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小杂志社的记者受上级指派,来到韩国著名预言书(郑鉴录)中预言将要取代李氏朝鲜的郑氏即将建都之处——鸡龙山,在这里他见到一个奇怪的墓地上写‘南朝鲜广德白帝之墓’,这是闻所未闻的王朝和帝号,正当他迷惑不解的时候,出现了奇怪的扫墓者——瘸腿老人,从这个扫墓者那里他得知了记录这位‘皇帝’一生事迹的《实录》及有关的传说。后来,记者再次前往鸡龙山,发现老人已经过世。《实录》也无从寻找记者觉得作为仅存的知情者,自己有必要把他的生平事迹记录下来。
《为了皇帝》是一个韩国式的唐吉诃德故事,通过主人公荒唐而传奇的一生,对韩国近代史做出全新的阐释。本书由李文烈著,韩梅译。
《为了皇帝》是一个韩国式的唐吉诃德故事。主人公自信应天命而生,自幼受名师指教,满腹经纶,胸怀大志;他历尽磨难,常常因祸得福;他被身边的一群人奉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却被更多的人视为无聊的疯子。 他誓在纷乱复杂的朝鲜半岛创建新的王朝,成为万人景仰的一代圣君……他可敬、可叹、可悲而又可笑。
《为了皇帝》通过其荒唐而传奇的一生,以独特的视角对韩国近代史做出全新的阐释。本书由李文烈著,韩梅译。
前年,我还在一个不入流的杂志社工作。那个所谓的杂志社,只是在月初散发几千本只能凑合着在火车上解闷的小册子,却自以为肩负着大韩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重任。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天气特别炎热,部长突然叫我过去。当时,我正准备下班去酒吧痛痛快快地喝上几杯,被叫去自然很不高兴。
“你先看看这个,明天早晨之前读完。”
部长递给我一本书,并简明扼要地做了指示,似乎根本不在乎我的心情如何。
“既然来历不明的诺查丹玛斯预言书都能被翻译出来卖,咱们拿这个做下一期的专辑怎么样?”
我动都没动被推到我面前的那本书,只是远远地瞅了一眼。那是一本《新译郑鉴录》,装帧粗糙,看起来像那种在深夜的街头摊在用瓦斯灯照亮的手推车上向路人兜售的廉价书。
看到我没有立刻拿起书,只管瞟着封面,部长带着劝导的口气开了口,而且又是他常用的那副文绉绉、颇具玄学色彩的腔调,好像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是差点儿当上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似的。
“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生活的时代、自己的人生肩负的责任最为重大。从这一点来说,末世论是人类所有的时代共有的、最具代表性的悲观主义观点,特别对宗教来说,它是最为有效的恐吓民众、迫使民众屈服的手段。
“不过,末世论中注定有相应的救世主,因此,它也成为人类普遍的乐观主义观点。犹太教徒有弥赛亚,基督教徒有再次降临的耶稣,佛教徒有弥勒佛,拜火教徒有索什扬,连日本大母教徒也有自己将要降临的新救世主。
“近来的青年人可能体会不到,从传统的意义上来看,韩国的末世论和救世主的代表,就是《郑鉴录》和据说将会在鸡龙山建都的郑真人。当然,末世论荒诞不稽,救世主虚无飘渺,不过,现在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也有一定的意义。
“当然,我并不是说现在就是末世。经济不景气和政局不稳定可能都是暂时现象,因为大家对此都有一定程度的危机意识……总之,这东西或许能引起读者很大的兴趣。”
部长既然这么说了,我也别无他法,只好二话没说拿起那本书返回自己的座位,然后摆脱啤酒屋的强烈诱惑,径直回到住处,捧着那本书一直读到了深夜。虽然那个杂志社不怎么样,但毕竟是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的饭碗。
那本书读起来也不是一点儿意思没有,不过我觉得,自己捧着那种书一直读到深夜非常没面子。如今,火箭都已飞过月球往返于火星与地球之间,世界政局也盘根错节,我们却还在谈论什么姓郑的在鸡龙山建都八百年,姓范的在全州建都六百年,姓王的再次在松岳统治几百年等等。况且,救世主怎么都是这副模样呢?满口说的都是姓什么的什么时候当上国王,过上好日子,却没有一句是说如何拯救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因此,我不由得自怨自艾。
但是,事情并不仅限于那令人自惭形秽的阅读。第二天早上,当我因睡眠不足而面色疲惫地上班后,部长似乎已经猜到我的读后感会是些什么东西,所以连看也不看,又对我下达了指示:
“领份采访补助,去现场、去鸡龙山看看吧,我相信一定很有意思。这篇文章是成为老生常谈的现场采访,还是成为有新意、有价值的专辑,完全取决于李兄的能力和创意了。”
这就是那一年我为什么突然前往鸡龙山的缘故。
明知道不够,我还是去领了点儿所谓的采访补助,塞进钱包,然后起身离开了枯燥乏味的编辑部。这时我才发现,心情还不算太坏,阴沉的天空没有了热辣辣的阳光,凉爽而舒适。在去大田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上,我和一位漂亮小姐坐在一起,这对我来说也是格外的幸运。因为平时出门的时候,我身边坐的不是魁梧的举重选手,就是喝了几杯的酒鬼或者因为晕车呕吐不止的老太太,让我也跟着胃肠不舒服。
长话短说。我顺利到达了新都安,在长途汽车站附近转悠着打听发车时问的时候,碰巧遇到了两个要去三同院的圆佛教教徒,我只付了点相当于在首尔打车去远些地方的费用,就舒舒服服地到了那个山沟。
但是,从滴答雨点儿的新都安市场一下车,我就不知该怎么办了,因为来得太急,根本没有打听任何必需的信息,甚至连张像样的地图都没带。此时此刻,我才着急起来,无数次地骂那个远在首尔的部长“兔崽子”,让我陷入如此悲惨的境地。当然,几百里外的人一句也听不见。可话说回来,要是真听见麻烦就大了。
无奈,我只好先走进一个酒馆,点了个菜。菜的价格和那点儿少得可怜的采访补助相比要昂贵得多。我奉承着姿色平平的中年老板娘,和她搭讪起来。这时进来一个人,看样子正好是我要找的那种人,他看来是个在当地少说也生活了三十年的半大老头儿。我请他人座,他以理当如此的表情坐在了对面的椅子上,毫不客气地接过酒一饮而尽,那架势好像在说,不用开口已经看透了我的心思。
不出所料,几杯酒入肚后,我刚想进入正题,对方却先打开了话匣子:
“这个世上的人真是千奇百怪,遍地都有的疯子们当然可笑,可偏偏还有些人非要来刨根问底,也不知道拿它干什么用,真是的……”
他的口气让人分不清是嘲讽还是同情,不过看来他猜对了我来访的目的,于是我就开门见山地问:
“像我这样的人经常来吗?”
“就是啊,什么教授、记者、大学生……年轻人大概是记者吧?”
“对,从一个小杂志社……”
“不过你来得太晚了,已经都被弄走了,说要保护自然环境什么的,已经清理得一干二净了。”
“那这里什么都没有了吗?”
“有倒是有,山那边有甲寺、东鹤寺,谷里还有一座年代悠久的庵子。不过你不可能是到鸡龙山来研究佛教的呀……”
“是啊,那邪教……”
说到这儿,我犹豫了一下,因为不知为什么在当地人面前说“邪教”似乎不太礼貌。
“就是那些小规模的宗教团体,不属于正统的佛教或基督教的……”
“叫邪教也行,反正我什么都不信,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大都跟我差不多。总之,那类东西国立公园里一个也没有。”
“那都没了吗?”
“搬进村里的当然还有,不过跟以前的二百几十个相比,就跟没有差不多了,大概只有五六十个。”
“这个集市上有吗?”
“这儿当然没有,在山那边的上村有一些,从外表上看和一般的人家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很多地方不一样。”
对我来说,能了解到这些,已经算是大功告成了。我又问了几个问题:
“到这里来最该看的是什么?”
“这个嘛……有李太祖运来做都城基石的石材,还有公龙湫、母龙湫和主峰。” “离这儿有多远?”
“石材就在后边的三同院里,公龙湫和母龙湫离这儿有五里地,上主峰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
就是这句“上主峰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让我卷入了这个荒唐而且动辄变得冗长的故事之中。P1-5
这本书太有意思了,我读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一直在笑。
——读者
这部作品中的人物看起来很荒唐,但很多内容都发人深省。
——读者
作为作品精神上的父亲,我认为,这部作品是我众多子女中最出色的一个。
——李文烈
《为了皇帝》是李文烈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的代表作,是可以永远载入韩国小说史的不朽力作。
——韩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金铉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