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之初,先予善
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可以使他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法国]卢梭
父母,请别忽视善良
人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一种极为纯洁的东西,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评判标准之一。如果把一个人比做一棵树,而这棵树又以善良为根,那必然会树干正直,枝丫蓬勃,而且还会结出美丽而丰硕的果实。既然善良为根,那就势必要求人们在童年时就要精心培养。
一天晚上,佳佳凑到妈妈身边,稚声稚气地告诉妈妈:“今天萌萌被老师批评了。他让小朋友们都不要跟琪琪玩儿,因为琪琪感冒了。琪琪看小朋友们不理她,就一个人哭起来了。”
妈妈忍不住问道:“那你没跟琪琪玩儿吗?”佳佳立刻回答:“没有。小朋友们都不跟她玩儿,我也不跟她玩儿。”
妈妈听到佳佳这样说,觉得女儿好像突然变了。以前佳佳在路上碰到无家可归的小猫小狗,都会央求妈妈把它们抱回家收养,可是今天,佳佳却似乎变得非常冷漠。
妈妈很担心,于是继续追问佳佳:“如果是佳佳生病了,小朋友们都不跟你玩儿,那你会不会很难过啊?”这时,佳佳突然低下头,难过地说:“其实,我不是不想跟琪琪玩儿,是小朋友们都不许。琪琪真的很可怜。”
曾听说从“善”如流,莫非从“恶”也如流?北京的一位幼教专家曾对一些孩子进行过一次心理测试,其中有一道题目是:一个小朋友感冒了,而且冻得全身发抖,你愿意借外套给她吗?孩子们一开始都沉默不语,于是老师点名回答。第一个孩子犹豫了一下,说:“感冒是会传染的,外套借给她,我也会得病的。”第二个回答:“妈妈不让,会打我的。”最后,大多数的孩子都找出各种理由,不愿借外套给生病的小朋友。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只知道爱自己,不懂得爱他人,是很多独生子女的通病。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导致了这一通病的加剧。
一些父母会经常叮嘱自己的孩子,“千万别被人家欺负,别人打你,你就打他,不行就拿牙咬,再不行就去找老师!”“咱就是赔钱,也不能挨打吃亏!”可以说,这样的教育,短期内是减少了孩子的“小亏”,但却让孩子的未来吃了“大亏”。
甚至有些父母从小就给孩子灌输“社会怎样的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钩心斗角”的思想。虽然说父母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护自己,但也不能否认这样的教育尺度是很难把握的,一旦出现偏颇,很容易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不健康的种子。
抛开“从小不吃亏”“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还孩子一个健康的品质,那就是善良。善良的最大好处就是能使所有人感到温暖,相信更多的人会希望生活在和平温暖的世界里。
善良,就是表达爱
善良是什么?善良当然不是被人欺的“软柿子”,它应该是对爱的表达。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的教育看做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而善良无疑就是构成主旋律的最美音符。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爱心,让爱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然后用爱去装点世界。
曾经读过一篇故事,它让人感到异常欣慰,就因为那贯穿其中的善良。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儿子突然不再像以前一样牵着母亲的手一甩一甩了,而是轻轻托着母亲的手。母亲很奇怪,于是问儿子,是不是自己老了,需要儿子搀扶了,但儿子说不是。
儿子的老师给母亲打来电话,说儿子几乎每节课都会去厕所。母亲听说后很担心,担心儿子犯病了。
儿子的生日到了,全家到餐厅庆祝。巧的是,餐厅里还有两家也在为自己的孩子庆祝生日。三家商量一起热闹热闹。这时候餐厅老板想送小寿星们一些礼物。他提了一个问题,想把最好的礼物送给回答最好的人。问题很简单,就是问问三个小寿星的理想是什么。第一个人回答要做警察,第二个回答要做警察局局长。轮到儿子的时候,儿子清脆地说他的理想是“永远和安锐一起上厕所”。顿时,大家的脸上出现了惊诧的颜色,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家里人都为儿子的话而尴尬,母亲立刻带着儿子离开了。
离开餐厅的时候,儿子的手又托起了母亲的胳膊。他们来到一处树林散步,那里没有嘲笑。儿子问母亲是否还记得他的幼儿园同学安锐。母亲当然记得。安锐在三年前不小心从五楼摔下来,伤得很严重。当时安锐父母流泪的样子,至今还让他记忆犹新。
儿子这时才告诉母亲:安锐现在跟他是同学,但安锐现在留下了后遗症,他双腿无力,只能跪着上厕所,而且每节课都要去厕所。安锐觉得很羞辱,所以拒绝任何人的帮助。但后来儿子决定替他保密,于是安锐接受了。此时母亲才恍然大悟:儿子每节课去厕所,儿子托着他的胳膊,还有那句‘‘永远和安锐一起上厕所”……
母亲心中突然有了歉意,但她同时也感到十分骄傲。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