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中后期,中国通俗小说的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儿女英雄小说。其代表作,就是《儿女英雄传》。出身于八旗世家的文康,在晚年最穷愁无聊的时候,写了一部圆满的故事。他不满足于英雄的使气角力和儿女的诗简传情,把英雄儿女、大贤大圣的品格集于他心爱的人物十三妹身上,而让少年公子安骥读书应试,科场连捷,最终位极人臣,尽享人间富贵。《儿女英雄传(全二册)》的“特别长处,在于方语的生动,漂亮,俏皮,诙谐有风趣。”文康用北京方言来写作,加进大量的活的方言土语。那种活泼、传神、风趣、俏皮,常常令读者忘却了其创作思想的迂庸肤浅,而陶醉于精彩的语言所带来的愉快之中了。小说中人物的谈话,写得更是出色。本书描述的是清朝康熙末年至雍初年所发生的一桩官场公案。一方面暴露了当时官场中的暗无天日和世道艰难重重,一方面又塑造了几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
《儿女英雄传(全二册)》由文康所著是,是描写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一桩公案。《儿女英雄传(全二册)》中的主人翁十三妹,本名何玉凤,因父亲遭朝廷大员纪献唐杀害,十三妹无处伸冤,只好带着母亲浪迹天涯,凭着一身舞艺,欲报血海深仇。途中救了安骥与张金凤,与张金凤一见如故,与之结为好友。并撮合安骥与张金凤,成为夫妇。十三妹事成飘然而去。不料,还来不及为父亲报仇,却听说仇家纪献唐已获罪遭诛。一场不共戴天之仇告终,十三妹一生为了报仇而活,得知大仇人已死,顿时失去人生的目标,幸得安学海从中穿针引线,张金凤与众人的撮合,十三妹嫁给安骥。十三妹前段仗义行侠,英气外发。后段嫁做人妇,又显儿女情态,堪称儿女英雄之典范。书中一方面暴露官场文化的黑暗,又道尽八股文化与官场的现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写实侠义小说。
缘起首回 开宗明义闲评儿女英雄 引古证今演说人情天理
第01回 隐西山闭门课骥子 捷南宫垂老占龙头
第02回 沐皇恩特授河工令 忤大宪冤陷县监牢
第03回 三千里孝子走风尘 一封书义仆托幼主
第04回 伤天害理预泄机谋 末路穷途幸逢侠女
第05回 小侠女重义更原情 怯书生避难翻遭祸
第06回 雷轰电掣弹毙凶僧 冷月昏灯刀歼余寇
第07回 探地穴辛勤怜弱女 摘鬼脸谈笑馘淫娃
第08回 十三妹故露尾藏头 一双人偏寻根觅究
第09回 怜同病解囊赠黄金 识良缘横刀联嘉耦
第10回 玩新词匆忙失宝砚 防暴客谆切付雕弓
第11回 糊县官糊涂销巨案 安公子安稳上长淮
第12回 安大令骨肉叙天伦 佟儒人姑媳祝侠女
第13回 安大令骨肉叙天伦 佟儒人姑媳祝侠女
第14回 红柳树空访褚壮士 青云堡巧遇华苍头
第15回 酒合欢义结邓九公 话投机演说十三妹
第16回 莽撞人低首求筹画 连环计深心作笔谈
第17回 隐名姓巧扮作西宾 借雕弓设局赚侠女
第18回 假西宾高谈纪府案 真孝女快慰两亲灵
第19回 恩怨了了慷慨捐生 变幻重重从容救死
第20回 何玉凤毁妆全孝道 安龙媒持服报恩情
第21回 回心向善买犊卖刀 隐语双关借弓留砚
第22回 晤双亲芳心惊噩梦 完大事矢志却尘缘
第23回 返故乡宛转依慈母 圆好事娇嗔试玉郎
第24回 认蒲团幻境拜亲祠 破冰斧正言弹月老
第25回 何小姐证明守宫砂 安老翁讽诵列女传
第26回 灿舌如花立消侠气 慧心相印顿悟良缘
第27回 践前言助奁伸情谊 复故态怯嫁作娇痴
第28回 画堂花烛顷刻生春 宝砚雕弓完成大礼
第29回 证同心姊妹谈衷曲 酬素愿翁媪赴华筵
第30回 开菊宴双美激新郎 聆兰言一心攻旧业
第31回 新娘子悄惊鼠窃魂 戆老翁醉索鱼鳞瓦
第32回 邓九公关心身后名 褚大娘得意离筵酒
第33回 申庭训喜克绍书香 话农功请同持家政
第34回 屏纨袴稳步试云程 破寂寥闲心谈月夜
第35回 何老人示棘闱异兆 安公子占桂苑先声
第36回 满路春风探花及第 一樽佳酿酾酒酬师
第37回 志过铭嫌隙成佳话 合欢酒婢子代夫人
第38回 小学士俨为天下师 老封翁蓦遇穷途客
第39回 包容量一诺义赒贫 矍铄翁九帙双生子
第40回 虚吃惊远奏阳关曲 真幸事稳抱小星禂
悦意夫人道:“请问天尊:要作到怎的个地步,才算得个‘儿女英雄’?”
天尊道:“这‘儿女英雄’四个字,如今世上人大半把他看成两种人、两桩事:误把些使气角力、好勇斗狠的认作英雄,又把些调脂弄粉、断袖余桃的认作儿女。所以一开口便道是‘某某英雄志短,儿女情长’,‘某某儿女情薄,英雄气壮’。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譬如世上的人,立志要作个忠臣,这就是个英雄心,忠臣断无不爱君的,爱君这便是个儿女心;立志要作个孝子,这就是个英雄心,孝子断无不爱亲的,爱亲这便是个儿女心。至于‘节义’两个字,从君亲推到兄弟、夫妇、朋友的相处,同此一心,理无二致。必是先有了这个心,才有古往今来那无数忠臣烈士的文死谏、武死战;才有大舜的完廪浚井,泰伯、仲雍的逃至荆蛮;才有郊祁兄弟的问答;才有冀缺夫妻的相敬;才有汉光武、严子陵的忘形。这纯是一团天理人情,没得一毫矫揉造作。浅言之,不过英雄儿女常谈;细按去,便是大圣大贤身份。
“但是要作到这个地步,却也颇不容易。只我从开辟以来,掌了这座天关,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英雄儿女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一个是上古的女娲氏。只因他一时感动了一点儿女心,不忍见那青天的缺陷,人面的不同,炼成三百六十五块半五色石,补好了青天,便完成了浩劫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的覆载;拈了一撮黄土,端正了人面,便画一个寅会至酉会八万六千四百年的人形。从儿女里作出这番英雄事业来,所以世人才号他作‘神媒’。一个是掌释教的释迦牟尼佛。只因他一时奋起一片英雄心,不许波斯匿国那些婆罗门外道扰害众生,妄干国事,自己割舍了储君的尊严富贵,立地削发出家,明心见性,修成个无声无色、无臭无味、无触无法的不坏金身,任那些外道邪魔,惹不动他一毫的烦恼忧思恐怖,把那些外道普化得皈依正道,波斯匿国国王才落得个国治身尊,波斯匿国众生才落得个安居乐业。到后来,父母同升佛果,元配得证法华,善侣都转法轮,子弟并登无上。从英雄上透出这种儿女心肠来,所以众生都尊他为‘大雄氏’。
“此外,三代以下,秦不足道也。讲英雄,第一个大略雄才的,莫如汉高祖。他当那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四海全盛的时候,只小小一个泗上亭长,手提三尺剑,从芒砀斩蛇起义,便赤手创成了汉家四百年江山,似乎称得起个‘英雄气壮’了。究竟称不起,何也?
“暴秦无道,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那汉王与西楚霸王项羽连合攻秦,约先入关者王之。汉王乘那项王火咸阳、弑义帝、降子婴,东荡西驰的时候,早暗地里间道入关,进位称王。那项王是个‘力拔山、气盖世’的脚色,枉费一番气力,如何肯休?便把汉王的太公俘了去,举火待烹,却特特的着人知会他,作个挟制。替汉王设想,此时正该重视太公,轻视天下,学那‘窃父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的故事,岂不是从儿女中作出来的一个英雄?即不然,也该低首下心,先保全了太公,然后布告天下,问罪兴师,合项王大作一场,成败在所不计,也还不失为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本色。怎生公然说‘我翁即而翁,而欲烹而翁,请分我一杯羹’?幸而项王无谋,被他这几句话牢笼住了,不曾作出来。倘然万有一失,他果的谨遵台命,把太公烹了,分杯羹来,事将奈何?要说汉王料定项王有勇无谋,断然不敢下手,兵不厌诈,即以君之矛还制君之盾,那项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汉王岂不深知?岂有以父子天亲这等赌气斗智的?所以祸不旋踵,天假吕后,变起家庭,赵王如意死在鸩毒,戚夫人惨极人彘,以致孝惠不禄。这都因汉高祖没有儿女真情,枉作了英雄事业,才遗笑千古英雄。
P4-5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以女子为主人公的清代侠义小说,也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集侠义与言情于一体的社会小说。初名《金玉缘》,又名《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儿女英雄传评话》等。
作者文康,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号燕北闲人。其生卒年不详,据有关资料推测,约生于嘉庆初,而卒于同治时。满洲镶红旗人。出身显贵世家,簪缨门第。其祖勒保为武英殿大学士,后晋为公爵。文康非科举进取,捐纳为理藩院郎中,后出为郡守,任过天津兵备道等职。以丁忧归里,又被起用为驻藏大臣,因疾未赴任。一生亲历盛衰荣辱。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块处一室,重遭穷饿,先时遗物,斥卖殆尽,仅存笔墨。感慨世运之变迁,人情之炎凉,怆然有恨,遂著此书以自遣。后卒于家中,在世有70余年。
《儿女英雄传》写名门出身的侠女何玉凤,智勇双全。她的父亲为纪献唐(暗指年羹尧)所害,因奉母远遁他乡,避居山林,自己变名为“十三妹”,往来于市井间,寻机为父报仇。一次偶然在旅途中救出了危难中的贵公子安骥和民女张金凤一家,并牵线使之成为夫妇。后来纪献唐为朝廷所诛,何玉凤见父仇已报,预备出家,又被众人劝阻,嫁给了安骥,何、张以姊妹相称,和睦相处。
作者在本书的前半部,刻意塑造了一个救困扶危、疾恶如仇、轻财重义、智勇兼全的侠女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后半部,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侠女,在言必称周、孔,行必循忠孝礼义的封建礼教卫道士安水心的精心调理和熏陶濡染下,又回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牢笼中,变成了一个循规蹈矩、相夫持家、贤淑静雅、不违妇道的贤妻。全书情节丰富曲折,起伏跌宕,环环相扣,悬念丛生。
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极为出色,每个主要人物都有各自鲜明的性格,如侠肝义胆的何玉凤、温文尔雅的安公子、恬静温婉的张金凤、粗犷豪放的邓九公、豁达开朗的舅太太等,无不栩栩如生,妙笔生花。即使一些次要角色,作者也通过生动的语言,将其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虽某些篇幅情节过于冗长,但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儿女英雄传》一书的最大特色在它的语言成就上。它采用民间说书的形式,将故事娓娓道来,绘声绘色,生动诙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既可作为说书人的唱本,又可供阅读。这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书中语言多为北京土语,又夹人了不少满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民间习俗和风貌,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作者巧用俗语、歇后语,使语言更加生动幽默、清新流畅,易为平民百姓所接受。中国文坛上的诸多名家,如鲁迅、钱玄同、钱钟书、胡适、徐志摩、周作人等人对本书都有较高的评价,据说钱玄同还能“倒背如流”,足见其影响之大。
《儿女英雄传》著于道光中,原本五十三回,今残存四十回,另有“缘起”一回。此书最早以抄本流传,至光绪四年(1878)始由北京聚珍堂刊印。光绪六年(1880)有蜚英馆印本。同年,聚珍堂又刊行了“还读我书室主人董恂评本”,行款格式同光绪四年的初印本,只是正文中加了董恂的双行夹批。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苏报馆以《侠女奇缘》为名出版。民国时,上海亚东图书馆和上海申报馆也相继出过此书。建国后,各种校点本更是屡见不鲜。虽版本繁多,但基本上可归于两个系统,即“原刻本”和“董评本”。
此次校点整理,即以光绪六年蜚英馆本为底本,参校各种版本。对各种版本中的相异处,则取择优而从、择众而从的原则。个别不符现代汉语规范的字词,尽量不改,以保留本书的原貌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由于校点者学识所限,遗漏错误在所难免,尚望读者不吝指教。 校点者
2009年7月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