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桑迪的名单/爱尔兰畅销女作家西西莉亚·艾亨温情小说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爱尔兰)西西莉亚·艾亨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爱尔兰畅销女作家西西莉雅·艾亨的作品经常高居畅销书排行榜,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桑迪的名单》是一个关于爱情与友情的故事,温暖人心,引人入胜,用真情和温情感动人心。充满了童话般的魅力、狂放的幽默和极度的忧伤交织在一起,阐释了真爱永不消逝这一真理。

奇妙、神秘,您一定会爱上这个甜蜜而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

内容推荐

《桑迪的名单》是“爱尔兰畅销女作家西西莉亚·艾亨温情小说系列”之一。

《桑迪的名单》在爱尔兰利默里克西郊的神秘丛林中开辟了一个隐秘的世界,这里收纳了全世界丢失和遗忘的一切,从袜子到笑声。把我们带入这个乌有之乡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桑迪·肖特。她从事一份特殊的职业——找人。她开办了一家寻人社,刚刚接受了杰克·罗托的委托,去寻找他失踪一年的弟弟豆诺。两人原定在利默里克见面,但却阴差阳错,擦肩而过,迟迟未能见面,这一切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但就在见面前几个小时的晨跑中,桑迪自己也迷路了,她怎么也找不到穿越密林的出口。这是上帝的惩罚吗?因为不会有人相信一直追踪别人的人会走失的,更不会有人来找她,包括她的至亲。可就像西谚所云,上帝把你所有的门都关上时,还是会给你留一扇窗。他留给桑迪的是又一个魔幻如《纳尼尔》的世界,一个从文明地平线上消失的世界。也就是说,桑迪·肖特也陷入了这个全人类失踪者聚集的世界。这里的人完全失去了回家的愿望,但桑迪却想找到回家的路。

试读章节

第三章

我在爱尔兰的里特林郡出生、长大。这是全国最小的郡,大约有两万五千人。里特林曾是郡治所在地,现在还留有一座城堡和一些别的古代遗存,可如今衰败得只有一个村庄的规模。连绵的原野上,有灌木丛生的褐色山丘、雄伟的山脉、迷人的山谷,更有无数如诗如画的小湖散落其间。除了一条两英里长的支流经多内加尔湾通向海岸,里特林基本是内陆地形。它西边靠着斯来果和罗斯科门,南边挨着罗斯科门和郎佛德德,东边则是卡和弗马纳,北边是多内加尔郡。地理位置的闭塞有时会让人突然感到幽闭和恐惧,会让人特别想站在一块结实的土地上。

里特林有句老话:“走出里特林,通向都柏林。”十七岁时我高中毕业,申请到警察总署工作,终于踏上通向都柏林的路。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回去。有一阵子,每隔两个月我会回去看望父母。我在一条里弄长大,这儿有十二户人家,我家是一幢三室一厅的住宅。我通常是想回去度周末,但往往只待了一天,就借口有急事,背包都来不及收好,拔腿就走。一路上,我开着车,飞快地离开。

我同父母的关系还行。他们一直很疼我,如果事关我的幸福,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愿意。但他们让我紧张,我看得见他们眼里的那个人,而我不喜欢她。我是怎样的,他们的表情比镜子还要清楚。有些人有这样的能耐,望着你,你的一举一动就写在他的脸上。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爱我,但由于那样的眼睛、眼中的投影,我不能长期跟他们在一起。

从我十岁时起,父母就会蹑手蹑脚地在我身边晃,担心地看着我。他们会假装说说笑笑,让屋子里发出回响。他们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正常的氛围,转移我的注意力。但是我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知道出问题了。

他们爱我、支持我。每当我又要满屋找东西,把家里翻得底朝天时,他们不会束手无策,而是会展开一场温柔的战斗:餐桌上摆着牛奶和甜饼,电台播放着背景音乐,洗衣机开始转动,都是为了打破难堪的寂静。

妈妈勉强朝我笑着,但眼睛没笑,后牙紧闭,嘎嘎作响,她以为我没看她。她佯装轻松,强带微笑,歪着头,假装吃惊地说道:“宝贝,怎么又要把房子翻一遍?”她一直叫我“宝贝”,好像我不是“矮个子桑迪”,而是天使般的珍妮·媚·芭特勒。

不管厨房里有多少刻意的举动,都不能掩盖尴尬的沉默。这一切都被寂静淹没了。

我说:“妈,我找不到。”

“是哪双袜子?”妈妈随意地笑着,假装聊天,其实是试探我、审问我,看我的脑子到底是怎么转的。

“天蓝色带白条纹的那双。”我一般这样回答。我坚持要亮色的袜子,好认,容易找到。

“可能两只都没放在洗衣篮子里,也可能你找的那只在你房间里。”她强忍着,笑了笑,尽量不显得担心。

我摇摇头:“我把两只都放到篮子里,看见你都放到洗衣机里,但只有一只出来了。洗衣机里没有,篮子里也没有。”

他们让洗衣机转,好分散我的注意,结果适得其反。厨房里洗衣篮翻倒在地,叠好的衣服被搞得乱七八糟,妈妈强忍着,脸上那丝惨淡的微笑差点就要挂不住了。我直瞪瞪地望着她,直到她垂下眼帘。恐惧。当然不是为了袜子,而是对我的恐惧。她很快又抹上微笑,耸耸肩,表示没什么。

“可能被风刮走了。阳台的门开着。”

我摇摇头。

“或者我把篮子从这儿搬到那儿,把它搞掉了。”

我还是摇摇头。

她吸了口气,笑得紧绷绷的。“可能缠在被单里。被单那么大,袜子那么小,不容易看见。”

“我已经查过了。”

她从桌上拿起一片饼干,使劲咬了一口,像是取下脸上痛苦的微笑。她嚼了嚼,假装什么都没想,装着听广播,哼着自己不会的歌。这些都是在哄我,她装出没什么需要担心的样子。

“宝贝,”她笑笑,“东西有时就会掉。”

“掉了?那都到哪里去了?”

“哪儿都没去,肯定是我们丢在或者落在什么地方,没找对地方,就找不到了呗。”

“可是妈妈,我什么地方都看过了,一直这样。”

我一直在找,不停地找,把所有东西都翻了个遍,这幢小小的房子里没有我没碰过的角落。

“一只袜子又不会长脚自己走掉。”妈妈勉强笑笑。

关键就在这里。大多数人就跟妈妈一样,停在这里,不再想这事。有些东西找不到了,大概在什么地方,即使到处都翻过,还是没有。结果你就归结为自己精神错乱,自怨自艾,最后忘掉。我做不到这一点。

我记得爸爸那天晚上回来,看到家里又是一片狼藉。

“又掉了什么,小姐?”

“天蓝色带白条纹的袜子。”我在沙发下嘟哝。

“又是一只吗?”

我点点头。

“左脚还是右脚?”

“左边的。”

“好,我到楼上看看。”他把外套挂在门旁的架子上,把雨伞立好,吻了一下惶恐的妻子,拍拍她的后背,走上楼去。他在房间里看了两个小时,什么动静都听不见。我从锁眼往里看,只见一个人躺在床上,用一块毛巾遮住眼睛。

我每次回家,他们也不干涉我,照旧问些轻松的问题,而我已经武装到眼球。

“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案子?”

“在都柏林过得怎样?”

“公寓还行?”

“可有男朋友了?”

我一直没有男朋友,不愿意又有一双像父母一样清楚的眼睛成天缠着我。我有过情人、对手、男性朋友,还有一夜情。我不是没试过,可是任何长久的关系都没成功。我没什么知己,也不怎么在乎,要得少,给得也不多。我不要求这些男人给我什么,他们也不懂我需要什么。父母笑得紧绷绷的,听我说着工作不错,都柏林很繁忙,公寓很棒,不过男朋友呢,还是没有。

每次离开家,即便是提前走,爸爸也会自豪地说我是离开里特林的人中最棒的。

我离开了家乡,这不能怪里特林,也不是父母的错。他们一直支持我,我现在才明白。日子一天天过去,这样的醒悟比什么都没找到还要令人沮丧。

P6-9

序言

在兔年的爆竹声中,我完成了西西莉亚·艾亨这部小说的翻译,如释重负。之后的几天有一首歌一直在我耳边回荡,那就是《草帽歌》:“妈妈送我的草帽翻滚着,跌进了雾气重重的峡谷。它会落到哪儿?那失落的童真、忘却的母爱、迷失的自我会魂归一处吗?”

西西莉亚·艾亨在爱尔兰利默里克西郊的神秘丛林中开辟了一个隐秘的世界,这里收纳了全世界丢失和遗忘的一切,从袜子到笑声。把我们带入这个乌有之乡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桑迪·肖特。她从事一份特殊的职业——找人。她开办了一家寻人社,刚刚接受了杰克·罗托的委托,去寻找他失踪一年的弟弟豆诺。两人原定在利默里克见面,但却阴差阳错,擦肩而过,迟迟未能见面,这一切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但就在见面前几个小时的晨跑中,桑迪自己也迷路了,她怎么也找不到穿越密林的出口。这是上帝的惩罚吗?因为不会有人相信一直追踪别人的人会走失的,更不会有人来找她,包括她的至亲。可就像西谚所云,上帝把你所有的门都关上时,还是会给你留一扇窗。他留给桑迪的是又一个魔幻如《纳尼尔》的世界,一个从文明地平线上消失的世界。也就是说,桑迪·肖特也陷入了这个全人类失踪者聚集的世界。这里的人完全失去了回家的愿望,但桑迪却想找到回家的路。

唯一挂念桑迪的是杰克,弟弟的失踪让他几近崩溃。在弟弟失踪的一年里,杰克陷入了一种近似病态寻找的痴迷,一种对搜寻细节的痴迷。对搜寻桑迪的兴趣,不能不说是他对寻找弟弟的痴迷的延续,以及弥补人伦情谊的内疚。他能找到桑迪吗?能找到弟弟豆诺吗?能找回他生命中那种极其珍贵的兄弟情谊吗?能摆脱命运的捉弄吗?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悬念。

正当桑迪在失踪者的丛林里继续寻找,正当杰克穿梭在爱尔兰的现实世界的大街小巷,各自体验着生命的真谛时,还有一出好戏正在紧锣密鼓地排演着,那便是艾伦娜导演的《绿野仙踪》,一部老掉牙的经典的儿童剧。艾亨似乎要耍这个宝,但她耍得并不好,无非是给文本分析提供一些材料。如果给主题分析师看,可以冠以“童话原型”这一文体名词;如果给结构分析师看,艾亨不过耍了一个类似“老鼠夹子”的小把戏,而且并不高明;如果给意义搜寻师看,他会说这是“回家”这一古老主题的现代寓言。唯独桑迪没有看到,这是一出因她而起的彩排,一出由她穿梭其中的、由整个现实世界和失踪世界共同构成的更大型的悲喜剧的串演,而悬念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失踪者,他们能逃走吗?他们能像多萝西一样回到自己的家吗?

因此,这是一部悬念迭出、戏中有戏、妙趣横生而意蕴丰富的哲理小说。

对于人生体验不同的读者来说,得出的答案肯定也是不同的。因此,它又是一座极富先锋意味的文学迷宫。

西西莉亚·艾亨来自爱尔兰——一个颇以文学自负的民族。苦难和美酒,甚至劣酒,是文学的催化剂,两者不可或缺,而且权重还要放在前面。19世纪的大饥荒和民族性的离散留给爱尔兰人两样财富——酒吧和文学。从叶芝到乔伊斯再到西莫斯·希尼,爱尔兰以散发着酒味的诗歌、小说和戏剧慰藉着英语世界干枯的灵魂。通过酒精蒸馏的文学基因传递到艾亨这一代人时,民族性的创伤早成了陈年旧事,苦难似乎已经消失了。除了廉价的酒、现世的和平、体贴的父母,除了些微的英国式学校暴力,生活平静得让人窒息。

在香港,李欧梵先生表示认同“文学已经死了”的观点,富足的欧洲早已失去体验痛苦的机会,文学不再发生。很遗憾他错了。其实,苦难要么是亲身体验的,要么是代代相传的,要么是想象、虚拟的。人的一生,无论在哪,与其说是追求幸福,毋宁说是对苦难的依存或依恋。人是以痛苦获得身份、确立自我、测量人生的。艾亨对桑迪·肖特的塑造就体现了现代生存日常式的悖论、意义的虚空和填补虚空的努力。

最后还要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刘冬梅女士和姚爱云女士,感谢她们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比国内读者先睹为快的享受,并将这样一部精致文学文本翻译为中文。

顾瑶

2011年2月15日于复旦大学旦园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奇妙、神秘,您一定会爱上这个甜蜜而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

——《热度》杂志

西西莉亚·艾亨的小说有的不仅仅是童话的意味,童话意味的背后是更深刻的哲理。

——美国《魅力》杂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