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组成,其中又各有若干篇短文,共计一百六十篇文章,近十五万字。全书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引用历史故事作为其说理论证的基础,可读性很强。
鲍世斌编著的《吕不韦谋世大智慧:〈吕氏春秋〉今读》的写作目的是想通过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的形式,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会到《吕氏春秋》的思想精华。全书共有一百零五个故事,依据主题的不同,分为君道篇、士道篇和世情篇三部分。为了真实和充分地反映《吕氏春秋》的思想,每个故事后的那段文字基本依据原作者的思想而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吕不韦谋世大智慧(吕氏春秋今读)/点化先哲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鲍世斌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吕氏春秋》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组成,其中又各有若干篇短文,共计一百六十篇文章,近十五万字。全书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引用历史故事作为其说理论证的基础,可读性很强。 鲍世斌编著的《吕不韦谋世大智慧:〈吕氏春秋〉今读》的写作目的是想通过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的形式,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会到《吕氏春秋》的思想精华。全书共有一百零五个故事,依据主题的不同,分为君道篇、士道篇和世情篇三部分。为了真实和充分地反映《吕氏春秋》的思想,每个故事后的那段文字基本依据原作者的思想而写。 内容推荐 鲍世斌编著的《吕不韦谋世大智慧:〈吕氏春秋〉今读》以《吕氏春秋》中的寓言、典故为素材,加以合理想象,生发出一系列短小精焊的哲理故事,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有情趣,极有可读性。并配有19幅插图,再现古代生活画面和圣贤们的风采。每则故事后均有点评,揭示寓意机趣,联系当今实际,让你悟得人生真谛。 《吕不韦谋世大智慧:〈吕氏春秋〉今读》不同于枯燥乏味的白话翻译,而是在对原著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 目录 导言 君道篇 伯成子高辞官 许由坚辞天下 客人问东户季子 商汤网开三面 周文王葬朽骨 周武王伐纣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楚文王论臣 楚庄王伐陈 秦穆公岐山失马 秦晋殽之战 秦献公行赏公正 陈侯喜丑亡国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赏郤子虎 晋文公论赏 辛宽论周公 颜阖论东野稷驾车 卫灵公论宛春 齐简公拒谏遭祸 齐桓公见小臣稷 齐桓公启用宁戚 管仲劝齐桓公信守盟约 管仲宴请齐桓公 齐桓公问相 齐桓公亲近小人 齐滑王问亡国原因 齐王为太子请老师 邾君猜疑公息忌 屠黍论亡国 孔子拜见鲁哀公 卑梁之祸 树下饿人报恩 赵襄子忧胜 赵襄子任用胆胥己 赵简子论臣 赵简子杀白骡 赵简子伐卫 烛过谏赵简子 尹铎敢违君令 魏文侯礼遇段干木 魏武侯问李克 宋康王自大亡国 士道篇 伯夷与叔齐 腹(黄享)大义灭亲 祁黄羊举贤不避嫌 介子推归隐山林 弘演保全卫国 惠盎见宋康王 田赞谏楚王 田骈论客 石渚为国甘愿受罚 墨子无功不受封赏 子罕论宝 子产诵诗安郑国 子罕持仁守义退楚军 士为知己者死 淳于髡说动齐宣王 公孙弘不辱使命 式夷之死 北郭骚之死 晏子宁死不屈 晏子与越石父 春居谏齐宣王 尹文子与齐滑王论士 狐援以死谏齐滑王 白圭问夏后启 惠施尊齐君为王 郈成子慧眼察祸端 列子谢绝子阳之粟 子华子劝韩侯罢兵 宁越收尸 田鸠见秦王 颜阖贵生 孔子乐困 孔子试颜回 孔子察微 宓子贱治亶父 巫马期拜访宓子贱 要离刺杀庆忌 江上丈人拒剑 申公子培抢随兕 伍子胥复仇 伍子胥和夫差之死 翟黄谏魏文侯 吴起哭别西河 吴起问商文 刻舟求剑 世情篇 失斧疑邻 子弓爱子 高阳应建房 澄子寻衣 有用与无用 齐人攫金 黎丘奇鬼 唐尚羞为史官 子列子问射 连环结不可解 列精子高自知 齐人相狗 如此勇敢 如此直躬 孙叔敖教子 楚人遗弓 乐正子春忧虑伤身 试读章节 晋文公论赏 在晋楚城濮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晋文公召集大臣们共商良策。 晋文公先问咎犯:“楚军兵多将广,而我军势弱。要破楚军,我们该怎么办呢?” 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杂的君主,对于礼仪的盛大从来不会感到满足;而作战频繁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来就不会感到满足。您只要对楚国实行诈术就可以了。" 晋文公听完咎犯的话后又问雍季:“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雍季说:“把池塘的水放干了来捕鱼,怎么会抓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肯定就没有鱼了。把山林烧光了来打猎,怎能不获得野兽呢?可是第二年也就不会有野兽了。使用欺诈的方法,虽然现在可以苟且得利,但以后就无法再得利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还请国君三思。” 晋文公经过认真地思考,最后还是采纳了咎犯的主张,从而在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军。 晋文公回国以后论功行赏,特意把雍季排在首位。不少人对此十分不满。 有人大胆地问:“城濮之战的胜利,是由于采用了咎犯的计策。您采纳了他的计策,而行赏却把他放在雍季的后面,这恐怕不合适吧!” 晋文公听后笑了笑,说:“雍季的话,对百世有利,而咎犯的话,只是顾及一时。哪里有把顾及一时的放在对百世有利的之前的道理呢?” 听了晋文公的解释后,大家都心悦诚服地让雍季得了头赏。 孔子对这件事评论说:“遇到危难而用诈术,足以打败敌人;回国后尊崇贤人,足以报答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坚持到底,却足以成就霸业了。” (《孝行览·义赏》) 依靠诈术办事,即使暂时成功了,最终也会毁坏的;即使胜利了,最终也会失败。春秋时期,普天之下取得胜利的人很多,但最后成就霸业的人只有五个,晋文公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知道胜利是如何取得的,因而也就赏罚得当。他明白,道义是“百世之利”,而功利只是“一世之务”,只有尊崇道义,才是掌握了“胜之所成”。因此,行赏的原则应该以道义为上,而以功利为下。 辛宽论周公 有一天,鲁穆公和大臣辛宽座谈,谈论齐鲁两国的战略关系问题。 谈着谈着,辛宽突然说:“嗨,我总觉得我们的先君周公在受封的问题上不如姜太公聪明。” 鲁穆公奇怪地问:“何以见得呢?” 辛宽回答道:“从前太公望被封到营丘一带的滨海之地,那里是海阻山高、险要坚固的地方,所以地域日益广大,子孙越来越昌盛。而我们的先君周公被封到了鲁国,这里没有山林溪谷之险,诸侯都可以从四面入侵,所以地域日益缩小,子孙越来越衰微。" 鲁穆公听了辛宽的话不太高兴,但又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反驳他。 辛宽告退以后,南宫括进来见鲁穆公。 鲁穆公说:“刚才辛宽责备了周公。” 南宫括问:“他是怎么说的?" 于是鲁穆公如此这般地把辛宽的话又转述了一遍。 南宫括听罢,十分生气地说:“辛宽是一个年幼无知的人,不懂道理。国君您难道没有听说过成王建成成周时所说的话吗?成王说:‘我营建并居住在成周,我有好的地方容易被发现,不好的地方容易受到责备。’所以说,做好事的人得天下,干坏事的人失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贤德的人难道想让自己的子孙凭借山林之险来长久地于无道之事吗?辛宽真是一个小人啊!’’ “好,说得好!”鲁穆公连声称赞,从此以后也就疏远了辛宽。 (《恃君览·长利》) 如果让燕雀为鸿鹄凤凰谋划,那一定不会得当。它们所谋求的东西,只不过是瓦缝之间、屋檐之下而已,哪里比得上鸿鹄凤凰一飞就有飞出千里之外的志向。如果君主的品德不够隆厚,道义不够宏大,就飞不到郊野,而愚昧卑下的人为贤德之人谋划,也是和这一样,固陋狂妄,横加诽谤,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颜阖论东野稷驾车 东野稷是卫国著名的驾车高手。有一次,卫庄公要他表演驾车技术。为了让卫庄公高兴,东野稷使出了浑身解数,车子前进后退,左旋右转都合乎规矩。 卫庄公看了东野稷的表演,十分高兴,夸奖道:“好,真是太好了!就连造父这样的著名车手都不一定能超过你!你再驾车绕宫室转一百个圈吧。” 东野稷欣然从命。他刚出去一会儿,颜阖前来拜见卫庄公。 卫庄公问:“你进来的时候碰到了东野稷吗?他的驾车技术真是太高超了!” 颜阖说:“是的,我进来时碰见了他。不过,我认为他的马一定要累坏了。” 卫庄公不相信:“怎么会呢?他的驾车技术可是很高超的啊!” 过了不久,东野稷就回来了,他的马果然累坏了。卫庄公十分奇怪,就问颜阖:“你怎么会知道东野稷的马一定会累坏的呢?” 颜阖笑道:“东野稷的驾车技术我是知道的。他驾车不管前进后退,还是左旋右转,都合乎规矩,就连造父这样的人也无法超过他。刚才我碰到他的时候,他还在无止境地要求自己的马。所以我知道他的马必定会累坏了。” 卫庄公感慨地说:“是啊!驾车不能超过马的限度,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啊!” (《离俗览·适威》) 凡事皆有度,善于驾车的人都是让马少拉轻载,手中拿着马鞭,不让马尽情地奔跑而过度消耗,这样才能行至千里之外。因此,高明的驾车手总是善于控制马奔跑的节奏,不让它超出极限,否则就会把马累坏。所以,高明的领导者统驭下属就像高明的驾车人一样,善于让下属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又不让他们超过限度,造成不好的后果。 卫灵公论宛春 有一年冬天,卫灵公下令调集民工在宫中挖一个大池塘。由于天气太冷,老百姓虽然心有怨言,却又不敢说。 大臣宛春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劝谏卫灵公:“天气这么冷了还要兴办工程,恐怕会损害老百姓。’’ 卫灵公问:“天冷吗?我怎么不觉得呢?” 宛春说:“国君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里又有火炉,当然不会觉得冷了。而现在老百姓的衣服破旧不堪,鞋子坏了都来不及修补。您确实是不觉得冷,但百姓却感到冷得很!” 卫灵公点点头,称赞道:“你说得很好,我马上下令停工。”他随即便下令停止了修池工程。 宛春告退后,侍从们都劝说道:“国君您下令要民工挖池,您不知道天冷,而宛春却知道。因为宛春知道了天冷而下令停止工程,这样做会使感激归于宛春,而怨恨归于您。百姓会因此而喜欢宛春,憎恶国君您。这恐怕对国君不利吧!” 卫灵公对此不以为然,淡然一笑地说:“你们太过虑了,不会这样的。宛春只是鲁国的一个平民,而我任用了他,老百姓对他还没有什么了解。现在我要让老百姓通过这件事了解他。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善行一样,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 (《似顺论·分职》) 卫灵公这样议论宛春,可以说是懂得为君之道了。做君主的人,本来就没有具体职责,而是要根据臣下的职位而委派他们的责任。事情做得好坏,由臣下负责;该赏该罚,由法律规定。君主何必亲自去做呢?只要规定臣下的职分就够了。这样一来,受赏的人也就无须感激谁,被处罚的人也无须怨恨谁,人人都只要反躬自省就够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明的做法。推而广之,今天的领导之法也不过如此而已。 P35-42 序言 《吕氏春秋》二十六卷,署吕不韦撰,实为他召集其门客集体所作,但基本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因在赵国做生意时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并设计使之登上秦王宝座,从而吕不韦在秦庄襄王初年成为秦国丞相,封文信侯。秦王政即位后,尊为相国,号仲父。但秦王政成年后吕不韦被流放,不久自杀。 吕不韦相秦前后达十三年之久。在这期间,他成为秦国的实际决策者,对六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从而使秦国一统天下成为必然之势。基于这种背景,作为最高决策者的吕不韦势必要考虑统一后的秦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政策来治理,但他又不赞成用自秦孝公以来定为一尊的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的治国方针。吕不韦认为,对于治国,诸子百家都有有用的东西,又都有偏颇之处,也就是“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他想“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基于这种考虑,他召集了家中门客共同编写了《吕氏春秋》,将自己在秦国实施的方针政策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作为秦帝国统一天下后的治国大纲。 《吕氏春秋》采先秦诸子百家之长,所以《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但是,杂家并非杂揉,而是融会贯通。班固对此评论说:“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也就是说,杂家主张治国要采集百家之长,并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起来。这正是《吕氏春秋》的思想特征。 《吕氏春秋》一书的哲学基础深受道家,尤其是老子学派的影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性质,但又对道家思想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它不相信什么天命和鬼神,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物质性的“精气”,事物之间是有客观联系的,而且在认识论上特别强调别宥和去宥,即去除认识的主观片面性,并突出了对事物的辩证认识。这些思想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 作为治国纲领,《吕氏春秋》提出了一整套的政治主张,其理论基础是“法天地”,认为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清平盛世。可以说,虚君实臣和民本德治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 首先,《吕氏春秋》认为君主要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使臣下有所为而各尽所能。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 (1)君主要治其身,反诸己,也就是加强自身的修养。 (2)君主必须求贤用贤。 (3)君主还要正名审分,即让百官各处其职,各尽其能。 其次,《吕氏春秋》主张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实行仁政德治的治国方针。它从历史经验中看到,人民是国家安危存亡之关键。既然要以民为本,那么就要实行以德治为主,赏罚为辅的方针,这样才会通达无阻,无往而不胜。 总的说来,《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经过改造的道家思想为哲学基础,兼采各家之长,融会贯通而成。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吕氏春秋》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组成,其中又各有若干篇短文,共计一百六十篇文章,近十五万字。全书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引用历史故事作为其说理论证的基础,可读性很强。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想通过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的形式,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会到《吕氏春秋》的思想精华。全书共有一百零五个故事,依据主题的不同,分为君道篇、士道篇和世情篇三部分。为了真实和充分地反映《吕氏春秋》的思想,每个故事后的那段文字基本依据原作者的思想而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