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管仲、蔺相如、李斯、张良、萧何、晁错、霍光、诸葛亮、魏征
……刘广臻编写的这本《中国历代名臣故事》精选了中国历史上自远古伊尹到晚清袁世凯的27位名臣,讲述了他们人生经历。
本书是中国历史经典故事丛书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历代名臣故事(插图本)/中国历史经典故事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广臻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伊尹、管仲、蔺相如、李斯、张良、萧何、晁错、霍光、诸葛亮、魏征 ……刘广臻编写的这本《中国历代名臣故事》精选了中国历史上自远古伊尹到晚清袁世凯的27位名臣,讲述了他们人生经历。 本书是中国历史经典故事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在中国古代社会,“臣”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被统治者百姓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臣之于君,是“事君之吏”,乃为皇帝分忧,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统御天下黎民百姓。在中国历朝历代之发展史上,有无数名臣良将名留青史。他们或则为开国之功臣,或则为治世之股肱,或则为中兴之良才……。凡此种种,皆是济世之能人、佐国之股肱,他们都为历史之发展,社会之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中国古代社会绵延数千年,正是这些臣工在维护着古代制度的正常运行。那么,这些历朝历代的名臣良将们是如何来践行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的,他们又有怎样的人生?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国的历代名臣,《中国历代名臣故事》笔者刘广臻精选了中国历史上自远古伊尹到晚清袁世凯的27位名臣。限于篇幅以及笔者疏浅学识,不能将历代名臣逐一列举叙述,再者,此27位名臣乃笔者条分缕析,仔细挑选,皆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虽然他们并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社会众臣子的全貌,但是他们身上却透射着中国古代社会群臣身上最积极的因素。这正是今天的我们所要学习的。 《中国历代名臣故事》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1.佐汤兴商,帝师之觞——伊尹 2.奇策治国,尊王攘夷——管仲 3.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 4.食粟之鼠,千古一叹——李斯 5.运筹帷幄,安稳天下——张良 6.汗马未劳,功过人臣——萧何 7.削藩之策,深谋远虑——晁错 8.算缗告缗,盐铁官营——桑弘羊 9.辅政守成,忠心佑汉——霍光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1.东山再起,应变不惊——谢安 12.直言敢谏,辅君理政——魏征 13.安邦定国,功过参半——赵普 14.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岳飞 15.雄心难展,变法维艰——王安石 16.山破河碎,丹心照汗——文天祥 17.满腹经纶,以儒治国——耶律楚材 18.知文晓理,安邦定国——刘基 19.位及首辅,厉行改革——张居正 20.抗倭名将,戎马一生——戚继光 21.刚正不阿,冒死谏言——海瑞 22.收复台湾,青史垂名——郑成功 23.销烟虎门,坎坷仕途——林则徐 24.中兴名臣,力挽狂澜——曾国藩 25.秋风宝剑,孤臣一泪——李鸿章 26.创办洋务,收疆平乱——左宗棠 27.兴于军旅,复辟帝制——袁世凯 试读章节 (4)眷求一德。天佑王权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到太甲之子沃丁时,才死去。葬在了西毫。今天的偃师市西10里,汉朝田横墓东方向,离汤冢7里就有商阿衡伊尹之墓。1983年春天,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今天的洛阳偃师市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发掘出土的商城宫殿遗址证明了此处正是商都西毫,伊尹葬于西毫也是毋庸置疑的。在今天的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在明代曾重新修过“元圣祠”,以此来纪念伊尹出生地。祠堂有对联日:“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意为伊尹事耕桑于莘野(嵩县莘乐沟),下联意为孔丘著书于尼山。由此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同等看待的,前者乃元圣,后者为至圣。伊尹作为商朝数王之相,为商王朝600多年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后人之所以尊他为圣,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为商代有关伊尹的文献极其缺少,所以我们很难把伊尹在做“师仆”时如何对贵族子弟施教,被封为尹后,又是如何在宫廷施教勾画出一个生动的轮廊。但我们仍可以从《尚书》、《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中找出一些零星的关于伊尹的哲学与教育思想。 “殷人尊神”,这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点,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点。伊尹正是被称为“格于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称“格人”,乃人与天之间的媒体。商代“率民以事神”,在教育方面的体现就是巫师教育。我们说伊尹是太上老师,就是由于他是“格于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师。在凡人眼里,他可以上探天意,亦可以代天传意。在《伊训》中,他告诫太甲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传意,老天爷要用降祥瑞奖励善行者,降百殃来惩罚恶人。这是伊尹以天命、人事、祸福对太甲的劝诫,同时也是神道设教思想的体现。 虽然伊尹以皇天、先知先觉之天意代言人来教育太甲,但这只是借天之威,给王权蒙上神授色彩,来统治百姓。伊尹用君主若不从天意,天必警以祸殃的思想教育太甲王,另外,他更重视人,尤其是帝王的道德修养。在《太甲》篇中,伊尹通过对太甲反省一事的认识,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此句话所强调的乃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作用。伊尹还告诫太甲,说:“惟天无亲,克敬惟亲。”这就是说,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诚,才可能取得臣民的忠和亲。还说:“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就是说上天是不可靠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唯有常于有德,才能使王位永固,否则就会失去统治九州的权力。再者,如果你轻慢祖先和神灵,还虐杀百姓,上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之法就是“眷求一德”。这里的“一德”就是纯一之德。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虽然是为神权政治服务的一种唯心主义,然而他却更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眷求一德”,而求以天佑,求得民归于一德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认为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这就是说,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以使自己“时乃日新”,时时求新。他还说:“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用人适当。他认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做大臣的要上负责于天子,下保庶民安危,还视此为大臣必须要履行的职责。 教育方面,伊尹强调“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习惯中培养形成的。他还强调“慎终于始”,我们可以推知他在做“师仆”的时候,一定是十分重视幼儿起始教育的。从他放逐太甲,著训词的教育实践来看,他当时已经懂得并自觉地创设一个特殊的环境来教育太甲。这说明,伊尹在当时已看到了环境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后太甲改恶从善,伊尹还亲自到桐宫迎他还朝,并且著书加以褒扬,这样的教育实践,至少可以说明伊尹对太甲所作出的激励是恰当的。这就叫惩恶于前,奖善于后。合理的奖惩教育,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很好的教育方法。 伊尹是尤为重视道德教育的,这从太甲改恶从善后向伊尹所作反省的话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拜手并稽首检讨,说:“我小子不明于德,根底不似祖辈成汤。结果是欲败度,纵败礼,败坏了祖辈之法典,这便很快使灾难降于吾身。上天作孽尚可补救,自己作孽就没有逃路了。过去我不明事理,违背恩师教育,正是由于你的教育和挽救,才使我知道如何做人、称王,就是要善始善终。”伊尹在向太甲回拜时,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协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分析夏朝灭亡是因“夏王弗克庸德”,汤所以代夏而立是由于汤王“眷求一德”来教育太甲。他告诉太甲,商朝所以王天下,不是上天爱商王,而是上天保佑有德之后人;不是商王哀求老百姓,而是老百姓自己愿意归顺有德之王。在伊尹看来,失德则失天下,求于一德,则能得天之佑而得天下。他把王上道德教育即修德、修身视为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处处强调“惟新厥德,终始如一”。在道德教育方面,他强调“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诚克明,明断是非;居下的臣民对王要尽忠。修身之原则乃不求责备他人,对自己要经常反省不及他人的地方,以达到自我完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此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今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借用历史的经验来教育时下的人,这是伊尹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道德上,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这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能以为师。对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就是说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以一贯之的程度,要从万民是否悦服王上和后世是否尊祀七庙方面得到验证。可见伊尹是主张德政的。 (5)后世名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中将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永远留传千古。 P5-8 序言 在中国古代社会,“臣”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被统治者百姓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臣之于君,是“事君之吏”,乃为皇帝分忧,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统御天下黎民百姓。在中国历朝历代之发展史上,有无数名臣良将名留青史。他们或则为开国之功臣,或则为治世之股肱,或则为中兴之良才……。凡此种种,皆是济世之能人、佐国之股肱,他们都为历史之发展,社会之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中国古代社会绵延数千年,正是这些臣工在维护着古代制度的正常运行。那么,这些历朝历代的名臣良将们是如何来践行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的,他们又有怎样的人生?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国的历代名臣,笔者精选了中国历史上自远古伊尹到晚清袁世凯的27位名臣。限于篇幅以及笔者疏浅学识,不能将历代名臣逐一列举叙述,再者,此27位名臣乃笔者条分缕析,仔细挑选,皆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虽然他们并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社会众臣子的全貌,但是他们身上却透射着中国古代社会群臣身上最积极的因素。这正是今天的我们所要学习的。 在古代社会的大臣之中,有奸亦有忠。无可否认,正是因为这些忠臣良将的存在,正是因为忠臣良将们的敢于为民请命,敢于厉行改革、变法图强,敢于上陈种种弊政,才筑就了一个个伟大的帝国王朝,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才如此的辉煌灿烂。虽然说历史绝非一两个英雄式的人物所能改变,但这些英雄式的人物却有力地推进了历史前进的脚步。没有这些忠臣良将的存在,英明君王们就不可能成就那么辉煌的业绩。可以想象,假如秦王赢政未遇李斯,高祖刘邦不得张良,太宗李世民未有魏征之谏言,刘备未顾诸葛孔明,晚清乱世未现文正曾国藩……历史的车辙将是怎样?当然历史是不允许我们假设的,因为历史就是历史,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并不是几个帝王所创造的。我们作此假设只为说明封建社会这些名臣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自己所处那个年代所做的贡献。 在这本书中,笔者所选若非名臣必是良将,都是安邦兴国之人。他们为了国家之统一,为了社稷之安定,为了民族之大义,或在开国之时,或在盛世之中,或在中兴之际,以不懈的抗争,将才华奉献给了江山社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要学习和领会的。 我们今天无意于再次去反复评论这些历史人物,所谓盖棺定论论难定,我们更无意于另立新说,因为历史会为它的孩子给予最公允的评价。当我们捧起一本厚厚的书卷,拂去岁月的灰尘,看着发黄的卷牍,穿行在字里行间的不仅仅是一幕幕的沉浮故事,而是先人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慢慢地体会、慢慢地咀嚼。伟大的历史给了我们太多太多,浩浩史海,我们能有自己一瓢水来饮,幸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