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短促一生中留下的惟一著作。《中国史纲》虽为历史著作,但通篇没有累赘冗烦的引文考证,也不故作深奥高奇,文笔流畅,寓意精深,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史纲/名家学术经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荫麟 |
出版社 | 山西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短促一生中留下的惟一著作。《中国史纲》虽为历史著作,但通篇没有累赘冗烦的引文考证,也不故作深奥高奇,文笔流畅,寓意精深,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 商代文化 第二节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 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 周代与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 奴隶 第三节 庶民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 家庭 第六节 士 第七节 宗教 第八节 卿大夫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的兴起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 晋楚争霸 第四节 吴越代兴 第五节 郑子产 第四章 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 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 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 孔子与其时世 第四节 孔子与政治 第五节 孔子与教育 第六节 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第二节 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 秦的变法 第四节 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第二节 墨子 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 第四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 第五节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 第六节 邹衍苟卿韩非 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赢政 第二节 六国混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管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第八章 秦汉之际 第一节 陈胜之起灭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 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 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第三节 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 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 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 新朝的倾覆 第六节 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序言 这部书的开始属草,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二年,这部书的开始刊布,是在事变之后将近三年。 现在发表一部新的中国通史,无论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或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都可说是恰当其时。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我们正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关头,正处于朱子所谓“一齐打烂,重新造起”的局面;旧的一切瑕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剜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若把读史比于登山,我们正达到分水岭的顶峰,无论回顾与前瞻,都可以得到最广阔的眼界。在这时候,把全部的民族史和它所指向道路,作一鸟瞰,最能给人以开拓心胸的历史的壮观。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过去的十来年可算是一新纪元中的一小段落;在这十来年间,严格的考证的崇尚,科学的发掘的开始,湮没的旧文献的新发现,新研究范围的垦辟,比较材料的增加和种种输入的史观的流播,使得司马迁和司马光的时代顿成过去;同时史界的新风气也结了不少新的,虽然有一部分还是未成熟的果。不幸这草昧初辟的园林,突遇狂风暴雹,使得我们不得不把一个万果累累的时代,期于不确定的将来了。文献的沦陷,发掘地址的沦陷,重建的研究设备的简陋和生活的动荡,使得新的史学研究工作在战时不得不暂告停滞,如其不致停顿。“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英贤,固尚有之;然而他们生产的效率和发表的机会不得不大受限制了。在这抱残守缺的时日,回顾过去十来年新的史学研究的成绩,把它们结集,把它们综合,在种种新史观的提警之下,写出一部分新的中国通史,以供一个民族在空前大转变时期的自知之助,岂不是史家应有之事吗? 着手去写一部通史的人,不免劈头就碰到一个问题;以批评眼光去读一部通史的人,也不免劈头就碰到同一的问题,那就是,拿什么的“笔削”做标准?显然我们不能把全部中国史的事实,细大不捐,应有尽有的写进去。姑勿论一个人,甚至一整个时代的史家没有能力去如此做。即使能如此做,所成就的只是一部供人检查的“中国史百科全书”,而不是一部供人阅读的中国通史。那么,难道就凭个人涉览所及,记忆所容和兴趣所之,以为去取吗? 后记 张荫麟先生(1905年11月-1942年10月),笔名素痴,广东东莞人。1923年秋,入清华学校中等科三年级,曾在该校国学导师梁启超的中国文化史班上听课。是年九月,本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在《学衡》杂志上刊登了《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一文而受到任公的赏识和学界的瞩目,任公当面称赞他“有作学者的资格”。当时他才十八岁,而《学衡》杂志编辑还以为是清华的国学教授。毕业后赴美留学,治哲学和社会学。四年后归国,相继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浙江大学。张荫麟“博通中西文哲诸科,学既博洽,又复关怀时事,不甘仅仅为记注考订而止”(钱穆语),故“终能在史学界取得第一流的地位”(贺麟语)。 《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一部分。本书主要部分完成于抗战前夕,20世纪40年代初出版有1940年重庆青年书店本和1941年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室石印本两个版本。其间,作者曾作修订,调整序言文字,增添部分章节。书名也不尽一致,先后有《中国史纲(上册)》、《东汉前中国史纲》、《中国史纲(上古篇)》等。1944年重庆青年书店、1948年正中书局先后再版。50年代大陆和台湾均再版重印。1955年北京三联书店本对1948年正中书局本不仅作了文字技术上的处理,而且核对引文,订正史实,但删去了作者的自序,对正文亦有斧削。自90年代后期起,内地多家出版社重印此书。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将《中国史纲上册自序》列为《自序一》,将《初版自序》列为《自序二》,将《再版自序》列为《自序三》。 书评(媒体评论) 我愿意慎重的介绍这本书给两种人读,凡足高中学生愿意读到一本最好而有兴趣的中国史,请先读此书;凡是高中以上的人已经读过了别人的中国史,希望对于中国史得一新而正确的鸟瞰者,亦请再读此书。 ——陈梦家 古文字学家 考古学家 他立志作第一等人,终能在史学界取得第一流的地位。他的《中国史纲》,虽仅部分完成,是他人格学问思想文章的最高表现和具体结晶。书中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理想,有简洁优美的文字,有淹博专精的学问,有透彻通达的思想与识见。 ——贺麟 哲学家 那半部书的好处,在乎能动人,文章好,而题目不多,说的透澈。 ——傅斯年 历史学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