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国外的物价,就绕不过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我们这个“世界工厂”以劳动者的勤劳和赢弱为世界的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产品,我们卑微并伟大着。在德国逛街自然会发现不少中国制造的商品,虽然尽量避免在国外买到中国货,毕竟在外购物就是想买点正宗外国货,但你实在无法抵挡住真正物美价廉的国货的诱惑。举例来说,我曾看到过一顶中国制造的野外露营的帐篷,价格仅15欧元,质感非常不错,回国后发现同一款帐篷在国内大概要300元人民币,质地可能还不如外销的那款。这种挫伤民族感情的现象在衣服、鞋子、手提包等多种商品上均有所体现,总结下来就是:。商人们利用国内的优质资源造出好的产品,并低价倾销给收人是我们10倍的老外,同时把最低档次的商品留给国内民众,价格反倒更高,这种吃里扒外的经营策略让人相当不齿!国内的电器和汽车在这边几乎看不到,稍有科技含量的产品便不被人认可,依靠便宜的倾销战略也不一定能占据优势,倒是日韩的车子、电子产品等,在欧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着实值得我们虚心借鉴。 .
忍不住要谈谈奢侈品在国内外的价格悬殊,这是最让人感受深刻的。爱马仕的一款丝巾,税前大概270欧元,已经比国内便宜几百元人民币了,再到机场退10个点的税,便宜得则更多了;香奈尔的一新款手提包,税前价格大概2500欧元,比国内便宜不少,再加上机场退税1 2个点后,大概比国内便宜5000人民币左右;COCO的一款香水,税后90欧100毫升,比国内大概便宜1000人民币左右。还有施华洛世奇的水晶、ECC()的休闲皮鞋等档次较高的商品,税前价格都比国内相同款型的便宜了不少。几乎所有的奢侈品在价格上都有这样的共性,国内比国外普遍要贵3成左右。以国内民众的低收人能支撑起全世界最昂贵的奢侈品价格,这实在是个神奇的事情。还有一个特点便是,你在这些奢侈品商店看到的大多是亚洲人,他们对奢侈品的狂热令老外瞠目结舌。中国市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场所,而我们的人均收入则排在全球100名之后,这个不合理的矛盾现象所揭示的正是令人心寒的巨大贫富差距。
国外的奢侈品在国内反倒卖得更贵,不排除有税收的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商家摸准了相当一部分国人爱慕虚荣的心理特点。价格越高,那部分有钱人越是追捧,越认为这样是在彰显自己的品味与面子,有钱人恨不得这款产品就他一人能买得起,消费不起的穷人仅是显示其优越感的陪衬。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在讨论是否有必要取消奢侈品关税。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过高的关税将国内的消费者都逼向了国外,不菲的税收为他国做了嫁衣裳,浪费了国家的外汇。其实,我们巨额的外汇最实用之处恐怕还是供有钱人出国消费,购买奢侈品。你能在任何二个国外的名牌店里见到大批的亚洲人面孔,我曾经看到甚至连双立人的剪刀都有一个亚洲人一次购买几十把,包装成礼品盒(估计是买回去送礼的,很难让人理解),折合成人民币一把几百块的剪刀和十几块的剪刀不是一样用吗?这就是一种盲从心理,国外好的东西当然值得我们称道,但是也要有理性的辨别能力,有的名牌只是摸准了人傻钱多的那部分群体的心理,卖的是个心理罢了。自从我们成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之后,一些怪象便随之而来:想购买国外的粮食,别人只肯出售转基因的;石油、铁矿石这些相对的硬通货,外国人考虑的是战略配置,你有外汇别人都不肯敞开供应;尖端武器和高端科技,我们更是想都不要想,并且是买什么,什么价格疯涨;除了它国的国债,恐怕就剩奢侈品可以去潇洒了。减税当然是好事,将富人奢侈品的税收留在国内,但这些税收能否被用在穷人身上,这才是关键所在。否则,随他们去奢侈吧!只有当全民的收入水平都提高到了一定的档次,一个国家才可能诞生让全世界认可的奢侈品,我们最薄弱的其实还是不振的内需。
一个国家的经济硬实力,是由文化软实力做内涵支撑的。德国人的教育水平普遍较高,这与他们的全民免费教育是分不开的。他们大多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你很难在汉堡的商场或超市看到带有英文标识的商品,电视里也很难找到英语频道,只有在地铁较大的中转站有英语报站。按道理说,在如此重要的一个国际都市,有英语注解能够大大增强游客的便利性,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我想,答案应该可以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找到。依稀记得,小说的背景是普法战争期间德国侵略了法国的阿尔萨斯省,德军强行要求当地人民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改学德文,而用法国母语上的最后一课则显得那般的弥足珍贵!在德国人的意识里,侵占一个国家要先征服它的语言,大凡自信自爱的民族,都是极力保护自己语言,虽然英语是个国际工具,德国人不会刻意排斥,他们也会去学去掌握,并且学得不比别人差,足够进行商务交流,不影响他们赚外国人的钱,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不起,他们要极力保护自己的语言,为他们的孩子创造一个纯母语环境,而这就是一种自信加自爱的软实力。许多年前,我们拿《最后一课》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要珍爱自己的母语,否则,我们就只有一堂课的时间去与自己的母语诀别了。可是今天,我们却把这一警惕抛诸脑后,让英语赤裸裸入侵,学校教育中自始至终地穿插着英语学习,甚至商品的简介也都是英语在前,我们的母语(小号字)尾随其后。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方式,如何能让我们的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固然重要,但再重要也只是我们母语的辅助,我们万不可迷失得太讨彻底。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