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共12册)(精)
分类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浓缩一个世纪的人生积淀,国学大师经典作品。

《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套装共12册)》是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于一身的季羡林迄今唯一一套亲定自选集。温家宝总理特将此书向全国青年推荐。

季羡林亲自作序、著名学者梁衡写跋,在序言和跋文中,他们首次向读者披露了一些新的信息,如季羡林先生一生最敬佩的人是梁漱溟和彭德怀等鲜为人知的信息。

内容推荐

《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套装共12册)》包括《悼念忆》、《读书治学写作》、《风风雨雨一百年》、《佛》、《赋得永久的悔》、《红》、《牛棚杂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谈国学》、《谈人生》、《我的心是一面镜子》、《一生的远行》12册。

《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套装共12册)》是季羡林唯一亲定的自选集。是最精彩,也是最值得珍藏的大师经典作品。

季羡林在序言表示他要做“真实的自己”,虽然在写于不同时期的散文、杂文中,暴露出他思想感情有前后矛盾的现象,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等,但季羡林先生没有像有些文人那样加以粉饰和删改,而是“统统保留下来”,目的在于真实地表现他的百年人生中在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而梁衡在他为季羡林自选集写作的跋文中也透露,“文革”中曾身陷牛棚的季羡林,一生最佩服的人是梁漱溟和彭德怀,只为他们“有骨气”。

目录

《牛棚杂忆》

牛棚杂忆

 祝词

 自序

 一 缘起

 二 从社教运动谈起

 三 1966年6月4日

 四 对号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来

 七 抄家

 八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九 千钧一发

 十 劳改的初级阶段

 十一 大批斗

 十二 太平庄

 十三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七 牛棚转移

 十八 半解放

 十九 完全解放

 二十 余思或反思

 二一 后记

书斋杂录

 救救小品文

 谈翻译

 一个故事的演变

 梵文《五卷书》: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

 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

 “猫名”寓言的演变

 论所谓大一共同必修科目

 从斯大林论语言学谈到“直译”和“意译”

 对于编修中国翻译史的一点意见

 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看话剧《三人行》有感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

 《罗摩衍那》在中国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大唐西域记校注》成书经过

 编写东方语言教材的经验与教训

 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展之关系

 六字真言

 对于《基督的最后诱惑》的意见

 翻译的危机

 我的学术总结

病榻杂记

 小引

 病房杂忆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什么

 在病中

 李恒进大夫

 回家

 三进宫

 护士长

 一幕小闹剧

 笑着走

 输液

 安装心脏起搏器

 中西医学的结合问题

 唐常建的一首诗

 漫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赠301医院宋守礼大夫

 白衣天使新赞

 封笔问题

《谈国学》

 国学漫谈

 对国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21世纪国学研究瞻望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的内涵

 “天人合一”新解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国外中国学研究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从太学到北大

 论书院

 柳暗花明又一村——纪念中国文化书院创建十周年

 关于神韵

 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

 寻根漫谈

 尊师重道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楹联

 东方风俗文化

 雅文化与俗文化

 精华与糟粕

 漫话历史题材

 漫谈皇帝

 漫谈古书今译

 漫谈竹枝词

 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文学批评无用论

 历史研究断想

 中国古史应当重写

 建议重写《中国通史》

 含英咀华 古为今用——就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答记者问

 成语和典故

 《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

 《论语》与《孙子兵法》

 老子在欧洲

 饶宗颐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推荐《吴宓与陈寅烙》

 专而又通的榜样

 研究中国文化应该把宗教考虑进来

 佛教的传入中国——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

 作诗与参禅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唐初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我写我

  我的童年

  我的小学和中学

  报考大学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受用终生的两门课

  高中国文教员一年

  师生之间

  进入哥廷根大学

  十年回顾

  回到祖国

  入党一年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我看北大

  我和北大

  我的家

  二月兰

  还乡记

  临清县招待所

  聊城师范学院

 五样松抒情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自传

《一生的远行》

留德十年

 楔子

 一 留学热

 二 天赐良机

 三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四 满洲车上

 五 在哈尔滨

 六 过西伯利亚

 七 在赤都

 八 初抵柏林

 九 哥廷根

 十 道路终于找到了

 十一 怀念母亲

 十二 二年生活

 十三 章用一家

 十四 汉学研究所

 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十六 完成学业 尝试回国

 十七 大轰炸

 十八 在饥饿地狱中

 十九 山中逸趣

 二十 烽火连八岁 家书抵亿金

 二一 我的老师们

 二二 学习吐火罗文

 二三 我的女房东

 二四 反希特勒的人们

 二五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二六 迈耶(Meyer)一家

 二七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二八 盟国

 二九 优胜记略

 三十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三一 别哥廷根

 三二 赴瑞士

 三三 在弗里堡(Fribourg)

 三四 同使馆斗争

 三五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三六 船上生活

 三七 西贡二月

 三八 从西贡到香港

 三九 回到祖国的怀抱

 余音袅袅

别印度

 楔子

 初抵德里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难忘的一家人

 孟买,历史的见证

 一个抱小孩于的印度人

 佛教圣迹巡礼

 回到历史中去

 深夜来访的客人

 海德拉巴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

 国际大学

 别印度

日本人之心

 下瀛洲

 日本人之心

尼泊尔随笔

 飞越珠穆朗玛峰

 加德满都的狗 

 乌鸦和鸽子

 雾

 神牛

 游巴德冈故宫和哈奴曼多卡宫

 世界佛教联谊会第十五届大会

 游兽主(Paffupati)大庙

 望雪山——游图利凯尔

 在特里普文大学

 别加德满都

曼谷行

 曼谷行

 报德善堂与大峰祖师

 郑午楼博士

 郎静山先生

 华侨崇圣大学开学典礼

 鳄鱼湖

 帕塔亚

 一只小猴

 东方文化书院和陈贞煜博士

 奇石馆

神州游记

 石林颂

 西双版纳礼赞

 换了人间

 访绍兴鲁迅故居

 游天池

 在敦煌

 登黄山记

 富春江上

 观秦兵马俑

 登蓬莱阁

 游石钟山记

 登庐山

 法门寺

 虎门炮台

 洛阳牡丹

 延边行

 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

 延吉风情

 美人松

 观天池

 逛鬼城

 游小三峡

《悼念忆》

《读书治学写作》

《风风雨雨一百年》

《佛》

《赋得永久的悔》

《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谈人生》

试读章节

“牛棚”这个词儿,大家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它是否就是法定名称,却谁也说不清楚。我们现在一切讲“法治”。讲“法治”,必先正名。但是“牛棚”的名怎么正呢?牛棚的创建本身就是同法“对着干的”。现在想用法来正名,岂不是南辕而北辙吗?

在北大,牛棚这个词儿并不流行。我们这里的“官方”叫做“劳改大院”,有时通俗化称之为“黑帮大院”,含义完全是一样的。但是后者更生动,更具体,因而在老百姓嘴里就

流行了起来。顾名思义,“黑帮”不是“白帮”。他们是专在暗中干“坏事”的,是同“革命司令部”唱反调的。这一帮家伙被关押的地方就叫做“黑帮大院”。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我三生有幸,也住进了大院,—从语言学上来讲,这里的“住”字应该作被动式—而且一住就是八九个月。要说里面很舒服,那不是事实。但是,像十年浩劫这样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的—我但愿它也绝后—,“人生不满百”,我居然躬与其盛,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不得不感谢苍天,特别对我垂青、加祐,以至于感激涕零了。不然的话,想找这样的机会,真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我不但赶上这个时机,而且能住进大院。试想,现在还会有人为我建院,派人日夜守护,使我得到绝对的安全吗?

我也算是一个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历史,也搞点佛教的义理。但是最使我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论,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儿,特别是对地狱的描绘。这在正经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头传说中更是说得活灵活现。这是中印两国老百姓集中了他们从官儿们那里受到的折磨与酷刑,经过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形成的,是人类幻想不可多得的杰作。谁听了地狱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发直竖呢?

我曾有志于研究比较地狱学久矣。积几十载寒暑探讨的经验,深知西方地狱实在有点太简单、太幼稚、太单调、太没有水平。不信你去读一读但丁的《神曲》。那里有对地狱的描绘。但丁的诗句如黄钟大吕;但是诗句所描绘的地狱,却实在不敢恭维,一点想像力都没有,过于简单,过于表面。读了只能让人觉得好笑。回观印度的地狱则真正是博大精深。再加上中国人的扩大与渲染,地狱简直如七宝楼台,令人目眩神驰。读过中国《玉历至宝钞》一类描写地狱的书籍的人,看到里面的刀山火海,油锅大锯,再配上一个牛头,一个马面,角色齐全,道具无缺,谁能不五体投地地钦佩呢?东方文明超过西方文明;东方人民的智慧超过西方人民的智慧,于斯可见。

我非常佩服老百姓的幻想力,非常欣赏他们对地狱的描绘。我原以为这些幻想力和这些描绘已经是至矣尽矣,蔑以复加矣。然而,我在牛棚里呆过以后,才恍然大悟,“革命小将”在东胜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来的牛棚,以及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较起来,远远超过印度的原版。西方的地狱更是瞠乎后矣,有如小巫见大巫了。

我怀疑,造牛棚的小将中有跟我学习佛教的学生。我怀疑,他们不但学习了佛教史和佛教教义,也学习了地狱学。而且理论联系实际,他们在建造北大的黑帮大院时,由远及近,由里及表,加以应用,一时成为全国各大学学习的样板。他们真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我在北大四十年的教学活动,没有白费力量。我虽然自己被请入瓮中,但衷心欣慰,不能自已了。

犹有进者,这一群革命小将还充分发挥了创新能力。在这个牛棚里确实没有刀山、油锅、牛头、马面等等。可是,在没有这样的必需的道具下而能制造出远远超过佛教地狱的恐怖气氛,谁还能吝惜自己的赞赏呢?在旧地狱里,牛头马面不过根据阎罗王的命令把罪犯用钢叉叉入油锅,叉上刀山而已。这最多只能折磨犯人的肉体,决没有“触及灵魂”的措施,决没有“斗私批修”、“狠斗活思想”等等的办法。我们北大的革命(?)小将,却在他们的“老佛爷”的领导下在大院中开展了背语录的活动。这是崭新的创造,从来也没有听说牛头马面会让犯人背诵什么佛典,什么“揭谛,揭谛,波罗揭谛”,背错一个字,立即一记耳光。在每天晚上的训话,也是旧地狱中决不会有的。每当夜幕降临,犯人们列队候训。恶狠狠的训斥声,清脆的耳光声,互相应答,融入夜空。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这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前面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此时我的心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简短截说,牛棚中有很多新的创造发明。里面的生活既丰富多彩,又阴森刺骨。我们住在里面的人,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让神经紧张到最高限度,让五官的本能发挥到最高限度,处处有荆棘坑坎,时时有横祸飞来。这种生活,对我来说,是绝对空前的。对门外人来说,是无法想像的。当时在全国进入牛棚的人虽然没有确切统计,但一定是成千累万。可是同全国人口一比,仍然相形见绌,只不过是小数一端而已。换句话说,能进入牛棚并不容易,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人们不是常常号召作家在创作之前要深入生活吗?但是有哪一个作家心甘情愿地到黑帮大院里来呢?成为黑帮一员,也并不容易,需要具备的条件还是非常苛刻的。

我是有幸进入牛棚的少数人之一,几乎把老命搭上才取得了一些难得的经验。我认为,这些经验实在应该写出来的。我自己虽非作家,却也有一些舞笔弄墨的经验。自己要写,非不可能。但是,我实在不愿意再回忆那一段生活,一回忆一直到今天我还是不寒而栗,不去回忆也罢。我有一个渺渺茫茫希望,希望有哪一位蹲过牛棚的作家,提起如椽大笔,把自己不堪回首的经历,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一定会开阔全国全世界读者的眼界,为人民立一大功。

可是我盼星星,盼月亮,盼着东天出太阳,一直盼到今天,虽然读到了个别人写的文章或书,总还觉得很不过瘾,我想要看到的东西始终没有出现。蹲过牛棚,有这种经验而又能提笔写的人无虑百千。为什么竟都沉默不语呢?这样下去,等这一批人一个个遵照自然规律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些极可宝贵的,转瞬即逝的经验,也将会随之而消泯得无影无踪。对人类全体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对有这种经验而没有写出来的人来说,这是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最可怕的是,我逐渐发现,十年浩劫过去还不到二十年,人们已经快要把它完全遗忘了。我同今天的青年,甚至某一些中年人谈起这一场灾难来,他们往往瞪大了眼睛,满脸疑云,表示出不理解的样子。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他们的脑袋里装满了疑问号。他们怀疑,我是在讲“天方夜谭”,我是故意夸大其辞。他们怀疑,我别有用心。他们不好意思当面驳斥我;但是他们的眼神却流露出:“天下哪里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呢?”我感到非常悲哀、孤独与恐惧。

我感到悲哀,是因为我九死一生经历了这一场巨变,到头来竟然得不到一点了解,得不到一点同情。我并不要别人会全面理解,整体同情。事实上我对他们讲的只不过是零零碎碎、片片段段。有一些细节我甚至对家人好友都没有讲过,至今还闷在我的心中。然而,我主观认为,就是那些片段就足以唤起别人的同情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于是我悲哀。

我孤独,是因为我感到,自己已届耄耋之年,在茫茫大地上,我一个人踽踽独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年老的像三秋的树叶,逐渐飘零。年轻的对我来说像日本人所说的“新人类”那样互不理解。难道我就怀着这些秘密离开这个世界吗?于是我孤独。

我恐惧,是因为我怕这些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以千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经验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想再获得这样的教训恐怕是难之又难了。于是我恐惧。

在悲哀、孤独、恐惧之余,我还有一个牢固的信念。如果把这一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地写了出来,它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常在这一面镜子里照一照,会有无限的好处的。它会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应当干,什么事情又不应当干,决没有任何坏处。

就这样,在反反复复考虑之后,我下定决心,自己来写。我在这里先郑重声明:我决不说半句谎言,决不添油加醋。我的经历是什么样子,我就写成什么样子。增之一分则太多,减之一分则太少。不管别人说什么,我都坦然处之,“只等秋风过耳边”。谎言取宠是一个品质问题,非我所能为,亦非我所愿为。我对自己的记忆力还是有信心的。经过了所谓“文化大革命”炼狱的洗礼,“曾经沧海难为水”,我现在什么都不怕。如果有人读了我写的东西感到不舒服,感到好像是揭了自己的疮疤;如果有人想对号入座,那我在这里先说上一声:悉听尊便。尽管我不一定能写出什么好文章,但是这文章是用血和泪换来的,我写的不是小说。这一点想能得到读者的谅解与同情。

以上算是缘起。P9-13(《牛棚杂忆》)

序言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脱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季羡林

后记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国学大师,但他的贡献和意义又远在其学问之上。我尝问先生:“你所治之学,如吐火罗文,如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他肃然答道:“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严谨的治学态度发人深省。此其一令人尊敬。先生学问虽专、虽深,然文风晓畅朴实,散文尤美。就是有关佛学、中外文化交流,甚至如《糖史》这些很专的学术论著也深入浅出,条分缕析。虽学富五车,却水深愈静,绝无一丝卖弄。此其二令人尊敬。先生以教授身份居校园凡六十年,然放眼天下,心忧国事。常忆季荷池畔红砖小楼,拜访时,品评人事,说到动人处,竞眼含热泪。我曾问之,最佩服者何人。答日:“梁漱溟”。又问再有何人。答日:“彭德怀。”问其因,只为他们有骨气。联系“文革”中,先生身陷牛棚,宁折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忧天下。此其三令人尊敬。

先生学问之衣钵,自有专业人士接而传之。然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美则应为学术界、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所学、所重。而这一切又都体现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于是遂建议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选易普及之篇,面对一般读者,编一季文普及读本。适有漆峻泓先生、华艺出版社领导多方促成,于是有此选本问世,庶可体现初衷。

梁衡

2008年3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8: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