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武松潘金莲的当世传奇!
王二之后最王二的小说!
屠宰厂里的快意恩仇录,一本写给男人的小说!
《英雄时代》是一部悼念激情的个人化青春孤本。作者房伟以戏谑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里笨拙的真诚,在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穿越狂想中,小说飞扬着快乐与叛逆的翅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英雄时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房伟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重塑武松潘金莲的当世传奇! 王二之后最王二的小说! 屠宰厂里的快意恩仇录,一本写给男人的小说! 《英雄时代》是一部悼念激情的个人化青春孤本。作者房伟以戏谑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里笨拙的真诚,在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穿越狂想中,小说飞扬着快乐与叛逆的翅膀。 内容推荐 《英雄时代》是一部悼念激情的个人化青春孤本。 《英雄时代》原名《屠宰厂的潘金莲》。为当代小说作品,作者作者借《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外壳写了当代某小县城中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屠宰厂的种种荒唐经历,将古今两个故事串连在一起对比叙事,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其中对原有小说中人物一反传统的颠覆性描写无疑是对现实世界有力的反讽。 目录 正文 后记 试读章节 十几年前,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我大学毕业,去一家大型肉类食品厂工作,一直到几年后离开那里。我们厂规模很大,占地近百亩,就横亘在城乡结合部的一块地方。那里的天总是灰蒙蒙的,我们高大的厂房也是灰色的。下雨的时候,从远处看去,食品厂就像一个中世纪欧洲的城堡,庄严、肃穆,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它有两扇特制的大铁门,送活猪活牛的车队浩浩荡荡地从门里开进来,又浩浩荡荡地把变成火腿、烤肠等肉制品送出去。我不干活儿的时候,常蹲在门口看那些车出出进进。在我的想象中,这些车都是些英俊的高头大马,神情高傲突兀,披着厚厚的黑色马甲,只露出两个马眼看清楚敌人和前方的路。有时候,这些马带着骑士们出城,我就是欢送他们的号手,为他们吹响满怀信心的出征号角。有时候,这些马上都是些掠夺归来的骑士,马背上是别人领地的猪牛羊和漂亮女人。骑士们一只手拉着缰绳,另一只手抓住猎物放在马鞍上。女人们被捆得很精致,她们惊恐而疲惫地环视着四周,姣好的面孔紧贴在骑士们沾满血迹的冷冰铠甲上。骑士们都保持着风度,虽然他们很疲倦,有的还被砍成牛排般血淋淋的模样,但他们还是郑重地放下黑色面罩,扶正头盔,整理好帽缨,绝不会像那些不成器的强盗一样大喊大叫,而是有次序地排好队,在领主的带领下举行进城仪式。而我或许就是一个城堡中受领主庇护的小农奴,眼睛红肿,头发蓬乱,身上还沾着昨夜喂马时留下的燕麦,一副可怜兮兮穷小子的样子。我满怀崇敬地守在城堡门口,双手举向天空,向勇敢的骑士们欢呼,并以上帝的名义祝福他们。其实,最令我眼馋的还是那些马背上的女人,那些女人无意裸露出的酥胸和粉白的大腿,都让我心神荡漾……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想象。一般说来,我的空闲很少,而厂里只有过年过节,才会有大规模的车队出入。大部分的时间,我或是推着一辆挂满香肠的货车,表情庄重,行动有力,仿佛推动着一车进贡给皇上的珠宝;或是推着一辆空无乘货的钢架车,纤徐地绕着厂子那灰白的水泥地走过。车声辘辘,轻盈而洒脱,洒在空旷的地面,如同一朵肉粉色的小花,飘落在苍凉的食品厂大地。通常,我需要从后门的冷藏库走到前门的分割间,再把分割好的肉推到食品加工车间,或者是把做好的香肠挂在车上,从加工车间推到包装车间。所以,能有闲暇蹲在门口看车来车往,实在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我蹲的姿势很古怪,几乎就要坐到地上了,屁股和地面的距离就差横放一条小火腿肠的宽度,本来就粗短的脖子几乎缩到了胸腔里,而我的眼神却变幻莫测、充满着神奇的光。在外人的眼里,这个穿着工装,傻傻地蹲在门口的家伙,神经似乎有些问题。可他们哪里知道,在这个热火朝天的现代化肉食品厂,我的精神已经进入了一个中世纪燕麦小子的冥想状态,那里有我的城堡,我的骑士,我的贵妇,我的骏马,我的梦。在我混乱不堪的想象中,燕麦小子跑到中国,变成了武松,最终成长为英雄,并独自打死了一头猛虎…… 这种冥想状态的结束,常归于两种情况,一种是仿佛晴空霹雳般的粗暴女声:“刘建民!你这个孬种!怎么干活比我们女人还会偷奸耍滑!”随着这美丽的吼叫,一条仿佛孙二娘似的粗壮身影在“移步换形大法”之中,快如闪电一般出现在我的面前。看到这种情形,我会马上苦笑一下,勾着头站起来,乖乖地跟着她回车间干活,丝毫不敢有逃走的念头。她是我们分割车间的头领之一,闺名唤做胡美丽,名义上为分割三组组长,手下有刀手三十名,也是名震我们食品厂的“四大刀客”之首。该婆娘是本地人氏,原为临时工,后因工作勤奋,得以转正,成为食品厂的正式工。胡氏生得眼似钢铃,头如麦斗,声似炸雷,嘴唇边有一圈黑短汗毛,干起活来不知疲倦,被我们分割车间戏称为“女版李逵”,或曰“升级版孙二娘”。但胡头领不让我们这样称呼她,甚至只要听到“李逵”、“二娘”,或者“逵”、“娘”这样的字眼,都会暴走发飙,好似一个喜欢文字避讳的帝王(当然,“头领”也不行)。她最喜欢的就是别人叫她“小胡”,或“胡小妹”,每当听到别人这样称呼她,她总是妩媚地回过头,粗声说:“谁在叫人家呀?”让人不寒而栗。 如果运气好,胡美丽小姐正在勤奋地分割着一头猪,没闲暇工夫理会我,就会出现另外一种时空的可能性,那是一个古朴苍凉的声音:“小刘哇,跟某家杀上一盘去!”接着,一个胖大的身影,飘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打断了我的白日梦。我讪讪地看了该老者一眼,说,高大爷,我忙着呢,不行咱们改天再下棋?而那个胖胖的高大爷,却不依不饶,继续对我拉拉扯扯,直到把我拽到门卫的小房里为止。门卫原来由退伍兵组成的治安小队负责。他们每天早上在厂篮球场上穿着迷彩服练擒敌拳。这些曾经的正规军,脱离了部队的教育,顽强勇猛的作风,现在只剩下了装模作样,以勾引食品厂的女工。后来,在保卫科的安排下,他们和厂里的未婚青年组成护厂队,天天晚上巡逻。再后来,食品厂的效益越来越差,工资发得也不及时了,这些人就慢慢散去。有的给有钱人当保镖,还有的进了黑社会。退伍兵走后,我们厂的门岗就施行轮班制,有时就是那个60多岁的独眼老头高大爷。高大爷,胖手胖脸,秃头长胡子,自称是解放前国民党某少将的弟弟,看来当年也是一条好汉,而后来和我下棋老耍赖,丝毫没有什么英雄气概,他经常在门岗上坐着椅子晒太阳、打呼噜,哈喇子流到了胸前。有时,高大爷有事,门岗上就是一个怀孕妇女,也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打呼噜,不过也偶尔织个毛衣什么的。P1-5 后记 一本小说,从完稿到最后出版,其实是一个脱离作者的过程。但还是忍不住想说上几句话。这部长篇小说,是我的长篇处女作,也蕴涵了我很多青春的记忆和思考,特别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想象景观的思考。20世纪90年代,正赶上新写实小说和新现实小说的相继兴起,现实生活,特别是国企中的青年们的生活,被分享艰难,被抉择,也曾被想象为一些带有暧昧趣味的故事。那时,我从一名大学生,变成了一名肉食品厂的工人,并在那里度过了几年难忘的岁月。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微薄可怜还不能及时发放的工资,红色意识形态和欲望法则古怪的杂交,都深深地刺激了我年轻敏感的神经,并成为我思考中国现实和文化问题的一些原点。虽然我们进入了光辉盛世的21世纪,但我依然认为,那些现实和文化问题并没有解决,而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恶化。于是,便有了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也有了肉联厂的故事。我固执地认为,有关自由、青春、激情和梦想,一定要以对文化传统的批判为基础。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传统不好,而是这些传统在接受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简化为道德符号的危险,而成为“瞒和骗”的伎俩、“借尸还魂”的工具。我们对传统的选择,不应是捍卫,而是要以“当下”作为检验。对中国传统中高蹈流走的风致,自由奔放的精神境界,自当向往之、推崇之。当然,所谓青春、激情和梦想,同样是可疑的,必须有真实的、疼痛的体验作为坚实的基础。文学带给我们的,常常是可能性。然而,我希望我的这些故事,能带给大家,特别是那些在现实中压抑的人们,那些有过激情梦想的人们,一些滑稽荒诞但又严肃认真的体验,一些虚构但又真实可爱的人物。特别是武松和潘金莲的故事,可以说是被人写得烂熟了。但是,在施和兰陵的笔下,潘金莲和武松,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英雄和淫妇。而欧阳予倩和魏明伦,都在给潘金莲翻案上做文章,他们笔下的潘金莲,都是启蒙意义上的“繁漪”式的人物,是在封建的黑暗下反抗的绝望妇女形象,到了李冯和阎连科笔下,却从解构主义的态度出发,解构英雄传奇的宏大叙事色彩。而一些网上作品,其消费主义的窥视欲色彩很重,注重发现其作为“淫妇”和“英雄”的消费符号的作用。在这部小说中,我并不想纠缠于武大、武松、潘金莲等人的伦理关系,而是越过这些关系,将武和潘的爱情,前置于武大和潘的婚姻之前,从而去除了伦理纠缠,将笔触直指中国传统英雄主义利用道德对人性戕害的现实逻辑,并进而思考在现代化的中国当代语境中,这种道德逻辑与经济和政治权力结合,对人性的进一步控制。我笔下的“英雄武松”,不是一个以道德杀人的黑社会分子,一个为官方做打手和帮凶的都头和监牢“大哥”,而是一个浪漫多情的武林高手,一个善良而不走运的民间英雄,一个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个人主义英雄,一个不甘束缚、不相信谎言的人格高贵的骑士,一个向往自由与冒险的行吟诗人。而我笔下的“潘金莲”,也不是一个头脑昏聩的欲望妇人,不是一个生活在伦理阴影下的牺牲者、控诉者,更不是一个疯狂而变态的性交机器,而是一个风姿卓绝的侠女,一个敢说敢做、性格刚毅勇敢的女英雄,一个敢于跨越伦理对妇女束缚的光彩流溢的个性解放的真女人。 这部小说的出版,经历了好几年的光阴,转了好些地方,得到过赞扬,也受到过冷漠和蔑视,等到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它却意外地得到了朋友的帮助,得以和大家见面。我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吴义勤先生,他多次为了这部小说操劳奔走,令我深深感动。他的学问和人格,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要特别感谢陈岚老师,她的智慧和才情,如同她的仗义和豪爽,都让我在困境时深受鼓舞。没有她的热情推荐和奔波呼吁,这本小书是很难面世的。同时,也要感谢牧田书业的徐杭先生,他的认真负责,让这本小书增色不少。这里,还要感谢在此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为我提供了大力支持的老师和好友们。他们是《莽原》杂志社的李洱老师、李静宜老师,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宋刚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程天翔兄,山东大学的马兵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崔柯博士,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任华东副教授,青岛大学的王金胜副教授,《都市女报》的魏新兄,山东省作协的赵月斌兄,《艺术广角》的苏妮娜女士等。 房伟 2011年酷暑于山东济南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悼念激情的个人化青春孤本。作者以戏谑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里笨拙的真诚,在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穿越狂想中,小说飞扬着快乐与叛逆的翅膀。 ——当代批评家、茅盾文学奖终评委、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吴义勤 这是一部机智反讽的小说,小说的修辞风格,离奇崛于朴实之中,又有些近年才被人谈起的穿越之风,值得一读。 ——作家 李洱 自由、幽默、犀利、性情,充满游戏精神,这部小说让我体验到类似阅读王小波小说般的神奇乐趣。 ——作家 艾伟 这样的故事只能写一次。庸常的现实和银白色的梦想搅在一起,组成了那种叫做情怀的东西,在青春这样躁动不安的时刻,我们挥舞着杀猪刀勾画梦想,假装不知道梦想会被怎样锋利的结局刺破……看爱情、自由、生命、性情,喷薄着逝去,是凭吊青春最好的方式。 ——随笔作家 苏妮娜 我和房伟一样,都出生于70年代。那个年代的人,心里大多残存着一种英雄情结,经过岁月的腐蚀,这种情结在现实中,表面已锈迹斑斑,内核却依然坚硬,就像这本书所写的一样。 ——《百家讲坛》主讲人、诗人巍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