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是台湾民主转型的参与者、见证者、反思者,或许也是最会讲故事的评论人。他用100个故事做引子,编撰成《故事照亮未来》,为我们讲述台湾民主化转型过程中的种种经验和弯路,希望人们能在这个光明与黑暗相互交错的时代,重新拾回对公共事务的责任心和参与感。
杨照擅长将繁复的概念与厚重的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故事,写作经常旁征博引,在学院经典与新闻掌故之间左右逢源,字里行间洋溢人文精神。并流露出文学情怀。杨照近年来积累了大量评论文字,以公共态度探讨公共议题,树立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与榜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事照亮未来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杨照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照是台湾民主转型的参与者、见证者、反思者,或许也是最会讲故事的评论人。他用100个故事做引子,编撰成《故事照亮未来》,为我们讲述台湾民主化转型过程中的种种经验和弯路,希望人们能在这个光明与黑暗相互交错的时代,重新拾回对公共事务的责任心和参与感。 杨照擅长将繁复的概念与厚重的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故事,写作经常旁征博引,在学院经典与新闻掌故之间左右逢源,字里行间洋溢人文精神。并流露出文学情怀。杨照近年来积累了大量评论文字,以公共态度探讨公共议题,树立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与榜样。 内容推荐 在《故事照亮未来》中,杨照从千头万绪的故事和现实中提取出一百个关键概念,如协商、和解、法律、制度、身份、记忆、媒体……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来面貌有着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开放时代,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利益和经验,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努力的方向,或者没有任何准备,将无法适应我们理想中的那个未来,而《故事照亮未来》中的这些故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努力或避免的方向。 杨照近年来积累了大量评论文字,以公共态度探讨公共议题,树立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与榜样。他擅长将繁复的概念与厚重的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故事,写作经常旁征博引,在学院经典与新闻掌故之间左右逢源,字里行间洋溢着人文精神,并流露出文学情怀。 目录 梁文道:杨照的伦理寓言 张铁志:文化评论与公共领域 自序 第一辑 国家为你做了什么? [爱国] 一定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 [选举] 有议题、有信念的选举 [政治家的教育] 培养更深更广的政治智慧 [下台的智慧] 重视步下政治舞台的身段 [绝对真理] 没有人能掌握绝对真理 [生命权] 尊重生命的价值 [战争] 战争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和解] 珍惜和解的难能可贵 [官僚体系] 慎选支配官僚机器的人 [政治信念] 提放没有原则、没有信念的人 [虚无主义] 可悲的虚无主义领袖 [强国] 爱国土,还是爱国民 [政府的责任] 政府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 [政绩] 理解风险、对付风险 [手段] 目的不能使一切手段合理 [庸俗] 庸俗是一种罪恶 [统治] 洞视统治的破坏性 [透明] 让政治运作公开化 [无知之幕] 打造公义环境 [民主决策] 刺激民主决策的“审议日” [民主资格] 凝聚社会的信任 [协商] 不断的即兴与协商 [运动] 打造真正的社会运动环境 [同理心] 零距离的同理感受 [法的精神] 比法条更重要的事 [公共议题] 以公共态度讨论公共议题 [公民意识] 对政治道理的责任感 [基本价值] 基本价值的分歧很难并存共处 第二辑 认识你自己 [历史] 了解真正的人间文化 [怀旧] 怀旧与怀旧政治 [记忆] 记忆是神圣的公民权利 [身份] 坚持决定自我身份的权利 [仇恨] 不能对仇恨掉以轻心 [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没有那么天经地义 [认同] 生活现实是认同的核心 [风格] 找回自己的风格 [大学精神] 抗拒同质化 [社会价值] 检验保卫我们的意义之网 [故事] 对异质经验的兴趣 [陌生] 保持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 [多元] 保持异质多元活力 [差异] 理解别人与我们的不同 [歧视] 谨防无心的傲慢与歧视 [容忍] 认知容忍的复杂性 [博爱] 学习去爱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影响] 摆脱阴影的方式 [责骂] 回归“平庸” [犬儒主义] 骂倒一切不能解决问题 [巧合] 多用理性,少信魔法魔咒 [慈悲] 不忍生命的痛苦 [先知] 尊重常识和理性 [逃避] 重新面对失败 [因势利导] 培养创意诱因的思考习惯 [开放] 开放带来的效果 第三辑 走出大词的泥沼 [怀疑] 保持怀疑、思考的态度 [名嘴] 别太相信名嘴 [大片] 比简单更简单的大片逻辑 [媒体] 察觉媒体操作 [新闻专业] 坚持新闻专业责任 [独家新闻] 跑出真正的独家新闻 [宣传用语] 避免激烈言辞 [记者] 挖掘真正的内幕 [科学态度] 维持求真精神 [真实感受] 别被民意调查洗脑了 [民意调查] 看穿民调内藏的玄机 [权力] 别让梦想成为权利的借口 [伟大] 为何对伟大无动于衷 [神圣] 拒绝不容置疑的神圣目标 [竞争] 竞争反而让我们失去竞争力 [专家] 摆脱权威依赖 [科技] 科技一直在改变人性 [语言] 拒绝廉价、虚假的语言 [表演] “像”就够了? [口号] 认清口号与政策的差别 [政治图腾] 分清楚实体和影子 [真实] 暴露不知与无知 [具体生命] 生命没有标准答案 [生活] 不断追求好一点、再好一点 [抽离] 借着抽离面对真相 第四辑 迈向聪明社会 [冒险] 彻底的、小心的冒险精神 [海洋] 如何拥有海洋文化 [现实] “非现实”的巨大力量 [算计] 避免经济算计的惰性 [复杂] 复杂反而安全 [特权] 别把特权当做权利 [法律] 为人的处境保留空间 [制度] 秩序不能取代血泪感情 [沉默] 面对不义,不能保持沉默 [逆转] 目标与意外结果的辩证 [巨变] 自然没有那么稳定、恒久 [政治信仰] 信仰与现实的平衡 [原则] 认真看待原则一致性 [公平规则] 不可买卖的根本权力 [节制] 卫护素朴的正义原则 [自主] 创意团体挑战世俗意见 [礼貌] 避免不必要的粗鲁 [诚信] 坚守诚信价值 [准确] 追求准确的信息 [根本] 设想必须更深、更远 [文明标准] 要求这个社会变聪明 [未来] 以观念改变未来 试读章节 一定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 1961年1月20日,约翰·肯尼迪早餐吃了几条熏肉。那几条熏肉意义重大,倒不是熏肉本身有多特别多好吃,而是这一天是星期五,罗马教廷规定天主教徒不准在耶稣基督受难的星期五吃肉,肯尼迪是天主教徒,他在星期五吃肉,却没有违背教廷的规定。 因为教宗保罗二十三世特准天主教徒在这一天吃肉,理由是:约翰.肯尼迪要在这一天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选上总统的天主教徒。 波士顿的枢机主教卡辛负责监誓。他致词时发现讲台后面冒出细细的一缕轻烟,他以为那是意图谋杀肯尼迪的炸弹被点燃引信了,当下决定拖长致词,延迟肯尼迪上台时间,宁可让炸弹炸死自己。 还好没有炸弹爆炸,只是电线走火的小意外,当然卡辛主教也没有成为替肯尼迪而死的烈士,只是让在场很多人嫌他不识大体,又臭又长讲了一大堆而已。肯尼迪终于上台了,宣誓、就职,接着发表了他的就职演说。 肯尼迪的演说,是历史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第四短的,一共只有五十二个句子,不到一千四百字。不过没多久,这篇演说就凌驾许多篇幅比较长的前辈,跃升为最有名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尤其是演说辞里的一句话,不只在美国人人朗朗上口,其影响力还从美国蔓延出来,全世界大部分人口透过各种不同翻译版本,读过或听过这句话。 美国爱国主义的最高潮 “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就是这句话,象征了美国爱国主义的最高潮,记录了有那么一段时间,短暂的肯尼迪执政时期,美国人心甘情愿团结在国家旗帜下,为自己能身为美国一分子、对美国做出贡献,感到高兴且自豪。 这句话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有其特殊历史背景条件。仔细看一下肯尼迪演说辞当中其它五十一个句子,他在里面用了三次“自由”、十一次“新”、四次“时代”、三次“革命”、各种不同形式提到“世界”一共十四次。整篇讲稿只有一千四百字,也就是平均每一百个字中,就要讲一次“世界”。 相对地,一千四百字中,对美国内政几乎完全没有着墨,有人仔细算过真正讲美国国内情况的,总共只有两个字。藏在一个宣示将坚决维护“国内及世界人权”的句子里。“国内”(at home)终于出现了,但还是和“世界”一起并列的。 这是一篇从头到尾讲国际局势的演说,因为那是冷战的高峰时期,美国人最关心的,是和苏联之间的对抗与竞争;美国人最恐惧的,是苏联的侵略野心和苏联为数庞大的核子弹头。 在“别问国家”那个句子之前,肯尼迪讲的是:“漫长的世界历史中,只有少数几个世代被赋予了在最高度危险情况下卫护自由的角色—我乐于接受这个角色。”从这样的上下文一路读来,我们明白了,肯尼迪给予美国人的,是一种面对恐惧、克服恐惧的勇气,将冷战视为卫护自由的“圣战”,视为某种天启天授的责任,而且指出来勇气的来源—大家团结、无私地以国家为单位来奋斗,就能有勇气,就能承担责任、克服困难。 难怪教宗要为了他就职特准天主教徒吃肉。至少在演说辞中显现的,肯尼迪是个有信仰的人,而且他有很大的本事将信仰传递、感染给众多的人。 这样一句话,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也很受欢迎。连最强调民主自由的美国,都强调国家团结、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哪一个国家的领袖不逮住机会拿来对自己的国民大加宣传,加强大家为国家服务的热情,同时降低对国家,尤其是对政府的抱怨呢? 对国家的工具性理解 不过,美国人高兴、自豪认同国家的时期很短暂,很快就结束了。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遇刺,大大震撼了美国人;更重要的,美国出兵越南,越战不只带来惨重伤亡,而且愈打愈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越战,美国社会被严重撕裂了,支持越战的人和反对越战的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再团结在一个“国家”里了。 吊诡的是,这样的巨大逆转变化,没有让肯尼迪的就职演说被“抛入历史的垃圾桶里”,反而更加强了其长期烙刻入美国人记忆的力量。那是一段难得“天真时光”的纪念遗物,美国人,而且是大多数的美国人都还相信国家,相信可以抛开自己的私心奉献国家,“问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看起来不只在美国,而是全世界(或许北韩除外)的人都不可能再重返那样的“天真时光”了。过去十年内,美国新保守主义得势,然而新保守主义创造了美国单边主义的新霸权,他们对外的宣传中,基督教、上帝、传统家庭价值、反恐怖主义、文明冲突等观念的重要性,都高于美国国家主义。更不必提小布什及新保守主义在美国,一直受到自由主义的强烈质疑、反抗,终于导致2008年麦凯恩大败,民主党提名的奥巴马赢得大选。 欧洲、日本、拉丁美洲、甚至在中国,今天或许还有可能叫大家“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却不可能要他们“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了。将近五十年间,国家的意识其实悄悄地,但明确挪移变化了。以国家作为信仰对象,相信人应该牺牲自我利益,屈从于国家需要之下,这种想法愈来愈难以被接受了。 取而代之的,是愈来愈普遍对国家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国家提供许多一般人自己无法个别取得的方便、好处,因而我们需要国家;但倒过来,国家也应该以提供这些方便、好处,作为其存在的价值以及与国民发生关系的基础。 我们当然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因为惟有弄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才有办法下定决心,相应于国家为我所做、所提供的服务,我能为国家做什么,我又愿意为国家做什么。 P3-6 序言 在台湾念大学,后来到美国念研究院,我所受的专科训练是思想史。选择思想史,当然是因为对人在想什么,也对人如何表达自己所想的,有高度兴趣。多年研读思想史,看过那么多古往今来的思想内容,进而获得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看重观念,相信观念的力量。具备什么样的观念,我们就变成了什么样的人。观念不必然都能化为行动,然而没有任何行动背后没有观念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都是观念。 连带地也就相信,要了解一个社会,必须了解这个社会抱持什么样的观念,相信什么。还有,要改变一个社会,也就得要先改变社会上人们的观念。 这本书中的篇章,最早是台湾《新新闻周刊》的专栏,专栏的名称再简单不过,就是“观念”。会想写这样一个专栏,因为感受到社会变动得很快,快到让人家觉得来不及应付,好像总是必须仓促地做出许多决定来。很多人忙到没有时间去想想自己相信什么,基于什么理由做了自己生活上的决定。换句话说,谁有闲工夫去管什么观念不观念的呢?正因为急,所以更需要回头把观念弄清楚。这是我不合时宜却坚持的选择。社会,尤其是复杂的社会,各种力量盘根错节、环环相扣,匆忙的决定往往只能看单一面向,无法仔细安排相关的变量──也就是在台湾大家习惯说的“配套”。眼光集中只看当前要看的,不管“配套”,“配套”跟不上,那是会酿成灾祸的。 既然是为了彰显社会的复杂性,所以才要根本地谈“观念”,那么也就不能抽象、空洞地谈,要让“观念”回到现实的人的生活、人的经验里,保留所有不纯粹但真实具体的内容,这样的“观念”才不会变成另一种架空的答案。 “观念”不是答案,不能提供简单、现成的答案。“观念”毋宁比较接近问题,或说接近一种从问题中趋近答案的寻找过程。我们可以找到其它人曾经有过的经验,来帮助我们寻找。所以我选择了用说故事的方式,来谈观念。这里的“故事”两字有两层相关但不全然相同的意思。一层指的是有情节的传奇,一段或长或短的人类特殊经验。另一层泛指“过去的事”,大大小小曾经发生的事,尤其是一些太小太琐碎而不会被纳入归类为“历史”的事。 这两种意义的“故事”,有共同的特色──把我们从现实生活带出去,让我们看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别人的经验。故事扩大我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故事提供我们丰富多样性,打开我们的眼界。 用故事来呈现“观念”,我们也许有机会脱开现实的拘牵,反而能将现实看得更清楚。写着写着我愈来愈感觉到,原本为了深度思考现实的用心,转变成了“为未来做准备”。故事所提供的庞大面向,加上观念所提供的深究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将未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烛照出从现在通往未来的路径。 如果我们稍有耐心、多点好奇,故事和“观念”,真的可以照亮未来。这是我的信念。 书评(媒体评论) 杨照试图在另一个层面上将价值注入到政治机器之中,使运转得过于流畅乃至于太过油滑的政治游戏稍稍顿滞,让充满算计因而变得太过冷酷的头脑稍稍温润。 ——梁文道 在那个黑暗与光明交错的时代,杨照一步步成为台湾最知名的文化评论写作者。然而,当我们以不同的步伐往前走时,这个时代所有坚固的东西似乎逐渐烟消云散。 ——张铁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