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狱后人成为一方圣人,满汉主仆鸳鸯苦熬十八年;小神医化解民族恩怨,老圣人争来土地权:女真后裔披露金代离奇故事,巴拉人隐居深山数百载;为复仇师徒血染沙场,抗捐税迫使都统让步;“俄国皇族”无意现身料甸,玄极道长有意泄露天机;犹太女仆投身抗俄阵线,俄罗斯少女实现异国情缘……《田家烧锅(哈尔滨开埠纪事上中下)》(作者刘镝、金镝)讲述一个起源于香坊的动人传奇,是一部哈尔滨开埠的百年史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田家烧锅(哈尔滨开埠纪事上中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镝//金镝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字狱后人成为一方圣人,满汉主仆鸳鸯苦熬十八年;小神医化解民族恩怨,老圣人争来土地权:女真后裔披露金代离奇故事,巴拉人隐居深山数百载;为复仇师徒血染沙场,抗捐税迫使都统让步;“俄国皇族”无意现身料甸,玄极道长有意泄露天机;犹太女仆投身抗俄阵线,俄罗斯少女实现异国情缘……《田家烧锅(哈尔滨开埠纪事上中下)》(作者刘镝、金镝)讲述一个起源于香坊的动人传奇,是一部哈尔滨开埠的百年史诗! 内容推荐 《田家烧锅(哈尔滨开埠纪事上中下)》内容介绍:有一个酒坊叫田家烧锅。 有一个村落叫田家烧锅。 大清的龙兴之地,满人的生息之所。十九世纪初叶,松花江龙脊之南。悄然兴起一个汉人村落。它挣扎着,反抗着,挺立起桀骜不驯的身姿,百年间发展为东北重镇,用浩然正气谱写出中国名城哈尔滨开埠的壮丽篇章。 文字狱后人成为一方圣人,满汉主仆鸳鸯苦熬十八年;小神医化解民族恩怨,老圣人争来土地权:女真后裔披露金代离奇故事,巴拉人隐居深山数百载;为复仇师徒血染沙场,抗捐税迫使都统让步;“俄国皇族”无意现身料甸,玄极道长有意泄露天机;犹太女仆投身抗俄阵线,俄罗斯少女实现异国情缘……惊心动魄的历史,含辛茹苦的人生。你可以从长篇叙事里走出来。但你不会忘记这片土地——田家烧锅。 《田家烧锅(哈尔滨开埠纪事上中下)》的作者是刘镝、金镝。 试读章节 他辨了辨方向,向东走去,渐渐又看到了逃荒的人。南面是一带连绵的山岭,人们顺山势向东北走去,不几日就望见了边墙。远远望去,是一道高高的绿色屏障,茂密的柳枝在空中迎风摇曳。走近一看,这是一道三尺多高的土堤,堤上每隔几尺插三根长长的柳树枝条,柳条问用绳子密密连接起来。柳条已在土堤上扎下深根,长成粗壮的柳树,上面的枝条交织在一起,密不透风。土堤上每隔一段设有一座边台,台上站着守卫的清兵。 人流顺着边墙向南走,不久见到一座门楼,门楼上写着“英额门”三个大字,这该就是边门了。边门中间是个门洞,两边各有一个耳房,门洞两旁站着几个守卫,正在盘查过往行人。几个逃难的想混过去,都被守卫拦了回来。逃难的人群远远看了一会儿,便分作两股,分别沿边墙向南北走去。也有一些人泄了气,干脆坐在原地不动了。于怀祖想了想,既然要去东北,那就向北走吧,于是转身向北走去。 边墙随着地势蜿蜒北去,看不到个尽头。天渐渐黑下来,路上的人越来越少。于怀祖肚子饿得咕咕叫,腿也发软,便寻了个破庙,摸黑走进去,移到墙边坐下来,歇息了一会儿,啃了半个饼子喝口水,闭上眼睛就睡过去了。 醒来天已大亮,他站起身来,忽然看见对面墙角斜卧着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过去一看,老人脸色灰黄,手里握着一个水袋,用手一试已经没有气息,再仔细一看,衣领下有几个蛆虫在蠕动。这老人可能死了两三日了,一定也是个长途跋涉的灾民,或许因为无法出边,困在这里无路可走了。于怀祖叹息一番,拾起身边的半截草席给他盖了盖,起身向东北方向去了。 不多时又回到边墙下的土路上,路上没有几个人,不知昨日那些要出边的都到哪儿去了。向前走了一段,见边墙向东北折去。又走了大半日,隐隐看见迎面也是边墙,两段边墙连接处不远,立起一座高耸的青砖门楼。这座门楼比英额门宏伟多了,明显看出十分重要。果然,远远就能看见上面一块方形匾额,上书“威远堡边门”五个大字,右上方是“盛京所属”字样。走近些,见两侧墙上还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六边统要无双地,”,下联是“i省通衢第一门”。于怀祖想,六边大概指的是六座边门,那三省指的就是盛京和边外的吉林、黑龙江了。再走下去也没什么意义,得想一个出边的办法。于怀祖望见西北方向有缕缕炊烟,一定是一个村落,转身向那里走去。没等走多远,听身后的人群骚动起来,他回身一看,人们潮水一样向边门涌去。一个人大声喊着,皇上下旨让灾民出边了!果然,边门大开,门洞旁的士兵闪到了一边。 于怀祖随着人流挤出了威远门,定了定心神扭头一看,只见边墙外是一道一丈多深的壕沟,沟沿离边墙有八尺多远,就像一条护城河。柳条边里面的人就是侥幸越过边墙,也难以攀越这条深沟,边外的人就更无法接近边墙了。再往前看去,只见老树参天.浓荫蔽日,荒草迷离,好像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这该就是听说过的盛京围场吧?想不到就这样来到了塞外,于怀祖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 走出一段路,他左右看了看,见大道右侧是一望无际的山峦,山上长满参天大树,树下野草丛生;路左是一片坡地,也是草木繁茂,看不到人烟。再往远处望去,隐隐约约似乎也有一道边墙,由西向东蜿蜒而去。太阳渐渐隐没在树后,已经看不到投在路上的影子了,山峦还没有个尽头。恐怕要在路上过夜了。 他这样想着,忽然听得有人说话:“兄弟,给口水喝吧。”于怀祖转头一看,见路边有一块四尺多高的大石头,石头后坐着一个四五十岁年纪的人.腰上别一把不大的镢头,不像逃荒的,也不像种地的,正在啃一块硬窝头。于怀祖解下水袋递过去,蹲下身去问:“这位大叔,你是这里人吗?”“我是出来刨参的,遇到一只熊,几个人跑散了,连水袋也丢在山上了。兄弟,你这是刚出边吧?这条路通哪个边门?”这人只喝了一口水,便把水袋递了回来。于怀祖回答:“我是逃荒从威远门出来的。大叔,你多喝几口吧。”那人说:“不了,离有人家的地方还远着哪,留着你路上喝吧。” 于怀祖很想知道些围场的事情,坐下来和老人攀谈。刨参人告诉他,盛京嗣场方圆上千里,由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围场组成。先前在这里训练士兵,现在主要是给朝廷贡鲜,分“鲜围贡”“冬围贡”“鹿差贡”好几种名堂,光“鹿差贡”一年就进献四同。按照满人的规矩,狩猎先要到头营祭神。头营里有一棵神树,不知有几百年了,树旁有一座神庙,供奉着保佑狩猎的班达妈妈。每年霜降过后,盛京将军都要去拜祭班达妈妈,亲自率领八旗兵进山围猎。刨参人说,这山上最多的是落叶松,一棵棵拔地参天,最古老的是几百年的榆树和柞树。说山里有一座冰砬子山,山上怪石嶙峋,山下溪流潺潺,溪水又清凉义片甜,他就是从那里下来的。弛还说围场是皇家禁地,里面设置了十二卡伦,不许常人进来狩猎,更不许盗伐树木,刨参得拿着凭证。P6-7 后记 哈尔滨最早发展繁荣起来的地域是香坊。据史料记载,中东铁路修筑之前,这里就形成了安埠大街和十几条街巷,出现了工商企业,有一千余住户,四千余人口,成为东北重镇之一。香坊的前身是田家烧锅,田家烧锅十九世纪初叶就已经存在。中东铁路局曾将其作为大本营,称其为老哈尔滨,香坊火车站最初的名字就是“老哈尔滨驿”。但有一段时间,坊间对哈尔滨的缘起众说纷纭。由于很少见到国人对哈尔滨二十世纪以前的历史回顾,所见大半是参与修建中东铁路后人的追叙,他们或在这里度过童年,或接近成年来过这里,仅凭当年的记忆,认为哈尔滨是因为中东铁路而兴起。有些年轻的国人对历史缺乏了解,随之人云亦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现实的悲哀。 中东铁路在客观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它促进了东北的经济发展,使哈尔滨有了东方小巴黎的称号,这当然不可低估。但这不是沙俄筑路的初衷,更不是哈尔滨的源头,哈尔滨的历史是不容割断的。 作者之一生于香坊,成长在香坊,对香坊怀有深厚的感情,多年前就筹划创作一本以香坊早期历史为题材的小说。这一想法与另一个作者不谋而合,共同查阅了大量史料,包括《清史稿》和香坊、阿城、双城、宾县、呼兰等地方志。这部小说五年前就开始构思,最初限定在四五十万字之内,落笔时才感到线条过粗,不足以勾勒出香坊历史的概貌。其后两次推翻框架,三次扩展内容,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2009年岁末,为弘扬本土文化,繁荣文学创作,哈尔滨市文联、市作协举办了“松花江大型系列文学”征文活动。为响应这次征文,作者加快了创作进度,于加11年完成第三稿。其中由刘镝执笔的第三卷,入选《松花江上大型系列文学丛书》。 作者围绕田家烧锅的发展、繁荣,及其如何在修筑中东铁路时衰落,以虚构的故事诠释真实的历史,在历史中塑造哈尔滨人的形象,构思并完成了这部百万字的长篇,用文学形式证明,哈尔滨至少旱在修筑中东铁路一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哈尔滨人才是哈尔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本着尊重历史的观念,本书追溯了汉人为什么来到哈尔滨,如何在斗争中实现了满汉融合,又是怎样和满人共同努力,使哈尔滨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本书也描写了这些哈尔滨人采取各种形势,反抗清朝政府的歧视与压迫,争取生存发展的权力,描写了他们同仇敌忾,同沙俄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也是出于尊重历史的目的,本书涉及的清政府施政方针与措施,地方建制与变化,主要官员及更迭,捐税项目及抗税斗争,几次农民起义,重大自然灾害乃至所谓天降异象,均有史料可查。与中东铁路建设局的相关内容的及主要人物,同样有历史记载。唯一与史实不符的,是出于情节发展需要,慈云观的建成年代提前了几年。 本书付梓前,笔者做了进一步修改,删减了过多的历史介绍。 本书能得以面世,有赖于香坊区政府、香坊文体局的大力支持,承蒙多位朋友和同人的热情帮助。本书修改过程中,多位作家、批评家提出过许多宝贵意见,恕不一一提名,在此一并致谢。 刘镝金镝 2013年4月2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