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成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7年的第一场雪和新的“三个世界”》、《德国前总理嘲笑陈水扁不过是跳梁小丑》、《学习德国女总理好榜样》……《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通过作者黄成的采访纪实,展示出德国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又涉及外交时政、人生、社会、历史等重大的时代课题,不断地给人以精神启迪。

内容推荐

《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是作者黄成在驻德期间采访的一些文字集结,可以作为一段心路历程,一个时间标签,一种历史纪念。此书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一部触景生情的思想札记,它更偏重于抒发作者内心感受。《德闻视界--我在德国当记者》通过作者的采访纪实,展示出德国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又涉及外交时政、人生、社会、历史等重大的时代课题,不断地给人以精神启迪。

目录

自序

序一

序二

2006年德国世界杯城市絮语

德国人的爱国主义——世界杯

你可不可以在德国享受安静的世界杯?

德国世界杯期间六月飞雪

有福啊,世界杯期间可以在草地上晒太阳

世界杯的人脉政治谱系

世界杯的几个“意外”

世界杯的相对主义

7月4日,所有的德国人都在等待

从概率统计必胜到四年一轮回

再见米卢

7月8日,柏林终于沸腾了

体会西式民主

邂逅科尔(Kohl)

德国高官独身赴会——佩塔拉·保副议长单人赴会

联邦议会的外军征服者手迹

达沃斯:瑞士警察为我们开出租

超市小推车和传统政治思维——小器物上的大制度

细节的价值

在德国走基层

民众的新年狂欢夜

沉浮爱潮的破烂王

经济萧条期的德国

柏林街头的小骗子

从不吃路边李到不坐空位置

德国的鸭子呆得很

德国人的蚂蚁精神

德国人的区域安全感

细心才能体会的感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艾森,总有些地方让你温暖

如梦如幻的天下名驹

外交真相

善吃才会赢

不会喝酒就出局吧

一霹雳火暴沙祖康

国家领导人赌场相会

杨洁篪的发怒和德国人的发笑

谎言是一种本能的真实

枪口下的拍摄——邂逅阿富汗之一

阿富汗的真正恐惧——邂逅阿富汗之二

三日三重天——邂逅阿富汗之三

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季羡林眼中的德国留学生

得之汉堡,拾之洛桑

愿天下英雄尽人彀中——解读2008年春晚

愤青是怎样炼成的

其实德国人从中国人身上看到的不过就是自己

我在德意志的中国货

直击庞玉良收购德国机场

中国人惹谁了?

2007年的第一场雪和新的“三个世界”

德国前总理嘲笑陈水扁不过是跳梁小丑

恐怖“逼进”德意志?

学习德国女总理好榜样

华人的德意志悲情

寒流交激德意志

我们要比以前更加依靠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更加依靠自己

不要学习德国人——关于“范跑跑”和“东北女”

东京4月无樱花

楞眼向洋看世界

乱伦与人性

世界的奥运和谐的中国——一个比南奥塞梯还更

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飞得最高的人看得最实在——世界上最精英人群的生活观

佩林颠覆了什么?——美国选举中的“佩林效应”

俄狄浦斯情结锻造金融骑士

美利坚理财国手——华府新贵盖特纳

施瓦辛格的“破产”之痛

中美国(Chimerica)会不会出现?

后记

试读章节

激烈的场上拼抢,狂热的球迷,响彻云霄的欢呼,激情荡漾的德国啤酒,视著无人的街头球迷——这肯定是你从电视里看到的德国。假吗?是不假。真吗?仅仅小部分而已。

如果你要问我,身处德国,对世界杯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的答案可能会吓你一跳:安静,出人意料的安静!

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这是对德国客观的观察结果。

6月9日,世界杯开幕赛,当天夜间11点左右,我在街头游荡,满街空荡荡的,人很少,车也如同回窝的动物,偶尔如被人惊扰般从你身边滑过,空留下一段回响飘摇在夜空。“这就是世界杯开幕城市慕尼黑?”尽管我也怀疑,但这是真实的。

6月10日,在慕尼黑最繁华的商业区玛丽亚广场拍片,人倒不少,但是并没有见到太多的世界杯标志,只是偶尔有本届世界杯的旗帜在街头闪动。当时我在给一个栏目的新闻中说:这是慕尼黑最繁华的商业区,但是在这里你其实见不到太多的世界杯标志!

6月11日,星期六,德国人的休息日,商店在这天也只营业半天。我从慕尼黑回到柏林,上午赶往柏林奥林匹亚体育场——本届地界杯决赛战场。一路上绿树护道,没有什么行人,也没有什么车,偶尔一个小孩骑着单车在空荡荡的路上奔跑,在后面跟着的悠闲的母亲也同样漫不经心地骑着单车——这简直就是活脱脱的夏,日午后休闲图,哪里能让人把这个城市和火热的世界杯联系起来?“太安静了,谁能相信这就是世界杯期间的柏林?”我嘟哝着,德国司机似乎不太能理解我的惊奇:“噢,这是周末呀!”“但是,世界杯可是正在升温呢!”“噢,德国就这样!”

德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在哪里能够感受火热的世界杯?不要指望在德国你可以随处感受世界杯的热度,至少在居民社区,在中小学校,在教堂,在一般的街道之间,在这些被作为个人生活的私密领域,喧嚣和热闹都被严格地控制。在这些地方,无论多么狂热的球迷,都只有安静地走开。

那么,在哪里能感受足球的狂热?公共广场、酒吧、球场以及官方开办的球迷中心。据统计,有1500万球迷在现场观球,有800万球迷在球迷中心看球——在这些地方,德国人为球迷准备了啤酒和草地,你可以尽情地狂欢,疯狂地叫喊,可劲地造酒,这是球迷的特区。但是,一旦出了这些地区,可要夹着些尾巴了!

这就是德国的功能分区,这个办法实际上把球迷从市民的普通生活中隔离开来了,也就是靠着这个办法,大家都能各得其所:球迷有地儿撒野,普通市民同样可以在个人舒适的安静中享受着足球。想想,2300万球迷,占了德国人口1/4强,也没有损害德国的安静,神奇吧!

世界杯期间的德意志,其实是个安静的地方。

6月16日,柏林,19:30左右。当时我正在弗里德里希大街附近商店躲雨。其实也不算无聊,因为屋里的电视正在直播当天的球赛。所以看得兴起,完全不觉得大雨耽误了时间。突然店员惊叫一声:“冰雹r往门外一瞧,果然噼噼啪啪往下面打冰渣子。“莫非是六月飞雪因邹衍?”我脑子里莫名其妙地闪过这么一句话,“扯淡,这里是德国,中国的逻辑行不通”!旋即又进行了自我否定。

晚上看新闻,报道说当天的冰雹非常厉害,画面上小轿车的挡风玻璃被砸得全是窟窿眼。然后不知道谁说了一句:“有冤屈啊,今天厄瓜多尔就被误判!”说这话的是个德国人。我当时心里就“忽悠”一下,德国人也讲究这个?立刻又想起了一个趣事:

大家知道,本届世界杯开赛时间是2006年6月9日下午6点。这个时间让中国人来解读,那就是:尔连连顺、顺月久日、顺时——总之是一些非常讨口彩的吉祥数字。但是我初见这些数字的时候,却不敢随便比附:德国人恐怕不信这一套吧?后来偶然和一个行情人聊及此事,人家一脸严肃:“这可是德国人刻意安排的,也是有讲究的!”我才有些恍然大悟,看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呵。

6月20日下午16点,德国迎战厄瓜多尔,战场就在柏林奥利匹亚球场。

这是一个让德国人疯狂的日子。

很多公司为了方便员工看电视,提前到下午3点就放了假。

大街上的年轻人,脸上描的、肚子上绘的、头发上染的、手上扛的,都清一色的是黑红黄的德国国旗——其实这些年轻人真是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据我所知,各场的人场券,有很大一部分被各个大公司瓜分了,再送给它们的员工以及有权势的关系户),无钱买票,也没有门路弄到票,但是他们绝无丝毫不满,满大街地遛着,扛着德国的大旗,穿着花红酒绿的廉价衣衫,往往使我想起《西游记》中为妖王巡山的小妖。自在啊,他们绝对不自卑,也不愤青;一杯啤酒,熙熙攘攘于球迷中心,就完全忘我地投入到球迷的狂热中去了。德国人的这种参与感,真是令人惊叹!

 但是更有意思的是草地上晒太阳的主。想想,满大街的球迷都涌到球迷中心看球去了,可是偏偏有那么几个人(其实是很多人),要在最繁华的地段草坪上铺上一张布.,趴在草地上,安静地捧着一本书,光着膀子在太阳下晒着。球迷的喧哗根本于他无动于衷。异类呵!德国人可没有人觉得意外,干吗,凭什么每个人都得把自己搞得那么迷球呢?想一想,一边是震天喧哗的狂歌球迷,一边却是青青草坪的冷清世界。还有,当亚历山大国王无限同情地站在一名居住在狗窝般的木桶里的哲人身边,并发誓要满足他的任何愿望,使他过上好日子的时候,我们只听到了这句千古绝唱:请不要阻挡我享受阳光!呵呵,绝了!P4-7

序言

有时我坐在那原木色的书桌前,下意识地扭头举目远眺,穿过玻璃窗却再也看不到街对面那典型欧式风格、飘扬着枫叶旗的加拿大使馆时,我才清醒地意识到:这里已经不是柏林。这种偶尔的时空错位,每次都会让我产生一种清晰的“往事如烟”般的恍惚感,我甚至会怀疑:过去的时光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吗?过去所经历的场景是否是真实的?这种感觉让我难以心安。从2005年2月28日到2008年6月30日,三年多的光阴,40个月,我在德国当央视驻外记者6那是一段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变动不居的日子,接触了不同层面的人,采访经历了不同的事,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大陆,但是却似乎总是无暇看风景,如果现在要我清晰地说出海外经历给我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我可能会有点不知所云。

这种状况让我觉得有些恍惚,在大洋彼岸的那个异域文明里的40个月,在我的精神领域怎么会是一片空白呢!?难道时间真的可以像流水一般把一切都淹化为虚无么?三年多的生命里程就这样淡淡蒸发?这种恐惧感最终促使我下决心要把驻外期间的一些文字集结成册,作为一段心路历程,一个时间标签,一种历史纪念。

这就是这本书对于我自己的意义。然而书籍从来都是公共领域,完全孤芳自赏的读物是对受众生命的绝对浪费。好在当我翻阅这些文字时,仍能感受到当时的情绪起伏、情感波动,清晰辨认出当时的幼稚、冲动和激昂。而那种独特环境下的特殊感受,不仅是真实的,还是事过境迁后难以复制的,所以这种瞬间感受,作为一种特别的人生体验,恐怕还是不难寻得共鸣者的吧!作为一种生命体验,有时候或许越是个人化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这些文字首先发表在我个人在央视的博客上,一般都是围绕公共话题展开,简单地说,就是公共话题,个人感受。都是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真实,比如国家领导人赌场会见、杨洁篪欧洲亮相之旅、首位收购海外机场的中国创业者等等,这些文字主要围绕这些经历抒发个人感受,因而有较强的主观性。我觉得这正是这些文字有点意思的地方,因为我并不打算让它承担任何渲染教化的功能,它主要是一种即时信息的传达:任何风格,比如单纯、老辣、世故等等,都不是笔者刻意追求的东西,笔者在意的是那种在彼情彼景之中的真实表达,哪怕青涩也好、幼稚也罢、含蓄也可、直露也行——作为一名记者的真实感受,我希望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能感受到笔者写作时的直率。这种直率,哪怕是暂时的,但是毕竟是真实的。同时为了保存博客的本来风貌,我保留了博文发表的时间以及网友的点评跟帖,对网友所指出的一些译名上的、地理知识上的等方面的错误,甚至包括借机跟帖推销产品的文字,也没有加以修改或者删除。这倒不是故意偷懒,我认为博客作为一种即时文化,本就不是深思熟虑、再三推敲的庙堂文学,它不怕说错、写错的随意性,恰好典型地反映了网络时代人们所享受到的特殊的交流便利。当然了,所有文责都由我个人负责。

提笔写下这篇序言,同时重温这些文字,真是感慨光阴荏苒。要给回国后的生活寻出最大的变化,那就是我如今已初为人父。这本使过去成为某种永恒的小集子,也承载着我对所有家人的感激之情,同时我也愿它作为父亲的第一个正式的礼物,送给我16个月大的儿子。

黄成

2011年3月20日于北京

后记

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德国给我的记忆是从2006年世界杯开始的,在喧闹激越的球场之外,德国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即使在世界杯期间,德国公民依然享受着安静和不被干扰的自由,这和我们所习惯的举国体制是明显不同的;而关于自己在柏林远郊和德国前总理科尔的邂逅、联邦副议长借车会晤外国高官、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被追缴乘机费等等文字,可算是亲身体验了德国成熟公民社会对于公权力的有效制约;其他关于在德国生活的点滴,比如德国的野生动物几乎不惧怕人类,可算是初到异地对德国社会的环保意识、德国人的勤劳和认真及德国普通民众的善良等美好事物的由衷认可。然而事情总会起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德国人对于中国的莫名优越感、德国人强加于中国和中国人身上的种种偏见,以及中德政府、民众之间的猜忌和不信任等等,越来越以一种清晰的文化冲突、日常琐事的形式日积月累于每一个生活在德国的中国人心间,于是我意外地在德国体验了一把愤青的感觉,“愤青是怎样炼成的”这个名录下的14篇短文,记录了2007年中德之间的“黄色间谍”事件、奥运会火炬传递受阻德国华人华侨抗议示威等事件,并使我由衷相信“出国之后更爱国”并非杜撰……总之,这些文字记录下了我作为一名驻外记者在德国的经历,以及对这些经历的思考,我的体会是:正是思考使经历成为个人财富。

有很多人需要感谢:那些热情的跟帖网友,无论赞扬也好、挪揄也好、批评也好,都是宝贵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是我在海外坚持写作的强大动力;前驻德国大使马灿荣先生是德国通,殚精竭虑为国家服务多年,在中德外交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大使慷慨为本书作序,足见对年轻人和后学的厚爱和支持;朱晓悦先生在我任驻外记者期间在驻德使馆做新闻官,平日里就耳提面命使我获益匪浅,此次承蒙老朱热情赐稿,得以重温许多温馨的场面;其他的还有很多需要感谢的尊长、朋友或者同事,在此也一并致意了。同时感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逯卫光、翟琰萍二位编辑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黄成

2011年3月31日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