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砺锋,共和国的同龄人,插队十年的老知青,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文学博士,古典文学研究界著名学者,现任大学教授。《浮生琐忆》是他第一本非学术性的著作。全书以回忆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年轻岁月里的悲欢离合、欢乐与哀愁。这些记忆皆为平凡岁月中的琐屑点滴,极易引起普通人对平凡生活和经历的共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浮生琐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莫砺锋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莫砺锋,共和国的同龄人,插队十年的老知青,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文学博士,古典文学研究界著名学者,现任大学教授。《浮生琐忆》是他第一本非学术性的著作。全书以回忆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年轻岁月里的悲欢离合、欢乐与哀愁。这些记忆皆为平凡岁月中的琐屑点滴,极易引起普通人对平凡生活和经历的共鸣。 内容推荐 《浮生琐忆》一书以回忆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作者莫砺锋年轻岁月里的悲欢离合、欢乐与哀愁。这些记忆皆为平凡岁月中的琐屑点滴,极易引起普通人对平凡生活和经历的共鸣。《浮生琐忆》弥散着亲切、淡然、真实感人的情感。作者在记录自己过往岁月的同时也折射出了一个真实的时代影像,实现了生命个体对时代的超越。在本书冷静而节制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生命,我们目睹了大时代中的一小部分人悲情、荒谬、可悯、平淡的真实生活。对于广大读者而言,这本书更像一杯清香的茶水,味不浓但沁人心脾;更妙的是,它的温度正好,适合你端起来细细品尝,慢慢回味。您无需正襟危坐式的阅读,而是随意的翻检;无需从头到尾的快读,而是兴之所至的品味。阅读这本书不像是在看文字,而像是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回忆亦悲亦喜的生活,平静而真实。 目录 最初的记忆/001 风筝/003 第一次做客/005 琼溪风景之一:市河/007 琼溪风景之二:石桥/009 琼溪风景之三:玄武池/011 琼溪风景之四:西塔/013 “海上”之一/015 “海上”之二/017 “海上”之三/019 班大王/021 除“四害”之一/023 除“四害”之二/025 大炼钢铁/027 琼溪镇的食堂之一/029 琼溪镇的食堂之二/031 羊的悲剧/033 琼溪镇的野菜/035 钢炉饼/037 营养饼/039 候 柴/041 租书摊/044 琼溪人物之一:老右/046 琼溪人物之二:邵根尼/048 琼溪人物之三:姚伯良/050 琼溪人物之四:桂荣平/052 琼溪镇的童谣/054 初 恋/057 过年之一:办年货/060 过年之二:蒸糕/062 过年之三:年夜饭/064 过年之四:压岁钱/066 操行等第/068 数学竞赛/070 “长在甜水里”/072 英语课/074 “西瓜香瓜”/076 乘凉/078 晒太阳/080 考高中/082 离 家/084 苏高中/086 苏高中的宿舍之一/088 苏高中的宿舍之二/090 苏高中的宿舍之三/092 苏高中的食堂之一/094 苏高中的食堂之二/096 朱鸿兴的面条/098 采芝斋的瓜子/100 苏州风景之一:虎丘山/102 苏州风景之二:沧浪亭/104 苏州风景之三:灵岩山和天平山/106 苏州风景之四:陆稿荐和黄天源/108 支农/110 爹爹的故事之一/113 爹爹的故事之二/115 爹爹的故事之三/117 爹爹的故事之四/120 姆妈的故事之一/123 姆妈的故事之二/126 苏高中人物之一:陈本业/128 苏高中人物之二:陈继明/131 苏高中人物之三:岑小东/133 苏高中人物之四:顾树柏/136 苏高中人物之五:马文豪/140 苏高中人物之六:宋耀良/142 我在“文革”中之一/145 我在“文革”中之二/150 我在“文革”中之三/153 我在“文革”中之四/157 我在“文革”中之五/160 我在“文革”中之六/163 我在“文革”中之七/166 鸭的悲剧/168 纸围棋/170 上山下乡/173 赵浜风景之一:赵浜/175 赵浜风景之二:茅屋/177 吃 羊/180 我在赵浜之一/184 我在赵浜之二/187 我在赵浜之三/190 我在赵浜之四/193 赵浜人物之一:癞团/196 赵浜人物之二:阿囡/198 赵浜人物之三:喔喔啼/201 赵浜人物之四:大阿二/203 赵浜人物之五:张纪梅和李丽芬/206 爹爹被捕记/209 赵浜读书记/213 运书历险记./217 我的舅舅/220 招工、招生的风波/223 爹爹之病/226 爹爹之死/231 离别江南/236 八里桥/239 洪师傅和吉师傅/242 汴河农具厂/245 螺丝车间/248 汴河的风景/251 汴河人物之一:老段/253 汴河人物之二:大黑子/256 汴河人物之三:老梁和老苏/259 汴河人物之四:熊医生/262 汴河人物之五:张援朝与陈忠明/265 我在汴河之一/268 我在汴河之二/271 郭庄参观记/274 螺丝的故事之一/277 螺丝的故事之二/280 我的爷爷奶奶/282 自来水/285 路边的小店/288 江南探亲记/291 高考的故事之一/293 高考的故事之二/296 高考的故事之三/299 安大报到记/301 安大的校园/303 安大的食堂/305 安大人物之一:这王和那王/307 安大人物之二:Marc和Fessor/310 安大人物之三:杨小澍/314 安大人物之四:罗以康/317 安大的体育课/319 逍遥津游园记/321 考研的故事之一/324 考研的故事之二/326 考研的故事之三/328 考研的故事之四/330 考研的故事之五/332 重返江南/334 后记/337 增订本补记/341 附录:记忆的温度/343 试读章节 初恋 少年时代的我一心想当好汉,《水浒》故事里的一百零八将是我心中的楷模。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曾因上课时偷看《水浒》而受到老师的训斥,她讥讽我说:“你自以为聪明是不是?那你把一百零八将的座次连带诨名背出来听听!”我以为老师真的要我背,就站起来一口气背了一遍,把她气得要命。 当好汉是不能与女孩子交往的,一来女孩子总是娇里娇气的,一点也没有好汉气概;二来粱山上的好汉大多是不近女色的单身汉。所以我从来不和女同学来往,甚至连话都很少与她们说,其他男同学也大多如此。 可是我内心深处是很喜欢一个女同学的,她叫柳建中。 在那个时代,无数的男孩子取名建中、建华什么的,也有一些女生取这样的名字。柳建中与她的名字一样,是个有一点男生气概的女生,但又不是那种粗野的假小子。她大概算是班里长得最好看的女生,眉清目秀的,嘴巴微微地上撅。她功课很好,但并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样死用功,课后经常看到她在教室外面玩,两根辫子一甩一甩的。最使我倾心的是,她从来不像其他女同学那样喜欢到老师面前去打小报告,有时还会与老师闹别扭,脾气十分倔犟。后两点正是我最引以为自豪的优秀品质,所以暗暗地把她视为知己。 我的一片心意是羞于为人昕知的,柳建中当然浑然不觉。我从来没有多看过她一眼,她又怎么可能猜到我埋藏心底的隐秘呢?班主任老师为了不让我们太“封建”,有意让男女同学同坐一张课桌,并且每个学期都要换座位。我暗暗地盼望着能与柳建中分到一起坐,可以每次都落空了。幸好她总是坐在我的前方,我在上课时可以看到她的背影。 那时民风淳朴,小学里的男女同学之间从未发生过什么恋爱故事。不过同学们也经常会拿同座位的男女同学开玩笑,编造“谁和谁要好”之类的传说。于是柳建中便被编派成和同座位的某个男同学“要好”。其实他们俩与大多数被老师“拉郎配”的男生、女生一样,一点也不“要好”。他们的课桌中间同样用小刀刻上了一道深深的“三八线”,谁也不许越过那道边界,井水不犯河水。但是我每次听到别人说“柳建中和谁好”时,心里竟然有酸溜溜的感觉,我还曾几次为此而责备自己英雄气短。 我和柳建中一起升入了镇上的初中。不久,我们就永远分别了。 原因好像是柳建中和班主任老师关系不和谐,而她在女生中的威望又比较高,颇有一些女生常围在她周围,这更使老师怒不可遏。柳建中的父母都在常熟工作,她在我们镇上是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还没上完初一,她就转学到常熟去了。她临走前只与女同学们互道再见,并约好以后经常通信,而与男同学则一声未吭。这在当时也是常态,男女同学之间很少说什么话的。 常熟位于琼溪镇的西方,那儿有一座虞山。天气晴朗的日子,爬上镇西头的砖窑顶,可以望到虞山的一抹青痕,那是在琼溪镇上唯一可以眺望到的山。我自幼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从未见过山,便对山充满了憧憬,常常到窑顶上去远眺虞山,并想象那是风景绝美的地方。自从柳建中转学以后,我再眺望虞山时,却觉得那淡淡的一痕青色似乎充满了惆怅,这也许就是大人所说的失恋? 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柳建中,甚至没有得到过她的任何消息。偶尔女同学在教室里凑在一起读柳建中写来的信,但是我不好意思去打听。只是当她们唧唧喳喳的话中偶然出现“柳建中”这个词时,我心中总有一种不可言传的失落感。 两年后,我考进了苏州高级中学。报到那天,我在新生分班名单里竟然看到有柳建中的名字,不过我被分在五班,柳却在四班。这是不是她?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苏高中是在全苏州八个县招生的,常熟也在内,我们五班就有五六个常熟来的同学,而柳建中的功课又很好,完全有可能考进来。我满怀希望地等待着。 开学不久,我的梦想便彻底破灭了。我们班与四班合在一起上体育课,男生编为一组,女生编为另一组。还没等到我有机会注意四班的女生,就在四班的男生中认识了柳建中,他是个比我高出半个头的男孩子! 我的初恋就此告终。如今的柳建中在茫茫世界的哪个角落呢?她后来有没有经历与我相似的悲欢离合?她还记得我这个少年时代的同学吗?但愿她一生平安。P57-59 后记 本书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3年12月出版,当时只印了三千册,早已售罄。没想到这本写凡人凡事的平凡的书竟然得到许多读者朋友的错爱,近年来常常接到求购此书的来信,但我实在无处可觅。承安徽文艺出版社朱寒冬社长的好意,得以再版。乘此机会,增补了一些与书中人物有关的照片,并改正了几个错字。此外,本书初版后在各地报刊上发表过几篇书评,但那些书评大多出于相识的友人之手,难免有溢美之言。后来从网络上看到一篇匿名作者所写的书评,或可代表陌生的读者朋友的意见,故作为附录附于全书之末。 莫砺锋 2011年6月16日于南京美林东苑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