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和智慧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功勋卓著,文采彪炳,冠绝一时,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增光添彩,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精彩篇章。这些历史故事超越了时空,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和丰富的生存智慧,如源源不断的宝贵血液,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所有时代人们的共同财富。
符文军编著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下最新版)》是一部中国历史的普及读本,采用编年体例,按历史时间顺序编写,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元,完整再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下最新版)》从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朝、大明王朝、大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都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下最新版)》由符文军编著。
陈桥驿兵变
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于927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高祖赵胱,在唐朝任过县令,曾祖赵埏,做过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官至刺史。而他的父亲赵弘殷,为一骁勇善战的武官,跟随周世宗柴荣左右,官至检校司徒。
所谓将门出虎子。赵匡胤小的时候就受到母亲杜氏的严格教育,熟读诗书,练就十八般武艺。长大后,身材魁梧、器宇轩昂的赵匡胤称得上是文武双全,见识非凡。
赵匡胤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许多故事脍炙人口。
传说他少年时期,一位朋友给他父亲送来一匹烈马。这马可真是好马,一身枣红。只有四个蹄子是白的。赵匡胤第一眼见到就喜欢上了。又听朋友说此马因日行千里、跑动如飞而被称之为“踏雪无痕”,素善骑射的他一下就动心了,立即去央求父亲将马赠给他。他父亲因是朋友刚送来的,颇有些为难。一旁的朋友见状道:“既是少公子喜欢,我自是愿意转赠于他。不过这马的性子烈,许多人都未曾驯服得了,反而因此受伤。可千万别伤着少公子。”赵匡胤父亲赵弘殷闻听,便道:“不妨,此子倒是有些制伏烈马的蛮力。”赵弘殷平素极喜爱赵匡胤,对他又非常了解,故有此言。他说完看了看一旁的赵匡胤,笑道:“胤儿,如今你若驯服了这匹烈马,它就是你的啦!”
赵匡胤闻言大喜,也是少年意气,不等配上马鞍、缰绳,便翻身上马。这马的性情果然暴烈异常,见有人骑上,立刻又蹦又跳,想把赵匡胤摔下来。可赵匡胤紧紧攥住马鬃,贴在马背上,纹丝不动。那马见不能将赵匡胤摔下,便狂奔而去。不一会儿,竟奔上了城墙斜道。赵匡胤一抬头,额头撞到城楼门楣上,把持不住,摔了下来。观看的人都心里一惊,认为他不死即伤。想不到,他一个鹞子翻身,跳起来,安然无恙,众人无不欢声喝彩。后来,他与那匹“踏雪无痕”几度交锋,终于将之驯服。他父亲也果不食言,将马送他。在以后的沙场征战中,这匹马随他出生入死,也算立下了大功。
后汉初,赵匡胤到凤翔寻找已在后汉隐帝朝中升任都指挥使的父亲,中途走错了方向,天机巧合,竞走人大将郭威大营。
郭威见赵匡胤身材魁梧,阔脸大耳,印象非常好。又经盘问得知他居然是赵都指挥使的公子,心中更是喜欢,将他留在军中。从此,赵匡胤跟随郭威南征北讨,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升为禁军头领。
郭威登基三年病故,周世宗柴荣继位,赵匡胤又在柴荣帐下听令。高平一战,赵匡胤杀了北汉大将张元徽,转败为胜。世宗提升他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从此,赵匡胤随周世宗鞍前马后,在以后的历次战斗中,更加英勇无畏,总是冲锋在前,屡立功勋,逐渐升至忠义军节度使。
正当世宗想要大展宏图,一鼓作气,统一中原之际,忽然一病不起,他只好回返京都,在返京途中,一天深夜阅读四方文书,他发现一个皮口袋里有一根长三尺有余的木片,上面写有“点检作天子”五个字。世宗大惊,料定其中定有阴谋。回到京都,便将现任点检张永德撤了,任命他的亲信大将赵匡胤为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掌握了精锐的中央部队——禁军的指挥大权。
不久,周世宗驾崩,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北汉刘崇见柴宗训年纪幼小,无力治理国家,便乘虚而人,勾结辽兵来犯。符太后接受宰相范质的建议,让赵匡胤率兵北征。
赵匡胤手下的将领,早就有心拥立他为皇帝,只因赵匡胤觉得世宗柴荣对自己不薄。不忍反叛周廷。非但不允,反而对手下将士千般叮嘱:“万不可有此念头。”将士们素来尊敬他,见他如此,不敢再加勉强。但是暗中却不肯放弃,积极筹划此事。
且说赵匡胤这一日率领大军走到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陈桥镇)。一路劳乏,扎下大营。时至晚间,一个军中小校忽跑至主帅大帐前,对门吏楚昭辅说:“今天中午,我看见太阳下边还有一个太阳,而且有一道黑光来回荡漾了好长时间,这是天意,要出现真命天子啊!”
楚昭辅闻言大喜,忙跑向偏帐见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二人听了相视而笑,原来此事就是他二人与一些军中将领策划好的。
这赵普可不是简单人物。显德三年(956年)春,赵匡胤随周世宗柴荣亲征淮南,不久,占领了南唐的滁州。在滁州,赵匡胤的部下捉到100多名老百姓。依赵匡胤之见,就将他们指认为盗匪杀了。但新来上任的滁州军事判定赵普却不同意此事。他说:“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如今若肆意杀戮,我们岂不成了不义之师?况且,就算这其中有盗匪,也要审问清楚再杀呀!”赵匡胤无言争辩,只好说:“你若不怕辛苦,就烦你审理这些人吧!”
赵普果真将这100多个百姓一一审了,有罪的加以惩戒,无罪的全部释放。当地百姓非常高兴,都认为周朝统治比南唐要好,君主是非分明,不滥伤无辜,跟着这样的君主一定会过上好日子,便打消了先时对周军的敌对情绪,甚至还纷纷来到赵匡胤军中,要求参军。赵匡胤这才觉得赵普见识非凡,从此对他倍加信任,有什么大事均和他商量。
而赵普自世宗之子柴宗训继位之后,就忧心忡忡。他看出,幼主难以控制朝廷。如不推选明主,周朝就有亡国之乱。与其败在别国之手,不如拥立贤德英武的赵匡胤,还可免百姓离乱涂炭之苦。思谋日久,他便与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以及众将士商议拥立赵匡胤为帝。但每次在赵匡胤面前提起此事,都遭到他严厉斥责。众人无法,只好暗设一计,迫赵匡胤即位。
当晚夜间,陈桥驿赵匡胤所率大军营中,士兵们骚动不安。将领们到处煽动,对军士们说:“如今,主上幼弱,我们在外拼死打仗,也不一定能保得住大周江山。不如先拥立点检为天子,再出征,也不迟。军士们一听有理,纷纷聚集在驿门前,不停地高喊:“点检做天子!”赵匡义和赵普见时机已成熟,忙派人骑快马连夜去京城,将殿前都指挥石守信和都虞侯王审琦这两个赵匡胤的心腹叫来,商量下一步计划。计议妥当,各自散去。
第二天早晨,赵匡义和赵普走入赵匡胤大帐,将他死拖活拽拉出大帐。早已等候在帐外的军士们不待赵匡胤开口说话,一下子围上去,将已准备好的一件皇帝所穿的龙袍披在他身上。并且同时跪在地上,向他行三拜九叩之大礼,口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将他拥上马背,要他回汴京,荣登皇帝宝座。
赵匡胤无奈,只能接受。一行队伍三日后回到汴京。朝中文武百官闻听此事面面相觑,朝中并无可以与赵匡胤匹敌的大将,无力征讨,大家一时都没了主意。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从闻听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要背叛周廷,自己当皇帝,不由得火冒三丈。从朝中急返自己的府衙,要召集人马抵抗。消息传出,赵匡胤手下将士一拥而人韩通从府第,将其全家尽数杀死。
朝中大臣得知此事,越发的不敢反对赵匡胤。于是让范质、王博等朝中大官为代表去见赵匡胤。赵匡胤一见二人,羞得无地自容,流着泪道:“先帝对我恩重如山。今日我为六军所逼如此,真是天地难容,这可叫我怎么办啊!”范质、王博均没想到他会如此,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范质反应得快,忙退后几步,跪倒叩头道:“此乃天意,赵将军被拥立为帝,也是我朝百姓之福,还请赵将军不必再行推托!”言罢,口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官员见状,纷纷效仿。
如此一来,赵匡胤更不好再说别的,只好听从众人安排,到崇元殿接受封禅大典。不料,左等右等不见小皇帝柴宗训出来。赵匡胤坐立不安,心中又欲打退堂鼓之时,翰林学士陶谷忽从袖中抽出一卷黄册,高喊道:“禅位诏书在此!”言罢,朗声宣读。宣徽使引领赵匡胤来到龙墀南面,朝北跪拜,接受了禅位诏书,然后登上崇元殿,坐上龙椅,这就算正式登基当了皇帝。
赵匡胤即皇帝位后,正式定国号为宋,年号为建隆。从他登基之日起即为建隆元年。
新皇帝即位,向天下发送诏书,实行大赦。
宋太祖治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史称宋太祖。
虽然赵匡胤做了皇帝,但他所面临的局面是非常复杂的。首先是后周最后一个皇帝柴宗训以及符太后的安置问题。此时,朝中大臣虽然慑于赵匡胤手中兵权在握,没有一个不老老实实,但实际上却有许多人心中不服。赵匡胤心中对此一清二楚。他知道,后周世宗柴荣治国有方,深得民心,就是对自己也是颇为厚待。如果自己对柴宗训一个处置不当,必会招来众怒。他思忖了几日,便想好了对策。降诏:封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两人一同迁往西宫。又命令有关人等对他们细心照顾,饮食起居与先时一般无二。如果有人胆敢怠慢他二人,定斩不饶。赵匡胤此举颇得人心,后周老臣见状,也无话可说了。
但是赵匡胤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他们无话可说,他还要让他们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但是,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是他们本身对赵匡胤就有抵触;二是赵匡胤手下将士又自恃拥立赵匡胤有功,对这些人冷眉冷眼,甚至恶言相激。这些人认为这都是赵匡胤暗中调唆的,所以敌对情绪越来越大。赵匡胤对此采取了两手准备:一是对自己手下有功之人大加封赏,但是一旦发现有故意向后周留下的大臣挑衅滋事的,一律严惩不贷;二是对后周留下的大臣进行安抚笼络,特别是那些位居高官、有才有德之士,均留任原职。刚开始,后周遗老们还对赵匡胤此举颇不以为然,认为他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但是不久,发生了一件事,使他们都相信赵匡胤对他们是真心的了。
原来,赵匡胤手下有一员大将,叫王彦升。他曾在赵匡胤鞍前马后,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特别是陈桥驿为赵匡胤黄袍加身,拥立他为帝一事,王彦升也是参与策划的核心人物。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对有功之人大加封赏,自然也没忘了王彦升,封他为京城巡检官。从此王彦升就有恃无恐起来,尤其是在后周遗臣面前,更是趾高气扬。这一日,他喝醉了酒,竟然三更半夜跑到宰相王溥家胡闹。王溥自忖,王彦升在皇上面前是个红人儿,自己就是到金銮宝殿上告他,也未必能赢,说不定还会自找苦吃,便忍气吞声,对王彦升好言相劝。岂料王彦升顺着竿子往上爬,见王溥不轰他,更加大耍酒疯,骂骂咧咧,又叫又跳地吵了一宿才走。王溥是后周老臣,在朝中一向德高望重。众人见他声望如此,还被一个王彦升如此欺侮,纷纷摇头叹息,暗自灰心,觉得赵匡胤果真是无才无德之辈,把一颗想要辅佐明主的心渐渐冷了下去。
不过,此事不久就被太祖赵匡胤知道了。他气得大发雷霆,命令军兵将王彦升从府中抓来,杖责八十,免去官职。从此,他手下的大将再也不敢任意胡为了。那些后周留下的大臣,才明白此事与赵匡胤无关。他们通过此事知道了赵匡胤的为人,深受感动,转变态度,开始从心里拥护这位宋朝开国皇帝。
这两件事都被赵匡胤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但是,还有一件事一直令他茶饭不思,耿耿于怀。那就是当初他在陈桥驿被手下将士所逼,黄袍加身,夺了周朝的江山;他怕自己现在的朝臣也学自己的样子,有朝一日夺了他大宋的江山。但是他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一连几日,闷闷不乐。
这一日,宰相赵普要求晋见。赵匡胤一听,忙令太监召他进来。赵普进来,行礼之后,直截了当地问太祖赵匡胤:“微臣见陛下这几日郁郁寡欢,不知是何缘故?”赵匡胤一向视赵普为心腹知己,见他如此一问,便也毫不隐瞒地说道:“自唐(后唐)以来,仅仅几十年间,帝王换了8姓、12人。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朕欲在我朝摆脱这种局面,将兵患平息在萌芽之中。卿以为可有长久治安之计?”P3-5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足以让华夏大地的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受到无比的骄傲和由衷的自豪。
本书从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朝、大明王朝、大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都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止,一代接一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像政治家秦始皇、曹操;谋略家张良、诸葛亮;思想家孔子、孟子;民族英雄林则徐、邓世昌;科学家张衡、沈括;医学家华佗、李时珍;文学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诗人李白、陆游;革命家孙中山、李大钊;等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世界之最和精彩的历史。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像奸臣秦桧、窃国大盗袁世凯这样的民族败类。但历史是一面镜子,会让后人去借鉴,去思考,去创新,要不,唐太宗李世民怎么会留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句呢?因此,虽然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血雨腥风,但还是没有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基因工程、电子信息、遨游太空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的科学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文明和进步为世界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增添了耀眼夺目的光辉。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达国家之一。
中国犹如一只翘首啼鸣的雄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西倚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疆域最广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口众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生活着13亿人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中国江山秀丽,物产富饶,有广袤的肥田沃土,有贯穿全国的大小山脉,有很多的江河湖泊,有特别长的海岸线。从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之上。
中华民族的子孙们,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拂去岁月的风尘,去寻找创世先祖们开辟整个民族生存、发展道路的历史足迹吧!
本书是一部完整展示伟大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教科书,也是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中国通史等大量的历史资料,在此,对研究历史的有关专家和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还有,本书在编写和资料选用的工作中得到了教育、出版等单位和一些热心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也深表感谢!另外,本书由于多方面的影响,难免有令人遗憾和出错的地方,希望青少年读者和历史专家予以理解,并提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