特便经常给爱妻写信,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对爱妻的浓浓爱意。他告诉妻子,他和弟弟如何花一英镑乘上了“大东方号”轮船。
当然,由于两个人都处在浓情蜜意当中,玛丽也会时常给自己的丈夫回信,罗伯特·约翰·布拉格总会及时收到妻子的信件,读到她兴高采烈地讲述她如何顺利地做农活等等,让这个年轻的丈夫感到非常高兴。后来,罗伯特·约翰·布拉格在博览会上给玛丽写信,为此他花了一便士买了钢笔和墨水,又花了两便士多买了纸和信封。罗伯特他们在河滨路索尔兹伯里广场的赖德旅馆住下,这里确实非常舒适……
展览馆很大,罗伯特没有能力在一封信当中将展览馆里所有的故事都告诉自己的爱人。因此玛丽只能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罗伯特他们刚到的那几天,一直在展览馆里边转来转去,但是即便是这样,那时的他们还没有看完展览馆里四分之一的内容。而前来参观的人也非常多,可以说是一天比一天火爆。他们用了一整天参观了农业器具展厅,罗伯特相信他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把整个展览馆参观完。当然,罗伯特是多么希望妻子能够跟自己一起参观,但是当时这个愿望显然是不能实现的,因此,罗伯特只能通过一封又一封的信件来向妻子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和深深的思念。
1862年7月2日,威廉的父亲还没有从伦敦赶回来,他的妻子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这个人就是后来的科学天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威廉·亨利·布拉格。后来,玛丽又生下了两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杰克和詹姆斯。
威廉·亨利·布拉格的母亲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尤其是跟罗伯特结婚以后,便成为了一位贤妻良母,她不但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而且每天都会去市场卖奶油和鸡蛋。
一天早上,布拉格早早起来坐在餐桌边,这时他的母亲正在擀面,当布拉格突然发现自己会吹口哨时,母亲停下了手中的活,来到了他的面前,两个人就这样静视了一会儿,虽然吹口哨是很平凡无奇的事情,但是母子二人当时都为这个新的成就感到惊讶和自豪。
还有一次,他们母子去了阿隆贝海滨,当时小布拉格才刚刚学会走路,正当他们在沙滩上一起玩耍时,布拉格突然奔向了海边——只有下水游泳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玩耍!
在海滨尽兴之后,他们便踏上了回家的路,他们在离海滨最近的阿隆贝火车站等车时,布拉格坐在月台边上,两只脚在铁轨上晃来晃去,当母亲看到火车进站时,便迅速冲过去把布拉格拽了上来。
在威廉·亨利·布拉格上学的前一天,他坐在“石造住宅”的客厅地板上玩儿,这时,父亲刚好从市场上回来,把一个棕色的纸包扔在布拉格旁边的地板上,但纸包刚刚落地就听见“哗啦”一声,原来,在纸包里边有石板和石笔,但是经过父亲这么一扔,里边的东西全被打碎了,母亲因此火冒三丈,冲父亲大发雷霆,不过因为家里还有备用的石板和石笔,因此母亲也没有一味地指责。但那时的威廉·亨利·布拉格只有五岁,他并不知道那些石板和石笔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那时,布拉格在母亲的教导下,能够慢慢地开始阅读了,后来,他被带到了韦斯特沃的一所小学校,学校的老师让他读了一段《乔治和他的小马》作为测验,但是当布拉格读完之后,老师就让他坐在一边,也再没有问过他什么。但最终他还是被录取了。
P9-12
平凡而伟大的科学探索者
众所周知,在20世纪上半叶的科学群英谱当中,除了居里夫妇之外,恐怕就要数英国著名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最著名了。威廉·亨利·布拉格出生于1862年,是英国的爵士、功绩勋章的获得者、皇家学会会员。在1910年左右,他受到了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冯·劳厄发现的X射线晶体衍射现象的启发,同自己的儿子一起创造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这个用来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神奇有效的工具。在威廉·亨利·布拉格和他儿子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奠定了一门全新的射线晶体学的基础。1915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将象征着科学界最高奖项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威廉·亨利·布拉格及其儿子,以表彰他们在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方面所作做出的贡献。而且那年的诺贝尔奖也因为他们父子一同获奖而传为了佳话。
其实,威廉·亨利·布拉格可以说是小科学时期的最后一代代表人物之一。跟现在不同的是,在威廉·亨利·布拉格的时代里,科学多多少少还是一项自主的和自由的个人事业,而且在那个时代,科学家的地位也是相当稳定的,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等等在那时还都没有超出研究者的个人设计能力。而且,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在工业或者是国防上,科学都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威廉·亨利·布拉格虽然参与了不少研究,也领导主持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但是当时的科学环境却并不是很好。尽管如此,威廉·亨利·布拉格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研究着。而且,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恐怕就是自己的大儿子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了,因为他不但继承了自己的衣钵,而且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甚至还成为了诺贝尔奖最年轻的获奖者,相信这些辉煌也足以让威廉·亨利·布拉格欣慰了。
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的,是一部篇幅并不是很长的传记,讲述了威廉·亨利·布拉格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了解威廉·亨利·布拉格的人都知道,在布拉格的一生当中,留给人们最大的疑问有三点,那就是为什么威廉·亨利·布拉格直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开始真正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成功?再有,既然是父子一起去领奖,就说明他们父子两个人在这一领域都有贡献,那么到底谁的贡献更大呢?还有,威廉·亨利·布拉格从小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交际言谈,而且毫无野心,但他为什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能够成为英国科学的代言人和公共事务中的风云人物呢?
这些问号总是挥之不去,时时刻刻在我们的心头盘旋,而这些正是本书行文当中的主线,也是本书探讨最多的地方。要想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他极为缓慢而且低微的开端来追寻他的生活足迹,因为那是威廉·亨利·布拉格自己谱写的生活篇章。不仅如此,本书还通过一个外行的视角,在追述威廉·亨利·布拉格的人生轨迹基础之上,发掘出一些与科学或者是科学家有关的问题。
我认识很多伟大的人,但我相信,没有谁的精神品德受到如此普遍的热爱。
——亨利·戴尔
过去的两年,在我担任内阁粮食委员会主席时,我经常看到他忙于国家粮食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的工作。我非常钦佩他对公众事业的贡献和他始终如一的善良和谦恭。
——克莱门特·阿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