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年传》全面、客观、生动地记述了张万年从少年时代到在中央军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前的革命、战斗、工作等经历。全书分上、下两册,约80万字。传记语言朴实,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张万年先后参加过胶东抗日、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解放北平、千里南下等一系列战役战斗和边境自卫防御作战,英勇善战,出生入死,指挥若定,屡建奇功。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领导岗位上,对我军训练、作战、建设与改革进行的积极探索和科学总结,经验实在,弥足珍贵。他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重大行动的决策、指挥和组织实施,贡献卓越,影响广泛。
《张万年传(套装上下册)》张万年,1928年8月出生于山东黄县(今龙口市)。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副政治指导员、团通信股股长等职。1950年任团作战股股长。1956年任第一副团长兼参谋长。1958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62年起任“塔山英雄团”团长、广州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作战部副部长等职。1968年参加援越抗美。1968年起任“铁军师”师长、副军长兼师长、军长等职。1982年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85年起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90年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92年10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长。1995年9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上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大地,东濒大海,西望太行,南接江淮,北锁京津,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胶东半岛像一把巨大的矛尖,伸人渤海、黄海之中,与辽东半岛对峙。
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的黄县(今龙口市),地处莱州湾的东南岸,西面与黄河入海口遥遥相望,东北面是浩荡的渤海,与大连、天津、秦皇岛隔海相望。黄县城西北,有一个向西延伸的狭长半岛,名叫屺母岛,像一柄利剑直刺渤海,龙口港就被半遮蔽在一个巨大的弯弓之中。这是一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低沉下去并且与大海相连接的土地,四季海风吹拂,气候宜人。
黄县历史悠久,商末建莱国,秦设齐郡,始置黄县,是中国最早的县治单位之一。这里历代名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期有以善辩著称,讽谏齐威王并助其建立霸业的淳于髡;秦代有率船东渡,出海传播华夏文明的方士徐福;三国时期有东吴名将太史慈;明朝有开国元勋胡大海,等等。五千年沧桑变幻,为这块物阜民丰的土地留下了诸多历史古迹和人类文明,增添了她的神奇和魅力。
黄县本来是富庶之地,但是,在旧中国,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里早不是养人之地了。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黄县一带已是“地狭人稠”,“丰年之谷,不足一年之食”。
在黄县县城东南5公里处,有一个名叫欧头孙家村的村庄(今属兰高镇),因孙姓居多而得名。这里往北与大海直线距离只有10多公里,向南是地势渐渐隆起的半山区,再向南就是深山区了。
公元1928年8月1日(农历六月十六日),张万年就出生在欧头孙家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
张万年出生时,村里有100余户人家,500多口人。一道寨墙将村子一分为二。寨墙内住着村里的“八大家”地主和一些早年“闯关东”发了财的“生意人”;寨墙外则住着包括张家在内的杂姓穷人。寨墙内的地主占有全村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而且基本上是位于平原的水浇地;寨墙外的穷人则很少或根本没有土地,大都靠扛长工和租地过日子。风调雨顺的年景,穷人家糠菜半年粮还可以凑合过下去,一遇灾年,逃荒要饭、卖儿鬻女、冻饿而死的悲剧时有发生。
张家并不是欧头孙家村的老住户。清朝咸丰末年,张万年的曾祖父带着一家人从黄县县城附近一个叫祁家的村子迁移到这里。初来乍到,张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到了张万年的祖父张积庆那一代,有了不到二亩山礓薄地,盖了三间草房,前后还各有一个小院,才算“站稳了脚跟”。
P1-2
2002年11月,我从中央军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军委办公厅的同志提出要写我的传记。当时,我是不同意的。因为从参加八路军那天起,直到离开工作岗位的近六十年间,自己只是尽了一名革命军人的本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没有什么可写的。但他们说,按有关规定,到了我这个职务,必须写传。本着对历史和后人负责的态度,2005年4月,传记写作组成立后,我题写了“求实、特色、质量”六个字,悬挂于墙,权作我对写传记的要求吧!传记写作组的同志邀我回忆,查阅资料,外出采访,辛勤耕耘,历经数载,终成其稿。成稿后,我认真看了几遍,对一些情节提出了修改意见,对自己一生的经历概括为三句话:“苦难的少年,坎坷的中年,幸福的晚年。”
在国恨家仇中成长。1928年8月1日,我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的旧中国,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尤其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日伪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风雨飘摇,老百姓原本非常贫穷的生活更加艰难。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压迫、饥饿、乞讨、屈辱中度过的。我痛恨地主豪强、痛恨日伪军、痛恨黑暗的旧社会。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944年秋,我怀着国恨家仇,抱着“出去找碗饭吃”的朴素想法,偷偷跑到家乡的南山参加了八路军。到部队后,才逐步了解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光荣传统,懂得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道理。抗日战争中,我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追歼等战役战斗上百次,浴血奋战,志歼顽敌;和平时期,参加了粤东剿匪、南澎岛之战、东山岛战斗、援越抗美、南疆自卫反击作战等,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回想起来,自己是个幸运者。在东北战场上,我的团政委潘德表和连队指导员陈春、副连长胡玉春先后牺牲了。在解放鞍山的战斗中,我所在的连队基本上打光了,只剩下一个炊事班。多少战友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军人的命运总是和我们党、国家、军队的命运紧密相连的。1958年,我在担任第三六八团第一副团长兼参谋长时,因抓军事训练受“单纯军事观点”的冲击,遭到严厉批判。1965年,我任“塔山英雄团”团长期间,因该团在“大比武”中夺冠,受“突出政治”的影响,我又成为“黑典型”。“文革”中,我在广州军区司令部作战部作战科科长和副部长的位置上,经受了危局考验。1971年,我在任“铁军师”师长时,因“九一三事件”影响,接受组织审查近三年时间,在师长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可以说,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当党、国家和军队的事业遭受挫折时,我个人也无一幸免。但我坚信,只要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真理、相信历史,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自己受的那点委屈,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及长眠于地下的先烈们相比,又算得了什么。他们时时激励着我努力工作,珍惜生活,以慰藉他们的在天之灵。正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迎来了我们党、国家和军队伟大事业的春天,也给个人成长提供了历史机遇。走上军委领导岗位后,我给自己定的座右铭是:“上不愧党、下不愧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只能只争朝夕,努力工作,为人民军队的发展与强大奉献自己的一切。
最美不过夕阳红。退出领导岗位后,我依然关注国家大事,把“学习、健康、安度晚年”作为生活的重点。每天练字时,我都要写“塔山精神”、“铁军雄风”、“军魂”几幅字,以表达我对老部队、老战友的深切怀念和对党的无限忠诚。我把自己一天的生活编成《一日歌》:“早起晨练,吸天地之气;读书挥毫,铸高尚情操;园中散步,赏自然美景;阅文看报,观天下大势;育果养鱼,为赏心悦目;会友待客,叙同志情谊;闲时打‘雀’,练脑聪手敏;偶尔出行,领山川神韵;听戏看剧,承中华文明;家人共聚,享天伦之乐。”我常说,没有过去的苦难和坎坷,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掩卷沉思,心潮激荡。我经常说:“一个人什么时候都要铭记党的恩情、组织的培养,知恩图报,以实际行动报效党、国家和军队。”我经常回忆起1949年、1959年、1969年三次见到毛泽东主席的激动时刻,回忆起亲耳聆听邓小平主席的谆谆教诲,回忆起在江泽民主席直接领导下的十年军委工作,回忆起同胡锦涛主席次次相见的情景,视为自己一辈子最幸福、最难忘的人生经历。
在此,我永远感谢党的培养教育,永远感谢老首长、老同志的关心帮助,永远感谢广大官兵的支持厚爱。如果这部传记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那将是我最高兴的事情。我衷心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弘扬革命优良传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为早日实现富国强军之梦,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二○一一年六月五日
根据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立项批复,我们按照中央军委办公厅领导的要求,专门成立写作组,负责《张万年传》的撰写工作。
传主是一位苦大仇深,信念坚定,身经百战,文韬武略,从部队基层逐步成长起来的军队高级将领,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他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与我们党、国家、军队的命运紧密相连,.是我党我军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必将对激励启迪后人具有积极作用。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传主的奋斗经历,并奉献给广大读者,是组织上赋予的重要任务,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此,我们及时拟订了工作计划,进行了人员分工,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传主深入系统的回忆和思考,为撰写传记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面了解掌握有关情况,写作组首先列出提纲,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请传主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思考。之后,又多次就某些问题进行详谈。近百次的谈话,使我们受到强烈震撼和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传主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高超卓越的指挥艺术,情理交融的带兵理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高尚博大的品德胸怀,坎坷传奇的成长经历,深深教育和感染了我们。传主每次谈话后,我们即连夜整理出来,形成厚厚的一大本“张万年回忆谈话记录”。这些资料生动鲜明,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弥足珍贵,为我们写作传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助,为传记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传主交谈后,我们按照计划,广泛搜集资料。我们先后到传主生活、学习、战斗、工作过的地方和军队多家档案馆、资料室、军(师、团)史馆、报社等单位搜寻,共查阅档案材料数万份,收集了数千万字的原始资料和几千张照片。“白台山英雄团”、“塔山英雄团”、“铁军师”等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解放军档案馆、总政治部干部部、总后勤部司令部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广州军区档案馆和战士报社、济南军区档案馆和前卫报社的同志加班加点帮我们查找资料;还有总参谋部办公厅、作战部,国防部外事办,总政治部办公厅、解放军报社、解放军图片社,广州军区、济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局、综合调研局、军委法制局、保密局、直属工作局,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等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熟悉传主的老首长、老战友及老部下的深情回顾,极大丰富了传记的思想和内涵。鲜活的资料,大多存在于传主的战友、同事的记忆中。为了淘“宝”,我们列出名单,先后采访了北京、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广东、河南等10多个省市和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北京军区、广州军区、沈阳军区、南京军区、济南军区、成都军区、兰州军区及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中央军委办公厅等军队18个单位的有关人员400多位。接受采访的老首长、老前辈,都进行了认真的回忆,讲到动情处,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慷慨激昂,悲喜交加,使我们一次次经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洗礼。此情此景,犹在耳畔,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有的还写成文字材料,连同珍藏多年的资料和照片提供给我们。这些都为传记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对接受我们采访和提供素材的首长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要感谢陶克、连俊义、王建民等同志,他们分别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文字或照片资料。要特别感谢钟佩昭阿姨,她不辞辛苦,不怕麻烦,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翻箱倒柜,搜集照片笔记,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还要感谢在张万年同志办公室工作过的施月仙、熊中民、蔡英挺、朱和平、于新敏等诸位同志,他们都尽心竭力提供资料,为传记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努力。
传主“求实、特色、质量”的要求,为传记写作指明了方向。传记写作组成立伊始,传主就提出了“求实、特色、质量”的六字要求。应我们的请求,传主将六个字写下来悬挂于写作组办公室的墙上。这六字要求时刻提醒我们:对所有使用的资料都要进行认真核实和反复考证,坚持忠于史实,秉笔直书,力争准确无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紧紧围绕传主戎马一生,写出在各个历史时期是怎样“带兵打仗”的;认真分析归纳,坚持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提高质量,力争做到传记实事求是,特色突出,简洁生动,可读性强。
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了传记质量。传记结稿后,我们在较大范围内征求了意见。传主两次通读全稿,对一些重要史实的表述提出了修改意见。总参谋部作战部、军训和兵种部及国防部外事办,总后勤部司令部,总装备部司令部等单位对有关章节提出了修改意见。我们吸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经进一步修改后,呈报中央军委办公厅、军事科学院和全军保密委员会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又进行了认真修改,进一步提高了传记质量。在此,我们对上述单位和同志深表谢意!
本传写作自始至终是在中央军委办公厅领导下进行的。张万年同志办公室做了许多协调组织工作。朱秀海同志前期做了大量采访和资料搜集工作,并写出一稿。后由梁粱执笔撰写了上册,丁晓平执笔撰写了下册。王宏源、金立昕、吴求、陆雷等同志参与了资料整理和打印工作。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解放军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万年传》写作组
二○一一年六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