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襄公早逝,由于太子夷皋年龄还小,晋国陷入混乱。为了保持国内稳定,上卿赵盾想改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新君。
眼看亲子要失去君位,夷皋的母亲穆赢每逢朝会就在朝堂哭诉“先君有什么过失?太子只是年幼,有什么罪过吗?你们废了太子就不怕坏了祖制吗?你们眼里还有先君吗?”
夷皋虽然不懂事,却也跟着一起大哭,场面甚是凄凉。
为争取君位,穆赢还抱着夷皋到赵盾家里说:“先君临终前将太子托付给您,您难道忘了吗?您当初恳切地答应要照顾太子,先君这才放心地去了。而今您要废黜太子——百年之后,您如何去见先君?”
赵盾于情不忍,也担心会闹得人心惶惶,不得安宁,便不再坚持改立。
于是公元前620年,夷皋即位为君,就是晋灵公。由于灵公年幼,上卿赵盾担任辅政大臣,主持朝政。赵盾权势很大,并且为人严厉,对灵公的管教也非常严格,所以有时难免会招致灵公的怨恨。
到公元前607年的时候,灵公已经成年,他对赵盾的管教十分厌恶,一味贪玩淫乐,不思进取。一来二去,君臣之间渐渐产生了隔阂。这时,晋国有个十分善于阿谀奉承的大夫,名叫屠岸贾。在他的诱导下,灵公的恶行日甚一日,后来竟然发生了君臣二人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百姓的荒唐事。
赵盾很生气,强谏灵公,要求他悔过自新,并严厉地斥责了屠岸贾。迫于压力,灵公只得低头认错,表示悔过。
哪知屠岸贾怀恨在心,竟然挑唆灵公阴谋加害赵盾!在灵公的首肯下,他派刺客钽鹿前去刺杀赵盾。不料钽鹿感动于赵盾的一片忠心,发出警示后触树而死。
一计不成,屠岸贾又秘密训练犬戎国进贡的灵獒,他命人依照赵盾的衣饰做了一个草人,在草人腹中塞人羊肉。然后每天让灵獒饿着肚子,只有抓破草人才能吃到羊肉。训练得差不多了,灵公在公宫赐宴赵盾。赵盾进宫,灵獒窜出。紧要关头,赵盾的随从提弥明冲出,搏杀了灵獒。恼怒之下,灵公命护驾武士追杀赵盾,寡不敌众的提弥明惨死在乱剑之下。
赵盾趁乱逃出,为避祸患,他带着儿子准备逃亡。出城时,在族弟赵穿的劝阻下,赵盾在离绛都不远的首阳山暂住下来。不久,赵穿发动突然袭击,将灵公杀死在桃园,随后派人接回赵盾。 大臣和老百姓早就痛恨灵公无道,听说昏君死了,不仅没人怪罪赵穿,大家反而拍手称快。回到绛都后,赵盾继续主持晋国大局,并另立了晋文公的小儿子黑臀为国君,就是晋成公。
当时的诸侯各国均设有太史一职,负责记录本国的大小事件。大家都很关心,灵公之死这样的大事会记成什么样:浓墨重书,势必会得罪赵盾和他背后的赵氏家族;一笔带过,将掩盖真相,使这一事件蒙蔽于后世——倘若这样记,这位史官定会为天下所不齿!
晋国太史董狐.从默默无闻的记录官一下子走到前台,成了晋国的焦点人物。
董狐深知,这条尚未成形的记录是块烫手山芋。但他的心底很坦然:身为史官,本职就是要据实记载,我董狐不能为保全性命而遭受万世唾骂!经过深思熟虑,他如实写下了“赵盾弑其君”的记录。在当时,再昏庸的国君也不是身为人臣者说杀就能杀的,而杀死国君或者尊长被称作“弑”,用上这个字,就等于给赵盾定下了大逆不道的罪行。
如实记载后,董狐在朝会时将史册公示群臣。一时间,有敬佩的,有感叹的,有心里笑董狐不识时务的.也有为董狐势将遭到横祸担心不已的……
谁也不想承担弑君的罪名。赵盾很委屈.也很气愤。没想到小小的史官竟然真敢捋虎须!他将史册狠狠掷到地上,声色俱厉地质问道:“董狐!你是不是搞错了?先君死时,赵盾尚在首阳山,他的死和我有什么关系?怎能说赵盾弑君?你可知道——诬蔑朝臣.是要杀头的!”
董狐毫不畏惧,大义凛然地说:“史册上的记载有没有诬蔑,你心里有数:堂堂正卿,逃亡时连国境都没有出,算是真的避祸?你是不在国都,但身为众臣之首,返回国都后却不追究元凶——这是何居心?你说你不是主谋,谁会相信?”
赵盾气得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嚅动了半天,又压低声音说:“董太史,你还是修改一下吧——对大家都有好处。”
董狐冷笑一声,傲骨更盛:“改?这话说得好轻巧!做史官,首要的就是具备诚实的品格。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容不得半点虚假。董狐的职责是记录真实的历史,若是为某人之私而改写史书,岂不成了千古罪人?恕难从命!” 赵盾心中一凉,知道已没有了挽回的余地。、虽然心中愤慨,但他按捺住没有再发作。只是长叹一声,无奈地说:“董狐啊,你是个称职的史官——若非事涉己身,晋国将视你为荣!罢了,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吧,想必后世之人知道事情经过后,会理解赵盾为人,并原谅我的所作所为!”
赵盾没有再说什么,扭头离去,略显老态的身影中饱含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沧桑。
面对此情此景,董狐反而有些惆怅:国君无道,大臣擅杀,旧礼何存,古风何在?董狐,一区区太史,谨尽职守而已——孰对孰错,岂能由我评说?就让后人做决断吧!
又是一声幽幽长叹……
P2-5
山西之所以简称晋,是因为我们脚下这片热土,在2500年前诞生了一个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晋国,她承前启后,留给我们太深太深的文化烙印。回眸历史云烟,深感晋国文化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足以启迪智慧,感悟人生。有鉴于此,2009年我们编辑出版了大型连环画《晋国故事》丛书,受到学术界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深受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或作为反映地域文化的普及读物争相购买.或作为品位高雅的特色礼品馈赠嘉宾,一时间民间热传、网上热炒,诚可谓洛阳纸贵。舆论的关注,市场的需求,又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激情,创作《晋国故事》姊妹篇的冲动一时难以按捺,特别是在和太原的一位文化人士聊天的时候,他冒出一句话:“晋文化底蕴很深,尤其是成语典故、文学名篇很多,可以说,现代汉语离开晋文化就大为逊色,成语如“宾至如归”、“掩耳盗铃”,散文如《叔向贺贫》,戏曲如《赵氏孤儿》,等等,还有比这更精彩的语言吗?”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于是我们萌生了编著晋国成语故事的念头。在100个成语故事编创出来以后,恰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全会研究部署了在全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我们觉得晋国历史中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用编写晋国廉政故事的形式来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于是毅然决然地放下已经成熟的创作,即刻开始着手编著《晋国廉政故事》。很快,一套具有全新理念,集典源、释义、插图、点评于一体的编著方案出台了。主题是紧扣反腐倡廉,内容是提炼10个篇章,精选100个经典故事。天道酬勤,不负有心人。不久,中纪委、中宣部、监察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无疑又给创作人员注入一支兴奋剂,同志们一鼓作气,从300多个故事里精选了100例廉政故事,到2010年初书即脱稿。脱稿后,一方面与山西人民出版社联系出版;另一方面向有关方面送审,严把政治关。就是这些工作前前后后又占去了我们一年多的时间。古人云:“文者,经国之大业”,出版一本书,说是故事,但有极强的政治性,所以费时颇多。现在终于可以付梓出版了。
在出版之前,有两点不吐不快。
一是.在编著过程中倾注了同志们不少心血,典故的收集、事例的选编、篇章的提炼、情节的演绎、插图的构思都颇费了一番工夫。特别是段协平同志的点评,引经据典、内外佐证,查阅了上百万字的资料;书稿交付山西人民出版社以后,责任编辑秦继华女士更是精益求精,先把政治关,再把文字关,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尤其让我们感动的是,她曾把我们的主创人员邀请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共同学习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文件规定,确保正确把握政治方向。随后,我们又根据文件精神在不少地方进一步做了认真修改,特别是点评部分,改动较大,有的甚至推倒重来,好在协平同志占有的资料实在太多了,短短几天就使整个点评焕然一新,送到出版社后一举通过。虽然这只是编著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但从中我们可以管窥其工作量之大。尽管如此,有赖于同志们有着澎湃的创作激情和比较熟悉的晋国文化知识,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我们即将书稿敲定。
二是关于本书的定位,读者群是谁,教育对象是哪个?这是必须明确的。如果说《晋国故事》的读者群是大众,受教育者老少皆可的话;《晋国廉政故事》读者群就应该定位为党政机关、执法执纪部门,教育对象就是国家的公职人员。在这个定位的确立上,着实花费了不少心思,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经过再三论证,调查考察,征求意见,预测前景,这些工作结结实实耗去了我们整个出书过程的一多半时间。和《晋国故事》相比,时间上真的是不好计算。《晋国故事》一套10本的浩大工程,从动意到出书用半年稍多点时间,而这本书却用了3年,是《晋国故事》的4倍,难怪有人说,写书不要硬往政治上靠,可是这本书如果不能古为今用、以史为鉴,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我们认为该书涉及政治让我们费了心血、费了时间都是值得的。
欣慰的是,这本书得到了上级多个部门的肯定与支持,特别是中共临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翠莲同志和中共临汾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国荣同志为本书作了序,他们的序言大大提高了对该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对党的十七届四中、六中全会精神,中纪委、中宣部等六部门文件精神的学习贯彻力度,特别是对党政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学习本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希望。这正是我们创作此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领导的认可和支持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也成为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动力和源泉。在此,我们对各位领导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此书的创作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雷涛、乔忠延同志的帮助,这里一并致谢。
就在此书付梓之际,适逢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部署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从7个方面向全党提出了廉政反腐新要求,强调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宣传,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出版此书,可以说东风正劲,适当其时,愿此书能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有所裨益,并真诚希望通过此书与同志们共勉。
这些交代与感慨权且作为本书后记,不妥之处,请批评。
郭惠勇邱建屏
2012年元旦
龙年即将来临之际,惠勇、建屏同志送来了他们主编的《晋国廉政故事》书稿,展卷一阅,难以释手,一气读来,顿觉兴味盎然。可以说,这本书既是我市开展“爱我临汾,树我形象,建我家乡”主题活动的新成果,又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好教材。
立意高远,抓住了党风廉政教育这个重大课题。我们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和加强反腐倡廉工作,长期而广泛的廉政教育日益成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发生的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反腐败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斗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断培育,尽快形成廉政光荣、腐败可耻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氛围。《晋国廉政故事》即抓住了这一重大课题,为当前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一本集思想性、鉴赏性、警示性为一体的教育读物。
选材精致,深入挖掘了晋国历史和地域文化。侯马、曲沃一带,曾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都。在这片热土上,灿若星辰的历史名贤留下了各领风骚的精彩,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如何将这些凝固在典籍中的历史,重新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焕发出新的光彩,《晋国廉政故事》做了有益尝试。编者从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撷取了100个与廉政建设关系密切的历史故事,并梳理归类为正气、为公、诚信、从政、廉洁、法治、修身、警示、惩腐、和谐10个篇章,让读者用现代眼光解读历史、品味历史,感受古代廉政文化的魅力,并从中获得启示乃至警示,有效提升了该书的品位。
讲述生动,使一个个历史人物和事件得以精彩再现。《晋国廉政故事》不是简单地照搬历史,而是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书中,将珍珠般的小事件串缀起来,进行生动地讲述,使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历经磨炼、雄才大略的晋文公,才智过人、严于律己的名臣叔向,刚正不阿、心系黎民的“乐圣”师旷,善于纳谏、勇于悔过的赵筒子等等。当然,其中也不乏忽视廉政建设,放任腐败,造成亡身、亡族乃至亡国的反面典型。叔鱼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因腐败而被处死的司法官;郭开贪图敌国贿赂。为一己私怨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使本来就已陷入绝境的赵国最终覆亡。让我们看到从2500多年前的晋国时期起始,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就势同水火,惊心动魄。这些精短的故事看似不起眼,却因为讲述生动,饶有趣味,而引入入胜,发人深思。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该书付梓出版之际,恰值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不久,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摆到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因此,《晋国廉政故事》更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希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能从该书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浩然正气,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争当排头兵,建设新临汾”的伟大实践作出新贡献。
2012年1月
《晋国廉政故事》由郭惠勇、邱建屏主编,《晋国廉政故事》从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撷取了100个与廉政建设关系密切的历史故事,并梳理归类为正气、为公、诚信、从政、廉洁、法治、修身、警示、惩腐、和谐10个篇章,将凝固在典籍中的历史重新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读者用现代眼光解读历史、品味历史的同时,感受古代廉政文化的魅力,从中获得启示乃至警示。
《晋国廉政故事》由郭惠勇、邱建屏主编,《晋国廉政故事》不是简单地照搬历史,而是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书中,将珍珠般的小事件串缀起来,进行生动地讲述,使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历经磨炼、雄才大略的晋文公,才智过人、严于律己的名臣叔向,刚正不阿、心系黎民的“乐圣”师旷,善于纳谏、勇于悔过的赵筒子等等。当然,其中也不乏忽视廉政建设,放任腐败,造成亡身、亡族乃至亡国的反面典型。叔鱼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因腐败而被处死的司法官;郭开贪图敌国贿赂。为一己私怨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使本来就已陷入绝境的赵国最终覆亡。让我们看到从2500多年前的晋国时期起始,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就势同水火,惊心动魄。这些精短的故事看似不起眼,却因为讲述生动,饶有趣味,而引入入胜,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