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文端州/人文中国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以良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文中国系列》从旅游这一现代时尚生活方式切入中国各地域的文化层面及内涵,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特别是突出“影像”的功能与作用。涉指中国各地域的人文、地理、历史、民族、风景、物产及社会生活等等。又远远超越旅游图书的范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部全境完整的“人文风物图志”,填补国内出版界在这一内容与形式上的空白。本书是《人文中国系列》的《人文端州》分册,图文并茂的介绍了端州的人文风物。本册由陈以良编著。

内容推荐

《人文中国系列》力求知性与诗性的完美结合。着重从旅游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层面与角度解读,使其形象、深度、可游三维一体,打造目前旅游图书市场上最具创意与魅力的新型旅游读物。本书是《人文中国系列》的《人文端州》分册,图文并茂的介绍了端州的人文风物。

《人文端州》由陈以良编著。

目录

走进肇庆 漫步端州

从端州到肇庆的由来

端州印象,鲜明的地方色彩

人文荟萃,物华天宝

史话古城千年端州

追寻广府之根

解密千年遗址墓葬

绝美的广东古城

学宫书院史话

古祠、古居和古亭

中原移民带来的文化融合

一朝帝都的玄机

遗忘在端州的两广总督府

永历政权,一个王朝的身影在风化

城之瑰宝古韵端州

四塔千古一绝

崇禧塔:文气骤起西江

元魁塔:“私家斜塔”承载古城厚望

文明塔:四百年风和雨

巽峰塔:建塔于“风位”象征风生水起

细说名楼历史

阅江楼:“岭南一楼”

披云楼:西江流域最“奇”的楼

丽谯楼:“红楼”话旧

绿瓦桁:“天章表里,风采名楼”

白楼仔:像“虎”一样的别墅

风水楼:兰龙古村揭秘

魁星楼:汉谋图书馆

文昌阁:文气在阁

书香流韵千年

肇庆学府:广东现存较大的孔庙

星岩书院:千年书院,毓毓文风

端溪书院:清初岭南第一学府

三都书院:学校兴则民知礼

云樵科学馆与余云樵

荥阳书室:最悠久的乡村书室

论道古今牌坊

七星岩牌坊,端州的地标和城雕

揽胜牌坊也是一道风景

风格朴实的洞天敞奇牌坊

苦节同守的旌表节孝牌坊

守清40多年,立清节流芳牌坊

驻足亭井风采

古亭:风雨沧桑读炎凉

古井:城市的眼睛

古街的时代背影

骑楼为街,古朴拙美

民居大屋,风流儒雅

五经里:书香小巷美名传

明直街:梁氏父子三进士

迎恩巷:迎接“圣旨隆恩”的地方

天宁路:国宁民宁之路

四方井巷:源古巷深的追忆

天后街:因庙而得名

担水巷:印证端州用水的历史

忠勇路:引出一段抗日史

麒麟街:旧时肇庆的中医街

驻军营地也成古街巷

寻觅宗教踪迹

三圣宫敬重的人神三皇

端州崇拜的龙文化

岭南千年名刹梅庵

水月宫与《满江红》

道教文化在仙境一样的屏风岩

天主教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第一城

基督教浸信自立会端州堂

伊斯兰教文化:端州有两处清真寺

祠堂文化:广府文化中重要的一支

水胜景点大美端州

江之秀美

西江三峡:如诗如画

西江水上人家的今昔

从“花尾渡”到红星船:西江客船的变迁

守望西江的四座炮台

山之奇野

“四方第一山”北岭山

“有仙则名”的盘古山

“天下名山第一台”将军山

星湖胜迹

岩似仙山.湖如瑶池

艺术家笔下的星岩真迷人

民间典故的星岩化身

湖景荟萃,最具特色

鸟的天堂,星湖湿地公园

畅游绿道,如诗如画

洲人诗廊

文章千古事,名山多知音

摩崖石刻最经典的手笔

砚都文化精粹端州

端砚称为“天下第一”

端砚古今知多少

“国家名片”的端州:砚都之都

白石村:端砚文化传承的沧桑

古代的砚人砚事

人文荟萃贤才端州

李绅:接眷南来第一官

包公与肇庆裹蒸的传说

王泮:基督教文化传播的先驱

利玛窦在肇庆的五个第一

彭泰来一篇游戏文字变成宝

余汉谋的家国事

邓兆祥的入党故事

黎雄才的一段深厚情谊

风情风味世俗端州

万种比俗风情

伍丁先师诞

粤剧在这里很流行

龙舟竞渡传统

自梳女,中国近代独特的一群女性

旧时端州多蒲草

曾经家家都有端州风炉砂锅

寻味尼穷美食

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

端州八宝,风味独特

试读章节

解密千年遗址墓葬

岭南古人类文化遗址脉络相连。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端州先民走出洞穴,聚居于山冈、贝丘、台地。这样一聚,就聚留下迄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有特色的是高要(端州)金利茅岗建筑遗址,这是岭南首次发现的靠近江河的最大一处居住建筑遗址。端州水上聚居的民族懂得在依山傍水处兴造建筑、饲养家畜、栽培果木、安排经济生活。

早在战国,端州北岭松山已被先民开发为墓葬地了。1972年,在北岭松山墓全面清理中,出土了随葬器物139件,大部分是青铜器,其他有陶、金、玉、石、琉璃等器物。这些器物造型美观、线条优美、纹样丰富、铸T精细,其形制、花纹都颇具楚器风格。这是广东地区迄今所见先秦时期形制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墓葬。墓葬出土文物的种种细节向后人表白着,早在秦汉以前,广府文化已经同中原地区,特别是楚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当时的地理交通原因,使端州成为荆楚、吴越、岭南二三种文化最早的交融地之一。

端州自古是“五岭南来第一州”,秦汉时期,端州得天独厚,成为岭南经济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成为广府文化繁荣之地。最特殊的是端州为岭南两盐官之一,人才辈出,人文荟萃。若果不信,爬上龟顶山你会看见汉代的端州,走过建设三路,古汉墓也会聆听历史的步伐。

绝美的广东古城

端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从秦至清至民国,战事连绵不断,有“平蛮”之战,也有政权之争。秦汉代征岭南,南朝陈霸先发迹,五代南汉刘氏募军于封开,均依托端州成就霸王之业。

有战争必有城池,于是端州有了宋城墙。宋朝依智高沿西江下游起兵,陷封州、克康州、争端州,最后败走端州。宋官们即把端州土城改建为砖城。

千年城墙,像一条如意摆在端州城中,成为广东绝美的古城。登城溯古,点兵擂鼓的人物,幻化于秦风汉月;刀光剑影的历史,销迹在闲云晚霞。响马摇铃,转换成渔歌晚唱;唐诗宋词,凝固成青砖壁垒;明曲清赋,流传为披云鹤唳;土著风情,绘制为民俗图画;包公出巡、永历帝登基的风采,化作披云楼内的蜡像。然而,许多惊天动地的人文壮举,却还潜存在宋城墙内外百姓的记忆里。

宋城今日,都市神韵,纵观雄城,“宋词元曲半城高,揽月披云唳鹤翱,一代青天引自豪。看端州,满眼风光入画图”。

学宫书院史话

在旧时,学宫书院是端州官办的最高学府,设院长管理,聘请有名望学者讲学。来就学者,有秀才的生员在此继续研读“四书”、“五经”,以应乡试考举人;有民间官绅子弟入学攻读,以应童子试。端州现存的肇庆府学宫和星岩书院就具备这样的功能。

端州在北宋时期就有了学风之气,有了肇庆府学宫的大度。关于书院最早的记载,是包公所建星岩书院,后来则有桂林书院、泽阳书院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当年的学宫无论宏伟壮丽与否,它都是学子们争相入学的“战场”。因为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是他们的梦想,只有在这里,怀抱的光明前途才有实现的可能。对我们来讲,学宫书院仍然是沉寂的,处于休眠状态,它的历史、它的不为人所知的部分,像浩瀚烟云中的一粒尘埃般神秘、不可触摸。

古祠、古居和古亭

端州在唐代就已经是繁华的集市,名人的纪念祠从千年前延绵至今。我们可以看到包公祠、石垌古庙、王泮生祠、纪念五君祠,前人曾经的“居所”成为今人继续祀念的所在。生存的微妙之处若隐若现,人世的变幻悄无声息。  方圆5公里之内,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古祠、古居和古亭格局,规模空前绝后。目前遗留可见的也不少。古祠堂记载着一个姓氏家族居住肇庆的历史,也反映了民族大迁移与文化交融的沧桑故事,于是有了端州的百家姓,有了特色古民居的周家大屋、自梳女观音堂、叶挺旧居,有了后乐亭、荫梓亭、广爱亭、止戈亭等等,这里想必是当年这一区域最为亮丽的风景带。

中原移民带来的文化融合

端州文脉绵长,历史悠远。端州的先民,有些是土生土长的,有些是南下大军。

中原人第一次南下,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朝时发卒50万戍五岭,秦将赵佗曾于广州自立门户称帝,号称“南越王”,传了5代,历时93年。

第二次是汉武帝派伏波将军率数十万大军南征,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出兵南下,灭南越国,从此岭南便成为汉朝新置的郡县,留守岭南九郡。

第三次是北宋时高宗仓皇南逃,部分中原人随隆太后散落珠江三角洲。

第四次是南宋末年,大批将士及庶民随帝南下,流散珠江三角洲一带。

唐代,端州为南方重要驿站,南下的达官仕人被朝廷贬去广东广西,都到端州集中,再分赴南粤各地。如宋之问诗题《发端州初入西江》等,明代徐渭也说“古来谁不重端城”。

大批巾原移民南迁,带来了巾原地区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也带来了中州的古俗。南北民俗的融合,形成了后来端州民俗的特异风貌。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而最能代表广府民系的应该说是广州方言区的群体,自然包括西江一线的端州。

漫步端州,就是漫步历史。从隋唐起,七星岩已成为旅游胜地,留下不少珍贵的中原文化、中州古俗的石刻。P17-2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