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铁血共和--图说辛亥革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方可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七十年历史,是一部古老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冲开国门,备受欺凌、丧权辱国的灾难史,也是一部中国人艰难探索救亡振兴道路的变革史。

《铁血共和——图说辛亥革命》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老照片配以通俗的文字,全面系统、直观地解读了清末政局的腐败无能及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史诗般再现了先辈们的英雄壮举。本书由方可编著。

内容推荐

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人们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地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愧为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没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新社会,但它全面推动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铁血共和——图说辛亥革命》这部小书旨在纪念辛亥革命,缅怀革命先烈。

《铁血共和——图说辛亥革命》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老照片配以通俗的文字,全面系统、直观地解读了清末政局的腐败无能及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史诗般再现了先辈们的英雄壮举。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并选用了一些公开刊印的历史图片。本书由方可编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

 二、腐朽卖国的反动统治

 三、风起云涌的反清风潮

第二章 反清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孙中山早期活动

 二、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三、海外探寻革命真理

 四、再举革命义旗

第三章 革命风潮的勃兴

 一、拒法运动与拒俄运动

 二、《苏报》案

 三、各种小团体的涌现

 四、同盟会的成立

 五、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

 六、反清革命宣传

第四章 掀起武装起义的高潮

 一、震惊中外的萍浏醴起义

 二、同盟会发动的七次起义

 三、悲壮的黄花岗之役

 四、光复会领导的武装起义

第五章 革命党人的暗杀风潮

 一、暗杀风潮的兴起

 二、汪精卫刺杀摄政王

 三、掀起暗杀高潮

 四、彭家珍刺杀良弼

第六章 武昌起义与全国响应

 一、立宪运动的高涨

 二、保路风潮

 三、武昌首义

 四、组织湖北军政府

 五、全国各地响应

第七章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南北议和

 二、建立南京临时政府

 三、清帝退位

 四、临时政府北迁

结语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一、辛亥革命有着怎样的功绩

 二、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所谓“先行者”,是指最早的觉悟者和实践者,是用现代革命方式进行反清革命的先觉者和先驱者。虽说孙中山具有明确的反清革命思想是很早的,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反清革命思想的,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初名帝象,后改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因旅居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有人将孙和中山两个姓连在一起,叫他孙中山,他未加否认,以后人们便都叫他孙中山。他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并自命为“洪秀全第二”。

他的长兄孙眉聪明能干,性格强悍,1871年到檀香山,经营农牧业和商业,逐渐成为华侨资本家。孙眉后来成为帮助孙中山走向世界的人。

1878年,孙中山随母亲漂洋过海来到檀香山,投靠孙眉,就读于英国和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

1883年,孙中山回国,先后在香港、广州两地学习医学,于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并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西方的教育背景及多年在香港的生活、学习经验,使他接触到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而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的繁荣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鲜明对比,更使他反思其中的缘由所在。

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

据孙中山后来讲,1885年中法战争时就萌生了反清革命之志:“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人世之媒。”实际上,他在中法战争时确实萌发了革命之志,与郑士良等人高谈革命,但并没有革命的行动。1887年,孙中山转入香港雅丽氏医学校学习后,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谈论革命,并被称为“四大寇”。这些是事实,说明孙中山初步形成了反清革命思想。

1892年7月,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医书院,到澳门开业行医。此时的孙中山思想上还很摇摆,处于革命与改良的十字路口。他一方面鼓吹革命,并开始着手从事革命工作;但另一方面,还想尝试通过清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还想尝试一下改良这条道路能否行得通?这样,孙中山便决定上书李鸿章。

1894年夏,孙中山偕同陆皓东北上天津,求见当时权倾朝野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递上一封长达八千余言的书信。在这次上书里,他提出了一个发展工商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的理想蓝图。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人能尽其材,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这个主张显然是温和的社会改良主张,说明他当时对清政府抱有很大的幻想,并不是一开始就要干革命的。

遗憾的是,李鸿章对孙中山的上书态度极为冷淡。此时中日甲午战争正在进行,李鸿章在芦台督师,得到孙中山的上书后,只是随便地说了句:“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

孙中山听后非常失望。

上书李鸿章的失败,使孙中山意识到,通过和平的方法来改革清朝政府的腐朽政治,挽救民族危机,推进中国近代化,此路行不通,必须另辟蹊径。所以,革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能够和平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谁会去选择暴烈的革命方式呢?孙中山的好友陈少白回忆说:“孙先生所以要上李鸿章书,就因为李鸿章在当时算为识时务之大员。如果能够听他的话,办起来,也未尝不可挽救当时的中国。岂知所有希望完全成为泡影。所以到了这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人会,一定要反抗满洲政府。”

孙中山毅然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1894年10月,孙中山从北京经武汉回到上海,以考察农桑为由,再次去檀香山,准备实现新的政治抱负。到达檀香山后,孙中山满怀信心地投入革命的宣传、组织工作。得到了哥哥孙眉及邓荫南、宋居仁、何宽等人的支持。

11月24日,孙中山联合二十多人,在火奴鲁鲁卑涉银行华人经理何宽的家里,正式成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第一个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亲自起草的《兴中会章程》,明确揭示了中国所面临着的严重的民族危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他在入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第一次提出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主张。这些主张,超越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水平,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政治纲领。

兴中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中的一块里程碑,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登上中国政治斗争的舞台,比较正规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此开始了。P22-25

序言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旧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的辛亥革命,则是指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前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推翻满清统治而进行的连续革命运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七十年历史,是一部古老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冲开国门,备受欺凌、丧权辱国的灾难史,也是一部中国人艰难探索救亡振兴道路的变革史。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不甘沦落的中国人曾一次又一次地变革图强。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惨遭失败。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处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山河破碎,国势危急,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处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亡国灭种的威胁,像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在每个爱国者的心头。而当时统治着中国的清政府,不仅是封建势力的顽固堡垒,并且已变成“洋人的朝廷”。皇皇上谕中公然宣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对民众的爱国行动却一味严厉地镇压。这个反动政府的卖国和腐败,已经表演得淋漓尽致。人们实在忍无可忍,难以对其抱有希望了。

正是帝国主义的狂妄野心和步步紧逼;封建帝制对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无能为力和日益成为民族复兴的巨大障碍,才使得中国的革命成为必然。就像大江东奔一样,革命的到来,是伟大的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用现代革命方式进行反清革命的先觉者和先驱者。他摈弃了维新派的上书、请愿方式,又超越了局囿于皇权主义的农民战争,领导革命党人进行了一场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武装暴动的革命方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终于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后记

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人们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地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愧为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没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新社会,但它全面推动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变迁,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为了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亡,为了拯救民众于水火,一批仁人志士揭竿而起,浴血奋战;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屡蹶屡战,英勇牺牲,“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为了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一批革命志士“敢以颈血溅诸侯”,以手枪、炸弹等铁血手段对抗残暴的专制政体。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永远值得炎黄子孙尊敬和怀念。

正是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们编撰这部小书,以纪念辛亥革命,缅怀革命先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并选用了一些公开刊印的历史图片,这些多在参考书目中列举出来,在此特作说明并致以衷心感谢。但因时间急促,我们未能及时与图片原来刊印单位及作者逐一取得联系,在此表示歉意,也请相关作者与我们联系,以便酬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