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禁毒力作,现代鸦片战争秘闻!
《红与黑的较量——中国南疆第一支队缉毒传奇》作者李兆昆本身就是一名缉毒刑警,责任感、使命感引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书中的故事情节都是他和他战友的亲身经历,真实可信,文字朴实自然,细腻地描写了边疆奇异的风土人情,让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与黑的较量--中国南疆第一支队缉毒传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兆昆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际合作禁毒力作,现代鸦片战争秘闻! 《红与黑的较量——中国南疆第一支队缉毒传奇》作者李兆昆本身就是一名缉毒刑警,责任感、使命感引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书中的故事情节都是他和他战友的亲身经历,真实可信,文字朴实自然,细腻地描写了边疆奇异的风土人情,让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内容推荐 李兆昆所著的《红与黑的较量——中国南疆第一支队缉毒传奇》讲述缉毒传奇。 一支中国边疆缉毒刑警队,在我国南部边境和港澳台探底之后,参与国际禁毒合作,辗转缅甸、泰国、越南、美国,与各国刑警配合,缉拿国际毒贩。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在《红与黑的较量——中国南疆第一支队缉毒传奇》一书中娓娓道来。 目录 第一章 营救女专家 第二章 制假辨毒枭 第三章 边境堵源截流 第四章 “金三角”掠影 第五章 虎皮帽的秘密 第六章 “野鸭”曼谷露脚 第七章 神秘阮碧姬 第八章 途中杀出钱姣金 第九章 追踪“野鸭戏水” 第十章 米氏摇头丸 第十一章 速破密电码 第十二章 证据山 第十三章 奇袭葫芦湾 第十四章 变色蛇米当娜 第十五章 华人街尾新发现 第十六章 大腕之死 第十七章 智擒乔西正 第十八章 凋谢的花朵 第十九章 毒巢之覆 第二十章 任重道远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营救女专家 (一) 汽车驰骋在蜿蜒而整修一新的双股车道上,进入昆缅公路限速最慢的路段,时速也有四五十公里。然而历史上这条路充其量是一条走马小道。放眼望去:两侧低矮的群山曾是隔开中缅两国文明交往的屏障。缅甸内陆地区几乎与外界处于隔绝状态。近几十年来,战乱、种族敌对和毒品交易造成这些地区穷困凋敝。 郑维坐在豪华中巴临窗位置上,随着车子飞驰,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画面倏然间浮现脑际。那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日寇猖狂进攻,中国军队唯一没有被突破的正面防线就是滇缅公路。这条公路起于我国云南昆明,终点在缅甸密支那,修建于1937年。当时的我国国民政府为确保物资供应的畅通,组织近30个县约20万人修建公路,1938年8月全长959.4公里的滇缅公路竣工。抗战之初,这条公路一度成为维系中国与盟军联系的唯一通道,被誉为抗战大动脉和生命线。中国健儿十万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都是沿着滇缅公路向前推进的。围绕着这条公路,双方发起了无数次战役。我军浴火重生,杀得天昏地暗。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无数抗日勇士的鲜血!正是: 龙争虎斗百战场, 白骨累累万山藏。 将军已获封侯赏, 兵士难得魂还乡。 一片忠贞昭日月, 万家墨面泪盈眶。 凭吊荒野心凄凉, 一瓣心香吊国殇! 郑维是从书本获得这些历史知识的,而今亲临这昔日战场,回想起来仍荡气回肠。“嘟嘟……嘟嘟……”一声笛响打断了郑维的回忆。瞅瞅坐在对面窗口的战友方一野,只见他不顾颠簸,正聚精会神看《缅甸地图》,于是以兄长的口吻说道:“小方,P城快到了,收拾东西,准备下车。” (二) P城位于缅甸北部迈立开江河畔,傍山临水,风光绮丽。缅甸地方政府机关办公楼,一排排吊脚居民楼,还有工厂企业、商店、各种公共设施,都坐落在万绿丛中,错落有致。尤其是那粉刷一新的幢幢佛寺,巍然矗立,格外显眼。这座城镇不过几万人口,占地十余平方公里,但是它毗邻著名的“金三角”地区,游人日渐增多,熙来攘往,呈现一片繁荣热闹景象。 郑维和方一野下车后,随即叫了一辆计程车,直驶临江天堂酒楼投宿,然后与缅方禁毒代表联系会面。 傍晚时分,缅方禁毒代表吉尔医生准时来到了。等候在门前的郑维喜出望外,紧握着吉尔的双手,摇了摇:“你好!你好!我们又见面了,实在叫人高兴!”接着介绍方一野:“他初次来贵国,请你多多帮助啊!” “嗯,哪里哪里。”吉尔医生笑道,“互相学习,互相学习!” 郑维接着说:“今晚我宴请,请进!” “哈哈,那可不行啊!”吉尔又笑道,“我是东道主,应由我做东,为你们两位贵客接风洗尘才是正理。”说着便带领客人向酒楼餐厅走去。 这吉尔医生矮胖身材,古铜色脸庞,双目有神。他身着绛色西服,足踏一双淡黄色皮鞋。不过三十出头的年纪,却显得很端庄稳重。他曾到中国留学,讲汉语虽不算流利,但能表达深层意涵,似一般两广人说普通话,话同而声调略有差异。一个偶然机会,在留学期间,他与郑维相识相交,回国后仍保持联系。而今他在P城一家医院唱“红娘”并被誉为“第一把刀”,对中医和缅甸草药也略知一二。 一行来到了天堂酒楼傍江河的一个单间里。郑维把水陆珍馐都点了,并兴致勃勃请吉尔医生入座。吉尔医生微笑着扫视了桌面一眼,抬手招来服务员并对郑维他们说,要加一道你们难得一食的来自大自然的“金汤”。之后用缅语吩咐服务员,去厨房交待清楚。谈笑间,服务员小心翼翼地捧来一盘热气升腾的菜汤。吉尔得意地请郑维品尝。郑维用勺尝了一口,细察其形状,猜谜揭底似的说:“啊!当今这雷公根野菜也登上大雅之堂而身价百倍啦!”吉尔点点头,赞许说:“这菜也叫嘣口碗。它凉血、消暑、退热、消炎。去年,我用这药在那畦谷还成功救治过一女化学专家哩!”方一野惊讶望着吉尔。郑维也附和说:“这药还立过奇功哩!” 吉尔医生的脸色一沉,没有刚才那么激动,他压低嗓音说:“那是去年夏初霪雨纷纷的一天,我经过畦谷时,被两个往县城奔跑的姑娘叫住了。她们气喘吁吁地对我说,快……快……,快去抢救我们生物制药厂的专家!我陪她们往回走,一路上询问那专家的病情。俩姑娘介绍:那位专家也是姑娘,不过是个老姑娘,三十大几岁,名叫艾琦欣。几个钟头之前她吃了烤鱼、炸面,一会儿上吐下泻起来,后来站都站不稳了。这专家学问大,技术高,大厂小厂里生产全靠她。人也谦逊善良。传说她是大老板高价弄来的,所以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保镖随护着,不能单独活动,打电话也不行。不过吃东西可以随心所欲。当时我回忆起来了,便问她们那制药厂是否在沥青油毡厂那一带?回答‘正是’。那家厂常发生火警,因而出名啦,不过是‘骂名’。 “到了艾琦欣住处。姑娘们向屋内喊话,说是吉尔医生来了。随后一条汉子开门出来,引领我进入艾琦欣的房间。那汉子对躺在床上的艾琦欣说,给你请医生来了,你自己对医生说病情吧。我环视四周:地上吐有几滩未消化的食物,酸气弥漫;门旁放着两张座椅,搁着那汉子的衣服。我ⅡL{汉子把那装有防盗网的唯一窗口打开,使空气对流,汉子却摆手说,这窗可不能乱开,隔墙就是沥青油毡厂堆放废油布和垃圾的地方,还很臭,灰尘也多,还经常发生火警,你说讨厌不讨厌?我又关心地问,那么扶着病人到厂部办公楼那边去,那儿空气就新鲜多了。那汉子说不行,那边人来人往,开展各种活动不安静。这里是原料库和杂物房,很少有人进出,且专家工作室就在对面,方便保安管理……” 吉尔说到这儿却举起酒杯:“啊,我只顾说话而失礼了。来来来,干一杯,干杯!” 郑维、方一野随之举杯:“干!” 方一野从小爱听侦探故事,不过在异国他乡,这还是头一遭。他好奇地问:“吉尔医生,那女专家后来怎么样了?” P1-3 序言 把鸦片战争进行到底(序言) 口胡克庆 当我接读这部书稿时,脑海里顿然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起始的,那是缘于那场至今仍令人愤慨的鸦片战争。在此之前,清政府以“天朝”自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视一切外族为“夷狄”。但是鸦片战争一战,“英夷”恃坚船利炮之势,一举打开国门,腐败无能的清朝被迫订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才站起来了。 鸦片战争是中国有史以来禁毒、缉毒的第一战役,其主角林则徐广为人知,我也和国人一样,视其为民族英雄,几近顶礼膜拜,有一段时间我还为其名字多方考证。林则徐与当时的龚自珍、魏源等堪称时代的先驱者,他还是当时对西方有所了解的封疆大臣,曾主编过介绍西方国家的《四洲志》。但是,近年来,史学界有人对鸦片战争质疑,甚至影响到对林则徐的历史评价。是的,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林则徐有些言行确有不足,甚至不当。比如当时道光皇帝审时度势,向他明确训令:“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为此,林则徐也有过妥协的建言:“凡夷人名下缴出鸦片一箱者,酌赏茶叶五斤以奖其恭顺之心,而坚其改悔自新之念。”但“英夷”并未因此而有“恭顺之心”,更无“改悔自新之念”。林则徐还对“英夷”的侵略意图估计不足,多次认为“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他甚至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就是说“英夷”打着绑腿,“屈伸皆所不便”,以至在陆地上便没有作战能力,这种认识几近荒唐,但尽管如此,我们对其也不宜过多苛责,不能以今人的眼光来要求历史人物。对此,林则徐在充军伊犁时写赠昔日同僚邓廷桢的诗中已似有预感,频发“青史凭谁定是非”的感叹,但我以为林则徐作为中国历史上禁毒、缉毒第一人,奋力抗击外来侵略者第一人,将被永载史册而不朽。 作为政治家的林则徐,鸦片战争无疑是他生命的亮点。作为嘉庆进士出身的文士,林则徐还是开一代风气的经世派的重要思想家,是经世派发展到洋务派的关键人物。他不止是政绩卓越,且学养深厚,在他传世的文字中,有不少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花,至今对我们仍有教益。2003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曾引用过林则徐的一首七律中的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就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我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怎么能遇着祸就远远地避开,遇着福就迫不及待地趋前呢?这是传统的士大夫的节烈精神,值得我们薪火传承。时下,有不少官员一心为儿孙敛财而不惜违纪犯法,可林则徐早有告诫:“子孙如若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是多么宝贵的箴言啊!字字掷地作金石声。 在中国文学史上,林则徐和他的同僚们还是最早以禁毒、缉毒为创作素材的警世诗文作者,开拓了新的文学领域,有一篇洋洋数千言的《禁鸦片论》是最早的声讨毒品的檄文,开篇寥寥数十字便抓住要点: “鸦片之害,食货之妖也。禁之之术,一日杜来源,夷舶是也;一日绝兴贩,奸民是也;一日严吸食,官吏军民,比比是也。” (鸦片为害,是饮食和商业走上歪门邪道的缘由。禁止人们走上邪道的措施,一是杜绝来源,这是针对外国贩毒的船舶而言的;一是禁止贩运,这是针对不法之徒而言的;再就是严惩吸食者,这是针对每一个官吏、士兵和老百姓而言的。) 真是言简意赅,借用鲁迅的话,可谓适应之说,至今仍可奉为圭臬。 他们还创作了好多篇以禁毒、缉毒为素材的诗词,字字感情深沉,句句真诚劝诫,且文采斐然,形象生动,如有一首诗中是这样描写吸毒者: 珍馐果腹色如菜,鲜衣被体神似丐,强者孱弱富者贫,毒哉此物真蜂虿。 (吃了山珍海味脸色还是发青,穿着华丽的衣服却像乞丐,强壮的人变得虚弱,富贵的人变得贫穷,这毒品真比得上要命的毒蜂和毒蝎!) 这十分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者,这种既生动又形象的刻划,如果没有真切的生活感受和创作激情是写不出来的。 看着这些以禁毒、缉毒为素材的诗文,我心里顿生疑虑,怎么现在读不到这样的诗文了呢?是毒品绝迹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在林则徐那个时代,还只有鸦片这样的原始毒品,而今天的毒品的种类繁多,举不胜举。是不是毒品的危害已减缓了?可以不以为意了?当然更不是。现今的毒品已经成为世界的“瘟疫”、社会的“癌症”,毒品把无穷无尽的灾难和死亡带给了人类。 可是,今天人们已经缺乏林则徐和他的同僚们那样对待毒品的愤慨激情了。毒品的泛滥,特别是在那些公众人物——诸多的娱乐、体育界的明星身上,如同走马灯似的你来我往,而我们的媒体就像猎奇似的,仅只是客观报道,至多停留在惋惜的层面上,莫说警诫世人,甚至有感染世人之嫌。自1987年起,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反毒品日”,即使那一天,政府部门虽有多项举措,但是却缺少有力量的文字宣传,特别是有艺术感染力的文艺作品,这是令人颇为遗憾的。 正是怀着这样的期待心情,我阅读了李兆昆这部现代版的以禁毒、缉毒为素材的传奇文本。我称其为“现代版”,它比起以往的这类诗文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视野开阔,描写了禁毒、缉毒的跨国追捕,从而说明现今禁毒、缉毒的国际性,这是符合生活现实的;二是它已经从劝诫性的层面,提升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高度,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艺作品。 写这类文艺作品,必须要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创作激情。当年林则徐和他的同僚们正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反毒的社会激流中,怀着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发了难以扼制的创作激情。李兆昆与此相似,他本身就是一名缉毒刑警队的成员,这位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却一直从事公安工作,在工作之余,也写过一些包括新闻性质的文字,直到退休以后,过去积累的生活素材使他始终难以忘怀,且不断激发他的创作欲望,这才有了这部现代版以禁毒、缉毒为内容的传奇文本。书中描写的故事情节都是他和他的战友的亲身经历,因而显得真实可信,文笔也朴素自然,比较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常使人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对读者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也有不足,比如在结构上还不够紧凑和严密,人物的刻划也不够精细,尽管如此,这部书仍值得一读,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当今毒品泛滥的严峻形势以及公安缉毒人员的英勇和智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我是去年就接读这部作品的,意想不到的是,2011年2月2日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今日说法》播放了一部与此内容相似的缉毒纪录片,原来记述的就是李兆昆所在的这支边疆缉毒刑警队的事迹。由此可见,这支边疆缉毒刑警队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并获得有关部门的嘉奖,这当然值得我们庆幸,这也说明这部作品,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的。 2011年的“国际反毒品日”即将来临,我们为它献上这部作品,以此表示中国人民将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一步开展禁毒、缉毒行动,把171年前林则徐开启的鸦片战争进行到底。 2011年5月10日 后记 我不是作家,只是个警察。在侦办刑事案件过程中,涉毒、涉枪案印象最深。有些案例中,血淋淋的事实目不忍睹。毒品泛滥,枪弹走私,危害极大,祸国殃民。 20世纪80年代,毒品开始流入我国。毒品的孪生兄弟枪支也走私进来了,我国南疆边陲重镇首当其冲,深受其害。一时间,吸毒成瘾的所谓瘾君子比比皆是,蔓延增长。持枪抢劫,行凶报复的案件时有发生,一些地方治安恶化。因此,公安机关针锋相对,采取措施开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斗争。干警深入群众调查取证,以梳毛篦发、缩网收鱼的方法打击犯罪活动。当时国家的禁毒方针是:“三禁(禁贩、禁吸、禁种)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很快恢复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为了搞好专项禁毒治理,我国南方边境城市警方以郑维为代表的缉毒干警赴越南考察截流,到缅甸“金三角”堵源,甚至派人卧底,戮力追剿毒品枪支,拘捕走私贩毒贩枪犯罪嫌疑人,摧毁跨国走私贩毒贩枪链。使命感与责任感是警察品质的典型特征。为了能充分表现人民警察的精神风貌,我以我国南疆异域为背景,尝试记叙他们不畏艰险、出生入死追剿毒品,与跨国贩毒贩枪的罪犯较量,进行殊死战斗并取得节节胜利的动人故事。我在“原生态”的思想指导下,首先想到了小说这个体裁。而“原生态”在题材撷选、叙事、人物刻画、景物描写及语言运用上既传统又现代。比如文中郑维在捣毁毒巢后说:“凡接案他几乎都食宿在办公室……”这是传统的执著。而年轻的女警察张芸莉、吴越秀等,工作之余又是时尚的指南,卡拉OK里的冠军,社交场上的高手。还有郑维妻子的误会,对郑维过度的关心反而会束缚他的思想和行动。我让她真情流露,加以艺术再现,试图让笔下的正面人物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相形之下,对反面人物刘老板、奈相连、阮碧姬、卡特尔等则略以漫画式的手法表现,以求耳目一新。 笔者不以案论案,不作直观直述,而是从演变中进行探索和反思。比如毒贩们狡猾,把贩毒也叫做做生意,用软鞭子残害吸毒者,榨取钱财。人们怎么看呢?这么多人受害,为什么都看不透呢?为何不能识破毒贩的狡诈而一再受其蹂躏呢?毒贩和吸毒者,这两种人的心态,惟有缉毒警察得以洞察。毒贩的罪恶目的是牟取暴利。他们诡秘地组织家庭贩毒,跨国贩毒;利用青少年无知及对毒品的好奇,于娱乐中蛊惑他们吸毒寻找刺激,毒害他们的肌体,榨取他们的钱财。这对于改革开放、建设小康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危害极大,将会产生严重后果。由此还可以折射他们对1840年那场鸦片战争教训的思考。 本书稿故事颇多,但不是故事的组合。在把握艺术分寸上,让各种人物语言独具特色,写法上随机变幻,打乱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交错写出人物活动,我自己也置身于故事中,使行文节律具有磁性,力图给人以想象空间。 我记不起是在哪一次茶座上,把这部作品的构思说与茶友听,四座竟搁杯侧耳。特别是有几个记者朋友也凑过来一个劲叫好,还说我写出书来一定畅销。可我一贯不愿图名牟利。我明白自己不是写作的料子,实际上我仅是警察行当里的高级政工师。过去写些报告文学是完成宣传任务,现在为缉毒同仁们的作为所感染所激励,才算是真正写作了。因此,小说中如有雷同,实属巧合。而有些词语、句式甚至某些技巧摹仿、借鉴或别的花样,亦祈宽恕海涵!此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承蒙国家一级作家王云高,湖北省文联高级编审、诗人胡克庆,《广西日报》原高级记者熊连生等指导斧正,白帆、熊雷和广西艺术学院学生李雨甜、赵隽劫也给予关心和帮助,做了许多工作,特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李兆昆2011年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