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黑暗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舍尔克·法塔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移民文学成为德国文坛上一个备受关注的新文学现象,一批又一批移民文学作家相继崭露头角,使得德国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发展趋势。当代德国作家舍尔克·法塔堪称为这种移民文学新生代的佼佼者。他的代表作《黑暗船》这部小说以近乎现实主义的叙述方式描写了伊拉克青年克里姆煎熬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悲哀人生历程。

《黑暗船》是一部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的作品。作者并没有以截然对立的黑白色彩来展示现实图像,而是采用冷静精炼的语言和经典的叙述方式勾画出主人公短暂的人生轨迹。

内容推荐

克里姆出身于伊拉克一个库尔德人之家,从小生活在战乱中。父亲遭萨达姆秘密警察杀害。之后他被劫持,成为圣战者的恐怖行动训练对象。他逃脱后,历尽艰险,偷渡到欧洲,想在柏林这座西方大都市寻找立身之地。而作为异乡人的他又面临着巨大的孤独与一道道无形的深渊……

小说《黑暗船》是作者舍尔克·法塔迄今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曾获莱比锡书展奖和德国图书奖最终提名奖,堪称当代德国移民文学代表作。

《黑暗船》是一部独具风格的小说,它以经典的叙述方式和与众不同的艺术想象表现了当今德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值得向我国读者推荐。

目录

译者前言

序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试读章节

克里姆想起那一成不变的礼仪。母亲把他和兄弟们呼叫到一起。他们共同拿出来一条陈旧的、已经洗得破破烂烂的毛毯,将它铺在地上。有时候也会用报纸来替代。他们把锅碗放在中间,像围着篝火一样坐在地上。虽说有汤勺,可他们大多时候都是自家人在一起,所以就用手抓饭吃。谁想吃多少就拿多少,一个个无拘无束地把手伸进饭锅里。

有时候,尤其在朦朦胧胧的时刻,克里姆就觉得,仿佛回忆这样的就餐情景就是这个家留在他记忆里的一切。这是因为,当他一回想起这事时,他们一个个都浮现在眼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母亲向来都在场,可是他几乎从来就没有看到她吃饭。他想起母亲那双手,想起她那两条裸露的小臂,因为她把袖子挽得高高的。他看到大弟弟伊马特就在眼前,身子瘦削,脸色苍白,小口地吃着米饭,就连金花豆也会挑个大小,然后才犹犹豫豫地放进嘴里,好像他的嘴唇受了伤似的。相反,阿里则与他和父亲不相上下。他总是像饿鬼,一天到晚就贴在母亲身边。他在锅里抓来抓去,吃个不停。他喜欢吃,而且按他的年龄可够多了。最后,父亲也出现在克里姆那内在的眼前,常常是劳累了一整天后显得疲惫不堪的样子。只要他一坐在地上,那沉甸甸的、挺得老大的肚子让他看上去像瘫痪了一样。克里姆想起了父亲眼睛下便那一个个眼袋圈,它们在电视屏幕的闪烁中格外分明。他半是看着挂在他们头顶上方的电视屏幕,半是身子转向自己这个家,从来都寡言少语,但同时看上去却一点都不木然。在一次次回忆里,克里姆就是这样与父亲不期而遇的。

父亲经营着一家小餐馆。餐馆坐落在城边上。那无非是一个茅屋而已,里面摆满了木头长凳和椅子。屋顶上有一个大洞,将就着用一块垫子遮盖着。久而久之,垫子风吹日晒,让可爱的光芒透射进茅屋里。克里姆感受到了。可是除了他,没有人觉察到这一切。

绝大多数来这里就餐的客人都是过路人。在穿越这个国家山恋起伏的北方途中,他们要在这里歇歇脚。餐馆紧靠一条国道。这样的国道可以通向这个国家的四面八方。克里姆想起那个黄褐色的空间,想起那熙熙嚷嚷的说话声和客人们头顶上那一团团烟雾。在那个垫子周围,烟雾充满透射进来的一道道光束,好像它们就是一个个玻璃容器。克里姆的母亲总是耿耿于怀,屋顶上那个洞从来都没有好好地修缮一下。可丈夫却没有时间顾得上。他的一生注定跟烹饪难解难分啊。在克里姆眼里,除了做饭,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让父亲上心的。

每天上学之前,克里姆先得干活。他要为那个坐落在茅屋旁边的小厨房准备好一切。一天就是从清晨四点开始的,因为这个时刻,出租汽车司机都来光顾了。他们一天到晚忙来忙去,在餐馆里享受特价。为此,他们时而帮着克里姆的父亲拉拉货。一大早这个时分,餐馆里只供应汤和烤内脏。通常都是这样;接下来一天里,客人们可以选择鸡肉和羊肉以及与之相配的汁料。当然总少不了米饭,巨大的黑锅一蒸就是满满一锅。定时搅动、腾锅和重新加米的工作,父亲全都让克里姆来干,后来还负责照看气瓶。气瓶是一个寡言少语的男子定期推着小木车送过来的。这样要比自己去气瓶店里取贵一些,可是他会立刻帮着把气瓶接上,并且点根火柴来检验密封情况。克里姆了解这人整个一生的经历,却从来没有跟他说过几句话。

在他的全部回忆中,吃饭成了他一生的偏爱。他厌恶那种一再反复的礼仪,也厌恶因此而带来的许多活儿。有时候,他干脆就观察着父亲,眼睁睁地看着他在狭小的厨房里,身子向前倾,热得上气不接下气,眼疾手快地准备着许许多多的盘子,而半个钟头以后,克里姆的母亲又会将它们收集起来。尚在孩童时,克里姆就暗暗下定决心,永远都不干这样的工作。

在茅屋后面,有一问没有窗户的铁板屋顶棚屋,需要时,它也是用来宰杀牛羊的。克里姆很少踏进这黑洞洞的房间,他无法忍受那令人窒息的酷热和气味。棚屋中间堆放着割下来的羊头,个个都睁着玻璃般的眼睛,舌头伸得长长的。几个来自邻近一些穷人家的男孩受雇于克里姆的父亲,在棚屋里干活。他们清理羊头,挖出舌头来。有一次,父亲无非就是要他熟悉这样的事情,于是向他解释说:舌头一定要从下颚的软处割出来。如果从嘴里的话,那会很费劲的。在一片血腥味中,小伙子们穿着脏兮兮的裤子和上衣蹲在地上,把一个个长舌头扔到自己身旁的铁皮盒里。他们好奇地抬起头望着克里姆,不过一句话也不说。阳光只是透过门上一条宽缝,照射在那黑乎乎的地上。看样子,仿佛它把成群结队的苍蝇一起带了进来。

照父亲的说法,这样的工作无论如何都不适合于自己的长子克里姆。他顺便教给克里姆烹饪技术,他必须随时听候吩咐,在厨房里搭把手。尽管如此,克里姆依然如期去上学。他父亲甚至雇了一个帮工。当克里姆不在时,这个帮工就推着一辆破旧的平板车,陪着他去市场购买备用的货物。

看样子,好像父母亲不惜做出任何努力,就是为了使他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父亲不愿意看到克里姆去棚屋里看着小伙子们干活。也许他在担心,在那样的昏暗里,从那令人窒息和无声无息的劳作中,会有什么东西直接转移到儿子身上,使他变坏。克里姆就是在这样的感觉中成长的,即便注定成不了一番大业,但毕竟会过上更好的日子。

他很早就开始发胖了。一开始,这事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因为周围有许多胖墩墩的孩子。然而,他们哪里比得上克里姆呢。到了七岁时,他就成了远近最胖的孩子。母亲常常提醒他别老吃剩下的饭菜。她最后甚至把他赶出家门,要让他多动一动。不过,她都是暗暗地做着这一切,尽量不引起丈夫的注意。因为克里姆的父亲有三个男子那么壮实,况且这也一点没有妨碍他。他天生个儿不高,更多是一副瘦削的身材,手脚关节灵巧。然而,饮食使他彻底发生了变化。

克里姆的母亲认识丈夫时,他比现在可要轻五十公斤啊。有时候,她把对这事的回忆也插进晚间的闲谈里。她喜欢停留在这样的话题上。她喜形于色,她那双杏仁眼睛眯成一条缝,她看上乐此不疲。克里姆后来回想起这一切时,才明白了自己当时无法明白的东西:那是容许母亲唯一小小的不恭不敬——而且她尽情地享受着这小小的不恭不敬。一到这个时候,父亲一边平静地微笑着,一边蹲在那条垫着枕头的长凳上,一如既往深深地呼吸着。P4-8

序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移民文学成为德国文坛上一个备受关注的新文学现象,一批又一批移民文学作家相继崭露头角,使得德国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发展趋势。这些移民文学作家从跨文化视野出发,以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热门话题,即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尤其从赫尔塔·米勒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这种热潮可以说愈演愈烈,同时也越来越引起学界更为广泛的重视和讨论。当代德国作家舍尔克·法塔(Sherko Fatah,1964—)堪称为这种移民文学新生代的佼佼者。

法塔出生在柏林,父亲是伊拉克库尔德人,母亲是德国人。他从小就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也为他后来不同凡响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成长于当年的民主德国,1975年移居西德,在柏林学习哲学和艺术史。作为“德国作家”,他从七十年代以来就经常前往伊拉克去看望居住在那里的父亲。他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离不开这种人生经历和对不同文化的体验和认知。2001年,法塔发表了处女作《在边境地区》,开始在德国文坛上绽放异彩。他日益丰厚的创作成果也为他越来越多地赢得了令人瞩目的声誉。他先后获得了多个文学奖项,其中包括德国批评家奖特别奖、希尔德一多米流亡文学奖等。小说《黑暗船》(2008)是作者迄今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刻就成为畅销书,好评如潮,并且获得了两个文学奖项,即莱比锡书展奖和德国图书奖最终提名奖。

移民背景也许是作者法塔在文学创作中挥之不去的影子,因为在他看来,写作就是要把“我的人生经历与叙事经验融为一体”,借以来展现“我的遗产”,并且“尽力在我和这样的出身之间创造出距离,使之成为富有底蕴的文学形式”,闪现出更具张力的艺术图像,让文学叙述放射出意义深邃的活力。从走上文坛开始,他的艺术追求就旨在以别具一格的叙述视角来表现文化冲突中“局外人”的种种命运。

小说《黑暗船》正是作者这种艺术思考的璀璨结晶。这部小说以近乎现实主义的叙述方式描写了伊拉克青年克里姆煎熬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悲哀人生历程。

小说一开始,“序幕”就把读者引入主人公一个童年回忆的片段里,突如其来的恐惧使得本来充满田园氛围的湖光山色蒙上了让人不寒而栗的阴森:在一个美妙的夏日,云彩像飞船一样划过蓝蓝的天空,徐徐的清风掠过山丘,柔和的阳光使大地分外娇娆,一群在山上采药的女子又说又笑。这时,直升机的轰鸣声把那个沉醉在梦境里的小男孩惊醒到现实之中。直升机降落在山丘上,吞没了那群女子,又高高飞去,没过多久,它又将她们从高空上吐出来,一个接着一个,犹如五颜六色的飘带。叙述者从始到终都没有对这个情节作任何评述和解释,然而,读者则很快会从小说的表现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这段童年回忆正是萨达姆独裁统治的军队当年滥杀和威慑库尔德人的瞬间剪影。克里姆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冲突中开始的。

继“序幕”之后,小说分为四章展开叙述。可以说,这种突如其来的恐惧构成了小说叙述结构的准则,而所叙述的主人公就是克里姆,是他在各种生存环境中不同寻常的感受和经历。克里姆出身于伊拉克一个库尔德人之家,从小就生活在战乱之中,饱经战争带来的灾难。他本来应该像父亲一样学习烹饪,从而接管父亲经营的小饭馆。然而,当他眼睁睁地看着父亲遭到萨达姆秘密警察的杀害之后,他的人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之后不久,他被转战在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地区的圣战者劫持,成为其训练恐怖者的对象。小说第二章别开生面地描写了克里姆跟随圣战者的一次次冒险经历。他与他们一起生活在深山里,亲眼目睹了圣战者种种滥杀无辜的暴行和谋杀;他内心里遭受着难以忍受的折磨,最终成功地逃离开圣战者。  “黑船”成了克里姆离开圣战者之后的逃亡之路。他翻山越岭,历尽艰险,来到海边,偷偷地上了一条船,企图隐身在黑暗的货舱里偷渡到欧洲。他感到自己像漂浮在茫茫大海上的一片孤叶,无限的恐惧和绝望始终伴随着他忐忑不安的心灵。他最终像鲁宾逊一样漂流到一个孤零零的小岛上。如果说小说到此充满冒险色彩的话,那么,随着“黑船”命运的结束,这部小说则变成了一部大都市小说、爱情小说和流亡小说。他来到柏林,寄居在叔叔家里。小说的第四章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克里姆要在柏林这座西方大都市里寻找立身之地的种种努力。希望和失望成为他每天的伴侣。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他与西方世界的鸿沟使他难以融入这个社会之中。他对爱情和同居的观念与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柏林女大学生格格不入。他时时刻刻感受到流亡的孤独。在这种无尽的煎熬中,克里姆茫然无措。如果说宗教在圣战者那里仅仅是一种礼仪的话,那么身在异乡的他则在其中看到了能够唤起家乡感的力量。在柏林,他力图要逃脱的暴力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里;那血肉横飞曲肢体,那曾经是朋友的活炸弹,那个精神领袖平和的淡定一再折磨着他。克里姆是个陌生人。孤独让他悲伤,使他无视于现实的种种危险,在柏林又误入迷途,最后惨死在圣战者的屠刀下。

《黑暗船》是一部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的作品。作者并没有以截然对立的黑白色彩来展示现实图像,而是采用冷静精炼的语言和经典的叙述方式勾画出主人公短暂的人生轨迹。作者的意图更多在于让读者透过贴近现实的艺术形象去感知纠结于各种冲突,首先是文化冲突中的个体的必然命运:克里姆到处都是作者所说的“局外人”;他既不会认同于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极端主义,也无法适应于西方世界的生存。克里姆的故事读起来就像是冒险与成长小说的融合,其中包含着一个个诗意深刻的图像。作者法塔十分善于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一再令人惊讶地为这样的人生寻找到无比真切的象征形象。《黑暗船》入木三分地透射进一个似乎陌生的艺术世界,它既让我们感到新奇,又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与此同时,作者也以此把读者的目光吸引到对宗教文化与宗教极端主义关系的关注上。

可以说,《黑暗船》为当代德国小说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艺术天地。移民、流亡和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成为小说表现引入深思的亮点。作者法塔以十分细腻而冷静的笔触,成功地将自己的“移民背景”拓展为一个视野广阔意蕴深邃的艺术图像。这部小说因此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赞赏。德国各大报刊和媒体先后都对《黑暗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法兰克福汇报》称之为“一部绝妙之极扣人心弦的作品”;《世界报》认为作者法塔创作了“一部对德国当代文学来说非同凡响出类拔萃的小说”;《时代报》视法塔这部小说不愧是“德语文学中用高雅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冒险题材”的典范。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当年就获得了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文学奖项,并且始终受到德语国家广大读者的青睐。

《黑暗船》是一部独具风格的小说,它以经典的叙述方式和与众不同的艺术想象表现了当今德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值得向我国读者推荐。这部小说的翻译通过“柏林文学之家”(LCB)得到德国外交部的资助,译者也有机会多次与作者直接交流,解决了翻译中诸多疑惑,在此一并深表谢意。与此同时,译者也期盼同仁和读者不吝赐教。

韩瑞祥

2011年5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6: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