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争史笔记(清)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朱增泉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位威严睿智的将军,一位慧眼别具的智者以独特的笔记体讲述千年战争史记;经典战役金戈铁马精彩呈现;王朝更迭兴衰存亡深度评说;以史为鉴,忘战必危之警示。

以职业军人的专业目光审读中国古代战事的《战争史笔记》是一部长篇散文体的战争史笔记。作者朱增泉将军以其独特的方式,以现代军人的视角,对古今中外的战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历代王朝更迭兴衰存亡进行了深层的评说。进而告诉人们:一个国家,无论衰败兴盛,都不能忘记战争。

本书是《战争史笔记》分册之《清》。

内容推荐

朱增泉将军以职业军人的专业目光审读中国古代战事的《战争史笔记(清)》,呈现金戈铁马的经典战役,深度评说兴衰存亡中的王朝更迭。

《战争史笔记》是作者的一部散文化的战争史笔记,或曰一部笔记体的战争史。凡历史,读起来都是比较枯燥和沉闷的,战争史也不例外。这是作者的一种尝试,力求把战争史写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清》详细叙述清代的战争历史。

目录

努尔哈赤

 1.遗甲十三副,起兵打天下

 2.统一女真各部

 3.建立后金政权

 4.八旗兵

 5.萨尔浒战役

 6.袁崇焕宁远大捷,努尔哈赤负伤身亡

皇太极

 7.皇太极与袁崇焕“议和”

 8.皇太极宁锦战败

 9.袁崇焕复出

 10.皇太极进攻北京

 11.袁崇焕被冤杀

 12.征服朝鲜

 13.统一蒙古各部

 14.建立大清国

清兵入关

 15.洪承畴、吴三桂叛明降清

 16.多尔衮借势入关

 17.清兵进入北京

清军统一全国之战

 18.多尔衮的策略

 19.追歼李自成大顺军

 20.追歼张献忠大西军

 21.消灭四个南明小朝廷

 22.多尔衮的历史功过

郑成功

 23.抗清斗士

 24.收复台湾

康熙时代的战争

 25.康熙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26.生擒鳌拜

 27.平定三藩之乱

 28.统一台湾之战

 29.抗击沙俄入侵东北

 30.亲征噶尔丹

 31.平定青藏

雍正时代的战争

 32.平定青海之战

 33.和通泊之败

 34.额尔德尼昭之战

乾隆的“十全武功”

 35.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

 36.平定准噶尔部

 37.平定阿睦尔撒纳

 38.平定回疆大小和卓木之乱

 39.缅甸之役

 40.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

 41.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

 42.安南之役

 43.第一次反击廓尔喀入侵

 44.第二次反击廓尔喀入侵

嘉庆之衰,道光之败

 45.乾隆留下的一摞“欠账单”

 46.鸦片输入

鸦片战争

 47.林则徐虎门销烟

 48.战争初起

 49.英国议会通过对华战争议案

 50.东部沿海第一阶段战况

 51.广州战况

 52.东部沿海第二阶段战况

 53.英军舰队攻入长江

 54.《南京条约》

 55.鸦片战争启示录

第二次鸦片战争

 56.战争背景和起因

 57.广州之战

 58.大沽之战

 59.火烧圆明园

 60.《北京条约》

太平天国战争

 61.金田村起义

 62.从广西到金陵

 63.太平军的三大军事行动

 64.内讧与分裂

 65.石迭开出走

 66.天京的陷落

捻军

 67.捻军简史

 68.捻军与太平军的联合作战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

 69.新疆危机

 70.左宗棠的战略谋划

 71.收复北疆之战

 72.收复南疆之战

 73.左宗棠抬棺索伊犁

中法战争

 74.中法战争背景

 75.中法在越南境内的交战

 76.和、战之议

 77.中法在台湾和福建沿海之战

 78.镇南关大捷

 79.战后评论及《中法新约》

中日甲午战争

 80.甲午战争导因

 81.平壤之战,清军溃败

 82.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惨败

 83.辽东之战,清军再败

 84.山东半岛之战,北洋舰队覆灭

 8s.《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6.西方列强“哄抢”中国的狂潮

 87.戊戌维新与戊戌政变

 88.义和团运动狂飙突起

 89.八国联军侵华纪事

 90.《辛丑条约》

沙俄入侵东北之战

 91.沙俄最早割走了中国大片领土

 92.沙俄军队入侵东北三省作战经过

英军入侵西藏之战

 93.英、俄对西藏的争夺

 94.英军入侵西藏作战经过

 95.《拉萨条约》

后记

试读章节

宁锦之役,宁即宁远,锦即锦州。交战结果,明军大捷,后金大败。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与明军交手的第一仗就败于明军,可谓“出师不利”。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年初,后金军有进攻辽东的迹象。由于前方将领不团结,“督师王之臣与崇焕又各具疏求去”,袁崇焕又擅自派遣信使与皇太极频繁往来“议和”,明廷对辽东不断采取加强措施。四月,对辽东方向增设大帅、增派将领。“以杜文焕驻宁远,尤世禄驻锦州,侯世禄驻前屯,左辅驻大凌河,满桂驻关门(山海关),节制四镇,仍赐剑以重事权”。五月,明熹宗又“命蓟辽总督阎鸣泰分总兵孙祖寿移镇山海(关),满桂移镇前屯,赵率教、左辅及内监纪用领兵守锦州,崇焕移宁远,黑云龙移一片石”。

五月,后金举兵十五万分两路攻锦州,明将赵率教指挥左辅、朱梅二部奋力抵抗,“矢石交下如雨”,从早晨打到晚上,“积尸满城下”,后金兵“至夜乃退兵五里西南下营”。次日再战,后金兵“以骑兵环城而行”。驻山海关的“总兵满桂遣兵援锦州,遇建州兵于爪篱山,大战,表里夹击”,将敌人打败。后金兵“解而东,锦州围遂解”。

六月,后金兵转攻宁远城。坚守宁远城的明军参将彭缵古,指挥“红衣大炮”击碎后金军营大帐房一座。后金召力兔贝勒、浪荡宁谷贝勒均战死;另被明军打死固山四人、牛录三十余人。翌日,后金增兵再攻宁远,宁远“守兵出城逆击之,连战数十合,发火炮矢石击之,积尸布地。四王子驻教场黄帐房,着黄衣督兵攻城,又死伤很多,暮色降临时撤兵而退。史书对宁锦之战的评价是,“时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建州(后金)一战,袁崇焕宁远之捷,亦止凭城拒却之。是一战而胜,满桂之力居多”(《明史纪事本末》第四册第1475—1476页)。

上述评价出现了“扬满抑袁”结论,对满桂有利,对袁崇焕不妙(多数史书则把宁锦之役的功劳都记在袁崇焕账上,也有片面性)。魏忠贤向来对袁崇焕没有好感,当时上至在朝大臣,下至各地大员,争相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迫于压力,不得已,“亦请建祠,终不为所喜”。这是很可悲的现象,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惯于向权势、淫威屈服,这是中华文化中的丑陋部分。魏忠贤一位阉丑,居然能作威作福到如此地步,全国遍地为他建造生祠。连袁崇焕这样的铁血将领都顶不住,悲乎哉!

明军取得宁锦大捷,袁崇焕却因这一仗而倒台。原因是,皇太极急攻锦州时,袁崇焕下令宁远、义州二地兵力不准动,派外围精骑四千,由尤世禄、祖大寿率领,前往增援锦州。战后,魏忠贤就让他的党徒们“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心灰意冷,“遂乞休”。七月,袁崇焕罢官还乡(《明史·袁崇焕传》)。

9.袁崇焕复出

崇祯帝登基,魏忠贤奸党被除,袁崇焕复出。此后,袁崇焕本来是可以在辽东抗击后金作战中大有作为的,但由于他自身的致命弱点,很快走向了反面,令人扼腕。

魏忠贤奸党被除: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袁崇焕罢官回乡刚一个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其弟朱由检继位(崇祯帝)。崇祯帝登基,魏忠贤的末日也到了。正直之士纷纷上疏弹劾魏忠贤奸党罪恶,请求“明暴其罪,或殛或放”。十一月,崇祯帝下诏斥魏忠贤“盗弄国柄,擅作威福”,逐出朝廷,凤阳安置。魏忠贤途中又接到逮治令,走到河北阜城,上吊自杀。朝廷内的大小奸党爪牙,如魏门“五虎”、“五彪”、“十狗”等死党,均受到应有惩罚。凡是在边防任军职的阉官,一律免除。崇祯帝又敕告部院,“巨恶魏忠贤窃先帝之宠灵,擅朝廷之威福,密听群奸,矫诬善类”,凡被魏忠贤奸党陷害的官员,“今应褒赠即与褒赠,应荫恤即与荫恤,应复官即与复官,应起用即与起用,应开释即与开释”(《国榷》卷八十八)。  袁崇焕复出:

在此形势下,“廷臣争请召崇焕”。当年十一月,袁崇焕被召回,“擢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这时的袁崇焕,一跃而为主持辽东军务的第一号人物。七月,袁崇焕进京述职,向朝廷奏陈兵事。崇祯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他回答皇上道:“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崇祯勉励他一番,然后进内室少憩。这时给事中许誉卿上前悄悄问袁崇焕:“你五年之内真的能收复辽东?”袁崇焕回答说:“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这就露出了袁崇焕的严重弱点:不慎重。俗话说,兵家无戏言。他眼下身为掌兵大臣,身兼多项要职,重任在肩,岂可戏言?许誉卿对他说:“上英明,安可慢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袁崇焕无言以对,“怃然自失”。皇上在内室休息了一会儿,出来了。袁崇焕想弥补一下漏洞,复奏道:“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在济。”没想到崇祯皇帝全部满足他所提的要求,“饬四部臣,如其言”。袁崇焕进一步向皇上述说他的难处:“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这时崇祯皇帝有些不耐烦了,“帝起立倾听,谕之日:‘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赐给袁崇焕,授予便宜从事之权。“帝悉从之,赐崇焕酒馔而出”(《明史·袁崇焕传》)。

崇祯皇帝满足了袁崇焕提出的所有条件,给了他能给的各种“特权”。但皇上拿出这一切,绝不是“无偿”的,袁崇焕必须实现向皇上亲口承诺的一项任务:五年内收复辽东。就是这句“大话”,袁崇焕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所有被他得罪过的人,都在瞪大眼睛看他如何掉下去!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浙江杭州人。明万历末年,以都司援朝鲜,逗留辽东。努尔哈赤攻占辽东,他从海上逃回,乘虚袭杀镇江(今辽宁丹东东北九莲城)后金守将。毛文龙向广宁卫巡抚王化贞报功,却不向辽东经略熊廷弼报告(王化贞与熊廷弼不和)。王化贞直接报朝廷,朝廷管辽东军务的官员偏向王化贞,“遂授予毛文龙总兵、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地”。袁崇焕与王化贞也合不来,他对王化贞越过熊廷弼庇护毛文龙的行为很反感,同时觉得毛文龙投机取巧十分可恶。

毛文龙驻皮岛,岛上本来无居民,辽东陷落,辽河以东许多老百姓都逃往该岛。毛文龙在岛上召集流民为兵,分布哨船,西联朝鲜,东联山东登州,以为掎角,“中朝是之”。毛文龙于是两面“吃饷”,一面“仰给于朝鲜”,一面向明朝报请军饷,而且每年申报的数额很大。皮岛的地理位置足可牵制后金,但毛文龙“本人无大略”,虽然经常派兵袭扰后金,却往往大败而归,他向朝廷奏报的战功虚假成分很大。后来发展成为海盗式的军事势力,强收过往商船税赋,贩卖禁物。廷臣潘士闻、董茂忠等都弹劾毛文龙杀俘等罪,建议将他撤回内陆,治兵辽东,干些正事。但遭到兵部否决。袁崇焕上疏奏请朝廷派人去岛上管理军饷,但毛文龙“恶文臣监制,抗疏驳之,崇焕不悦”。袁崇焕对毛文龙越来越反感,下决心除掉他。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六月,袁崇焕以阅兵为名,泛海至双岛,毛文龙来会。袁崇焕每天与他饮酒议事至晚上,毛文龙没有察觉袁崇焕意图。袁崇焕提出更换管制,设立监司,“文龙怫然”。六月五日,袁崇焕邀请毛文龙一同观看将士射击,预先在山上设幄,伏甲幄外。毛文龙至,其部卒不得人。袁崇焕说了毛文龙几件违令之事,毛文龙抗辩,袁崇焕一声怒喝,命去其冠带,将其捆绑,宣布他有“十二当斩”之罪,取尚方宝剑,将他斩于帐前。第二天,又为他举行祭奠安葬仪式,流着眼泪说:“昨斩尔,朝廷大法;今祭尔,僚友私情。”把岛上的两万八千部队分成四协,命毛文龙儿子承祚、副将陈继盛、参将徐敷奏、游击刘兴祚分领。犒军士,檄抚诸岛,尽除毛文龙虐政。袁崇焕从海岛回来,向朝廷上疏奏报视察海防情况,疏末说:“文龙大将,非臣得擅诛,谨席稿待罪”(《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处事,有时只凭个人好恶,不顾全局,不计后果,这是他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擅斩毛文龙,很快成为他自己被处死的重要诱因之一。P22-26

后记

我从士兵到将军,经历了五十余年军旅生涯,平生有两个心愿:一是经历一场战争;二是把中国的战争史“捋”一遍,否则对不起这身军装。谢天谢地,这两个心愿都实现了。

第一个心愿,是在我盛年时实现的。我当时是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我和我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老山轮战。我听到了枪声炮声,闻到了呛人的硝烟。我走遍了前沿阵地,经历了许多次生死危险,做好了血沃青山、骨埋疆场的心理准备。我见到了官兵们被战斗激情燃烧起来以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我的心和年轻官兵们一起燃烧,于是把我燃烧成了“将军诗人”。

第二个心愿,想法早就有了,真正着手却是在我退出现役之后。我从2007年至今,花了近五年时间,经历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推掉了一切应酬,避开了各种热闹场合,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穿行,一路跋涉,写完了这部五卷本的《战争史笔记》。我写这套书的过程,真有点像是投入一场“战争”的味道。当我极度疲倦的时候,曾担心会不会被突发心脏病之类将我击倒,于是暗下决心:“无论如何,我要抢在太阳下山以前把它完工!”值得庆幸的是,当我写完初稿最后一行字,转眼观看电脑上的时钟显示:2010年12月31日凌晨2时。这是一个新的黎明,一轮新的太阳即将从海平面上跃起,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我居然还活着,我又迎来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

历史是浩瀚的大海,是十万大山,是无边的莽莽丛林。我是军人,我不是历史学家,我只能凭着军人的本能和直觉,一边摸索,一边前行。我动笔之初的大致规划是用三卷篇幅写完全书,但越写到后面史料越来越丰富。就像打仗一样,突破阶段过后,纵深战斗中遇到了出乎我事先预料的情况,敌人的后续梯队一波接一波地汹涌而至。但我绝不能退却,我必须坚决顶住,继续投人大量的后备力量,无论如何要把山头拿下!于是写了五卷才“结束战斗”。

现在这五本书的内容分布是:第一卷,上古至秦汉;第二卷,三国至隋唐;第三卷,五代至宋辽金夏;第四卷,元至明;第五卷,清。其中,清朝的战争分属古代和近代两个范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属于古代战争;鸦片战争以后至清朝灭亡属于近代战争。为了使读者对清朝战争有一个完整和连贯的了解,本书没有拘泥于“古代”与“近代”的分界,写到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前夕为止。

我为什么要写这部书,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已在第一卷的《自序》中说过。我最初定下的首要目标,是把中国战争史的“史路”打通,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过去不熟悉、不清晰的一些段落,这次下工夫理了一遍,理出了一个粗线条的基本脉络,但愿能为年轻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战争史当个“向导”。我写作的重点在史不在论。书中的议论部分,或宏观或微观,都是随感而发,或深或浅,不成体系,没有模式,纯属一己之见、一孔之见,不足为训。

写完这部书,久久萦绕在我脑际的是中国历史上几种不同类型的战争。第一类,为统一中国固有疆域的战争。中国几千年的战争史显示,分裂时间无论多久,最终都以一场气势恢宏的统一战争结束了分裂局面。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段统一、稳定的历史时期,都是中国取得重大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崇敬中国历史上每一位开创大一统局面的历史英雄。第二类,中国内部的民族战争。中原汉族与匈奴、突厥、回鹘、鲜卑、契丹、女真、党项、藏、蒙古、西南夷等不同民族的战争,都属于这类性质的战争。我在书中对这类战争持有如下看法:这些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这类战争都属于中国统一战争的范畴,它们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历史的战争。因此,我在书中对长城赋予了新的含义:中国的万里长城,其实是为北方游牧民族建造的一座伟大纪念碑,纪念他们顽强不息地参与缔造中国历史的伟大精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各民族团结,就是维护中国统一。第三类,底层老百姓被逼上绝路之后揭竿而起的战争,这类战争不绝于史。治国当政,惜民者兴,践民者亡,千古一理。第四类,封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的战争。每一个称得上辉煌的朝代,都是在鼎盛时期就开始积累矛盾,以致积重难返,不得不通过一场战争来更换另一个新的朝代。但是,以战争来解决社会危机,毕竟代价太大。因此,方兴未艾之时常存忧患意识,天下太平之际常兴除弊之策,不要使矛盾堆积成山。天天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其实比移山的愚公更加伟大。第五类,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无休无止的战争。这类战争都使历史倒退,人民遭殃(大概只有李世民、朱棣二人发动的“夺位”之战例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皇位传承制度的根本性弊端所造成的,这类战争的根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六类,外部入侵者肆意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一再重演的惨痛经历。阅读晚清战争史,中国受辱之深,任人宰割之惨,真可谓惨不忍睹,怒从心生,忍无可忍。中国有过如此惨痛的教训,我们永远不要去欺负别人,中国的地盘已经够大,把自己的家园看好,已经足够。但中国必须要有一支能够保家卫国的强大军队,不能容忍外部人侵者再来欺负中国,不能容忍晚清的屈辱历史再次重演。对此,千万不要被世界上一些别有用心者以蛊惑人心的种种说法所迷惑、所欺骗、所吓倒。不明此理者,请重读一遍晚清战争史!

我写这部笔记体战争史的目的,是为中国的长治久安、进步发展、人民福祉祷告和平,而不是鼓吹战争。

这部半“文”半“史”的笔记体战争史得以出版,我要真诚地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力扶持。他们以包容大度的精神接纳了这本书的出版。真诚地感谢责任编辑包兰英的辛勤工作,她从文字编辑到内文的统筹考虑,都做得精心细致。她对我的写作进度不催不逼,使我在紧迫中得到了一份从容。我还要感谢尚未谋面的装帧设计刘静和责任校对刘晓强。刘静的设计庄重大气,使这套书平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感;而刘晓强除了认真负责地校对,直率地指出书稿中的若干差错,还向我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我这套书的第一卷书稿,2008年曾在《美文》杂志上连载了一年,这要感谢《美文》执行主编穆涛。他对我的散文写作给予过很多支持,对这部书的写作也有“首肯”之功。

我还要感谢何镇邦先生,是他出面向人民文学出版社热情推荐了这部书稿。

我的写作态度是认真的。虽然我无法做到像历史学家那样从历史档案中去查对每一条史料的源头,但我都力求做到“事事有据”,时间、地点、人名、地名、事件过程等等,都从先秦古籍、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权威史书和比较可靠的史学著作中去查找依据,并标明出处。我写作不用助手,全靠自己“独立操作”。

然而,史学领域,对我这样一位贸然闯入的外行人,犹如闯进了一片“地雷阵”。虽然我步步小心,仔细查对,但稍有不慎,脚下就会踩响一个:“错了!”有时是由于查对不细,有时是由于理解有误,有时是由于记忆不准。多数能在校对时发现,有的校对时也未必能发现。

由于我的五卷平装本是写完一本出版一本,少了一道全书统校的工序。因此,写到后面,虽然已发现前面书中有几处舛误,也无法及时订正,在此向读者表示深深的歉意!写完全书,在印刷精装本之前,我补上了这道工序,把全书统校了一遍,改正了已经发现的几处舛误,删去了几段有重复感的文字,对个别提法和文字表述,也做了必要的斟酌修改。

最后,请允许我借用胡绳老先生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序言中的几句话,向读者、专家诚恳致意:“校书如扫落叶,难免还有应改正而没有发现的。读者如果发现,务请赐教。”

朱增泉

2011年7月25日于北京航天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