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烈士陵园前(外四首)》、《红色风暴》、《喋血杜鹃》、《坟场秋叶(外一首)》、《寻觅英魂》、《一个高原的理由(外一首)》、《乌蒙赞歌(外一首)》、《一棵挺拔的孤松》、《点燃希望的红色印迹(外一首)》、《鹰之歌》……《远方(大学生黔西北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选辑诗文卷)》(作者汤宇华)收录了数十篇诗歌、散文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远方(大学生黔西北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选辑诗文卷) |
分类 | |
作者 | 汤宇华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站在烈士陵园前(外四首)》、《红色风暴》、《喋血杜鹃》、《坟场秋叶(外一首)》、《寻觅英魂》、《一个高原的理由(外一首)》、《乌蒙赞歌(外一首)》、《一棵挺拔的孤松》、《点燃希望的红色印迹(外一首)》、《鹰之歌》……《远方(大学生黔西北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选辑诗文卷)》(作者汤宇华)收录了数十篇诗歌、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远方(大学生黔西北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选辑诗文卷)》收录了《秋天的怀念——缅怀黔西北革命先烈》、《铁蹄下的壮歌(外一首)》、《断桥英魂》、《红土》、《站在烈士陵园前(外四首)》、《红色风暴》、《喋血杜鹃》、《坟场秋叶(外一首)》、《寻觅英魂》、《一个高原的理由(外一首)》、《乌蒙赞歌(外一首)》、《一棵挺拔的孤松》、《点燃希望的红色印迹(外一首)》、《鹰之歌》、《红色印象》、《红色乌蒙(外二首)》、《一封家书》、《长征有多长》等诗歌、散文作品。 《远方(大学生黔西北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选辑诗文卷)》的作者是汤宇华。 目录 远方——献给林青烈士 七星关的秋天(外二首) 如果,你是火 革命的热土地——毕节(组诗) 青青河塘水——缅怀林青 别了,祖国——谨以此文献给牺牲在黔西北土地上的所 有革命先烈 在断桥边 秋天的怀念——缅怀黔西北革命先烈 铁蹄下的壮歌(外一首) 断桥英魂 红土 站在烈士陵园前(外四首) 红色风暴 喋血杜鹃 坟场秋叶(外一首) 寻觅英魂 一个高原的理由(外一首) 乌蒙赞歌(外一首) 一棵挺拔的孤松 点燃希望的红色印迹(外一首) 鹰之歌 红色印象 红色乌蒙(外二首) 一封家书 长征有多长 血染的风采 当红色与黔西北相遇 毕节红色记忆 情醉乌蒙 又见黔西北 国际悲歌又一曲 历史的文学文学的历史 记录历史展示恢弘 白描风格史诗品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远方》跋 试读章节 雾霭层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斜贯而入,给这片迷茫的土地又增添了一丝魅惑。轻纱散尽,还是那片广袤无垠的大草地,还是那片没有丝毫岁月痕迹的大绿海。风过,如浪。阵阵芳香沁人心脾,无限清爽,让人只觉幸福盈满心间。 曾几何时,在这片幽静、毫无人烟的地方,竟演绎了那般轰轰烈烈的情爱纠缠。叫人生死相许的又岂止是爱情,更有亲情以及心怀天下的壮志豪情——这就是那片让人惊叹不已、让人激动不已、让人感到时光荏苒之后仍热泪盈眶的大草地、红军长征经过的大草地、承载了中华儿女豪情的大草地,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那一年,为了中国的明天,为了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红军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毅然决定将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那一年,大草地多年的宁静因一群热血青年的到来而沸腾不已。那一年,大草地因其本身独特的自然地理构造难为了众多的将士,同时也被他们的坚忍执着深深折服。也是那一年,这片草地成了长征路上艰难的关卡,将士们一起谱写了壮烈的悲歌,为后世的人们所敬仰。自然环境之恶劣和部队寻粮之困难,世所罕见,众多红军战士都把年轻的生命交给了这无尽的荒凉的大草地,铺成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那段时间里,战士们草根、树皮、皮带但凡能够吃的东西都吃过,能吃的苦都吃过,这期间超越我们想象的坚韧随处可见。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被敌人抓获,割开肚子之后,里面只有草皮、树根以及棉花,不仅震撼了敌人,也震撼了世界,他就是红军战士杨靖宇。不管前路多么艰辛,这样的榜样始终鼓舞着人心,将士们仍然众志成城、相依相偎在这恶劣的条件下,就着自己心中的光明,蹒跚前进。军旅一家,苦中行乐,在痛苦与光明的边缘决然抓住光明的绳套,给这片荒芜的大草地平添了气拔山河的气势,震惊了漫天的流云。只余那坚韧、执著给世人赞叹与敬仰;只余那冲天的信念与世人一起勇往直前;只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那满腔豪情壮志,只余那长征精神于每个人的心间,永不磨灭。 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常挂在嘴边教育我的一句话便是“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在老一辈的心中,长征的地位不言而喻。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下面掩埋了多少无怨亦无悔的热血青年,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将神圣的光明留给了我们。细数长征,无一不苦,然而给人们震撼与鼓舞的就是大草地上的那段历史。要有多么坚忍的意志,多么坚定的信念才可以让他们做到这样啊!由此,便可直视中华儿女的灵魂。有国才有家。任何艰难险阻都抵不过民族的自信心、民族的凝聚力。对于个人也是一样的,现下每个人都是“长征”的“子女”,都具有“长征”的潜质。当我们困惑、痛苦或惊觉生命的荒芜之时,就想想那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想想在那段磨难中笑着活下去,笑着展望阳光的战士们吧! 其实最幸福的人莫过于在阳光下活着的我们。那些生活在黑暗年代的人们,总是在微弱光芒的指引下前进,这微弱的光芒给他们的是整个世界,然而他们有更伟大的目标,他们要用自己的整个世界来换取下一代、下下一代永恒的光明。于是他们无怨无悔地用鲜血铺就了光明,用鲜红闪耀的地毯将我们送上了光明的顶峰,俯瞰世间。 现在,我们所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是弥足珍贵的,我们看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上天给予我们的赏赐。我们生活的每分每秒都被赋予了最真诚的祝福——为那些追求光明而牺牲的人的祝福。珍爱生命,过好人生的每一天,并且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明之子是我们唯一能回报他们的方式。同时,我们还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将长征精神在成长的道路上发扬光大,让他以日月的光芒闪耀于天际。 长征有多长,长到风过无痕却绵远流长;长征有多长,长到波澜不惊却深邃悠长……长征有多长,长到这份坚韧越挫越勇,生生不息。 荏苒岁月,草地依旧,唯一不同的是它开始有点怀念那些撼人心魄的历史;唯一不同的是这片安详的土地上经常迎来光明的孩子,他们在缅怀先辈的心境,反思现在的自己,然后去继续那未完的长征…… 1936年7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和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组成红军第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是红二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二方面军的长征,从1935年11月19日撤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到1936年10月22日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将台堡会师,先后经过了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冲破了国民党20多万人的围、追、堵、截,行程约2万5千里(加上红六军团从中央苏区到湘西的里程)。部队开始长征时有21000余人,到长征结束时仍有13000余人,损失仅8000余人,被毛泽东称赞“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历史的硝烟早在黔西北这片土地上消散了。然而一个个长征时期留下的战斗遗址,在历史的血雨腥风里,刻画出它沧桑的面容,历史使它从征战中走出来。 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次击鼓鸣锣般的夺声震天! 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将军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战场! 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流过多少历史的河! 东逝的流水,不知流过了多少个时代,像一部电影的片子,那里面,记载着无数次征杀,每一次征杀便有无数个英雄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便是一首血写的壮歌。 历史就是这样,每到衰败的时候,便出现了战争,而这战争,又创造了许多在生与死的交界上挣扎的战士。在长征时期的乌蒙山回旋战斗中,这些战士,如萧克、王震,便是战场上的英雄。每一次与数倍于自己的反动派充满野性的拼杀,便是他们生命的画笔,无数次地涂抹,绘成了他们不朽的生命。于是林青等一批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书写出一部黔西北红色史。 当英雄们在战场上仰天长啸,当阵前的反动派兵卒在摇旗呐喊,当混乱的搏杀声响彻了乌蒙山间,他们便忘记了一切,甚至忘记了生命的存在。那时,意义与信念一同灌注于手中的小米加步枪。仇恨、肉体与血交织在一起。霎时间,血灌瞳仁,即使两腮已破,手足已断,仍高呼“共产党万岁”!正是这样,在乌蒙山回旋战斗中,无数个林青在黔西北的土地上流尽了鲜血。那血染红了太阳,染红了河流,染成了黔西北的红色史。P122-125 序言 以林青烈士的名字(李远方)命名的毕节学院大学生黔西北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选辑——《远方》,经我校广大文学爱好者和指导老师几个寒暑的辛勤耕耘,终于在喜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之际成书了。翻开这一篇篇饱含学子深情的文稿,不禁思绪万千…… 原来,红色的记忆从来都不曾褪去;原来,历史的丰碑仍屹立在青年一代的心里。 还记得,烈士陵园里、纪念碑下,红旗抚过学子的脸庞,那过肩的握拳,那一片刻骨铭心的肃穆。当年政史系王德学老师用文言文写成的《清明祭悼》和着沙冒山的松涛、倒天河的呜咽,久久回荡。那一刻,我感慨,年轻的生命只有读懂了崇高的含义,才会有真正的成长。 还记得,影视传媒协会组织的红色影片放映之后,悲壮的旋律还在回响,那仅属于青春的双眸还在闪闪发光,一个名叫聂瑞的小伙子讲出一句既有诗性又充满哲理的话:“从来不知道,眼泪可以如此有意义地流淌。”后来,这句话登在了《毕节学院报》的“冰点话题”上,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我的课堂上,我给学院党校的大学生讲,这是我们入党的第一步——在情感上入党。 还记得,报告厅里,黔西北作家李东升老师展开《磅礴乌蒙》那血与火的画卷,动情地讲述“干人”的苦难、长征的足迹、先烈的牺牲,周素园、阮俊臣、欧阳崇庭、席大明……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铺就了通向理想和真理的坎坷之路。那一刻,我在想,对先驱和英雄最好的告慰,是后人在回忆与讴歌的同时,延续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 还记得,大礼堂温暖的灯光下,原地区党史办主任谢正发老师以他浓重的威宁口音向济济一堂的师生介绍“红色毕节”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谢老不愧是党史专家,不仅写得好,而且讲得好,他从毕节早期革命思想的传播、地下党组织的活动,讲到红军在毕节、“鸡鸣三省”等三次重要会议;从林青、周素园等典型人物到讲将军山、哲庄坝等主要战役、战斗,给在场的文学青年提供了一套清晰而翔实的创作素材,甚至还列出了一份“红色毕节”资料检索清单。那一刻,我深深地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折服,更为黔西北丰沃的红色热土上有这样勤劳的耕耘者和深情的守望者而欣慰。 还记得,流仓河畔那一群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社团、不同文学刊物的校园“诗人”、校园“作家”,在中文系卢凤鹏、宋朝等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走出了象牙塔,沿着“红色毕节”的足迹,追寻着《磅礴乌蒙》的故事,走进了“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涉过了赤水河、鸭池河,越过了七星关、黄家坝,在黔西北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他们收获的感动,受到的震撼,凝成从未有过的创作冲动,开启了他们有生以来最为宏大的灵魂叙事。那些日子,我的办公室常常撞进几个被晒得黝黑黝黑的男孩,常常飘来几个笑脸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女,他们代表自己的文学社,把那些以“红色、革命、悲壮、牺牲、使命……”作为关键词的文稿和小报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仿佛要告诉我,他们的心中有旗帜、脚下有征途。 还记得,那个阴沉的午后,我坐在书房的窗前,一篇一篇地读中文系守望者文学社送来的黔西北红色题材文学作品集《乌蒙礼赞》中那些虽然稚嫩却流露着真情的文字。罗运欢的《林青的战争》那一连串“这一次,我真的是要走了……”让我感受到伟大与牺牲的结合,特别是那几句啼血般的告别——“姐姐啊,你的嫁妆我不能再为你背扛,在这首诗里,我请了坚强的哥哥为我替你擦去泪光”,让我这个情感已不再外露的中年男人泪流满面——这可是只有大山里长大的孩子才有的独特表达啊!梁海红的《小号手》不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告诉了我们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秘密——人民的队伍,为人民而战。小号手长眠在了麻乍坝子旁边的青山上,猛然间觉醒的老乡,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支真正的穷苦人的队伍,这可是任何人都不能藐视的洪流啊! 还记得,演播大厅辉煌的舞台上,林青烈士二十四岁的脸庞是那么清秀,红军与“干人”的雕塑象征着黔西北红色的历史,镰刀和铁锤擎起的红旗漫过近一个世纪。我和王兆春、冯玉珍、肖卓娅等老师一起,与大学生们站在同一个聚光灯下,朗诵着自己的学生创作的诗文。当罗运欢的《远方》那些荡气回肠的句子伴着郑警老师弹出的或悲愤、或激越的旋律震撼着师生心灵的时候,透过观众席上那一双双泪眼,我仿佛看见,在先烈的梦里,荞麦花灿若云霞……试问,大学里还有比这更难忘的夜晚吗?莘莘学子在将来还有比此刻更难忘的记忆吗? 还记得,《远方》的样书即将报送参加全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成果奖评选前夕,宋朝老师坐在大学生自主交流阅读学习中心宽敞的大厅里,逐字逐句地修改着同学们的稿件,周围有少男少女在静静地阅读,窗外清风徐徐,梧桐沙沙,这是怎样的和谐与充实啊!我不禁想起他的文章里引用过的我在一次文学爱好者座谈会上讲过的话:在毕节学院80后、90后大学生文学创作的历史上,目前是最好的一个时期,不再是几个诗人集体冒酸水,不再是一群痴男怨女为风花雪月而呻吟,学子们走进了真正的生活,开始了关于理想和信念的求索。 还记得,经管系漆国江老师在接受为《远方》选配黔西北革命历史图文资料的委托之后,动员了他的夫人——地区博物馆书记孙玲,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共同完成了“红色记忆”史料摘编部分的编辑任务,使本书真正成为文史并举的大学德育校本教材。 还记得,多年以来,陈永祥书记、张学立院长把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作为学校必须主动担当的政治责任和文化使命,领导们大力支持,各系各部门通力合作,师生员工广泛参与,让红色旋律始终回荡在流仓河畔美丽的校园,使“红色毕节”成为我们校园文化的独特印记。今天,《远方》的成书,可谓数载磨剑,水到渠成。 还记得…… 把这些记忆的碎片串起来,就是《远方》诞生的过程,就是一个红色大课堂在毕节学院形成的历史。 是为序。 2011年5月27日于流仓河畔 后记 清人赵翼在《论诗》中写道:“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学创作能量。过去,身为这群年轻人的老师,我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了这股能量。这本学生文学作品集置于我的案头,需要我为之写点什么。看到《毕节学院大学生黔西北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选辑》的小说卷和诗文卷,内容这么充实,风格那么多样,水平也超出了我的估计。我为之震动,并深感鼓舞,便写下以下文字。 这是一本普通的书,又是一本极不普通的书。 …… 我们生活在黔西北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就得对这块土地有所担当。挖掘红色题材,寻找这块土地上最动人的元素,礼赞黔西北,为毕节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要感谢《毕节学院大学生黔西北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选辑》的编者和作者们,是他们辛勤的劳动,使红色历史在文学的想象中变得生动和鲜活起来。作为一本学生文学作品选辑,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有的甚至还显得很稚嫩,但是,就在有些人还在喋喋不休地讨论做与不做的问题时,这群年轻的校园作家们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始行动了。实干,这才是最宝贵的。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要为他们喝彩,为他们鼓掌! 卢凤鹏 2011年5月28日写于毕节百花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