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共和共和(晚清风云与民国志士)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石建国//李俊领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12年乃民国元年。民国是一个军阀横行、金戈铁马、狼烟纷飞的年代,也是一个精英涌现、风气渐开的承前启后时期。《民国百年风云系列》丛书主要邀集一些民国史专家学者从自身的研究出发,选取民国时期一些有个性特点的民国人物来写,主要以故事化的语言写他们的人物交往、性格特点等。

石建国、李俊领等编著的这本《共和!共和!晚清风云与民国志士》涉及孙中山、黄兴、陈其美、柏文蔚、邵元冲、李烈钧、蔡元培、陈炯明等民国风云人物。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石建国、李俊领等编著的《共和!共和!晚清风云与民国志士》。《共和!共和!晚清风云与民国志士》的内容提要如下:

晚清值“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然统治集团愚昧颟顸,固守既得利益,蔑视民生民权,最终酿成了辛亥年起义的爆发。从此,千年帝制终结,共和时代来临……

1912年民国肇兴,仅在大陆享国祚38年。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历史何以至此?谁给历史一个答案?遥想当年,以孙、黄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自由、民主、平等、共和的理念抛撒热血,前仆后继,迎来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实在是浩气长存,星拱日月。孰料,新生的民国重新陷入了王朝周期的轮回“……

今天,我们邀集一些民国史学者抛却脸谱化、概念化的叙述手法,爬梳史料,回溯真相,以人性化、故事化的语言重温这些共和战士们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以及那些苦闷彷徨、慷慨悲歌的激情过往。除了感受那个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精英涌现风气渐开的峥嵘岁月外,还会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实施共和民主何其不易,造就民族国家何其艰难……

目录

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共和之路

 一、奇男儿立奇志

 二、扯起兴中会大旗

 三、生死命悬在伦敦

 四、寻找同盟者

 五、同盟会会长

 六、为革命奔走海外做“乞丐”

 七、黄花岗血泪惊九州

 八、当武昌枪声响起时

 九、谁应是民国总统

 十、不“捣乱”行吗?

 十一、走向“独裁

 十二、爱革命、爱女人、爱读书

 十三、与宋嘉树的“恩怨

 十四、与军阀大做“革命”生意

 十五、向我开炮,有种!

 十六、壮士断腕,重塑国民党

 十七、新的起点

 十八、北上!用生命为国人做笔交易

 十九、身后事

为共和革命牺牲之第一人——陆皓东的短暂人生

 一、孙中山少年时的玩伴与挚友

 二、为民主共和流血第一人

 三、创制“青天白日”国旗

革命同志之第一人——身揣革命投名状的郑士良

 一、会党首领与孙中山共谋革命

 二、孙中山革命领袖地位的推手

 三、领导打响武装反清斗争第一枪

 四、未捷而身死

被遮蔽的红颜知己——“小妾”陈粹芬的情义世界

 一、追随中山燕双飞

 二、“革命鸳鸯”一路行

 三、“女中丈夫”英雄气

 四、不计名分“煮饭婆”

 五、功成身退不提当年勇

 六、黄土一冢终成“孙家人”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黄兴的跌宕人生

 一、为我汉人扬眉吐气而读书

 二、无选仙则无克强,无克强则无逸仙

 三、身先士卒,努力杀贼

 四、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沧海横流志不改——广东帮领袖胡汉民

 一、中举却为当“枪手”

 二、两度东渡求学

 三、同盟会里的“全能”秘书

 四、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五、孙中山身边的“红人”

 六、坐困愁城终陨落

从信徒到叛徒——汪精卫的两面人生

 一、翩翩美少年

 二、革命思想勃然而兴

 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四、情人中的情人

 五、功成身退,不做官,不做议员

 六、孙中山的“继承人”

 七、从亲信到叛徒

劲松惟有岁寒知——“国士”李烈钧的壮美人生

 一、少年得志,热心革命

 二、打响反“袁”第一枪,“耻言功利”

 三、革命生涯常分手

 四、为国谋忠,用心良苦

 五、文华著当世,英雄思故乡

 六、千秋功业留人间

那一夜,星空陨落亮星——虎门遗恨的朱执信短暂人生

 一、革命者不是天生的

 二、好头颅,谁当斫去!

 三、我就是破财神!

 四、与“恶人”为敌

 五、共和思想的旗手

 六、马克思、恩格斯的知音

 七、星辰陨落虎门

 八、余论:知与行的楷模

“为他人国事,坚贞自操,艰苦备尝”——日本友人官崎寅藏

 一、自由民权之家

 二、与孙中山相识、相知、相随

 三、为中国革命肝脑涂地

 四、真诚的革命“侠客”

“奇男子”为天下人谋永福——“美少年”林觉民的情义人生

 一、“少年不望万户侯”

 二、先结婚,后恋爱

 三、留学日本,唤起革命

 四、革命“何可一日无君”

 五、“奇男子”慷慨赴义

 六、感动了一个世纪的遗书

 七、身后林家多风雨

“坚苦刻厉”的“今之墨子”——遭革命党人暗杀的陶成章

 一、“革命就是造反”

 二、光复之魂

 三、“大丈夫岂可如此耶?”

 四、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家

 五、“倒孙”风潮的主角

 六、重组光复会

 七、惊天大案不了了之

“生不畏死,死不畏生”——玩转红黑两道的陈其美

 一、留学生中的革命者

 二、与蒋介石的情义

 三、崭露头角

 四、沪军“杨梅都督”

 五、“刺杀”陶成章

 六、讨袁急先锋

 七、遭袁世凯暗杀

为宪法流血之第一人——宪政教父宋教仁

 一、忧国忧民,心怀天下

 二、结识黄兴,创建华兴会

 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

 四、同盟会骨干

 五、为武昌起义吹响号角

 六、缔造国民党的功臣

 七、“架空”孙中山

 八、壮志未酬,杜鹃泪有声

 九、悲歌与启示

那堪风雨听鸡鸣——廖仲恺的喋血人生

 一、异域少年的中国心

 二、新道路·新生活

 三、“钱荷包”

 四、先行的思想者

 五、日月光华

 六、暗杀迷案

孙中山的“文胆”——“师爷”邵元冲的人生世界

 一、投身革命即为家

 二、孙中山的机要秘书

 三、黄埔军校的“催眠术主任”

 四、“西山会议派”领袖

 五、第一任杭州市长

 六、一位正直的书生

 七、不应结束的结束

一腔热血为国酬——柏文蔚的军旅人生

 一、投笔从戎闹革命

 二、南京光复后的陆军第一军军长

 三、就任安徽省都督

 四、孙中山的铁杆追随者

 五、反蒋抗日不服老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教育救国论者蔡元培

 一、从“翰林”到“绿林”

 二、“惟才能是称,不问其党与省也”

 三、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五、“南方的细作”

 六、“总理不嗜杀人”

 七、民权保障的先锋

 八、中西兼通的道德完人

为理想而付诸终生——“国之瑰宝”宋庆龄

 一、把功课准备好,我才快乐

 二、打倒龙,高举共和国的旗帜

 三、走进孙中山的世界

 四、我爱父亲,也爱孙文

 五、孙中山的贴身助手

 六、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一个饱受争议的风云人物——多面枭雄陈炯明

 一、秀才·议员·革命党

 二、“闽星,闽星”

 三、一个军阀的理想

 四、从同志到“死敌”

 五、洪门泰斗

 六、悲凉身后事

从亲信到连襟一蒋介石的经历与内心世界

 一、盐商的顽劣儿子

 二、留学日本的海归

 三、大革命的弄潮儿

 四、与自己斗争

 五、“旧青年”的新思潮

 六、以退为进的权谋家

 七、结束,不过是新开始

 八、风雨仓皇五十年

后记

试读章节

二、为民主共和流血第一人

1885年,陆皓东进入上海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后任职于芜湖电报局。由于勤奋好学,工作认真,很快升任领班。这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令人羡慕的工作了。然而耳闻目睹于国土的沦丧,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陆皓东满怀改革现状之志,于1890年毅然辞职返回广东。

陆皓东返回故乡之后,即遵母命娶同县莆山村黎元吉(归侨)的长女黎竹青为妻。继续与孙中山保持密切的联系。

1892年,陆皓东与孙中山等人在翠亨村村口试验炸药的威力,至今闸门上“瑞接长庚”四个大字仍留有裂痕,这是孙中山、陆皓东等人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孙中山曾满怀感激之情说道:“得到皓东这位知己,亦是终生无憾矣!”

1894年,面对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淡局面,孙中山与陆皓东在翠亨村闭门十余天,吃睡同屋,共同思索如何通过劝说李鸿章进行改革,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摆脱屡受奴役的局面。几经争论,流传后世的(《上李鸿章书》终于面世,“人能尽其材,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思想表明孙中山对李鸿章这位洋务重臣的深切盼望。

1895年,孙中山、陆皓东二人满怀冲天希望北上天津,想尽一切办法求见李鸿章。而李本人却以为二人年少不经事,拒绝会见,并且连二人精心商议写作的((上李鸿章书》也不予理睬。由于上书改良之事的破灭,二人遂由天津辗转至京师。此时的中国上空战争乌云密布,但腐败的清政府却忙于慈禧六十大寿的筹备之中。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二人认识到,依靠清政府实行改革摆脱被奴役的愿望,注定是行不通的。

天津、北京之行之后,孙中山、陆皓东二人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心。陆皓东慷慨捐出父亲的全部遗产用作革命经费。

当清政府获悉陆皓东与孙中山密谋反清活动时,立刻展开对陆皓东的搜捕事宜,陆皓东随即到邻村崖口陆麟生家中避难。陆麟生的父亲名叫陆信忠,是清政府的花翎侍卫。清朝官兵明知陆皓东藏在陆麟生家中,也不敢进入家中搜捕,只有在家外等待时机。陆麟生连夜让人将陆皓东用轿送往香山县城,然后由县城乘船至广州。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部,陆皓东积极参与了总部的筹建事务。他还配合孙中山详细制定了广外I起义计划,准备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1895年10月,广州起义部署完毕之后,孙中山在广州双门底王家祠筹备设立起义的秘密指挥机关,对外称农学会,以作掩护。陆皓东本人则担任总指挥。孙中又四处联络广东各地绿林,甚至联络广州城内的防营与水师,以图革命一举成功。革命党人密谋在农历九月九日(公历10月26日)发动起义,因为这一天是人们登山或祭祖的日子,从香港来的起义队伍易于进入广外城里。在广州由陆皓东、陈少白协助孙中山指挥调度起义队伍;在香港则由杨衢云、黄永商集结会党,于起义之日集结于广州城下,进攻战略要点,其他队伍遥相呼应。

不料接近起义之时,运送枪支弹药出了差错。海关搜出手枪600多支,孙中山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将起义无限期推迟。就在此时,清政府驻港侦探得知此事,遂电告两广总督衙门。两广总督谭钟麟立即调动1000多名防勇回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革命形势变得十分复杂。陆皓东随即指挥革命党人四处躲避,他本人也转移至城外安全之地。由于会员花名册还留在指挥机关内,如果泄密,后果将不堪设想。陆皓东决定只身前往城内将其取回,而周围人都劝其不要冒此风险。但是陆皓东认为此事关系兴中会的前途和同志的生命,如落入清政府之手,将给兴中会带来灭顶之灾,于是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只身前往。由于会员朱淇变节,向清政府告密,10月27日,当陆皓东返回起义指挥机关时,清政府兵丁跟踪而至,陆皓东虽最终将会员花名册和起义文件烧毁,但不幸被捕。

孙中山获悉陆皓东被捕的消息,万分焦急。首先请求美国领事出面调解,进而要求陆皓东曾经供职过的电报公司出面,作证陆皓东只是这家公司的一名普通雇员,并不会认真闹革命的。然而,人们显然低估了陆皓东的革命积极性。当美国领事前往中国官府为营救陆皓东而展开斡旋时,却发现陆皓东早已承认起义之事了。

面对公堂之上的严刑拷打,陆皓东大义凌然的宣布了自己的意愿:“今事虽不成,我心甚慰。但一我可杀,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吾言尽矣,请速行刑。”这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在广州英勇就义,年仅29岁。

孙中山在日本获知陆皓东死难之事,万分悲痛,放声大哭。孙中山赞誉陆皓东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并深切怀念道:“死节之烈,浩气英风,实是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今及,仰止无穷,二公(此处指陆皓东和史坚如)虽死,其精灵之萦绕吾怀者,无日或间也”。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于1912年5月27日回到翠亨村,次日即与其兄孙眉及村中父老,前往陆皓东家中探望。孙中山抑制住心中悲伤,说道:“皓东成仁取义,留名千古,虽死犹生,后人景仰”。随即取出3000大洋,以安慰烈士眷属,其中1000元用作陆皓东的儿子陆少东的结婚费用。

1927年,广东省政府杨鲍安提出,每月发给陆皓东家属赡养费200元大洋用作日常支出,此举一直持续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家乡人为永久纪念这位革命先烈,于1937年在其故乡犁头山麓,修筑了陆皓东陵墓,这是一座衣冠坟,里面掩埋了陆皓东生前穿过的一套衣服。陵墓前竖有陆皓东塑像,庄严肃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游览孙中山故居时,曾赋有《谒翠亨村》三首。其中一首写有:“当年首义同村者,大节堂堂天下闻。一代人豪争想像,犁头山下陆公坟。”此诗表达了对陆皓东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P44-47

序言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当2011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在一些有厚重历史感的人们眼中,这一年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一个世纪前的中国,那是怎样的血雨腥风?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标志性的事件,那么,打开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无疑是近代国人永远忘却不了、最具震撼意义的事件。

时间定格在10月10日。夜幕降临后,湖北武昌新军军营中却气氛异常,在焦虑感、压力感充斥下,军人们躁动不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面临死亡威胁的革命者,终于在第一声枪响后,爆发了。他们奔向楚望台军械库,武装自己,旋即整个武昌成了喧嚣的世界,一夜激战,清军败亡,武昌光复,紧接着汉阳、汉口相继落人起义军之手,并建立了新政权——湖北军政府。武昌引发的革命之火,迅速燃遍全国。在革命洪流的凯歌声中,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横空出世……作为大革命的最初推动者,孙中山被推向历史前台,成为新生的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这场革命宣告了专制帝制的结束,也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民主共和新时代的到来。

100年来,站在不同的时间原点上,“这场革命何以会发生?”、“为什么是孙中山?”,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是历史学家们不断追寻的话题。但是,在笔者看来,这场革命和革命的推动者带给我们的追问却绝不仅仅是这些。

一是辛亥革命可以避免吗?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知识界兴起了一股“告别革命”的思潮,一时间,风靡学术界,而且至今不衰。在这股思潮推动者眼中,曾经的“革命”遮蔽了一切,让原本丰富多彩的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种种社会现实得不到展现。甚至在一些人看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人走的大弯路,“革命”不再受人追捧和尊崇。以“革命”为主旨指代和梳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大体上是没有问题的。100多年前,在为中国未来寻找方向和出路的过程中,一部分仁人志士充当了“先知”的角色,他们以“革命”为志向,撬动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向。与此同时,对大多数生活在大清王朝体制下的芸芸众生而言,他们远离“革命”场域,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惯性和节奏。于是,在历史叙述者眼里,“告别革命”似乎有其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这部分人的生存状况。但是,100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这场革命,无疑我们无法附和“告别革命”的声音,因为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人,面对国家的沉沦和民族的衰败命运,面对社会不公和种种黑暗现实,内心中都潜藏着“革命”的情愫,只是一时选择了沉默,并且不等于支持旧的腐败统治。当革命的涓涓细流冲破阻碍,发展为排山倒海的洪流,那些沉默的羔羊也揭竿而起时,大清王朝就被一举颠覆了。可见,历史是有法则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非虚言,“革命”不能轻易“告别”,否则,中国近代历史将无法书写,辛亥革命的意义也难以被客观阐释和揭示。

二是为什么是孙中山,或者说为何孙中山会成功?毫无疑问,孙中山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代表人物,是中华民族处于艰难处境中的探路人。他聪明、胆大而富于冒险精神,在博览群书和游历世界的过程中,他看清了历史大势。他用“革命”作启蒙武器,启动了推翻清王朝的大幕,虽一次次努力、失败、再失败、再努力,在用无数志士的鲜血和生命埋葬大清王朝的同时,也让“革命”的旗帜在越来越多的同道者心中扎根。百年后,蓦然回首,你不能不承认,真理竟掌握在孙中山和他的同道者手中。

三是辛亥革命纪念的意义何在,或者说这场革命的启示是什么?自辛亥革命发生后的100年来,中国历史跌宕起伏,风雷激荡,一场场“革命”次第登场。这个世界,不该是“前人负责革命、后人负责纪念革命”这样简单的逻辑。那么,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何在?有人说纪念辛亥只是一个回顾,整顿自己才是开拓未来的重要契机;有人认为:“所谓纪念,既纪念成功的一面,也纪念失败的一面,纪念革命党上台的一面,也纪念清王朝倒台的一面,纪念议政厅里共和议政新鲜的一面,也纪念断头台上血淋淋的一面”;更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盛大的假面舞会”,“戳穿假象,还原历史的本真,让历史的挫折转化为历史智慧”。无论如何认知,都已道出了复杂性。可是,在笔者看来,还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

首先,如果以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为历史原点,探寻中华民族发展道路和方向,经过极为艰辛努力,一个世纪的奋斗,到如今中国已重新回到世界性大国的行列,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经济大国,中国的复兴已是世人公认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纪念辛亥革命有着不一般的含义,可以告慰这些“先知先觉”们的在天之灵。其次,革命不是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发展的通途。今日的中国不断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受惠于这场伟大的革命。中国人民敢于砸碎发展的桎梏,孙中山发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呼声。于是,顺乎天道,与时俱进,这些革命的启示元素就不断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行的动力和不竭的精神源泉。今天纪念这场革命,就是要让我们记住,辛亥革命进一步开启的中国社会转型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其三,这场革命昭示后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发展的新希望,但中华民国的覆亡又警示我们,在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上,充满各种挑战和荆棘。辛亥革命也是最好的历史素材,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其经验和教训都值得今日的中国很好的汲取。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编撰了这本书。

之所以选择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作为切入点,是因为我们深知,历史本来就是人活动的结果,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和无数与他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们努力的产物。阐释这段历史,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还原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揭示他们的追求、何以会走上革命道路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种种举动以及最后的归宿,这场革命的复杂性和多个面相才能得到很好的展现和揭示。让历史回归人物和事件本身,这样的书写才更有历史的韵味。

“共和”是一种历史潮流,“共和之路”是当时世界昭示中国人的未来希望之路。收录在本书中的人物,都是以孙中山领导的民主共和革命事业为主线,以参与时间先后为经纬,筛选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和亲密战友。取舍是否得当,敬请读者指正。

是为序。

石建国谨识

2011年4月28日于青岛

后记

辛亥革命这一符号化的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是与一位传奇性的代表性人物——孙中山密不可分的,是他拉开了推翻帝制的历史大幕。那是一个中国命运的悲惨时代,更是一个如火如荼、革命者前仆后继开展革命的时代。孙中山,一个革命时代的引领者和他的同道者,从此名垂青史。

本书编撰的起意源于胡孝文先生,作为书目策划人,他思想意识超前并富于创造性,敏锐意识到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个机会,并定下了本书的方向。我接受了他的托付,自去年7月起,就网罗几位同仁,埋头书海,开始了爬格子的辛苦撰写历程。

收录本书的人物,都是以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为主线,以时间为经纬,以对孙中山提供支持的状况为取舍标准。

第一,撰写主题既然以孙中山和他的朋友们为主,这个就是主线,要做到形散而魂不散。虽然传主是孙中山的战友,但也要以孙中山从事的革命事业为主线,要有历史的大视角,既要反映传主是如何和孙中山走到一起的,更要反映传主的个性、与孙中山的恩怨等等。

第二,写作原则和风格。写作原则:不虚美,不掩恶。客观、辩证、丰富、生动、有血有肉、突出历史细节。把握好历史尺度与政治尺度。充分理解,适度批评,仔细把量其历史合理性与时代局限性。写作风格:行文简洁、明白、平实、风趣,甚至可以故事化,让历史人物灵动、有血有肉。

在编撰中,我们本着上述要求,合理分工,最终形成了本书的框架。

由于每个撰稿者的学识和撰写风格不同,而且虽然我们要求遵循学术规范,注明参考文献出处,但限于本书体例,未能一一注明,难免存在问题或错处,敬请学界同仁谅解和批评指正。鉴于是多人撰稿成书,本着文负其责的原则,由作者对本文负责。

谨以此书献给100年前发动辛亥革命的先烈们。

本书能够编撰和出版,一切都有赖于世界知识出版社的胡孝文先生,没有他的帮助,本书的出版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在此表达我们最诚挚的谢意。

石建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