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远编著的《白崇禧传——百年中国风云实录》不评论白崇禧个人的功过是非,唯集中记述其毕生经历。白崇禧曾在北伐、抗战帮助过蒋介石,但又三次逼蒋下野。蒋、白之间的悲欢离合,记录了国民党政权从发展、分裂到衰败的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古往今来,无不如此。希望本书之出版能对读者加深认识中国近现代史,有所禅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白崇禧传--百年中国风云实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程思远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程思远编著的《白崇禧传——百年中国风云实录》不评论白崇禧个人的功过是非,唯集中记述其毕生经历。白崇禧曾在北伐、抗战帮助过蒋介石,但又三次逼蒋下野。蒋、白之间的悲欢离合,记录了国民党政权从发展、分裂到衰败的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古往今来,无不如此。希望本书之出版能对读者加深认识中国近现代史,有所禅益。 内容推荐 白崇禧是国民党新桂系的中心人物,陆军一级上将,著名军事家,有“小诸葛”之称。白崇禧与李宗仁合作二十年,先后三次将蒋介石赶下台。早年他与李宗仁举兵北伐,到达山海关,一度建立起跨越四省的“新桂系帝国”。1930年桂系退守广西,白崇禧成为建设新广西的关键人物。抗战后他担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大陆解放后前往台湾,在台抑郁而终。本书《白崇禧传——百年中国风云实录》从白氏在广西童年家世起,到晚年在台湾辞世,记叙了这位国民党一代名将的毕生经历,对他的功过是非作了客观的描述。 《白崇禧传——百年中国风云实录》由程思远编著。 目录 序/1 第一章 出生环境及青少年时代/1 一、出众的穆斯林后裔/1 二、参加北伐学生军/4 三、在陆荣廷部队见习/9 四、百色禁烟起兵变/16 五、赴粤疗伤改别字/19 第二章 联合李、黄,统一广西/25 一、两广局势的变化/25 二、白崇禧谒孙大元帅请缨讨沈/31 三、先打陆荣廷,后打沈鸿英/40 四、奉送俘虏兵,“小诸葛”气走龙志舟/46 第三章 当北伐军的参谋长/52 一、梧州会谈后,赴穗商两广统一问题/52 二、劝唐生智参加革命行列/60 三、对白崇禧出任参谋长的商磋/63 四、先鄂后赣的北伐战争/66 第四章 进军上海的前前后后/74 一、白崇禧攻浙沪前夕的军事形势/74 二、被委任为东路军前敌总指挥/76 三、挥兵入浙江,势如破竹/78 四、兵不血刃,进军上海/81 五、“四一二”清党,帮了蒋介石大忙/83 六、“清党”事件从酝酿到行动/85 七、肃清江北之役/90 第五章 蒋介石下野/95 一、蒋介石到徐州晤李宗仁、白崇禧/95 二、促成蒋介石下野的外因和内因/99 三、掌沪军政大权,指挥龙潭战役/103 四、汪、蒋联手,反对李、白/106 五、白崇禧赴武汉执行征湘任务/111 第六章 平定两湖和打入北京/115 一、李济深被逐,汪精卫出国/115 二、“第二次北伐”/117 三、领兵入北京的华南第一人/120 四、裁兵不如实边/127 五、“联胡打桂”与“倒桂反蒋”/134 第七章 蒋桂战争的悲剧/136 一、胡宗铎妄兴“湘案”,授蒋可乘之机/136 二、蒋介石施计,李济深到汤山“休养”/140 三、助白崇禧脱险,廖磊被撤职/144 四、武汉瓦解,白崇禧流亡海外/148 第八章 白崇禧再起后所受的挫折/155 一、桂张军合力攻粤失败/155 二、放弃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倾巢北上/161 三、白崇禧取代黄绍竑,程思远加入秘密组织/169 第九章 宁粤的分裂与合作/173 一、解除杨腾辉兵权,黄绍竑赴宁投蒋/173 二、白崇禧莅港,拉汪精卫赴穗组府/176 三、陈铭枢的计划和两广的对策/181 四、广州四全大会的风暴及结局 /183 五、两广在胡汉民掩护下仍与南京对立/189 第十章 “小诸葛”在宁粤对峙和两广事变中的作用/193 一、白崇禧在红军长征中与蒋介石的冷战/193 二、白崇禧对红军长征的应变计划/196 三、叶琪之死使联川计划受重大打击/202 四、“两广事变”的肇因与蒋桂妥协的内幕/204 第十一章 指挥台儿庄和保卫武汉的大战/216 一、蒋介石争取白崇禧入京/216 二、桂军在沪战中伤亡惨重/219 三、白崇禧不主张坚守南京/223 四、逮捕韩复榘与台儿庄大战/226 五、白崇禧向蒋介石推介《论持久战》精神/232 第十二章 桂林行营主任/236 一、倡办游击干部训练班/236 二、柳州会议宣布白崇禧被降级/239 三、白崇禧伙同何应钦炮制“皖南事变”/247 第十三章 桂林失守,颇受讥评/250 一、酝酿第二次反共高潮/250 二、毛泽东认为对白崇禧不可视同一律/253 三、前方将士奋战,白家寿宴铺张/254 四、我军一溃千里,桂林难逃厄运/257 第十四章 抗战胜利以后/264 一、蒋介石在受降问题上的错误决定/264 二、白崇禧反对蒋介石的整编计划/265 三、击溃林彪部队,乘胜欲捣佳木斯/266 四、有职无权的国防部长/267 五、猛力批评“官邸作战会报”的指挥办法/268 六、魏德迈来华调查国民党失败原因/269 七、宋子文谋求两广经济合作/271 八、与刘邓大军形成对峙局面/273 第十五章 外放华中“剿总”的内幕/277 一、白崇禧不愿李宗仁竞选副总统/277 二、李宗仁参选是美国中途换马的体现/278 三、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由来/279 四、李宗仁在国大打败了蒋介石/281 五、蒋介石决定将白崇禧外放/283 六、华中“剿总”成立,白崇禧建议不受重视/286 第十六章 拒蒋调兵与逼蒋求和/291 一、白崇禧拒绝指挥中原大军/291 二、对徐州会战冷眼旁观/293 三、白崇禧两电蒋介石,促恢复国共和谈/297 四、黄绍竑赴香港晤中共代表/302 第十七章 蒋介石第三次引退前后/305 一、蒋介石在下野前的布置/305 二、下野文告出了问题/307 三、向美国人承认李宗仁的基本弱点/309 四、美方对何应钦不存好感/311 五、大局已定,主张蒋、李“摊牌”/313 六、蒋介石始终难舍权力/315 第十八章 蒋介石破坏白崇禧的守粤计划/318 一、促李宗仁赴粤主持中枢/318 二、财政无着,何应钦辞去行政院长职务/321 三、守粤只能靠白崇禧的三个军/323 四、蒋介石一再反对白崇禧出掌国防/325 第十九章 白崇禧部队在广西全军覆没/329 一、赴渝调处蒋介石和李宗仁的关系/329 二、李宗仁赴美就医,白崇禧应邀到渝解释/332 三、白崇禧精锐大部被歼,余部退入越南/335 第二十章 在台北度过不愉快的晚年/339 一、去台北给蒋介石劝进/339 二、孤单寂寞的生涯开始了/342 三、老年丧妻,晚景惨烈/344 四、口述“回忆录”不是实事求是之作/346 五、参与蒋介石力阻李宗仁返国的阴谋行动/347 六、白崇禧的死因是一个谜/349 后记/350 附录:白崇禧生平大事年表/352 试读章节 四、兵不血刃,进军上海 孙传芳经过江西、福建、浙江连续的失败,基本部队残破不堪,势难在宁沪立足,同时又看到张宗昌对江南这块肥肉,虎视眈眈,索性做个顺水人情,把上海地盘送给直鲁军。 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三日,白崇禧去嘉兴视察前沿阵地。接上海送来的情报,说孙传芳军仍在松江附近的沪杭路第三十一号铁桥布防,但孙部主力已退往江北。 二月二十七日,蒋介石电杭州何应钦、白崇禧指示攻取上海及南京战略,其方针为:东路军应俟程潜指挥的江右军由芜湖向南京攻击前进后才重新采取攻势。届时何应钦指挥第十四、第十七两军及第一军一部由宜兴、丹阳出镇江,切断沪宁路敌军的补给线,白崇禧指挥第二十六军,第一军第一、二两师及先遣队由嘉兴直取上海。 白崇禧对于上海,本有不战而占领的计划。直鲁联军于二月二十四日进驻上海后,该军第五路总司令兼第八军军长毕庶澄(1894—1927,追随张宗昌,1926年授澄威将军。1927年4月4日,持有张宗昌手谕的褚玉璞用电话召毕庶澄到省城商谈军事。毕只带卫队团长马文龙赴济南,刚下火车,就被褚玉璞的伏兵乱枪击毙。)曾派代表到杭州向白崇禧洽谈归降条件。白氏疑此乃缓兵之计,虚与委蛇,仍积极做攻沪准备。后苏联军事总顾问加仑将军致电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的苏联顾问尼基京将军说:“我们如不及时进军上海,罢工工人有被镇压的危险,务必说服白崇禧将军趁敌人混乱之际,开展对上海的攻势,总司令的进军令随后下达。” 三月十九日,白崇禧开始进攻松江和吴江。松江、黄浦南岸为周荫人残余部队驻守,一被攻击即向上海退却。第二十六军周凤歧部跟踪追蹑,出得胜港,取明星桥,和正面进攻的第一军第二师刘峙部夹击坚守第三十一号铁桥的毕庶澄军。二十二日,于克松江城中,将毕庶澄部四混成旅解决,残敌北逃,第二十六军追击到南翔。第一军第二师追到青浦、昆山,再解决一个混成旅,这表明直鲁联军毫无战意,不堪一击。 当毕庶澄从上海调兵往松江增援时,第一军第一师薛岳部已由便衣队做向导,由明星桥进袭上海,先遣队、别动队在内部响应,三月二十一日,遂不战而占领上海南部龙华。毕庶澄军在上海北面沪宁铁路总站的部队为数尚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总工会为了迎接革命军的到来,计划不失时机地采取一种非常行动。三月二十一日午,在中共领导人周恩来领导下,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爆发了。他们先袭击警署夺得枪支,然后向北站毕军进攻,毕军见事急,向吴淞调来救兵。可是铁路被工人纠察队破坏,救兵乘坐的火车在中途倾覆。这些救军从翻车中出来,神魂颠倒,误以为北站已被革命军占领了,遂发炮向那里轰击。北站毕军又误会救兵是革命军,以牙还牙,彼此对打了二十小时。上海工人纠察队看到事不宜迟,乘机进攻北站,来势之猛,毕军难于抵御。恰巧二十二日上午,白崇禧率第一军第一师的先头部队到龙华,即派一部兵力协同工人纠察队进攻。一个冲锋,毕军便全部瓦解,缴械投诚。毕庶澄孑然一身,逃到上海租界去了。这一天,南市举行了五万人的大会欢迎国民革命军克复上海。二十三日,又开一个全市二十万人的欢迎大会,庆祝光复上海。 五、“四一二”清党,帮了蒋介石大忙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乘“楚同”军舰抵上海,驻江苏交涉使署。他告诉白崇禧说,武汉方面,国民党于三月十日在汉口召开第二届三中全会,会期七天,这次会议是共产党与国民党所谓左派分子互相勾结利用,以夺取党政军大权为目的。会议通过了《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案》、《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条例》等案,其目的在削弱革命军总司令的权力,攫得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国民党第二届三中全会后,蒋介石对全党党员发布训令,他概括地指出:“自北伐以来,军事、政治、党务皆集中于个人,庶政设施,逐渐脱离党的领导,驯致陷于只受军事机关之支配状态中。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深感本党目前危机,非有切实挽救之方,不足以负全国代表大会之委托,经详慎考虑决定,将一切政治军事外交财政等大权,均须集中于党。此等决议,为适合中国革命之需要,将借以防止党内投机腐化及军事专政独裁之趋势。中央执委会之毅然出此,乃基于民主集中制观点,以与封建势力斗争,绝非对个人有所爱憎也。” 蒋介石说:“照目前情势发展下去,我们再不与共产党合作了。现中央监委四老(指蔡元培、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准备了一个文件,将在上海开会发动‘清党’。我离开南昌前已密电任潮、季宽兼程来沪,二十三日过安庆时也嘱咐了德邻跟着东下参加会议。” 接着,蒋介石随即问白崇禧:“在上海清党需要多少军队?” 白崇禧说:“只要调走薛岳的第一师,留下刘峙的第二师及周凤歧的第二十六军便够了。”蒋介石又问:“你看需要多少时间?” “三天差不多,至多不会超过一星期。”白崇禧答道。 “你要小心,注意防范共产党的渗透。”蒋介石最后这样说。 蒋介石在上海分别召集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师的干部训话,表示清党的决心。第一军第一、二两师是从黄埔校军、党军扩编而成的,是他的嫡系子弟兵。他在训话后,第一师有些中级干部起来质问他,说:“三大政策是孙总理制定的,清党就是反共,反共就是反对总理遗教,就是反革命,这岂能是素以革命自负的校长(按:黄埔学生一贯叫他校长)所应该做的?”蒋介石被气得拍案大骂,力竭声嘶,他更因此而迁怒于第一师师长薛岳,说他管教不严,把他免职调回广东安置。第一师则采纳了白崇禧的建议,全师移防镇江,它驻守的淞沪地区由第二师接防。 共产党在上海的领导人知道第一师调离上海后,便发动了各界人民代表到白崇禧的淞警备司令部(白氏一到沪,蒋介石就任他为淞沪警备司令)请愿,要求挽留第一师,拒绝第二师。十分明显,第一师的干部中有许多是共产党员,这是白崇禧也很了解的。白崇禧告诉这些代表:“调动军队是总司令决定的,我不能擅自变更。”代表们见到白崇禧那么说,也就无可奈何地离开了。 李宗仁于三月二十八日到上海,住在龙华白崇禧的司令部里。白崇禧告诉李宗仁,此时不仅工人势力庞大,连第一军第一师也不稳。他已向蒋介石建议把该师调离上海了。 四月一日,李济深、黄绍竑乘“比亚士总统”号到上海,白崇禧派他的参谋长张定璠乘差轮去接他们,到时与李宗仁住在一起。彼此在热烈握手时,白崇禧发现黄绍竑变得几乎认不出来,原来他的满腮胡子不见了。白崇禧问黄:“为什么舍得牺牲留了这么多年的胡子?” “原来是这样,”黄绍竑说,“三月下旬接李任公急电,要我立刻到广州去。到时他出示蒋先生由南昌发来的电报,要我们到上海和他见面,商量重要问题。任公说:‘香港到上海的船票,都准备好了,下午就动身。’我回到颐养园向妻子(蔡凤珍)告别,说要立刻秘密到上海去,她听了说:‘你那满面的长须,哪一个不认识你?挂一个招牌在面上,还能保密吗?不如就把胡须剃去吧!’我听了她的话,就这么办了。这六年来相随不舍的东西,至此不能不割弃了,心中不免有些难过!” 不久,蒋介石到白崇禧的司令部同李济深、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会晤。寒暄以后,蒋氏说:“明天将要举行一个会议,讨论清党问题。”这表明,北伐开始时的八个军,除第一军外,只有上面这几位广西佬站在蒋介石一边。参加这次为世人所称的“反革命政变”。 P81-85 序言 白崇禧,字健生,原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素有“小诸葛”之称。 一九二四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广州大本营开始着手统一两广,作为国民革命根据地。白崇禧帮助李宗仁讨沈(鸿英)驱陆(荣廷),将广西置于国民政府统治之下。及一九二六年北伐军兴,白崇禧一跃而为蒋介石的参谋长,运筹帷幄,决战千里,所至有功。 “七七”事变既起,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蒋介石函电交驰,促白崇禧去南京共赴国难。以后“蒋传”论述及此,谓“李宗仁受命统率南京以北的军队,白崇禧被任为参谋总长,他们对国家都有很大的贡献”。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 抗战初期,白崇禧与中共中央军委周恩来副主席合作得很好,如李宗仁的五战区设立一个动员委员会,由白恂周之请,荐钱俊瑞、范长江去担任该会的领导。又如台儿庄大战爆发后,白崇禧奉派去徐州赞勃李宗仁指挥作战,到时白崇禧特接纳周恩来的建议,在战术上采用阵地战、游击战、运动战紧密结合的方针,从而取得台儿庄血战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后,白崇禧对这部战略巨著深为赞赏,将其基本精神摘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经蒋介石同意,将此两语由军事委员会令发全军,作为对日作战的指导方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通过白崇禧建议成立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以汤恩伯、叶剑英主持其事,由此可见白崇禧对游击战的重视。 抗战胜利,毛泽东来渝商谈和平。《桂园大事记》这样写着: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六日,毛泽东主席在桂园接见白崇禧。经过“皖南事变”,表明毛氏不咎既往,并对白崇禧寄予期望。后笔者承周恩来面告,白崇禧是中共争取的三个国民党人之一,但白氏也如其他两位一样,没有转到人民阵营中来。 白崇禧对战后接收问题,曾向蒋介石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主张先接收,后受降;反对军队整编及改组军事机构。以一九二八年小汤山裁兵会议的教训,可资参考。但蒋介石不接纳,以白崇禧为首任国防部长,而任陈诚为参谋总长,置白氏于有职无权的地位。蒋介石以官邸会报方式指挥作战,白崇禧认为这是对共军作战失利的主因。 一九四八年春,李宗仁在第一届国民大会竞选副总统得胜,蒋介石将白崇禧从国防部长外调为华中“剿总”总司令,白氏要求统一指挥中原大军,并提出“守江必先守淮”的攻势防御方针,蒋害怕桂系势力做大,不予理睬。及辽沈战役惨败,何应钦派郭汝瑰飞北平谒蒋,无论如何要白崇禧统一指挥中原军事。白崇禧初答应而后峻拒,因刘峙、杜聿明把“徐总’’主力像一字形摆在陇海线上,没有纵深配备,要想重新部署兵力已时不我与了。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下旬,白崇禧看到徐淮战役已近尾声,先后发出“亥敬”、“亥全”两电,向蒋介石提出建议,要求重开国共和谈,蒋怀疑白崇禧以实力威胁他下野,误会甚深。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蒋介石邀国民党中常委到黄埔路官邸餐叙,提出“个人的进退绝不萦怀”的元旦文告征询意见。谷正纲、张道藩等痛哭流涕,声言蒋介石不能以下野来要求和平。蒋氏即席怒斥道: “我之愿下野,不是因为共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言毕愤而离开,其对白崇禧不谅之情,人所共知。 及李宗仁代政,以和谈号召内外,但因形格势禁,卒不接纳和平协议。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宁府局处广州,粤中政要及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白吉尔力主白崇禧主力守粤,而蒋介石迟迟不允所请,以致坐失时机。其后李宗仁失意赴美,白崇禧则辗转从海南入台。从蒋经国所发表的《负重致远》一书来细加分析,就可知道白崇禧在台湾的日子很不好过,结果他死得不明不白,时人惜之! 《白崇禧传》不评论白氏个人的功过是非,唯集中记述其毕生经历。白氏曾在北伐、抗战帮助过蒋介石,但又三次逼蒋下野。蒋、白之间的悲欢离合,记录了国民党政权从发展、分裂到衰败的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古往今来,无不如此。希望本书之出版能对读者加深认识中国近现代史,有所禅益。 程思远 后记 写白崇禧,颇非易事,因为在海峡两岸,他都是引起争论的人物。 对国民党来说,他当过两次蒋介石的参谋长。北伐完成,抗战胜利,都有他的一份功劳在内。但蒋经国手著的《负重致远》,对白崇禧于一九四八年十二月逼蒋求和,颇多谴责。所以后来白崇禧到台湾以后,就过着一种非常不愉快的晚年生活。 对中共来说,在抗战初期,白崇禧采取了中间立场,中共党内文件称桂军为“友军”,其后白崇禧从中间转向反共,但中共对他仍寄予厚望。他是中共致力争取国民党三个军政要人之一,可惜他最终跑到台湾去了。 笔者个人认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不要看他一时一事,而要看他全部历史与全部工作。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整体,均不足取。所以本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反映白崇禧的毕生经历,对人论事,作者从不轻下判断,而宁愿请读者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作结论。 在本书中,白氏有两大特点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是他一贯注重中国边疆问题,甘乃光曾誉他与拉铁摩尔为中国两大边疆专家。当蒋介石以裁兵肇内战巨祸之前,白崇禧曾力主以殖边(开发边疆)来替代裁兵,惜未为蒋介石所采纳,否则国民党的历史当是另一写法。 其次是白氏指挥军事,一贯主张攻势作战。北伐中赣北与桐庐之战,都为显明例证。一九四八年夏,如果蒋介石接纳白氏所提出“守江必先守淮”的指导方针,则国民党或能拖得较长一些。杜聿明对我说过,国民党将领只求对蒋介石个人效忠,而白崇禧则讲求战略战术。这真是一针见血之论。 程思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